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之遥,他始终坚守底线,最终却未能跳出命运的藩篱

在大汉帝国分崩离析之际,有一个人,他的处境和刘焉十分相似,不争不抢,牧守一方,关东诸侯却欲立其为天子。与求而不得的刘焉相比,可谓是“福从天降”,这就是幽州牧刘虞。但最终,面对触手可及的皇帝之位,刘虞经受住诱惑,拒绝了关东诸侯的提议。

与刘焉相比,功业且不说,德行高下一眼可知。

一、荣宠一生,大汉最后的长者

或许放到今天,刘虞名声不显,知名度甚至不如刘焉。但放在大汉末年,刘虞却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可以称得上大汉最后的长者。

1、从出身来说,他是大汉宗室

刘虞字伯安,东海郯人,东海恭王刘强之后。刘强是光武帝的长子,做过十几年的太子,后来因为母亲郭圣通皇后被废,主动禅让太子之位,避免了刘秀的为难和因之引发的夺嫡流血事件,所以刘秀十分过意不去,觉得他受到了委屈,于是以东海、鲁两郡二十九县为其食邑。所以与刘焉、刘表相比,刘虞与天子的关系更近。

一步之遥,他始终坚守底线,最终却未能跳出命运的藩篱

刘虞游戏形象

当然了,刘虞也不会是嫡系,王位是没有份的,荫庇封侯也是没有的,所有的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2、从官职来说,他为清名重臣

刘虞的祖父曾担任光禄勋,父亲也当过丹阳太守,但他开始出仕的时候,却仅仅在县里任户曹,起点很低。但有能力的人,放在哪里都掩盖不住才华(当然也不排除与其出身有关),后来就被提拔到郡里任职,然后又举孝廉,踏入了正统官场之路。自此刘虞平步青云,一路迁升至幽州刺史,“民夷感其德化,自鲜卑、乌桓、夫余、秽貊之辈,皆随时朝贡,无敢扰边者,百姓歌悦之”。从此时起,刘虞就形成了其治政的风格。不久后,刘虞被召回朝中,历任尚书令、光禄勋,又接替刘焉任宗正,迈入九卿之列。

一步之遥,他始终坚守底线,最终却未能跳出命运的藩篱

张纯游戏形象

中平四年(187年),张纯、张举联合乌桓作乱,“众至十余万”,公孙瓒等人征剿不利,到了次年,刘焉上书请“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因为刘虞“既有德义,昔为幽州刺史,恩信流著,戎狄附之,若使镇抚,可不劳觽而定,乃以刘虞为幽州牧”。果然刘虞不负众望,因为昔日和各族之间关系良好,到任后“遣使至胡中,告以利害,责使送纯首”,这一举动让原本被公孙瓒搞得紧张兮兮的汉夷之间的关系有所缓和,不久后张纯就被其门客所杀,首级送到刘虞跟前。刘虞也因功被拜太尉,封容丘侯。

可以说,靠着自己的努力,刘虞走到大汉臣子的巅峰——如果没有后续的事,刘虞足以自豪。

3、从财富来说,他以清贫闻名

作为大汉宗亲,世宦之家的刘虞,却十分清贫。众所周知,刘宏执政时期曾有两次“西园卖官”,中平二年(185年)因为南宫火灾,刘宏接受宦官的建议,自此无论官职大小,升迁都必须缴纳“修宫钱”,比如崔烈,就花了五百万钱买来三公之首的太尉,演绎出“铜臭”的典故。

一步之遥,他始终坚守底线,最终却未能跳出命运的藩篱

这个政策,让无数人痛恨不已,很多人因此辞官归隐,为之丧命者也不在少数,比如以清名著称司马直,升任钜鹿太守后,就交不起修宫钱,辞官不被允许,又不想盘剥百姓,还一直被宦官催促交钱,于是在上任途中吞药自杀。还有羊续,在南阳太守任上做的十分出色,刘虞曾推荐他为太尉,但也是因为交不起钱,无法登临三公之位。而刘虞的清贫是出了名的,“天性节约,敝衣绳履,食无兼肉”,他去幽州上任时,“灵帝以虞清贫,特使不出钱”,后来升任太尉时也是一样。连刘宏这么爱财的皇帝都知道他的清贫,可见刘虞的穷不是装出来的。

后公孙瓒灭掉刘虞,发现其“妻妾服罗纨,盛绮饰”,是不是公孙瓒的污蔑不得而知,但在当时,刘虞的清贫是大汉闻名的。

4、从治政来说,他可影响地方

刘虞治理地方的能力很高。据《英雄记》记载:“虞为博平令,治正推平,高尚纯朴,境内无盗贼,灾害不生。时邻县接壤,蝗虫为害,至博平界,飞过不入”。这当然只是个传奇,但侧面说明也表明了刘虞在治理地方上的成就,至少博平应该被治理的不错。还有一件事也能证明这一点:甘陵国在黄巾起中甘陵国受灾十分严重,而刘虞曾任相,“吏民思虞治行”,能够做到让百姓、官员惦念,可见对甘陵的影响很大。于是刘宏再次以刘虞为甘陵相,“绥抚荒余,以蔬俭率下”,很快就使得战后的甘陵大治。

一步之遥,他始终坚守底线,最终却未能跳出命运的藩篱

担任幽州牧后,刘虞也没有让人失望,“务存宽政,劝督农植,开上谷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谷石三十。青、徐士庶避黄巾之难归虞者百余万口,皆收视温恤,为安立生业,流民皆忘其迁徙”。在战乱之际,原本贫瘠的幽州能够实现一旦粮食三十文钱,与刘虞的治政能力有很大关系。所以,刘虞在为官之地影响巨大,就算后来他战败被杀,他的部下还能集结余部与公孙瓒耗了数年,最终把公孙瓒拉下马,报答刘虞之恩。

二、坚守底线,拒绝皇位的诱惑

中平六年(189年),刘宏去世后,短短半年时间,大汉中央朝廷发生巨大变化,外戚、宦官集团退出历史舞台,董卓窃取了中央大权。为了拉拢地方实力派,董卓大肆封官,刘虞改任大司马(和太尉是一个意思),进封襄贲侯。

到了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又征刘虞入朝任太傅。太傅可以说是臣子所能达到的最高职位,地位还在三公之上,作为太子的老师,对皇帝有很大的影响力。当然,缺陷也是有的,那就是没有什么实权,影响力要通过皇帝来实现。如果皇帝年幼或者干脆就是个傀儡,太傅也只是个摆设。

一步之遥,他始终坚守底线,最终却未能跳出命运的藩篱

董卓影视形象

以刘虞的性格来说,如果入朝大概也算的上好事,董卓虽然残暴,但不会轻易对身居高位的人下手——除非明目张胆的反对他。但此时恰逢关东诸侯起兵讨董,隔绝道路,董卓派遣的使者无法抵达幽州,事情就这么耽误下去,刘虞依旧牧守幽州,一直待在蓟县,所以就有了之后的事。

也是初平元年,董卓火烧洛阳,迁都长安,关东诸侯联盟名存实亡。因为时任天子刘协是董卓所立,为了拥有大义名分以对抗董卓,初平二年,“冀州刺史韩馥、勃海太守袁绍及山东诸将议,以朝廷幼冲,逼于董卓,远隔关塞,不知存否,以虞宗室长者,欲立为主。乃遣故乐浪太守张岐等赍议,上虞尊号”。

一步之遥,他始终坚守底线,最终却未能跳出命运的藩篱

袁绍影视形象

九五之尊,天下最尊贵的位置,只要他点点头,就能立即实现这上下二千余年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愿望。为了这个位置,父子相残、兄弟喋血的不在少数,强行登基体验一番哪怕再被拉下台的也不乏有之……

面对赤裸裸的至尊诱惑,刘虞忍住了心中的欲望,表现出一个大汉臣子的忠诚之心,严辞拒绝了袁绍等人的提议,“终不肯受”,并斥责张岐等人,言“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国耻,诸君各据州郡,宜共戮力,尽心王室,而反造逆谋,以相垢误邪”。

袁绍等人无法勉强,于是退一步请其“领尚书事,承志拜封”,也就是代替皇帝行使大权,把长安朝廷摆在一边。但刘虞依旧没有同意,非但不同意,还特意遣使长安朝贡,以表明自己的态度。汉献帝因此十分信任刘虞,悄悄让刘虞之子刘和逃出长安,请刘虞带兵迎驾。

那么,刘虞为何要拒绝袁绍等人的提议呢?

首先是儒家子弟的必然选择。刘虞是儒家门人,德行高尚,而儒家讲究“天地君亲师”,除却天父地母,君王是排在最前面的,是效忠的对象,作为儒家子弟,他不能违背自己尊崇一生的理念。

一步之遥,他始终坚守底线,最终却未能跳出命运的藩篱

其次是不想做傀儡君主。关东诸侯欲立刘虞为帝,其目的和董卓立刘协一样,都是为了凭借废立之机掌握中央政权,当然还有一个目的是把董卓的长安朝廷打下去,如果他们拥立了新君,那就代表长安朝廷的不合法。韩馥在给袁术的信中甚至言“帝非孝灵子”,为了拥立皇帝,连这种谎言都编造的出来,可见其目的之不纯。如果刘虞接受了关东诸侯的建议,那么他势必就要离开经营数年之久的幽州,无论建都那里,都是别人的地盘,都逃不出关东诸侯的掌控,成为刘协之外的又一个傀儡。显然,刘虞明白这一点,拒绝了关东诸侯的建议,并且立即遣使长安朝贡,以表明自己的态度。

第三是反对势力依旧存在。关东诸侯拥立刘虞为帝,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至少此时已经有了异心的袁术是不同意的,“是时术阴有不臣之心,不利国家有长主,外托公义以答拒之(袁绍)”(《吴书》),他还等着大汉江山奔溃后自己当皇帝呢,哪里会同意另立德高望重的刘虞。除此之外,还有同为宗室的刘焉,为了益州天子气的谣传不惜入蜀,自然也不会同意跳出来一个竞争者。正是看到了关东诸侯之间貌合神离,所以刘虞严辞拒绝。

一步之遥,他始终坚守底线,最终却未能跳出命运的藩篱

袁术影视形象

最后是周边环境复杂。刘虞身处幽州,但幽州并不能全为刘虞掌控,至少公孙瓒就是不受控制管控的。公孙瓒和刘虞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如果刘虞敢接受关东诸侯的建议称帝,那就会给公孙瓒一个完美的驱逐刘虞、吞并幽州的借口,而且还可以借机向长安朝廷表功,提升自己的地位。同时幽州周边都是异族,这些人之所以安分守己,是因为刘虞的德行,如果刘虞敢于僭越称帝,那么维系这一平衡的体系就会被破坏,既然你刘虞敢如此作为,那么作为异族也就没必要遵守这些规矩,幽州也将因此大乱。刘虞是这种德治体系的维护者,他明白这种体系奔溃的后果,自然不敢同意。

三、纸上谈兵,跳不出命运藩篱

然,就是这么一个德高望重的宗室,却有着巨大的缺陷,那就是在军事上,他几乎可以说是另一个赵括,只会纸上谈兵。

刘虞入幽州和刘焉入益州几乎同时,但刘焉纵横捭阖很快就掌握住益州局面,建立了一支效忠于他的大军,并且率军平定叛乱,但刘虞没有,他从年轻时就形成了以德治政的理念,在幽州数年之久,却从未想过练就一支强军。

初入幽州,他是凭借自己的威望,求购叛乱首领张纯等人的首级,更是上表把在幽州平乱的诸军撤出,从来没有想过以大军剿灭叛乱,更没有想过去惩罚那些随同作乱的异族——这也是公孙瓒对其不满的原因之一。

一步之遥,他始终坚守底线,最终却未能跳出命运的藩篱

乌桓大人丘力居游戏形象

治理一州,尤其是直面异族,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为依托是不行的,显然刘虞没有领悟到这个道理。边军不强,无法震慑异族,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此前鲜卑、乌桓屡次入寇的事实摆在那里,但刘虞依然未吸取教训。

或者凭借他的威望可以做多不让异族入寇,但治理地方,仅凭个人威望是不行的,强大的实力才是根本。但在这方面,刘虞是个外行,说是赵括般纸上谈兵之辈,一点也不为过。

刘和从长安逃出后,被袁术强留,写信给刘虞调兵迎驾,刘虞不加思考,立即派出数千骑,公孙瓒知道这是袁术的阴谋,出言劝阻,却被刘虞拒绝,也因此加剧了二人之间的矛盾。不说此事的真假,刘虞大概没有想过数千骑能不能做到迎驾之事。关东诸侯联盟都没做到的事,刘虞凭什么觉得自己的数千骑就能做到?或者说他是为了自己的儿子,但身逢乱世,刘虞更应该知道,只要他拥有强大的实力,他的子嗣就算被人强留,安全上也是无虞的,刘虞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一步之遥,他始终坚守底线,最终却未能跳出命运的藩篱

刘虞游戏形象

公孙瓒与刘虞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对待异族,公孙瓒是恨不得将其灭族,自然对刘虞的怀柔不满,屡次掠夺刘虞赏赐给异族的财物,而刘虞不能禁。于是刘虞就密谋想杀掉公孙瓒。此时的公孙瓒正和袁绍大战,如果刘虞趁机动手,很可能公孙瓒就回不到幽州,但刘虞却被人说服,没有下手,白白错过了机会。

等到初平四年,刘虞再也无法忍受公孙瓒的行为,加上公孙瓒是从冀州败退回来,刘虞就想趁机将其灭掉,为此还杀掉了反对的从事程绪。注意,这是刘虞率先出兵。但可惜,刘虞治军不严,计划泄露,让公孙瓒有了准备,而起其十余万大军战斗力极差,打不下公孙瓒的大营,被公孙瓒找到机会,组织数百人“因风纵火,直冲突之”,打得刘虞狼狈逃走,最后在居庸县被公孙瓒俘虏,最后被杀。

一步之遥,他始终坚守底线,最终却未能跳出命运的藩篱

所以,仅从军事角度看,刘虞可谓是一塌糊涂,空有一手好牌被打得稀烂。

四、恩泽广布,部将为其复仇

“虞以恩厚得众,怀被北州,百姓流旧,莫不痛惜焉”。刘虞死后,公孙瓒接管幽州,以此为根基,抵挡袁绍的进攻达数年之久,这其中,和刘虞在幽州的作为是分不开的。否则以公孙瓒的治政举措,幽州发展不起来,而一个贫瘠的幽州挡不住袁绍太久。

但刘虞的死并不是结束,刘虞死后,首级被公孙瓒送往京师,“故吏尾敦于路劫虞首归葬之”。除此之外,刘虞之前的从事鲜于辅、齐周,骑都尉鲜于银等,共推阎柔为乌桓司马,联合乌桓、鲜卑等受过刘虞恩惠的部落,集合数万人一起讨伐公孙瓒,为刘虞报仇,攻杀公孙瓒所置渔阳太守邹丹,又与袁绍所遣的麴义及刘和一起进攻公孙瓒,所以袁绍能击败公孙瓒,刘虞也是有一份功劳的。

一步之遥,他始终坚守底线,最终却未能跳出命运的藩篱

阎柔游戏形象

公孙瓒失败后,这些为刘虞复仇的人却并没有归附袁绍,而是延续了刘虞的一贯政策,忠于朝廷,官渡之战期间,鲜于辅、阎柔亲往许昌拜谒曹操,接受王命,还镇幽州,牵制了袁绍幽州势力,后来皆得以封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