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戰死80000人,劉備為什麼一仗就輸掉了國運?

Norahs


若是問起東漢末年的魏蜀吳三國你最喜歡哪一個,百分之七十的人都會選擇蜀國,畢竟羅貫中書裡面也是一直偏重蜀國,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但很可惜,最後統一江山的是魏國或者說是西晉,而並不是蜀國。蜀國從赤壁之戰後到夷陵之戰這段期間還算是較為昌盛,而就是夷陵之戰後,蜀國才走了下坡路。

但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夷陵之戰蜀國以及吳國兩方軍馬大概只是五萬人,那也就是說哪怕蜀國全軍覆滅,也就是死了五萬人,這五萬人真的就令蜀國如此傷筋動骨嗎?

首先,我們在看三國演義的時候,經常會發現書中動不動就是數十萬大軍,赤壁之戰更是整來了八十萬大軍。但實際上,三國演義畢竟只是一本小說,羅貫中有很多地方都添加了自己的主觀臆想,這麼多的大軍也是他臆想出來的,夷陵之戰裡面蜀軍七十萬大軍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三國時期,人口真的非常少,因為已經經歷了東漢末年的亂世,有不少百姓以及士兵都已經先一步而去。正因此,蜀國一共也就是九十多萬人口,軍人也就是十幾萬,十幾萬大軍一下子死了五萬,這如何不令蜀國傷筋動骨,這就相當於你有一千塊錢,花五塊錢對總資產沒什麼影響,但你總共就十塊錢的話,花了五塊錢自然心疼不已。

再加上,夷陵之戰把蜀國厲害的大臣或者是將領幾乎給打沒了,先說五虎上將,關羽死在夷陵之戰之前,夷陵之戰也是因他丟了荊州以及被殺才打起來的。張飛呢,因為急切的想為關羽報仇,死在了夷陵之戰的戰爭準備期間,五虎大將這一下子就死了兩個,剩下兩個(黃忠在夷陵之戰便病死的,而不是三國演義裡面寫的死於夷陵之戰)病的病,老的老。除此之外,劉備手下另一員大將黃權也迫於無奈投靠了曹魏,馬良則是被人殺死,可謂損兵折將。

對於蜀漢而言,最大的損失其實不是上文所述,而是劉備的離世。劉備在打完夷陵之戰後,就一直惱恨此戰的戰果,導致最後積鬱成疾,最終一命嗚呼。

很多人對劉備有一個誤解,認為劉備江山是哭出來的,自己沒什麼本事。但實際上不是這樣,劉備作為一個君王,絕對合格,他收買人心的手段便不是一般人能學會的。甚至可以這樣說,蜀國這個國家就是建立在劉備的名望之上的。

正因此,劉備死後,便有很多人開始蠢蠢欲動了,不服氣劉禪的地位。劉禪雖然沒有傳言中的昏庸到極致,但跟劉備比還是差了很多。諸葛亮也沒演義裡面吹的那樣神,他在夷陵之戰後真的是費盡心思,花了五年左右才慢慢平定了叛亂,並恢復了一些蜀國的國力。

所以,夷陵之戰只死五萬人,卻令蜀國傷筋動骨,絕不是誇誇其談。


初七


劉備敗走白帝城,也就是問主所說的夷陵之戰,實際沒有戰死8萬多將士,而是當在六萬名左右,但可惜的是,死去的都是精兵良將啊,而且,桃園三結義,最能打戰的三個人,全死了。還搭上了好多副將,這一戰,直接導致蜀國兵將暫時青黃不接。

而輸掉國運,也是事實:第一,大意失了荊州,這是根本重地啊,劉備起家,就是靠的這兒,丟了荊州,失去了外爭天下的資本,只能偏安西蜀之地了。第二,蜀國在三國中,本就弱小,天下之地、經濟、人口,只佔十分之二還弱。十萬精兵,這是蜀國的規模,吳國有20萬,魏國有45萬。十萬沒了六萬,除了防守,還能幹嗎?

所以,劉備死後,蜀國國內反叛遍地,諸葛亮也沒有平反,而是休養生閒了好幾年,才出兵平叛,十幾年後,才以進為退,北伐魏國,而且,一生真正北伐,只有三次,每次,都是見好就收了。

沒辦法,經濟、人口、軍事是硬實力,在魏國和吳國都沒有明顯犯錯的情況下,蜀國,根本回天無力了。


董江波


誰說夷陵之戰劉備戰死80000人?其實劉備在夷陵之戰死的士兵沒那麼多,最多也就兩三萬,兵力上並不至於傷筋動骨。為什麼感覺夷陵之戰後蜀漢就不行了,兩點,一是因為劉備陣營最能打仗的兩個人劉備和關羽都死了;二是因為夷陵之戰是一場賭博,是僅有的奪回荊州的機會,輸了這次就再也沒這個機會了,和兵死多少沒關係。


先來說說夷陵之戰究竟死了多少兵。當然我們已經很清楚了絕對不是小說裡講的七十萬,那正史上是怎麼說的呢?《三國志》注引《魏書》:癸亥,孫權上書,說:“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以克捷為效。”這是曹魏的官方記載,應該是比較準確的。另外,劉備邀請到五溪南蠻為助力,《三國志 先主傳》:遣侍中馬良安慰五谿蠻夷,鹹相率響應。這支部隊可能也就有一萬左右(如果有四五萬他還能聽劉備的嗎?),所以,劉備的總兵力撐死也就五六萬,怎麼能死八萬人呢?而孫權這邊也就是五萬人迎敵,《三國志 陸遜傳》:黃武元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硃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所以說兵力上雙方勢均力敵。


那劉備死了多少人呢?也沒有五六萬全死,因為劉備的大軍聯營五十餘個,長七百餘里,首尾不能相顧,結果被陸遜擊破。既然這麼長,哪有一次能殺完的道理。其實陸遜只是擊潰了劉備的主力精銳,主力一敗,陣腳自亂,只能敗退,至少還有一小半能逃了回去。所以,被殺加投降的還包括大部分的蠻兵援軍,劉備真正損失自己的兵力絕對不超過三萬。

當然,兩三萬兵力損失對劉備來說絕對不算小,但要說一下子就翻不了身了那也不見得。不要忘了劉備在益州還有為數不少的守軍,後來長期的發展更是不充了不少兵力,因此,蜀漢失去奪天下的機會,不是因為死的兵多。

真正的原因:一是劉備和關羽都死了。演義裡諸葛亮如何用兵如神,似乎沒有他一個錦囊搞不定的事。而事實上,劉備陣營前期都靠兩人:劉備自己和關羽。劉備每開展軍事行動,如不分兵,則自己統兵;如需分兵,則自己和關羽各領一軍,他們兩人是劉備陣營軍事上的主心骨。關羽之前已死,劉備在夷陵之戰不久後也病故。所以,劉備陣營一下子特別缺少軍事人才,這是非常重要的。剩下的武將雖有指揮局部戰役的能力,卻無經歷大規模戰爭的指揮能力。

第二就是再也沒機會奪荊州了。從赤壁之戰後,孫劉兩家一直是盟友,共同對抗曹操。但是從劉備入蜀,孫權眼看自己被邊緣化,討要荊州,吳蜀失和,湘水劃界雙方妥協,至呂蒙白衣渡江奪江陵,殺關羽,雙方徹底撕破臉。但是雙方都明白,不能永遠撕破臉的。曹魏還是他們共同的敵人,所以,劉備打東吳有“脅迫”的意味在裡面。


劉備打東吳,絕不是什麼“頭腦發熱為關羽報仇”。恰恰相反,他是權衡後認為東吳不敢跟自己真的打,所以值得賭一把,逼東吳讓出荊州。孫權開始的反應也確如劉備所料,吳軍幾乎是一路後退。這時候孫權是希望劉備適可而止,那劉備大到的地方讓出去也就讓出去了,只求劉備不要意氣用事拼個魚死網破,那樣的話,他們會被曹魏一鍋端的。


但是等劉備打到夷陵-猇亭一線時,東吳不能再退了。一來如果劉備再打過去,那就是一馬平川,荊州會全部落入劉備手中,二來劉備捨棄了戰船僅用步兵,讓東吳知道劉備無意死拼揚州,而是僅僅意在荊州,說明劉備自己也是理智的,不會打的兩敗俱傷。於是,陸遜沉著反擊,在夷陵一戰擊潰劉備。劉備也明白不能糾纏,所以也就退回白帝城。而東吳一樣見好就收,孫權立刻遣使求和,劉備同意。劉備死後,諸葛亮更是直接與東吳重歸舊好,因為他們都明白,面對強大曹魏,吳蜀不能再爆發衝突,讓曹魏漁翁得利了。



故而,劉備輸了夷陵之戰,意味著蜀漢再也不能和東吳爆發衝突,蜀漢再沒有機會奪回荊州。


伊耆角木


夷陵之戰所謂的劉備戰死8萬人,是出自夷陵之戰後,孫權上報曹丕的戰果數據,聲稱殺敵八萬,劉備僅以身免,但個人認為這是一個嚴重誇大的數字。

如果夷陵之戰東吳殺敵8萬,這也就意味著劉備在整個戰爭中至少會出動8萬以上的兵力,但實際上在這一次戰爭中,劉備根本拿不出這麼多的兵力,按照戰爭前期孫權向魏國求救時提到的情況,劉備動用的力量也不過是支黨四萬,馬兩三千匹,出動8萬人那是不可能的。



當然相信有一些人也會糾結“支黨”二字,認為這只是劉備的先鋒部隊,真正的主力還在後面,劉備的總兵力應該會在8萬人以上,但如果考慮蜀漢歷史實際的軍事情況的話,恐怕就不會這麼想了。

在蜀漢的歷史上,由於長時間被壓縮在益州地去,蜀漢政權的人口無法擴張,軍事資源也自然有限,在蜀漢的歷史上蜀漢軍隊最大規模也不過10萬出頭,考慮到夷陵之戰爆發前,漢中郡一線因為漢中之戰早已變成無人區,需要留守大量部隊防衛曹魏,南中地區尚未平定,也需要駐守一定數量的軍隊,白帝城一線又有趙雲留守上萬人,如果劉備能出動8萬人征討東吳,恐怕漢中—益州—南中一線,早已無兵可守,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劉備雖然著急奪回荊州,但他給不可能為一場還不知道有什麼結果的戰爭而放棄自己的大後方,根據夷陵之戰爆發前劉備集團的實際情況,劉備能出動4萬人已經是極限,事後孫權的上報有明顯的誇大,當然考慮到夷陵之戰爆發期間,原劉備佔領的荊州三郡的武陵郡零陵郡一帶發生了相應劉備的叛亂,還有五溪蠻夷上萬人北上加入劉備的大軍,不排除孫權把鎮壓叛亂過程中消滅的叛軍人數也加入到了夷陵之戰的戰果統計當中。



當然不管是4萬還是8萬,可以肯定的是劉備在這一戰中付出了極大的損失,只有不到兩萬人退回白帝城,對於劉備而言同樣是傷筋動骨,公元212年,當劉備進入益州援助劉璋之後,隨後就展開了爭奪益州的益州之戰,在歷時三年的戰爭結束後,隨即又發動了漢中之戰,直到公元219年戰爭才宣告平定,劉備雖然先後統一了益中和漢中,但也付出了極大的損失,一定程度上已經喪失了大規模主動出擊的能力,這也是不久後當關羽發動北伐之戰時,在東吳偷襲荊州三郡之前,這期間長達幾個月的時間,劉備沒有任何反應,因為他已經沒有能力支援荊州地區了。



荊州三郡失守兩年後,劉備雖然恢復了一定元氣,但考慮到益州南部還不穩定,主動出擊的限制因素仍然較大,這也是劉備宣佈討伐東吳後,曾有多位高官表示反對的原因,但對於劉備來說,這也是一個不好抉擇的關口,作為蜀漢政權的一號領袖,他當然明白自己的實力,但考慮到荊州三郡剛丟失兩年,劉備集團在益州地區多少還保留一定的人氣,如果能在短時間內向東吳發動進攻,也許會在荊州地區引起一定的內亂,給東吳造成麻煩,如果拖延日久當東吳徹底平息荊州,再行征伐將變得困難重重,在這種惡性循環下,劉備只能選擇冒險出擊。

但結局偏偏是最壞的,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進攻力量又在這一戰中損失殆盡,劉備在荊州三郡的殘餘勢力也被東吳徹底消滅,劉備只能接受與東吳和談的結果,但同一時間也因為自己損失太大,隨後的諸葛亮用了整整五年時間才重新恢復主動出擊的能力,但東征的出路已經堵死,北伐的道路面對著漢中西北一帶的高山險阻,也變得困難重重。。。


遼寧資深球迷


夷陵之戰的戰損狀況就不談了,總之夷陵之戰雖然輸掉了,但是亦沒有讓蜀國就達到立馬滅國的程度。而關於輸掉蜀漢國運一說,我個人是這麼認為的。

挖了一個大坑

夷陵之戰輸後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劉備病亡,而劉備病亡的並不是時候。因為這時候蜀國內部的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即益州本土勢力的問題。當時劉備對益州本土勢力並不是完全的信任,但是也沒有把他們一棍子打死。劉備如果再活個幾年,在這方面上努點力用點心,說不定可以讓外來勢力和益州本土勢力融合起來,但是這件事都沒怎麼做劉備就撒手人寰了。而這件事給諸葛亮做,諸葛亮畢竟是一個臣子,只能制衡和壓制,無法讓雙方融合。這樣就挖了一個大坑,因為諸葛亮等人的制衡讓益州本土勢力有怨恨,最終投降最積極的就是這幫人。



人才凋零

劉備在當時來說,還是有一定名頭的。夷陵之戰之前,蜀漢就開始出現了人才青黃不接的苗頭。劉備死後,人才凋零的局面正式形成。諸葛亮這時候也不好意思說打著他的名號來網絡人才,而打著劉禪的旗號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亦是看不上。而且真正有真才實學的人來效力,那麼地位是在諸葛亮之上呢?還是在諸葛亮之下,亦或是和諸葛亮平起平坐,這是都是劉禪舞弄不了的。所以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蜀漢人才一天天的凋零,諸葛亮成了那個最忙的人,但是諸葛亮也沒有逆天到有能力統一天下的地步。




故我個人認為蜀漢成也劉備,敗也劉備。並不是夷陵之戰的傷亡影響了蜀漢統一的希望,而來因為夷陵之戰戰敗這個導火索導致劉備的病亡,留下了諸葛亮和劉禪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的一些問題,正是這些問題慢慢的蠶食著蜀漢的國運。雖然蜀漢有這國運也不一定能統一,但是輸了這國運再想統一的確是難度非常高的一個副本了。


淡看天上月


關於人數的問題,前面的朋友們已經分析了不少,這裡不在多說。主要說一下為什麼輸掉了國運。

所謂輸掉國運,是一種相對形象的說法,完全可以理解成蜀漢經此一戰,再國家戰略上陷入被動。原因如下:

第一,以關羽、黃忠為代表的大批文臣武將的犧牲,導致了蜀漢集團人才的缺失;

第二,荊州丟失,失去了戰略上的主動性;

第三,糧草、錙重、兵員的損失消耗了蜀漢大量國力;

第四,劉備未完全穩固蜀漢政權就去世,留下了蜀漢集團內部分裂的隱患。


七葉雜談


分享有趣有料的歷史趣聞和觀點,我是醉愛談歷史,歡迎關注!

夷陵之戰戰死8萬人?這一仗就輸掉了蜀國國運?

這戰死8萬人的數據是不準確的。《三國演義》中寫劉備發兵75萬,但當時蜀國真有那麼多兵力嗎?明顯不可能。蜀國總人口也才90多萬,總兵力也只有10萬左右,除去都城和各個城池的守城將士,劉備能帶走的兵力也就差不多5萬左右。劉備雖然夷陵之戰戰敗了,也就頂多損失2-3萬兵力。

那為什麼蜀國在此役過後就一蹶不振了呢?

首先,兵力急劇下降,國力肯定會元氣大傷。說劉備輸掉夷陵之戰後就輸掉國運有點誇張,不過蜀漢確實從此走下坡路了。要知道,是劉備帶去的5萬兵力全是蜀國精銳力量。在經此大敗之後,損兵折將在所難免,不僅精銳受挫,士氣受到了嚴重的影響。關羽、張飛死後,夷陵之戰中又折損了馬良、黃權、張南和沙摩柯等骨幹將領。

其次,蜀國失去荊州戰略高地。劉備之所以在關羽死後執意要討伐吳國,不僅僅是因為吳國殺害了他的結義兄弟,還搶走了他的戰略地盤。本來劉備剛稱帝不久,他的目標是北伐曹魏,可孫權這邊背後捅刀子的行為確實讓劉備非常憤怒。劉備不僅要為關羽報仇,他更想要拿回荊州這塊兵家必爭之地。只可惜劉備最終戰敗了,拿不到不下荊州,又損兵折將。在本來就相對羸弱的情況下,蜀國想要再翻身就更難了。

最後,蜀國主戰派核心骨幹損失。蜀漢自從在成都成立以來,就一直存在著內部矛盾。以劉備、諸葛亮、關羽和張飛等為首的元老派和荊襄派是極力主戰的。益州派大部分是主張休兵養息的。劉備在時,哪怕那是關羽、張飛等大將不在,其他派系也不敢造次,而劉備一旦去世,主戰派的勢力就大大降低。

筆者認為諸葛亮主張的北伐戰略方針是完全有必要的,因為蜀國不去征討魏國,魏國也會進犯蜀國。以蜀漢的國力和所處的地理環境,一旦被魏國緩過神來進攻是極其危險的。事實也證明,在諸葛亮去世後,極力主戰的姜維基本上處於孤掌難鳴的狀態,蜀國走向滅亡是必然,只是遲早的事情。

總之,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戰爭即是賭博,如果當時劉備在夷陵之戰勝利了,拿下荊州後可能會出現另一番景象。只是自古以來成王敗寇,劉備戰敗後,本來就弱小的蜀國更是雪上加霜,留給劉禪的蜀國只是一個爛攤子而已。

這個“扶不起的阿斗”能夠在蜀國在位41年絕非等閒之輩。至於說劉備夷陵之戰戰敗讓蜀國輸掉國運,只能說時也命也!


醉愛侃足球


劉備伐吳真的是為兄弟關羽報仇?還是為奪回地盤?

本文作者為珀爾修斯之弓,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

三國演義裡,羅貫中極力渲染劉備張飛和關羽的兄弟感情,說伐吳是為了給關羽報仇。在趙雲勸諫劉備先北擊曹魏佔領關中時,劉備更是說出了“朕不為弟報仇,雖有萬里江山,何足為貴?”這樣的話。三國志裡面也記載了,“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但伐吳真的是因為為關羽報仇嗎?

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劉備在取得漢中後,稱漢中王。八月關羽出兵襄陽樊城,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險些使曹操遷都。但卻在當年冬天被孫權率呂蒙陸遜襲取荊州,關羽走麥城兵敗身死。建安二十五年冬天,曹丕受漢獻帝禪讓,即皇帝位。次年四月,劉備在成都稱帝,建元彰武,六月車騎將軍張飛被害後,七月開始起兵伐吳。

從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關羽兵敗身死,到章武元年七月伐吳,時間已經過去了二十個月。期間曹丕代漢後,劉備和群臣從《河圖》、《洛書》和《孝經》找出數條帶“備”和“玄”字的文字,又鼓吹天象感應,來佐證劉備稱帝天命所歸的合法性。最終劉備稱帝,併發布文告聲討曹丕,號稱要對曹丕“龔行天罰”,結果當上皇帝后第一個出兵目標卻是東吳。

劉備忿孫權之襲關羽,忿的其實未必是關羽被殺,三國時代沒有結拜兄弟的說法,即使劉關張在起家時親如兄弟,但到了後來,主公就是主公,臣下就是臣下。劉備真正忿恨的是孫權在他背後捅了一刀,奪去了全部荊州。使得劉備手裡只剩下益州一州之地。更無法實行諸葛亮《隆中對》提出的等候天下有變,分別從益州北出秦川和從荊州直趨宛洛的核心戰略。

而孫權早在奪荊州殺關羽的兩年前,就在孫權馬躍津橋後,已經向曹操請降言和。曹操也同意雙方修好,孫權暫時放棄了向淮南徐州拓展的計劃,轉而專心謀求奪取荊州西部。孫權和劉備的聯盟其實很脆弱,在雙方都沒有受到來自曹魏方面的直接壓力時,就會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而互相攻擊,前有東吳奪取荊州湘江以東三郡,後有關羽失荊州走麥城。等到劉備稱帝時,無論是劉備,還是孫權,都很難和對方保持足夠的信任和意願進行聯盟。所以劉備在稱帝后,就同時面臨著兩個敵人,東面的孫吳和北方的曹魏。

此時劉備雖然稱帝,但卻只有西川一州之地,九十萬人口,十餘萬軍隊,在三國中實力最弱,是不足以爭霸天下問鼎中原的。所以他利用登基為帝這一機緣,封賞籠絡手下各方將領官員,整合領地和軍隊之後,就急需向外用兵,獲取新的地盤和人口,增強自身實力。用兵的方向自然也有兩個,一個是如趙雲所勸諫的北進關中,進而出擊河洛。另一個方向就是東下伐吳,奪回荊州。

從當時的三國“國際”環境來看,東吳和曹魏之間處於緩和期,孫權甚至向曹丕稱臣。如果劉備經過艱難蜀道北進關中,面對的將是曹魏幾乎全部機動兵團。兵力對比將會是,十萬對三十萬甚至更多。加上關中經過漢末兵禍饑荒,一片荒涼,人口稀少,早已不是秦漢時的沃野千里物阜民豐之地,沒什麼軍事價值。出兵關中,雖然符合對曹丕“龔行天罰”的宣言,但僅僅是數萬大軍出川作戰的後勤問題,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而東下荊州,條件就比北進關中優裕很多。首先劉備在荊州經營十年,手下還有帶入西川的四五萬荊州軍,熟悉荊州地理民情,便於恢復統治;其次益州在荊州上流,糧草輜重可以依靠長江水運,保障有力;第三孫吳的實力比起曹魏來要差許多,對蜀漢沒有絕對優勢。孫權雖然名義上向曹魏稱臣,實際仍然是敵人。如果孫吳受到蜀漢進攻,曹魏是絕對不會派兵在關中向益州用兵進行牽制的,反而樂於坐山觀虎鬥,趁機坐收漁利。

所以,劉備東征孫吳,是在細緻權衡考量各方面實力和反應的情況下,才做出的以擴張領地人口,增強自身實力為核心目的的一次征伐。戰爭目的至少是奪回荊州。至於關羽之死,其實最多是出兵的一個藉口罷了。

劉備率領七八萬軍隊從巫縣出兵,一路沿江東下直趨夷陵西界,在那裡和陸遜率領的五萬東吳軍隊對峙。劉備不能水陸並進突破吳軍防守,反而舍舟登岸,在巫山到夷陵四五百里山路上設置了數十個屯兵營寨。陸遜則謹守夷陵道,不輕易出擊。雙方對峙七八個月,陸遜的耐心終於獲得回報,劉備師老兵疲,被陸遜用火攻之策,連破劉備五十多座營寨,劉備倉皇逃竄回到白帝城才得以收攏殘兵。此役損兵折將,亡失過半。

幸運的是曹丕在夷陵之戰後不久就派遣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分三路進攻孫吳。孫權一面隔江拒守,一面派出太中大夫鄭泉前往白帝城和劉備重新交好結盟。三國重新回到蜀漢東吳聯合對抗曹魏的格局,但夷陵之敗後,蜀漢只能侷限於益州一州之地,擴張方向只剩下了向北的關隴地區,遂有諸葛亮六出祁山,但終究因後勤困難不能進取,最終蜀漢還是第一個被北魏滅亡。


薩沙


類似的問題,我回答過多次,看到題主這個問題,還是忍不住再說幾句。

對待歷史問題,還是應該回到歷史史實中去,不可以隨意開口。

劉備去哪裡弄八萬人參與夷陵之戰哪?

如果這個數字太離譜,這個問題還有意義嗎?

本來,劉備還是很了不起的歷史人物。

就是因為演義過度拔高,反而弄巧成拙。

演義看多了,再稍微瞭解一下真實的歷史,心理反差太大,反而會對劉備產生反感。

帶領三萬大軍的劉備,敗了也就敗了,起碼還有個理由是為兄弟報仇,那可是舉國之兵啊,也算盡到了情義。

如果劉備夷陵之戰死了八萬人,那就不好說了吧。

起碼不會是全部死了吧。

就算是十萬人,那也是最保守的數字。

既然劉備能調集十多萬人,那為何當時不去救關羽哪?

這不是打劉備的臉嗎?

儘管襄樊之戰有其他原因需要探究,但起碼荊州失去,對劉備是最大的損失。

即便劉備真的不想救關羽,但劉備也要救荊州嘛。

實際上,劉備根本就沒有能力出兵救荊州。

漢中與曹操對峙一年多,劉備是把吃奶的勁都用上了。

漢中對峙結束,關羽立馬發動襄樊之戰,劉備實在沒有能力支援。

關羽被殺一年後,劉備才湊集了三萬人征伐東吳。

這些人不是揹包客裸遊,吃喝拉撒是很複雜的事,是需要時間準備的。

史料記載,孫權給曹丕上書,說劉備出動了四萬人東擊孫吳。

這個數只會少不會多。

有資料說,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人為先頭部隊,很快就攻入吳地。

如果黃權駐屯江北防禦曹魏的兵力,不在這三萬之內,那麼,劉備動用的兵力就是三到四萬人。

派遣馬良去武陵等地鼓動沙摩柯等五奚蠻夷加入,總兵力到了五萬左右。

再看看劉備派遣的這些將領,有多少是著名的戰將?

關羽、張飛都死了,趙雲守江州,魏延守漢中。

劉備敗退白帝城後,趙雲才帶領一萬人作為後援到來。

劉備收集潰散的部將及趙雲帶來的兵力,共有兩萬人馬。

滿打滿算劉備自己損失了兩萬多人,這還包括黃權駐紮在北岸,後來投降曹魏的人馬,起碼劉備也給黃權五千兵力吧。

劉備戰死、燒死的兵力最多就是一萬五千左右。

就是把一群豬圈在圈裡,放一把火,也會有逃出去的,何況是經過戰陣的將士。

火燒連營,主要是從氣勢上擊垮了劉備的將士,失去了鬥志,被孫吳斬殺的居多。

如果真的是大部分被燒死,那劉備實在是菜的沒法再菜了。

就像赤壁大戰一樣,曹操能有多少人會被燒死哪?

也像官渡之戰一樣,曹操能把袁紹多少人燒死哪?

主要是燒掉了他們的鬥志,氣勢沒了,戰鬥也就結束了。

再說,夷陵之戰,的確是燒掉了蜀漢的元氣,但沒有燒掉蜀漢的國運。

本就是一個益州牧,就是劉備心大,自己給自己封了個皇帝,給許多人安排了更高的職位罷了。

蜀漢滅亡,人口不足百萬,兵力十萬二千,可官吏就有四萬。

一個益州牧是沒法安置那麼多官吏的。

這個皇帝與益州牧劉焉、劉璋相比,又強盛多少哪?

就這點實力,何談國運啊?

同時期的燕國,比蜀漢也強大很多。

不是曹魏存在,孫吳滅掉蜀漢也是輕而易舉的事。

蜀漢號稱一過,哪有國運可言?

不喜勿噴,睜眼看歷史為要!


豹眼看歷史


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們都知道,劉備在夷陵之戰中,被陸遜火燒連營三百里,若不是部下拼死相救,自己也難以逃出虎口,所帶來的部隊更是損失殆盡,自此蜀漢集團一蹶不振。那麼劉備為什麼失敗之後,就輸掉了國運呢?

首先我們知道蜀漢在橫跨荊、益二州的時候,國力屬於鼎盛狀態。但是自從關羽北伐失敗之後,不僅損失了數萬精銳部隊,連荊州戰略要地也失去。自此蜀漢國力受到很大的損失,但是劉備不能接受關羽已死,荊州已失的現實,不聽諸葛亮等人的勸阻,親率數萬大軍,攻取荊州,結果大敗而歸,蜀漢的軍隊本來就少,鼎盛時期全部加起來也不到二十萬人,劉備這一場戰爭就損失了蜀漢一半的部隊,至使諸葛亮修養多年,才敢北伐曹魏。

其次夷陵之戰損失了大量的蜀國人才,比如馬良、張飛、黃權、張南、馮習、程畿、沙摩柯等,張飛雖然不是打仗的時候死的,但是也與劉備發動這場戰爭有關。蜀漢重臣兩人戰死,一人投降。而且劉備又不信任益州集團,導致蜀國後期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情況。

本來關羽失荊州對於蜀國來說是一大打擊,劉備應該痛定思痛,恢復國力優先。夷陵之戰再敗,導致蜀漢集團一蹶不振,自此失去爭雄天下的機會。如不是諸葛亮苦苦支撐,蜀漢恐怕早就滅亡了。這一戰真的是輸掉了國運。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