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如何以少胜多取得河西之战的胜利?

邢小燕


河西之战是汉武帝继漠南之战后对匈奴所采取的又一次重大军事战略行动,这次战争在大将军霍去病灵活、机智的指挥下,汉军以迅猛刚劲、灵活多变的打法,在短短一年内消灭和迫降匈奴军八万之众,书写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军事经典。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的春天,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骠骑将军,率领一万骑兵出征匈奴。拉开了第一次河西之战的序幕。

他率汉军从陇西郡出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翻越乌戾山,飞渡黄河,不用吹灰之力拿下遫濮部,斩杀遫濮王 。之后,霍去病指挥率领汉军涉过狐奴水,击破匈奴五部落王国,以秋风扫落叶般的疯狂架势将河西诸小王纷纷击溃。短短六天的时间,霍去病指挥部队行军一千多里,利用穿插分割、迂回包围的战略战术,轻而一举拿下这些部落后,很轻易的迫使他们举起投降的双手。霍去病不抢掠他们的财产与子民,对他们实施投降优待的政策,让其他的匈奴大部队没有太强的反击意识,反而使他们有了投降归顺、明哲保身的消极想法。接着,霍去病指挥汉军长驱直入越过焉支山(峰腰地带的甘凉交界处,位于山丹县城东南40公里处 ),在皋兰山(张掖附近的合黎山附近 )与匈奴主力军展开决战。勇猛无比的汉军骑兵在霍去病灵活机智的指挥下,深入敌镜与匈奴军队短兵相接,折兰王被斩,卢侯王被杀,邪王之子及其相国、都尉被俘虏,就连休屠部祭天的金人都被汉军缴获。汉军深入敌营2000余里,横穿整个河西走廊,歼灭敌人近万人,不过自己也损失七千余人,但取得的胜利是绝对的,对匈奴军队的打击是沉重的。

霍去病胜利归来,汉武帝益封他为2000户候,用以表彰他首战告捷。

汉军取得第一次河西之战稍事休整之后,汉武帝便趁热打铁,于同年夏天命令霍去病率军出击河西地区,并派合骑侯公孙敖随同出征,发起第二次河西之战。

这时匈奴军队也侵入代郡、雁门郡,杀死和掳走好几百人。 汉武帝派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率一万多骑兵右出北平,进击左贤王部,策应霍去病。 霍去病与公孙敖合领骑兵数万,都从北地出兵,分道进军向西进击。霍去病出了北地后,已远远地深入到匈奴之中,虽然与合骑侯公孙敖未能会合,但他吸取第一次的经验教训,继续采取速进速退、迂回包抄的战略战术,使匈奴军防不胜防,应接不暇。

匈奴军慌乱应战,哪里是汉军的对手,经过激烈的战斗,汉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歼敌3万余人,迫降单桓王、酋涂王及相国、都尉等2500人,俘虏5王及5王母、单于阏氏、王子59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63人。汉军仅伤亡3千余人。浑邪王、休屠王率残军逃走。

汉武帝对霍去病大加赞赏,益封其食邑五千户,其手下部将也多因功封侯。但是,西汉进攻匈奴左贤王部的军队却出师不利。该路军以神箭手李广为先锋,李广率4千余骑先头部队先行出发,张骞所率主力却未按照预定时间出击,致使李广军北进数百里后孤军无援。

面对优势敌兵,李广沉着应战,先令其子李敢率数十骑贯穿敌阵,以示匈奴军易破,稳定住军心,然后将4千骑布成圆阵,外向应战,用弓矢与匈奴军对射。激战2日,汉军死伤过半,匈奴死伤与汉军相当。最后张骞终于率主力赶到,匈奴军见不能取胜,遂解围北去。自此,匈奴再也没有能力与汉军抗衡,所剩部队纷纷投降。

为了表彰霍去病在这次受降中的功绩,汉武帝再次益封1700户给霍去病。两次出击河西及接受浑邪王投降的过程中,霍去病充分显示了其机智、勇敢、灵活、果断的军事指挥才能,其声望、地位与日俱增,与大将军卫青已齐名朝野。

欢迎留言关注,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奔马155314228


说不上是以少胜多,应该是大汉的精锐铁骑横扫了河西之地。

两次河西之战概述

公元前121年春,汉武帝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河西之地,发动了第一次河西之战。

此战,霍去病率一万精锐骑兵从汉帝国的陇西郡出发,一路向西北行军,越乌戾山、渡黄河,闪击匈奴遫濮部、速斩遫濮王。

之后,渡狐奴水、六天转战千里,破败匈奴五个部落王国、迫降一众部落小王。

而后,继续向北奔袭、越过焉支山后,在皋兰山一带与匈奴主力军团开展战略决战,一举击破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部,首虏八千余级。


公元前121年夏,骠骑将军霍去病再伐河西,由北地郡出发。

整个出兵路线是一个大迂回、大包抄,从河西之地的外沿往西北迂回,挺进至居延泽后,立即回军向南,从西北向东南穿插整片河西之地。

此战,汉军精骑歼敌三万二千人,俘虏二千五百人,其中包括匈奴单桓王、酋涂王等大量匈奴贵族。

河西之战的辉煌战果

两次河西之战,歼敌4000余人,超过武帝朝历次对匈奴作战的首虏总和。

龙城之战首虏700,河南之战首虏5000,漠南之战首虏15000,定襄之战首虏9000,以上这些规模性作战歼敌总和,也比不上河西之战。所以,河西之战的战果可谓辉煌。

两次河西之战,使汉帝国拿下了河西之地。

河西之地既是要地,西通西域、东抵关中,又是千里马场。

所以,对于汉帝国很重要,对于匈奴人更重要。

而正是如此大的杀伤数字,才把匈奴势力彻底清除出河西,使汉帝国牢牢控制了河西之地,并在此建立了河西四郡。

两次河西之战,打残了单于威信、打灭了匈奴嚣张。

河西之战后,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部率众四万向汉帝国投降。

这是汉匈开战以来,匈奴人第一次以部落规模向汉帝国投降。

这说明匈奴单于和匈奴王庭的威信已经无法凝聚匈奴各部落,匈奴人也不敢再藐视汉帝国,彻底不敢嚣张了。

河西之战的战胜之因

骑兵军团的大迂回、大穿插,闪击作战

两次河西之战都是骑兵兵团的长途奔袭,直接杀将过来,不给你逃跑和转移的时间。骑兵挞伐完,就继续奔袭,继续砍杀。

第二次河西之战,更是经典,长途奔袭加上大迂回,迂回接敌后立即大规模作战,所以杀伤甚众。这就是直接来杀人的,而且杀完就走。

匈奴人只能正面接战,跑不了也不想跑。

汉匈作战,困难的不是主力决战,而是找不到匈奴主力。

但是,两次河西之战都找到了匈奴主力,而且都开展了大规模的骑兵决战。

原因是霍去病来得太快,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匈奴人不想走,不想放弃河西之地。

河西之地对于匈奴人太重要了,这里是辽阔千里的优良马场,是真正的根据地,他们不想放弃。

季节刁钻,选择在匈奴人最不想打仗的时候。

两次河西之战,第一次是春天,第二次是夏天,而且几乎是第一次刚完就马上第二次。这个季节、这个节奏,确实把匈奴人打疼了。

刚刚历冬的匈奴战马,正是马瘦毛长之时,跑不快、跑不远。所以,与粟秣喂马的汉军作战是极为不利的。

在最不想打仗的时候,又不得不打,而且面对的是最精锐的汉军骑兵和最勇猛的汉军将领。所以,也就造成了数万人的损失。


减水书生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西汉河西之战,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的。

第一阶段是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的春天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率一万精骑在陇西镇出发,六天转战千余里踏破匈奴五王国,最后跨过焉支山在皋兰山附近与匈奴主力决战,杀了折兰王,斩了卢侯王,还把这些匈奴王的儿子、闺女俘虏了一大堆,甚至还把匈奴人祭天的小金人给抢了(搁在大汉朝就是掘了人家的祖坟啊),不过此战霍去病也损失不少,一万人只回去了三千人(师率减什七)。

第二阶段是在元狩二年的夏天(一年去两次估计是轻门熟路了),这次在北地出发霍去病率数万在北地出发,同样孤军深入(其实是有个伙伴的,可惜公孙敖迷路了),不过这次却是绕道居延海(今内蒙古西北),转而由北向南,沿弱水而进,再由西北转向东南,深入匈奴境内2000余里,在祁连山与合黎山之间的弱水上游地区,在背后捅了浑邪王、休屠王一刀,此战歼敌三万余人,招降无数,同样俘虏了诸王亲戚无数,而此战汉军仅伤亡三千余人。自此之后河西走廊正式纳入大汉版图。

下面分析一下河西之战霍去病以少胜多的原因。

第一点战术的选择。第一次河西之战时霍去病选择的是正面推进,分割包围逐个击破的战术,这次算不上是大胜,汉军损失较大(师率减什七),第二次霍去病就改变了战术了,选择了迂回包抄在匈奴背后捅了一刀,匈奴一下就被打蒙了,裤子还没提上刀就架脖子上了。这就好像我们社会中两伙人打架,一伙两个,一伙五人,两人组的拿板砖绕道背后把五人组先干倒两个,另外三人一脸懵的时候,又被干倒两人,剩下的一个人要么逃跑,要么抱头求饶。我想第二次河西之战采取的战术是和这个相同的。

第二点速度。为了保证战争的突然性,就必须出奇不易,才能顺利直插敌人的后心窝,这就需要在迂回到匈奴的背后的同时还不被发现,可以想一下是不是只要足够的快就能就能达成?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霍去病帅军急速前行,抛下了辎重采取以战养战的方法做到了这一点。这可以说是闪电战的鼻祖了,比德国早了2000多年。

第三点是知己知彼。大家看霍去病打的几场战争可以得出一点——很快就可以找到敌人。像汉朝的其他将领李广、公孙敖进入匈奴的领地都有过迷路的经历,而霍去病似乎是自带北斗系统,每次都可以精确打击敌人,为什么?因为对匈奴了解够深,这里我们可以推测霍的军队中有在匈奴生活很久的人,对其势力分布和生活习性了如指掌,这个人或者这群人有可能是来回汉匈的商贩,可能是被俘虏过的汉人,也有可能就是纯正的匈奴人,这我们就不知道了,总之霍去病是对敌人是非常了解的。

第四点就是霍的性格原因。自第一次随卫青出征就敢以八百骑深入敌人腹地几百里,并大胜而归就可以看出霍的性格——英勇、果敢。就像一把出鞘的利剑寒光逼人,一往直前。在河西之战中霍果断抛弃辎重,把自己置之死地,采取以战养战的方法,这并不是一把将领能有魄力,霍当时才19岁,英雄少年,天纵之才,为华夏开疆拓土立下不世之功。


上游的小石头


河西之战的胜利有几个因素

1.汉武帝的信任,关于任命霍去病为大将军征河西地区,当时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认为其太年轻了,汉武帝则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这个小将不按常理出牌,不死读书,大胆,其主张消灭匈奴的有生力量及后续力量,这是汉武帝所认同的。

2.其舅舅卫青担任大司马,为其押运粮草,可以说粮草是全军的命脉所在,而卫青为人稳重,对自己的外甥也不会有什么怨言,可以说解决了后顾之忧。

3.其采用匈奴最擅长的骑兵作战,采用闪电战的方式,速战速决,趁匈奴人没有反应,迅速突击致使匈奴打乱,俘虏匈奴王。

4.挑拨匈奴内部矛盾,策反匈奴大军,里应外合收获了几万精兵,可以说用很少的伤亡,取得了河西之战。


爱历史的小蜗牛


霍去病这个人呢,说实话,他的崛起,确实让人有些意想不到,但是汉武帝眼光之毒辣,让人感到十分的惊讶。

河西之战是针对匈奴人来去无踪,没有固定据点的作战模式,大汉王朝主动发起的两次进攻行动,在这一次作战行动里面,以匈奴左贤王为首的诸多匈奴人,根本就没有想到汉朝的骑兵会出现在这个地方。

提起这场战役,那不得不提的就是汉武帝早期症对匈奴人的一次作战行动马邑之围,很多人都知道,在这次作战行动里面,大汉王朝面对匈奴人的自由机动的作战形式,可以说无所适从,敌人的军队在撤退了,都不知道派出军队咬住敌人,然后让大部队合围上去。

由此可见,大汉王朝初期的那些将领,虽然军事能力并不能说是庸才,但是在面对匈奴人这种特定的作战模式里面,还是有些力无处使的感觉。

就在这个时候,霍去病横空出世了,获取并这个人曾经针对匈奴人的作战特点和生活习性,不断的去学习,并且请教从匈奴过来投降的一批匈奴人,能够拥有这个特权,跟霍去病与汉武帝之间的关系有关,想当初在国民党内部,能够堂堂正正的穿上解放军衣服的,也只有张灵甫。

获取并通过学习研究匈奴人的生活方式和作战方法,可以在草原上面精确的判断出匈奴人的主要位置,以及他们的军队羊群究竟在哪里部署,打败匈奴人简单修一座长城,凶徒人只要过来,你出去迎击,把匈奴人击溃就行了,李牧就是依靠这种方法击溃的匈奴人,但是这样治标不治本,匈奴依然可以卷土重来,依然可以把你吊起来打。

他可以等你几十年,等你100多年,等你需要了,我再率领我自己的部落强来进攻五胡乱华,表面上来讲是司马家族自己内乱,(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但实际上来讲,这些游牧民族想要入侵中原的膏腴之地,已经等了多长时间了。

真正要打败匈奴人必须斩草除根,否则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怎样才能斩草除根?就是找到这些匈奴人的部落究竟在哪里?将这部落连锅一起端了。

一句话,茫茫草原必须找到匈奴人究竟在大理,如果找不到,即便你拥有百万雄师,你也拿匈奴人一点办法都没有,不是说你的军队实力究竟强不强,这是一种作战意识,或者是作战方式的改变,由于很多人没有看到这一点,忽略了这个方向,所以只知道一味地增加军备,而没有办法彻底消灭匈奴这个危险。

霍去病可能是最先一个意识到,或者是无意之间做到了这件事情,河西之战的首要目的是找到敌人,而且你要用先进的作战方法去跟敌人纠缠,去咬住敌人追上敌人,歼灭敌人,杀掉敌人,当然这一切都脱离不了后勤,后勤是谁负责管理证是霍去病的舅舅,大将军卫青在那里管理。

卫青或许没有霍去病那样先进的作战意识,或者是那样打扮,敢于创新的作战方式,但是他确实是一个老成持重的人,这种人无法保证有多大的战果,但是却能够保证你的后勤永远都不会被别人给阶段。

所以说不世出的卫霍,正是汉武帝能够打败北方这个最大威胁的真正的杀手锏和核武器。


漩涡鸣人yy


霍去病是一位传奇将军,他打的战役基本上都是以少胜多。霍去病生于公元前140年,死于公元前117年,在他很年轻的生命里大破匈奴,封狼居胥。霍去病是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用兵灵活,善于长途奔袭战,第一次河西之战是元狩二年,率兵出击占据河西的浑邪王、休屠王,歼敌无数。第二次是元狩四年,霍去病率军北进2000多里,与左贤王部交战,俘虏了匈奴王等几人,又趁势追杀至狼居胥山(今天的蒙古境内),在哪封狼居胥,此次一战,匈奴远退。胜利的原因一是大汉强大,粮草充足,几代的休养生息造就了大汉兵革强盛,二呢是因为霍去病善于长途奔袭,就相当于现在说的闪电战,在匈奴没有反应过来之时就已经把对方军镇打穿了,他用的病都是善于骑射的,步兵很少,都是奇兵,游荡能力足!在加上强弓劲弩,打匈奴给玩一样。对于大汉有一句话说的很有代表“独中华恒以弱亡,唯大汉以强灭”。


师哥讲史


卫青几次与匈奴打,明显大汉国力强,匈奴还要硬杠,结果每次都输,打的匈奴都要哭了,但是最狠的是霍去病,每回打都能找到匈奴的后勤部队,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打,所以,看霍去病的战绩都是斩首不多,但是缴获牛羊都是好几十万头,纵观霍去病的战役都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搞的匈奴上层贵族也宣传霍去病是战神,对底层百姓宣扬不是我军不给力,奈何这货有共军有高达的意思,底层牧民跟士兵也开始信仰霍去病了,要不然霍去病也不可能单枪匹马去劝降匈奴一个大部落,最后匈奴也学聪明了,再跟汉朝打,先学会把自己的后勤藏好,李广利先胜后败,没有霍去病那样的战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