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病的原理 艾灸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的運用

艾灸療法是以艾葉或者艾絨為主要材料,點燃後在體表穴位或病變部位燒灼、溫熨,以達到預防保健和治療疾病為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艾點燃後的溫熱刺激,直接或間接地作用於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並通過經絡等作用,產生局部和遠隔部位的效應。相對於針刺治療,艾灸治療中的溫熱刺激是其產生療效的主要特性和原因之一;與針刺治療一樣,疏通經絡是其所產生諸多治療效應的主要作用機制。因此,溫通是艾灸治療的主要作用之一。

艾灸治病的原理   艾灸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的運用

艾是艾灸治療的主要原料,又名冰臺、艾蒿、醫草等。名醫別錄記載艾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一方面提示了艾草在溫灸治療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提示艾灸治療的適應證廣泛。概括起來,艾灸的適應證主要包括寒證和非寒證。

艾灸治病的原理   艾灸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的運用

灸法是內經時代最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源於北方,主要針對寒證而立。如“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髒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素問·異法方宜論》)。故有“今風寒客於人……或痺、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瘛,當此之時,可灸可藥”的記載,原文指出風寒侵犯人體,出現痺症、麻木、腫痛、瘛等病症,是灸法的適宜病症。故“寒則熱之”當為艾灸治療的第一原則。“寒則熱之”也體現了先民對抗性治療的思想。

艾灸治病的原理   艾灸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的運用

寒證的主要病理特點是“凝滯不通”。寒主收引凝滯,可以導致經絡氣機的不通和(或)不暢,出現諸多症狀和病症,故溫灸治療主要針對了“寒凝不通”病理環節而發揮作用,通過“溫通”作用而達到治療效應。由此可見,寒邪侵犯人體,病狀種種,可一灸了之,關鍵即在“溫通”作用。而《素問·玉機真藏論》所載“痺症、麻木、腫痛、瘛等”諸艾灸適宜病症,都存在經絡不通的病理機制。

艾灸治病的原理   艾灸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的運用

雖然艾灸來自寒冷的北方和源於治療寒證,但隨著歷史的發展,艾灸治療的範圍早已超出了寒證。就《內經》記載,還包括傷食、膽病、體重煩冤、癲狂、敗疵等內臟病、外科病、神志病。後世醫家更是進一步拓展應用範圍,如王燾《外臺秘要》記載,溫灸還用於內科疾病,如傷寒、天行、溫病、霍亂、瘧疾等傳染性疾病及內科常見病;外科方面還包括癰疽、癭瘤、痔疾、腳氣等症;以及婦科疾病、兒科疾病、五官科疾病、口腔疾病等臨床各科,涉及寒、熱、虛、實諸證多種疾病。

除寒證外,溫灸還可以治療熱性疾病。儘管漢代張仲景《傷寒論》提出“熱證忌灸”說,在一定範圍和程度上影響了灸法在熱證中的應用,但是古今臨床一直都有溫灸治療熱證的實踐。如唐代孫思邈有“五臟熱及身體熱,脈弦急者,灸第十四椎與臍相當五十壯。老小增損之。若虛寒,至百壯,橫三寸間灸之” 。

艾灸治病的原理   艾灸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的運用

虛性疾病的溫灸治療始於《內經》,如“陰陽皆虛,火自當之”“陷下則灸之”(《靈樞·經脈》),楊上善進一步闡釋“經絡之中,血氣衰少,故脈陷下也,火氣壯火,宣補經絡,故宜灸也”。因此,對於虛性疾病來說,無論陰陽還是氣血的虧虛,溫灸都可以達到補益氣血、暢通經脈的作用。後世醫家進一步有所發展,如朱丹溪有“大病虛脫,本是陰虛,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補陽,陽生陰長故也”。實性疾病的溫灸也始於《內經》,無論是寒熱之邪,還是有形之積聚,都可以使用溫灸治療。尤其是宋代陳自明《外科精要》記載艾灸治療癰疽,對明清外科醫生使用溫灸產生巨大示範性作用。儘管艾灸治療涉及寒、熱、虛、實諸證,包括內、外、婦、兒等各科多種疾病,但是這些病症都存在經絡不通、氣血不暢的共同病理環節。溫灸治療可以概而治之,是由於艾草點燃後的溫熱刺激,具有疏通經絡、理活氣血的作用是其主要作用機制。

艾灸治病的原理   艾灸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的運用

艾灸的藥性作用和熱作用作用於經絡腧穴,才能起到全身治療作用。那麼不同疾病艾灸時應該選用什麼穴,灸法又是怎麼操作的呢,下面咱們來一起看看:

感冒配穴方1

艾灸治病的原理   艾灸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的運用

穴位:大椎、風門(雙)、足三里(雙)。

艾灸治病的原理   艾灸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的運用

灸法:溫和灸。每日早、晚灸1次,每次灸15-20分鐘,至愈為度。

主治:體虛感冒。

配穴方2

主穴:風池、風門、肺俞、列缺、合谷。

艾灸治病的原理   艾灸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的運用

配穴:氣虛者,加足三里,全身痠痛者 ,加大杼。

灸法:

①隔姜(或麻黃餅)灸,每次選2-4穴,各灸5-7壯、每日灸1-2次。

②溫和灸,每穴灸20-30分鐘,灸至以患者感到舒適為宜,局部皮膚潮紅為度,每日灸1或2次。

主治:風寒感冒。

配穴方3

主穴:風池、大椎、曲池、外關。

艾灸治病的原理   艾灸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的運用

配穴:咽喉腫痛加天窗;咳嗽加尺澤、天突;頭痛加印堂、太陽。

灸法:用溫和灸,每日取3-5穴,每穴灸3-5分鐘,每日1或2次。

主治:風熱感冒。

配穴方四

穴位:大椎、肺俞、委中。

艾灸治病的原理   艾灸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的運用

灸法:用溫和灸,每穴灸20分鐘,或隔姜灸,每穴灸2-5壯,每日2或3次。

主治:流行性感冒。

頭痛配穴方1

艾灸治病的原理   艾灸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的運用

主穴:阿是穴、百會、太陽、上星、列缺、合谷。

配穴:前頭痛加印堂、陽白;頭頂痛加百會、四神聰、太沖、湧泉;後頭痛加風池、崑崙。

灸法:

艾灸治病的原理   艾灸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的運用

①用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6-8個穴位,每穴灸5-10分鐘,偏寒、虛者可灸20分鐘。每日灸1次,5次為1個療程。

②用艾柱隔物灸(凡附片、生薑片、蔥白餅等均可選用),每穴灸3-5壯或5-10分鐘。每日灸1次,5次為1個療程。

主治:頭痛。

頭痛配穴方2

主穴:百會、太陽、頭維、上星、合谷、阿是穴。

艾灸治病的原理   艾灸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的運用

配穴:目赤耳鳴者,加太沖、丘墟;頭重者,加豐隆,中脘;痛有定處者,加膈俞、血海;面白神乏者,加血海、足三里、三陰交;五心煩熱且口乾者,加肝俞、腎俞、三陰交等。

灸法:

①用艾炷著膚灸(非瘢痕灸),頭部穴位可用小艾炷條,每次選用4或5穴,每穴灸4-5壯,餘穴用艾條溫和灸各10分鐘,每日灸1次。

②用艾炷隔物灸,艾葉、附片、薑片均可隨症選用。每穴灸5-10壯,每日灸1次。

艾灸治病的原理   艾灸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的運用

③用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6-8穴,每穴灸10分鐘,偏虛者可灸20分鐘,每日灸1或2次。

主治:頭風(內傷頭痛)。

頭痛配穴方3

主穴:百會、太陽、頭維、上星、列缺、合谷、阿是穴。

艾灸治病的原理   艾灸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的運用

配穴:風寒者,加風池、風門;風熱者,加大椎、曲池、外關;風溼者,加風府、足三里;氣虛加脾俞、氣海、足三里;血虛加膈俞、血海、三陰交;腎虛加腎俞、太溪;肝陽上亢加陽輔、太溪、太沖;痰濁加中脘、豐隆、足三里;瘀血加血海、三陰交、行間。

灸法:

①用艾炷著膚灸(非瘢痕灸),寒性、虛證頭痛;每次選3-5穴,每穴灸3-5壯,每日灸1次。頭部穴位用小艾炷。

艾灸治病的原理   艾灸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的運用

②用艾柱隔附片(或薑片、艾葉)灸,寒性、虛證頭痛,每次選3-5穴,每穴灸5-10壯,每日灸1次。

③用艾條溫和灸,各種頭痛,每次選3-5穴,各灸5-10分鐘;寒性、虛證頭痛可灸20分鐘;氣血不足頭痛,可在百會、肝俞、脾俞、腎俞、氣海、合谷、足三里各燻灸5-10分鐘,每日灸1次。

主治:一切頭痛(外感或內傷頭痛)。

好好利用艾灸 對身體也有影響 下篇我們會繼續講艾灸治療的疾病和注意事項

我是劉閣大夫 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