疫情當前他既然這樣對待誘惑的野味

想取得成功,我們不能存有僥倖心理,想方設法迴避錯誤,而是要正視錯誤,從錯誤中汲取經驗教訓,讓錯誤成為我們成功的墊腳石。關於這一點,丹麥物理學家雅各布·博爾就是最好的證明。

一次,雅各布·博爾不小心打碎了一個花瓶,但他沒有像一般人那樣一味地悲傷嘆惋,而是俯身精心地收集起了滿地的碎片。

他把這些碎片按大小分類稱出重量,結果發現: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時,這些碎片的重量之間表現為統一的倍數關係,即較大塊的重量是次大塊重量的16倍,次大塊的重量是小塊重量的16倍,小塊的重量是小碎片重量的16倍……

於是,他開始利用這個“碎花瓶理論”來恢復文物、隕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體,給考古學和天體研究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可見,錯誤的選擇導致悔恨的後果,錯誤是具有衝擊性的,更是具有破壞性的,甚至是毀滅性的。

氣氛日益緊張的“新型肺炎冠狀病毒對抗戰”也不禁讓無數人反思“食用野生動物”這個事情。

總有人宣稱吃膩了雞鴨肉蛋,要找一些“野味”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尋找新鮮感,甚至達到所謂的“養生”目的。

而在最近,被討論最多的野生動物便是“蝙蝠”。那麼,小小的蝙蝠身上究竟隱藏著多麼可怕的一面呢?

那些喜歡吃“野味”的人,甚至把野生蝙蝠燉的湯稱作“福壽湯”,孰不知蝙蝠是一種身上攜帶了超百種病毒的動物,包括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MERS病毒、尼帕病毒、馬爾堡病毒和亨德拉病毒在內的數種病毒,都是最早在蝙蝠體內發現的,又因為其是可以飛行的哺乳動物,妥妥的成為了高致病性病毒的最佳傳播者。

不能總讓錯誤來給我們一記響亮的耳光,才知道要改變。

保護自然,敬畏自然,生態鏈中的每一種生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我們要吸取這次教訓,向食野味說不,不要盲從所謂野味的“營養價值”,日常食物已經足以滿足人類正常所需的一切營養。對自然“不打擾不傷害”,尊重、敬畏大自然的每一條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