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直隸總督—鄭大進

清朝直隸總督—鄭大進

鄭大進像

鄭大進(1709(己丑年)~1782),清代人,又名譽捷,號謙基,退谷。生於廣東潮州府揭陽縣梅崗都山美村(今屬揭陽市揭東區玉滘鎮),少時有神童之稱。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歷任大名府、河間府同知,正定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兩淮鹽運使,浙江按察使,貴州布政使,河南、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官至直隸總督。任政期間,草除積弊,關心民生,所至頗具政績。後加授太子少傅銜。二十二年任正定同知時,纂修了《正定府志》50卷,四十七年十月十九日病卒,乾隆帝御製墓碑,親撰碑文,賜祭賜葬,追諡勤恪。主要著作有《愛日堂詩文集》和《鄭勤恪公奏議》。

鄭大進是清朝雍乾盛世間一位有才華、有經濟頭腦、很有改革精神的實幹家。他“凡經七省,遭遇盛明”;“旌節所至,率多建白(建議)”。在各地任上都做廠小少有利於生產發展、有利於社會安定的工作。

成就及榮譽

首先,他精於治理,敢於革新。在兩淮鹽運使任上,針對有上鹽次鹽軟之異、但卻無上鹽次鹽之不同價格這一弊端,他親自為之審辨鹽色差等”,明確了安鹽、梁鹽二種價格,奏請朝廷批准,使“商民便之”。

在貴州布政使任上,鄭大進了解到貴州倉庫多儲米糧,又沒有一套出陳易新的方法,而黔地多雨,倉中米多有黴變,陳米質差,新米又進不了倉。鄭大進奏準於青黃不接、各地缺糧之時,將歷年倉庫中的陳米,“平價借、糶”出去,然後於秋後“按一米二谷,購補還倉”。此後成為定例,倉儲多改貯谷,減少黴壞。

在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任上,楚北寶武局鑄銅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引起他的關注。寶武鑄銅的原料全靠雲南供應。按原鑄法,需以40%的高質料配以60%的低質料進行鼓鑄。高質料越來越少,採購者有時守候經年,嚴重影響鑄鋼生產。鄭大進經番考察、核算,認為低質料每廠便宜二兩多金,若以低質料鼓鑄,去除雜質之後,其成品仍能與混合料等質,剔除出來的銅渣還可煉成黑鉛以製作子彈。於是,他極力推行純用低質料的鑄銅法。

鄭大進的治績,還表現在十分重視水利建設,每到一地,必查災情,據實上奏。任直隸總督時,見永定河因年久失修.河床淤淺,水壩又不夠高大,因而時有水患。鄭大進經多方登求士庶和水利專家的見解,瞭解到“壩閘不修,則水無所蓄、洩”,遂上疏提出“宜分段開挑,增築閘座,以時啟閉”的措施,獲朝廷批准,並撥給建閘經費七萬餘金。鄭大進“相度興築”,終於既得以疏浚,又使蓄、洩得宜,而且還可通舟揖,便民行來。

他二十二年任正定同知時,還纂修了《正定府志》50卷~主要著作有《愛日堂詩文集》和《鄭勤恪公奏議》。

鄭大進府

清朝直隸總督—鄭大進

鄭大進府

  鄭大進府位於廣東省揭陽市揭東區玉滘鎮山美村,分新老二府。老府建於明代,是鄭氏祖居,府前有象徵鄭大進以及鄭氏先祖官階品級的石獅和旗杆夾石。新府在村南側,建於乾隆年間,屬官方建築,佔地面積約10畝,現存主體建築3000多平方米。鄭府依山而建,府前有威武的守門獅、寬闊的地埕、象徵“五世大夫”品級的旗杆鬥座、清碧的池塘、蜿蜒的楓江;主座坐北朝南,大門書有“大夫第”三字,有三進廳、東西兩火巷,正廳懸掛“瑞凝天姥”匾,是乾隆三十五年江南懷寧拔貢、揭陽縣知縣蕭應植題贈鄭大進老母親的壽匾,上款是“恭祝誥封淑人鄭老太太江太夫人八十二壽”,下款是“揭陽縣知縣蕭應植拜題拜書”;府後原有花園、書齋現已損毀建成民宅。1990年原揭陽縣人民政府公佈鄭大進府為文物保護單位,慕名前來參觀者絡繹不絕。

清朝直隸總督—鄭大進

鄭大進府

遠遠看去,府第毫不顯眼,如果不是府前象徵鄭大進官階品級的石獅和旗杆鬥座,跟一個普通的祠堂幾乎沒有分別。鄭大進曾任太子少傅銜,官當這麼大,府卻如此簡單不起眼,可見其人性格也非常低調、謹慎、隨和。

清朝直隸總督—鄭大進

大夫第

清朝直隸總督—鄭大進

門口石獅

清朝直隸總督—鄭大進

清朝直隸總督—鄭大進

瑞凝天姥牌匾

清朝直隸總督—鄭大進

中廳

清朝直隸總督—鄭大進

後廳木雕

從鄭府比其它“府第”狹小這一現象可以看出,清代潮汕民間的府第已脫離了“官府”和“門第”的涵義,逐漸衍變為庶民的基本居住模式,民間按財力和實際需要決定其規模,而不在乎它是否逾制和越級。正因如此,潮人常會自負的說“京都帝王府,潮州百姓家”。其中尤以清末至民國最為明顯。

鄭大進府失修多年,部分牆體損壞嚴重,府內配套、裝飾殘缺不全。

2013年9月9日,鄭大進府重修工程開工儀式在揭東區玉滘鎮山美村舉行。鄭大進府的重修將堅持修舊如舊,新老府結合的原則,力爭建成揭東一大文化的高點,旅遊觀光的勝地。鄭大進府的重修將使這個潮汕地區知名景點重放容光,是繁榮鄉邦文化,造福桑梓的義舉。據悉,鄭大進府重修工程預計總投資875萬元,分三期完成。首期將進行府內三進廳維修以及新老府前建設配套。

清朝直隸總督—鄭大進

後廳

清朝直隸總督—鄭大進

旗杆夾

清朝直隸總督—鄭大進

旗杆夾

鄭大進墓位於廣東省普寧市廣太鎮多年埔村東南鳳歸山北坡山腰,是大型清代名宦墓2015年12月10日,鄭大進墓(包括鄭大進墓、神道石刻)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公佈為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該墓向北偏西,有封土堆,墳面正中石墓碑刻著“太子少傅、光祿大夫、兵部尚書、直隸總督、勤恪鄭公墓”等字。墓之右(東)側有一天然巨石,巨石刮平成方形,上刻鄭大進家譜宦跡,字跡模糊,石刻面寬2.5米、高1.6米。墓前原有石馬、石羊、石獸、石人、華表石雕塑各一對成兩縱排,大多已損毀散失。東排石雕塑前面,有“欽賜祭文”石碑亭;西排石雕塑前面,有“御賜碑文”石碑亭。兩座碑亭和兩通石碑形制相同。現兩座石亭均已殘破嚴重,兩通石碑保存基本完好。石碑高2米,寬1米左右,螭首龜趺,分立於亭中,碑刻漢、滿兩種文字。1988年10月被公佈為普寧縣文物保護單位。

清朝直隸總督—鄭大進

神道石刻位於廣東省普寧市廣太鎮山後村洪山園,石刻刻於一巨石上,鑿平的長方形版面,向西北,高3.4米,寬1.3米,碑文正楷陰刻,碑文:“乾隆四十八年歲次癸卯十月初九日立石 皇清賜進士第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直隸等處兼管河道提督軍務糧餉紫荊密雲等關隘兼管巡撫事加四級勤恪鄭公神道 賜進士經筵護官戶部左侍郎年家姻眷弟董誥頓首拜”。石刻字體較大而且十分清晰,該石刻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很高藝術價值。

清朝直隸總督—鄭大進

清朝直隸總督—鄭大進

清朝直隸總督—鄭大進

清朝直隸總督—鄭大進

清朝直隸總督—鄭大進

清朝直隸總督—鄭大進

清朝直隸總督—鄭大進

清朝直隸總督—鄭大進

清朝直隸總督—鄭大進

清朝直隸總督—鄭大進

清朝直隸總督—鄭大進

備註:

如有侵犯權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