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也函谷關,敗也函谷關,透過函谷關看強秦的興亡

“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 函谷關自戰國時期開始,見證了無數的興衰成敗,既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也是進入八百里秦川最快最安全的通道,

與“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門關同為我國古代的重要關口。

戰國時期群雄爭霸戰火連天,秦國抱於崇山峻嶺之中,其他國家隔著綿延的山脈虎視眈眈。公元四世紀,三家分晉,秦國趁其他各國不備進攻函谷關,取得這道天險。公元前318年,史書上第一次出現了函谷關的記錄,從此秦國和函谷關的傳奇故事拉開序幕。

公元前318年,也就是周慎靚王三年,以楚懷王為縱長,東方六國伐秦,秦據函谷關天險大敗六國軍隊。公元前241年,楚、趙、魏、韓、衛五國伐秦,“至函關,皆敗走”。戰國時魏佔函谷關而鎖秦,秦佔函谷關而出山東。六國合縱攻秦也全是以函谷關為戰場。乃至公元前207年,秦內政腐壞,軍心渙散之時,劉邦依然不敢進攻函谷關,而是選擇耗費數倍的物資與人力冒險迂迴山嶺由武關入秦。函谷關的威名可見一斑。

由公元前318年算起,到前207年結束,秦的興亡始終與函谷關緊密相連。那麼二者之間又是如何聯繫起來的呢?下文將以函谷關為脈絡,串聯秦幾百年的成敗興衰。

勝也函谷關,敗也函谷關,透過函谷關看強秦的興亡

一、桃林之塞,松柏之塞

戰國七雄中的秦國,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西有三關、北有蕭關,人稱“四塞之國”。四面要塞,環抱著是號稱“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平原。四個關塞中,最險要的關卡就是函谷關。

當時秦與其它六國隔山相對,一條豫西通道貫穿東西,是從關內到中原最快速,最安全的路徑。函谷關,坐落在這條通道的最西端,自然也就成了一道咽喉要塞。崤山南北,不管敵軍從哪個方向來犯,都只有函谷關一條路可以走。

關於崤山,《山海經·中次六經》說:“夸父之山,其木多棕木冉,多竹箭。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荀子·強國篇》中也稱讚崤山上的“桃林之塞”,“松柏之塞”。舊函谷關道路兩側“崖上柏林蔭谷中,殆不見日”,而中國古代的軍事向來是以大軍團作戰為主,如果選擇翻越崤山,在這樣的深山密林中不僅士兵難以行進,運輸糧草補給的車駕等更是連山都上不去。

關中這個地方,不僅地形易守難攻,大面積的植被也阻擋了水土流失,是當時難得一見的土地肥沃的區域,周族立足於此地建立了西周王朝。到後來王朝覆滅,秦人率兵驅逐西戎,也將周的餘民收入麾下。秦國繼承了周的高超農耕技術,太史公稱秦為“陸海”,認為“九州膏腴皆出此地”。

三家分晉之後,秦國形成了外環四塞,內抱沃土的有利地形,西邊再無強敵,東邊守函谷關天險抵擋六國。秦孝公時期一紙《求賢令》換得商鞅變法,自此法度修明,內政清和。秦國就此走上了堅城池,利兵器,據西方而望中原的崛起之路。

勝也函谷關,敗也函谷關,透過函谷關看強秦的興亡

二、“車不得方軌,馬不能並轡”

函谷關東自崤山,西至潼津,只有一個窄窄的深陷其中,《水經注》上說函谷關“車不得方軌,馬不能並轡”,通行不便。在戰國時期,評定一個國家強盛的程度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千乘之國”,意思是擁有數以千計的車的國家。那個時代的戰爭,能夠扭轉大局的往往也是上可攻城,下可追擊的車兵。而函谷關狹窄的地形剛好限制了車兵,六國合縱之戰,車馬都被阻攔在關外,部隊也不能大規模進軍。經年累月的消耗之下,部隊軍心渙散,戰力一落千丈。一道函谷關,足以讓秦國立於不敗之地。

史書上記載的關於函谷關的戰爭中,有一場敗績非常值得一提。公元前298年,孟嘗君從秦國逃離之後決定聯合聯合韓、魏兩國對秦國發起攻擊。統軍將領匡章是齊國人,早先就有過大敗秦軍的戰績,垂沙之戰中又收買當地百姓,利用淺灘強渡大破楚軍,素有智計。這次的三國軍隊在匡章的指揮下一路打到了函谷關,將領深知函谷關威名,所以選擇避實就虛與守軍糾纏。

三年之後終於破了函谷關,秦國割城池求和,三國退兵,並未選擇從秦國手中奪取函谷關控制權。匡章作為齊國的三朝老將,也是依託著三國的支持,耗了三年的時間才耗得破關,整個戰國史上能攻破函谷關的有且僅有匡章一人。但是孟嘗君在最後關頭居然沒有選擇從秦手中奪取函谷關控制權,不得不說是一次重大的戰略失誤,之後的幾十年裡齊國也為這次失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王賁攻齊,當時已經被耗成空架子的齊國不戰而降,秦一統天下。

勝也函谷關,敗也函谷關,透過函谷關看強秦的興亡

三、修政從苛,舊王囚閣

除去以附庸國身份存續的衛國,齊是戰國時期最後一個被秦攻破的國家。群雄割據的時代結束,漢族一統天下的國家首次出現在歷史舞臺上。秦始皇嬴政一手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割據,稱帝之後十分忌諱六國的舊制。為了便於控制,始皇帝下令將六國富豪強宗十二萬戶遷至咸陽、巴蜀、南陽等地,使他們脫離舊土,再無崛起的餘地。又下令收天下之兵聚於咸陽,銷燬鑄成金人。

秦統一之後的十幾年中,軍隊的規模一直保持在龐大的水平上。多次大規模戰爭之後,軍隊人數達到了驚人的二百萬,佔到全國壯年男子總數的三分之一。又大量增加徭役,徵集民工大修宮室,又建馳道、五尺道用以控制南北方軍務。秦代的百姓與其他年代不同,土地資源的短缺並不是造成他們悲慘生活的主導因素,嚴苛的政令、沉重的徭役逼得他們不得不放棄手中的土地背井離鄉。西漢賈山稱秦代“群盜滿山”,所謂的大盜,都是苛政之下四處流亡的百姓。

現在我們提到農民起義多數時候都會提起秦末,但是秦始皇在位的秦代初期各種反抗也未曾缺席。始皇帝遷萬民入嶺南,本是為了控制當地人員,但是以當時的人口基數計算,秦朝的根基——關中已經沒有了足夠的力量來支撐統治。我們可以看出,秦始皇在位時期的政令有著非常不成熟而且偏激的成分,可以說他在早期的政令很大程度上直接造成了秦朝的滅亡。

混亂的政令之下函谷關的守軍早就拋棄了自己的職責,不斷遷徙的居所使他們對秦的忠誠度一降再降,後來項梁擁楚懷王之孫為王起兵攻秦,劉邦由崤山迂迴的時候居然無人阻攔。函谷關本是天險,但是無人守護的天險就不再具備禦敵的能力。

宦官趙高殺二世立子嬰,函谷關目送沛公領軍向咸陽進發。大一統的時代又一次遠去。

勝也函谷關,敗也函谷關,透過函谷關看強秦的興亡

四、“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關於秦的預言,出名的有三條——“亡秦者胡”,始皇帝信以為真,殺了胡姬的兒子扶蘇,又增派邊軍防備胡人;“陳勝王”,秦二世信以為真,派少府章邯鎮壓,兵力不足,於是臨時組織驪山囚徒,於函谷關大破敵軍,先殺周文,又殺項梁;“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是楚南公說的,秦二世同樣信以為真,但是已經沒有士兵願意為他打仗了。於是劉邦詐計過函谷關攻佔咸陽,秦亡,存在時間共十五年零四十七天。

三條預言之中,“亡秦必楚”這句話最終實現了,但是面對一個龐大的帝國,以六國舊貴身份苟活於秦的壓迫之下的楚南公為何會有這般的自信呢?

《春秋·胡傳》中說“聲罪致討曰伐,潛師掠境曰侵”,用這種思路來解釋一下秦滅六國之戰,楚國被滅的戰爭是純粹的背叛。秦楚之間從秦穆公時代起經歷了十八代的婚姻關係,甚至秦始皇的皇后自己都可能是楚國人。

在這種時代交好的大環境下,秦昭襄王卻使詐計將楚懷王困在咸陽,楚懷王受盡屈辱卻還是不肯同意割地,為國守節而死。

勝也函谷關,敗也函谷關,透過函谷關看強秦的興亡

我國封建帝王的諡號中,“懷”這個字有著特殊的含義——民思其惠曰懷。楚國的子民對這位為國而死的君主充滿著敬愛之心。而師出無名的秦國,也正式變作了“虎狼之秦”被無數楚國文人口伐筆誅。

再後來白起水淹楚國國都,火燒楚國君陵,滔天的仇恨伴隨屈原的離去徹底刻在了楚國人的骨子裡。始皇帝雖然發佈政令要求“書同文,車同軌”,試圖磨滅六國的文化基因,也許再給秦國一個商鞅,再給秦國二百年的國祚這個目標可以實現,但是歷史沒有如果,秦地境內每一個楚國人都深深牢記著那些年水深火熱的家鄉。

於是陳勝吳廣大澤鄉“舉大計死國”,項梁尋回楚懷王后代擁立起兵,項羽“屠坑殘滅”大破秦軍,劉邦受楚王軍令詐關滅秦,“百二秦關終屬楚”。

勝也函谷關,敗也函谷關,透過函谷關看強秦的興亡

總結

我們今天再來回顧秦的歷史,函谷關作為一條隱隱的線串聯起了幾個主要的階段。秦穆王以前,晉國佔據函谷關,對秦實施封鎖戰術。秦國空有千乘卻只能望關興嘆。三家分晉,函谷關歸秦,四關之固外加政令清和,秦利用土地的優勢優哉遊哉的開始發展軍事準備向外擴展。始皇時期,天下一統,幾次大的起義都夭折在了函谷關,守著崤山的關隘,一群囚徒也能抵擋萬人。到最後一戰函谷關依然威名赫赫,逼得劉邦千里迂迴耗資數倍依然不敢輕舉妄動。

函谷關給了秦發展的機會,但是過於嚴苛的法令、驕奢淫逸的享樂作風還有烏煙瘴氣的朝堂政治一步步摧毀了秦的統治基礎。從函谷關守兵數據來看,二世時期函谷關固定守兵不足千人,還時常有士兵逃跑。都城咸陽的守備部隊也是人員凋敝,大部隊基本都分散在邊關防衛胡人或是在關東鎮壓起義,軍事重地淪落至此。

勝也函谷關,敗也函谷關,透過函谷關看強秦的興亡

秦的滅亡,從根本上講與外界因素的關係佔比不大,還是因為自身的政治問題才引致禍端。天險也好重地也罷,失去了看守的人也不過是一堆石塊,同理大一統也好千古一帝也罷,失了民心,也不過是汪洋大海上一葉風雨飄搖的小舟罷了。

參考文獻:

《後漢書·郡國志》

《過秦論》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漢書·武五子傳》

《四庫全書 玉海》

《資治通鑑》

《史記 陳涉世家》

《荀子·強國篇》

《春秋·胡傳》

《水經注》

《山海經·中次六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