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從不奢望會有理性購車的人

關注汽車我們都是從虛榮開始的。

  

這個時代,從不奢望會有理性購車的人

心中的珍藏

 90年代初,街坊鄰居中能坐上小汽車的多是局級以上的幹部,早上晚上,隨著一聲聲清脆的喇叭聲,衚衕裡那位局長大人在所有人的豔羨中走進或走出奧迪100,隨後車門被重重地關上,司機駕駛奧迪100疾馳而去。鄰居中有那麼一兩個有錢的,也真能眼睜睜地看著,恨著。因為那個時代老百姓沒有資格買車。街上跑著的各類車都是公家的,個人撐死開輛摩托就很牛叉了。

  當然也有例外,非常牛氣的什麼警是可以開著沒收來的走私車進進出出的,時不時還可以回家接送一下老丈母孃什麼的,反正低調點沒問題。

  

這個時代,從不奢望會有理性購車的人

走私大王被抓,大快人心!

車,小汽車成為那個時期每個家庭心底的夢想。常言道,“好好學習長大好升官發財坐小汽車”便是每戶人家督促孩子努力學習的唯一目標。

  1994年,國家正式出臺了《汽車工業產業政策》,這也是建國以來第一部關於汽車的產銷市場化的指導性文獻。最為重要的內容便是允許普通百姓購買車輛了。

  早就憋的狼哇的大款們蜂擁而上,桑塔納、捷達、富康、夏利、菲亞特,二手的伏爾加、拉達、老上海等等被一搶而空,家庭稍有富裕的也是紛紛買上了昌河、大發等微面幹起了出租車營生。關外叫“招手停”,關內叫“面的”。

  

這個時代,從不奢望會有理性購車的人

90年代的車,我們都關注過

漸漸地,街面上出現了大批的走私車,皇冠、公爵、藍鳥、佳美、奔馳等外國車。於是,燃燒在百姓心中的那團慾望之火發生了質的變化----怎麼這世上還有這麼好這麼有面的車啊!看來,能開上自己的車不算終極目標,開上好車、豪車才是人生最大的精彩!

  從此,車跟我們的面子、我們的身價就發生了關聯。這似乎讓我想起了舊時代官宦乘坐的轎子,四人轎、八人轎、十六人轎確實有著天壤之別。如此看來,我們這個族群還是很懷念封建帝王遺留下的那些個面子、榮耀、身份象徵等處世之道的。

  國產的、合資的、進口的被分成了三個等級,身價也順乎其義。

  我們與車的關係就如此不堪地倉促上陣,默默地形成了汽車消費的感性趨勢。真可謂上至達官貴人下至懵懂萌知的幼兒,見到好車、豪車無不投去羨慕之意。

  汽車發明的初期,無論是卡爾·本茨、戴姆勒或是亨利·福特,他們都沒有精力想過要把車分成三六九等,他們只在乎讓汽車儘快替代畜力車、人力車,最大化地釋放工業革命帶給人類的奇妙自由。然而,人的內心還是慾壑難填,畢竟幾千年的等級傳承,誰會放下身價重回無階級無等級的莽荒歲月?所以,汽車很快就被人格化,等級化,就如同那年月的馬車、豪華馬車、皇家馬車一樣,汽車最終還是承襲了等級分明的高低貴賤的檔次傳統。

  我們的國情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有著很大的差異,而且我們經歷了剝離私有化、鞭撻剝削制度的思想革命,新民主主義跨越到社會主義、三反五反、破四舊、公私合營等等盪滌內心汙泥濁水的徹底鬥爭。本應該接受一切唯物、辯證的、科學的的現實主義,可為什麼會在倏忽之間就把這一種能自動駕駛的精密機械工具賦予了階級、身份、等階的認同?

  實在找到不到更好的解釋,恐怕這就是人性。愛自己、愛自己的羽毛、愛自己的尊嚴,這都是無法靠運動清除的了的。

這個時代,從不奢望會有理性購車的人

萬眾搶購

買個10萬的車,解決的是移動方便的需求,同時也可以在身價等同的大環境裡求得低量的自尊;

  買個20萬的車,得到的會多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尊嚴、移動、舒適、或是孃家的硬性指標都可以一次性達標;

  買個30萬的車,可以實現低調奢華的觸及感,車輛的操控舒適度的完美體驗,20萬公里真無大修的便利,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三年之內不考慮換車。

  買個50萬以上的,我的天啊,一切都齊了,只剩下開到什麼地方、開到什麼樣的人群中去,而且你會發現,當喇叭按響的時候,好多車輛是躲著你的,感受吧,很牛的!當然售後也是“很牛的”。

  拉拉雜雜地說這些,無非想講明一點,在我們這個市場裡,從來就沒有什麼理性消費,都是感性佔領上風,別再灌輸什麼參數、經驗了,其最後的結局就是人人完成虛榮和尊嚴的使命。記住,那些個銷售經理無論怎麼費盡口舌都是銷售話術,能打動你的往往就是這句“大姐,你開上這款車倍有面,就你這身份氣質,買了它絕不掉份!”

  回到初心吧,真希望咱們的購買心態都儘快理智下來,不然汽車製造商、組裝廠、零部件製造企業就沒什麼幹勁了,或許不久的將來他們只在乎內飾、外型、個性了,而車輛的核心部位也就無所謂可有可無了! 

這個時代,從不奢望會有理性購車的人

比車展還過癮的活動

杞人憂天地吐槽一回吧,閒著也是閒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