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1戰鬥機為什麼沒有空中受油管,也從不帶副油箱?

軍武皮卡丘


殲11戰鬥機並不具備空中加油能力,由於殲11是在蘇27基礎上研製而來,蘇27本身具備較強的載油量(9噸),所以在八九十年代時還算比較豐厚的,故而在後來的殲11上也沒有安裝空中加油管,也沒有攜帶副油箱。


空中加油任務是一項精密度很高、很考驗軍工技術和飛行員素質的工作,我國目前還沒有成熟的硬管加油技術,在使用軟管加油時,戰鬥機和加油機很難保持幾乎一致的速度,而要求確在1.0-0.1米/秒的速度差,軟管又軟又長,讓空中加油工作難上加難。

目前殲10、殲16、殲20均具備空中加油能力,殲11具備很強的載油量,航程比殲10大了兩倍,完全可以勝任遠程和中程作戰任務。殲10航程不算太遠,需要空中加油的支持,殲16執行對地作戰任務,縱深很遠,所以也很需要加油機。所以殲11對空中加油的需求程度不高。


標槍毒刺


不僅是殲-11,像殲-15、殲-16以及蘇-27系列戰機都很難找到一張帶副油箱的照片,而像F-22、F-15、殲20都有過帶副油箱的圖,那為什麼蘇-27系列的戰機很少有看到帶副油箱的情況呢?答案就在蘇-27飛機優秀的機體設計。由於33噸巨大的機體設計,使得飛機的體積空間比較富足,機體內部的最大載油量最高可達9.4噸,飛機的最大航程高達3790公里,作戰半徑更是有1500公里,所以憑藉著巨大的機體載油,蘇-27系列戰機幾乎不需要攜帶副油箱就可以做到長時間滯空作戰。

蘇-27的機體內部的油箱由機身前中後三個油箱中裝油和機翼兩邊的2個油箱組成。前機身油箱的容量是4020升,機翼中間的油箱的容量是5330升,後機身油箱可容納1350升,而機翼油箱則可容納1270升。內部油箱的全燃油負荷為11975升(在燃油密度為 0.785情況下為9400千克)。不過在一般情況下兩邊機翼的油箱不裝油,這是因為油箱滿載的情況下會對飛機的機動和最大過載會造成影響,根據蘇聯空軍制定的要求,蘇-27必須能在80%內油狀態下進行8g機動。

對於蘇-27戰機很多人可能會知道巴倫支海手術刀,而在此事件之前,蘇聯飛行員還做過一個非常驚險的事情。北約的軍艦靠近黑海,蘇聯飛行員駕駛著蘇-27去驅趕,由於北約軍艦不聽警告,飛行員直接低空飛到軍艦上空,直接打開飛機的一個油箱將幾噸的航空燃油澆到北約軍艦上,這下北約軍艦也知道毛子不好惹,於是就撤了。如果沒記錯的話就算後來那個做“巴倫支海手術刀”的蘇-27 飛行員。要不是蘇-27的機體燃油多,毛子也不敢這麼玩。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殲11沿襲蘇27巨大的內油裝載量,航程性能優異,能夠滿足正常的空戰需求。

無論是按許可證生產的殲11A,還是使用國產先進航電系統及太行發動機的殲11B,都沒有空中受油管,而且也從來沒有出現過掛載副油箱的記錄,這種現象要從蘇27巨大的內油量說起。

為了滿足在廣袤的蘇聯領空執行空戰任務,蘇27擁有三代機中最出色的航程性能,而實現這一性能的基礎是蘇27家族巨大的內油裝載量。蘇27系列採用扁平機身+邊條翼+翼身融合+吊掛發動機的升力體佈局,不但獲得了計價的升阻比,而且寬大的機身為設置大型油箱創造了條件。

蘇27在其龐大的機身內設置了機身前、中、後以及兩側機翼油箱,總載油量達到9.4噸,使得蘇27的最大內油航程達到3600公里。但是在一般情況下蘇27只使用機身前中後的三個油箱,此次是的內油裝載量為5.27噸,只有在遠距離轉場時才會用到兩側機翼油箱,兩側機翼油箱載油量高達4.13噸,相當於兩個大型副油箱。

相比之下F15的內油量就小的多,只有6噸,在執行遠距離任務時對保型油箱和副油箱依賴很大,現如今以對地打擊為主要任務的F15E打擊鷹們已經得了副油箱依賴症。F15掛載大型副油箱降低了機動能力,顯然不如副油箱內置的蘇27們。

但是發展到蘇30這個型號,由於需要掛載大量對地彈藥執行對地打擊任務,蘇30設置了空中受油管,可以在多載彈少載油的情況下起飛,然後通過空中加油的方式獲得更遠的作戰半徑。我國的殲16也同樣裝備了空中受油管。

蘇27家族內油量巨大,所以一般不需要攜帶副油箱,側衛系列攜帶副油箱的照片也很少。筆者只見過一種側衛攜帶過副油箱,那就是蘇34。

雖然理論是蘇27系列都有攜帶副油箱的能力,但是隻有蘇34經常攜帶副油箱,畢竟作為一型專職舔地的殲擊轟炸機,蘇34對於航程性能還是非常看重的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哨兵小虎第825條回答。

這是“山寨機”對“原裝機”起碼得尊重!

1996年我們引進了蘇-27戰鬥機,之後國家就決定由沈飛對蘇-27進行全面國產化。

當時中國正處於三代機零基礎的狀態,那如何國產化呢?

首先就是全盤學,所以就從最基本的飛機構型上開始,而這也是“空氣動力”最基本的科目。

說白了,我們就是對蘇-27進行了原原本本的“複製”,至於要加輸油管和副油箱,蘇-27都不加,殲-11能加嗎?

蘇-27為什麼不加輸油管或者副油箱呢?

蘇-27是蘇聯80年代的最先進的戰鬥機,在80年代,1500公里的作戰半徑,3800公里的超大航程,無疑極大的滿足了國土防空的需求,

即使是進攻作戰,只需要對蘇-27進行前推部署,我想在當時,哪個國家也扛不住1500公里的作戰半徑和3800公里的航程吧?再加上9.4噸的機內航油,我想任誰也不需要去空中加油吧!



何況當時俄羅斯的空中加油技術,也並不先進,對於戰鬥機的空中加油技術,還有待成熟!

為什麼現在我們中國空軍的殲-16、殲-10都具備空中加油了呢?

殲-16、殲-10是我國2000年以後列裝的先進戰機,這與80年的作戰飛機理念上至少先進了一代,待到殲—16,理念至少又再進了一代。


所以,毫無疑問,為了提高戰鬥機的作戰效能,提高其作戰航程、留空時間就尤為重要。

(殲15空中加油↑↑↑)

所以現在的戰鬥機,你要沒有空中加油設備,都不好意思和別人說你是新時代的“四有青年”!

我是哨兵小虎,一名退役老兵,謝謝你的閱讀和支持!


哨兵小虎


我國的殲11戰鬥機師承蘇27系列戰鬥機,可以說是一種空優型戰鬥機,也可以說一種多用途戰鬥機,主要為單座戰鬥機,蘇27這款戰鬥機引進來之後,讓我國意識到了自己與世界先進戰鬥機的差距,當時我國的戰鬥機還是殲7、殲8等二代戰鬥機,性能遠遠落後於蘇27。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開始生產自己的殲11A,再到改進型的殲11B,再到坊間傳聞的殲11D,當然殲11系列還是以空優型為主的多用途戰鬥機。

從第一代噴氣戰鬥機開始,副油箱幾乎就是戰鬥機的標配。因為在機頭進氣的時代,噴氣戰機的內部空間,都要被駕駛艙、進氣道等佔據大量的空間,而且早年的渦噴發動機額單位油耗都是很大的,對座艙後部的機身主油箱加上機翼兩邊的油箱,都是不夠用的,這樣就必須在機翼和機身下面掛上副油箱,開加力起飛期間先用副油箱de 油量,等發現敵情,再拋掉副油箱,這樣既減輕機身重量,又減小飛機阻力,有利於近距離的戰鬥。

殲11系列之所以從不帶副油箱,主要原因是其機體龐大,而且採用吊掛兩臺發動機的佈局方式,發動機艙幾乎不會佔用機體內部的主要空間,這些空間都可以分佈機內油箱,滿油後僅僅內部油箱就可以帶接近10噸航油,航程高達4000公里,這樣再掛油箱就沒有太大的意義。且我國的殲11系列在蘇27的基礎上又加大了油箱的範圍,這樣載油量和航程又加大了。


簡簡單單亦是一種平凡…


殲11確實不具備空中加油能力,其實判定蘇27系列飛機能夠進行空中加油,可以看它的IRST紅外探測系統,也就是風擋前面的那個玻璃球,能進行空中加油的IRST都在右側,好為加油設備騰出安裝空間,不能進行空中加油的則位於正中間,比如殲16就非常明顯在所測有一個埋置式的伸縮加油管,而IRST就挪到了右側:

而殲11B的IRST處於正中間,也就沒有空中受油管:

那麼殲11為何不設計空中加油管呢?

其實這還得從蘇聯設計蘇27說起,與美國F15、F16高低搭檔不同,蘇聯設計戰鬥機的理念完全不同,蘇27作為重型戰機是專門設計來保衛本土作戰,蘇聯的國土實在過於龐大,需要重型的、航程遠的戰機保衛;而真正對外作戰的主力其實是米格29(前線戰鬥機),這款戰機才是去和美國F15爭奪制空權的,而蘇27任務其實就是守家!

而為了能夠保障米格29在前線簡易機場起降時進氣道不吸進雜物而損壞,米格公司專門為米格29設計了一套複雜的進氣口防異物屏蔽結構,在起降中進氣口可以被完全關閉,而發動機進氣則由上方百葉窗口式的輔助進氣道來完成。這樣的設計讓米格29少帶了1.5噸燃油,也是米格29僅僅只有600公里作戰半徑的原因所在,不過在蘇聯的體系裡,這款能夠在土跑道起飛的戰鬥機隨時都待在前線,不需要這麼大的航程!

而蘇27則是蘇聯設計的一款重型戰鬥機,一次性能夠攜帶9噸燃油,航程達到了3800公里左右,作戰半徑更是達到1500公里,這本身就非常優秀了;而且蘇27在任務還是守家,在本土作戰,有預警機、地面雷達系統為其提供強有力支持,他不需要飛上天空去自己尋找目標,不需要去兜圈子,更不需要在天上長時間的巡邏,因此這樣大的作戰半徑綽綽有餘,也就根本不需要空中加油機的支持了!

而我國進口蘇27是從蘇聯談判簽訂的合同,當時還擔心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不認賬怎麼辦?不過後來這樣的事情並沒有發生,之後這款戰機我國使用後非常滿意,於是又進口的一批,還購買200架自己組裝,也就是我國的殲11A,本質上他就是蘇27。

在生產殲11A過程中,我國沈飛已經開始對其進行解剖分解,而且隨著我國電子技術的高速發展,俄羅斯的雷達和航電系統是一大弱電,沈飛於是就自行對殲11A進行電子產品升級改造,大約在生產了60~80架殲11A的時候,沈飛已經吃透了這款戰機,並改造升級出了殲11B,但主要改造是換裝落後雷達和一些電子產品,其他方面並沒有改進,也沒有加裝加油管系統,大概當年我國還沒有吃透這款戰機,也就沒敢貿然亂改。而且殲11戰機的作戰半徑也夠用,再加上我國當時也沒有合適的加油機,轟油6要飛2500~3000公里為殲11B加油的話,恐怕勉強能保證1架蘇27,連僚機都無法保障,那就沒有太大的意義了!

殲11B沒有加油管其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這款戰機主要也是負責防禦的,不需要飛到其他國家去作戰,不需要那麼大的航程,而且蘇27的作戰半徑已經達到1500公里,不存在短腿的問題,當然也就很少掛副油箱了,如果需要進行遠程攔截,掛副油箱肯定也是沒有問題的。而隨著我國空軍實力越來越強大,我國空軍思想開始轉變為攻防兼備型,也有了更為強大的殲16這種雙任務戰機,他就是要突破敵方縱深的,是屬於典型的進攻型武器,自然也就需要更大的航程,因此在殲16出來後加油管的問題就彌補上來了!


狼煙火燎


殲-11,是引進全套蘇霍伊技術的蘇-27戰鬥機的國產版本,是一款重型雙發全天候制空型戰鬥機,但對地打擊能力卻非常一般,只能打無制導的火箭彈。

由於機體尺寸大,內部空間也較大,空重17.5噸,最大起飛重量33噸,僅機內燃油就高達9.5噸,幾乎與一架輕型戰鬥機的重量相當。
因此,蘇-27戰鬥機航程較遠,達到了3790公里;滯空時間較長,戰半徑也較大,高空狀態達到了1700公里。


蘇-27飛行速度達到2.35馬赫,機翼處有8個外部掛架,除了裝備近距格鬥導彈以外,還能攜帶4枚遠程空空導彈,具備與西方F-15/16等著名第三代機過招的能力,空戰性能非常優異。


至於蘇-27不具備空中受油能力,可能與蘇霍爾設計局的研發思路以及戰機的使用背景有關,是一型遂行本土防空作戰的戰鬥機。

由於運用於防空作戰,3790公里的最大航程,對於當時的蘇聯空軍來說已經足夠了,所以在研發設計時,就根本沒有考慮要裝備空中受油系統。



此外,空中受油系統的安裝,必將給戰鬥機的研發帶來一定的技術難度,增大機體結構的複雜程度,既然蘇-27以遂行本土防禦作戰為主,是否有受油系統問題不大。

沈飛引進了蘇-27戰鬥機的整條生產線,就只能按原先的圖紙、工藝、工序等按部就班的抓緊生產,以滿足空軍對蘇-27這架空優戰鬥機的渴望,畢竟當時的空軍殲-6/7/8等第2代戰鬥機才是主力,根本沒有第3代戰鬥機。

在當時的情況下,沈飛不可能再另起爐灶,重新設計複雜的空中受油系統,進而耽誤殲-11戰鬥機的生產,而是抓緊殲-11的製造速度。

執行本土防空任務時,殲-11的機內燃油量足可應付,除了不裝備複雜的空中受油系統,也可不帶副油箱出擊,8個外掛裝滿4枚近距格鬥空空導彈,以及4枚遠程空空導彈,能對付數架敵機的來犯。


國平軍史


殲-11是一個系列戰機,如此籠統的說殲-11沒有空中受油能力是不恰當的,早期的蘇-27的確沒有空中加油能力,但後期的殲-11改進系列機型還是有加受油能力的,只不過披露的畫面不多而已。至於從不帶副油箱,這倒是個不爭的事實,也算是航空界的一大特色機型。

1992年我國從俄羅斯手中引進了我國第一型三代戰鬥機蘇-27SK,它是世界航空史上設計成功的典型案例機型之一。除了名冠天下的尤其氣動佈局設計之外,伴隨而來的使用了一種新技術就叫翼身融合體,保證了重型戰鬥機擁有不比輕中型戰鬥機弱的機動性能,最大的特點在於內置油箱的變革性發展。

相對此前的二代機來講,原本二代機的機身空間主要是用來安裝內置油箱的重要位置,蘇-27採用翼身融合技術後,原來的機身空間沒有,這時一個新的設計出來了,那就是機翼油箱,將機翼內部空間塗上密封膠,使得蘇-27的機內油箱載油量成倍提升。

據悉,蘇-27的機內載油量可達到9.4噸左右,遠高於同時期美國的F-15戰鬥機,就算是使用保形油箱的F-15也僅僅是比蘇-27多1360公斤的燃油載量。9.4噸燃油賦予蘇-27戰機高達3800公里的航程,在不加掛副油箱的情況下也能保證1500公里以上的作戰半徑,成為名副其實的“大長腿”,因而我們也就很少看到加掛副油箱的蘇-27戰鬥機或者衍生型號。

殲-11是蘇-27的中國國產化版本,我國在引進蘇-27SK後獲得俄羅斯授權國內組裝生產200架許可,命名為殲-11,其實殲-11的組裝數量並沒有達到合同的200架,隨後被國內改進型殲-11B所代替。我們細緻的觀察可以發現,蘇俄系重型戰鬥機空中加受油大多采用內埋式受油管,但是在早期的蘇-27SK、殲-11A和殲-11B單座型上並沒有看到類似的設備。

在國內披露的空中加受油畫面多以殲-8、殲轟-7和殲-10戰機為主,最明顯的特徵就在於機頭右側有一個伸出來的受油錐,但在重型戰鬥機無論是殲-11還是殲-15以及殲-16都沒有看到類似的裝置;沒有看到並不代表沒有,重型戰鬥機的內埋式受油管大多安裝在機頭左側,採用伸縮裝置,只有在加油時才會放出。

目前可以獲得的空軍殲-11系列戰機有受油管的圖像資料中,尚未發現殲-11B單座型有該裝置,但是殲-11BS雙座型是確確實實有空中加油能力。其原理和不久前央視公佈的殲-15艦載機進行夥伴加油是一樣的。只不過通常所進行空中加受油訓練多以引進的伊爾-78空中加油機居多,鑑於伊爾-78加油機數量有限,重型戰鬥機進行空中加油的圖像資料是極為寶貴的。

其實,蘇-27系列戰機早期型號並沒有考慮空中加油,最早出現是在其雙座型蘇-27PU上,隨後的衍生型號上都有這種能力,比如蘇-30、蘇-34、蘇-35等。我國引進的蘇-30MK2型前不久央視就披露過相關的加受油畫面。

當前,人民空軍的加油機主要以國產轟油-6為主,從烏克蘭獲得的伊爾-78數量太少,也鮮有公開披露,大多在海空軍遠海訓練中以“加油機”的表述形式露面。未來我國在國產大飛機平臺上發展出國產新型大型空中加油機後,有關重型戰鬥機空中加受油的畫面將逐步展現在國人面前。

在舉個例子,海空軍近些年將遠海訓練常態化,凡是能伴隨轟-6K等機型東出西太地區演練的戰鬥機,都具備空中加油能力,否則人民空軍的戰鷹受制於往返的航程限制,是走不了那麼遠的。而伴隨遠海訓練走出去的基本上以殲-11家族的重型戰機為主,那麼籠統的說殲-11不具備空中加油能力在表述上是不恰當的。


鷹鴿分析


對於它需要執行的任務來說本身航程已經足夠,蘇27系列的戰鬥機本身就是戰鬥機界的大長腿,早年我國的對蘇27進行極限航程測試的時候就發現這種飛機的極限航程接近5000KM,也就是說這種飛機的作戰半徑超過2000KM,如今的這個世界上這種作戰半徑已經是戰鬥機的天花板級別了,只有轟炸機才能超過。

蘇27家族之內只有蘇35、蘇34和艦載版的蘇33才有加油功能,蘇35算是如今俄羅斯挑大樑的飛機了,所以啥功能都給加上了,蘇34是轟炸機需要遠超戰鬥機的航程所以也加上了,蘇33是艦載機有時候會執行非滿油起飛的重載任務,所以也需要空中加油。除此之側衛系列基本上不需要加油了,本身的作戰半徑已經很恐怖了,如果加上副油箱或者空中加油的話,那怕不是得去關島上空保衛領空,對於我們的殲11系列飛機來說當然也是一樣。


開著皮卡打坦克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殲-11戰機的誕生歷程。

殲-11戰機的誕生歷程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當時中國雖然被稱作擁有世界第三大空軍力量,但是隻有數量而無質量,空軍主力還是殲-5和殲-6和殲-7戰機,這些飛機都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研發的二代戰機,雖然期間有經過幾次的改造升級,但是放在九十年代也已經顯得很落後了,這時候美國最先進的F-22已經在研發試飛中了(1990年原型機首飛)。不僅如此,此時中國周邊的國家早已經列裝更加先進的戰機了,並且加上擁有世界最強空軍力量的美國虎視眈眈,當時中國周邊的形勢十分嚴峻。

為此中國找到了蘇聯尋求合作,希望引進一款先進戰機以解決燃眉之急。

(殲-6——當時中國空軍主力機型之一)

1990年5月中國派出了由劉華清將軍帶隊的高級代表團訪問莫斯科,訪問期間中蘇雙方簽訂了《軍事技術合作的協定》和《中蘇政府間軍事技術合作混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紀要》,決定要從蘇聯引進先進戰機。蘇聯本是希望中國引進米格-29戰機的,不想出售給我們蘇-27戰機,但是在我方代表的不懈努力之下,蘇聯最終同意出售給我國蘇-27戰鬥機。而後次年(1991年)蘇聯解體,繼承蘇聯家產的俄羅斯同意繼續履行合約,向中國出口蘇-27戰機。1992年6月27日,首批次12架的蘇-27戰機抵達中國。

我國也希望能吃透蘇-27的技術,隨即就開始蘇-27戰機的仿製工作。脫胎於蘇-27的國產戰機被命名為殲-11戰機,這即使殲-11戰機的由來。殲-11戰機與2000年之後陸續開始裝備中國空軍。

殲-11戰機為何沒有外掛油箱也無受油管?

蘇-27戰機設計之初就沒有考慮外掛油箱,而是儘量的提高內置油箱的載油量。蘇-27戰機的載油量高達9噸多,最大作戰半徑可達1500km,在那個年代這個距離是非常大的。由蘇-27仿製而來的殲-11戰機為何也沒有考慮外掛油箱和空中受油管呢?

一方面是我國的空中加油機極為匱乏,就算給殲-11戰機加裝了空中加油功能,也沒有足夠的加油機供其使用,並且當時我國擁有的空中加油機的輸油軟管也和殲-11不兼容,無法使用。另一方面殲-11也和蘇-27一樣有著1500多km的大作戰半徑,完全滿足當時我國的國防需求,故而對殲-11就沒有在空中加油這一方面下功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