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有的人別的愛好可以大方展示,看書的愛好卻要遮遮掩掩?什麼心理?

向紓孜


一問之下發現有好多人並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在努力,在學習。

比如說大一每天泡圖書館的人其實並不想讓別人都知道自己又去圖書館了。

比如說那個一下課就寫高數作業的同學,你問他在幹嘛,他也會躲躲閃閃地告訴你他沒在幹嘛。

學的不好的人,不敢說自己很努力的學習,因為考不好了就會有人說,他不是挺努力的嗎?

學習好的人也不敢說自己很努力,他們只會在拿到一個很好的成績以後說,也沒什麼。

1

我一直覺得這樣的環境是病態的,如果當你處於一個大家都會每天泡圖書館的環境中時是不會有人對你的行為指指點點的。

我們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在學習,很多時候都是因為這樣做是異類,是和別人不一樣的。

比如說你在遇到不會的題想在宿舍討論一下,但是沒人搭理你,下次你還會問嗎?

你想約個人去圖書館,總是被拒絕,那你還會再約嗎?

很顯然,不會了,而那些偷偷學習的舍友很多也是這樣,沒有找到共同話題和共同目標,他們就會啟動自我防禦機制,儘可能的看起來和大家一樣。

另一個原因則是人都會有心理防禦機制。

所謂心理防禦機制,就是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的壓力時,自我發展出的一種機能,即用一定方式調解、緩和衝突對自身的威脅,使現實允許,超我接受,本我滿足。

大家為什麼都會【偷偷學習,不敢告訴別人】呢?

從心裡防禦機制來說,我們都會從心裡默認,努力併成功是值得讚揚的,而努力卻失敗了會給人留下低能的印象。

2

大學教室裡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很多人不敢坐在教室的第一排,而坐在第一排的學生通常被稱為“學習狂”。

這時,如果學生坐在第一排,他的成績只是中等。

當有人問他為什麼,他會怎麼樣?

他說他沒有努力學習,但我們不相信,因為我們相信第一行他敢讓人感到他的努力。

但是如果一個學生坐在最後一排,或者不經常來上課,那麼當有人問他成績不好時,他可以簡單地說“我不用功”。

在大學這樣的事情簡直太多了,我一個大一的小學弟想考研,他問我

我想從現在就開始準備,但是周圍也沒人學習,別人都說你現在準備也太早了,可我覺得越早準備越安心,我一個人學習真的很奇怪嗎?要不我從大二開始準備?

心理學家Myers把這種個體在真實的或想象的團體壓力下改變行為與信念的傾向稱為從眾。

就像周圍人都在打遊戲,原本想看書的你受不了被孤立,於是放下書包跟他們一起開黑是從眾;

大家都在玩“我沒有學習”的啞劇,原本想跟人探討學習成果的你默默收回了念頭也是從眾……

3

這樣看來,“偷偷學習”又有什麼不對?

畢竟我只是個再平常不過的人,需要正常的社交和寢室/同學關係,只是不想被當成出頭鳥打掉、不希望別人總是用看“異類”的眼光看我罷了,儘管覺得這種情形著實無聊又詭異,但只要沒有觸到底線,遵守一下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我想這就是被環境“帶壞”的人的內心寫照。

我們總在感受著來自社會、來自團體的“惡意”,可又誰都沒法躲、誰都逃不掉。

那些自卑的學生會因為不學習而認為自己的成績不好,而那些自尊心強的學生會誇大他們成績的沮喪。那些秘密學習,不想讓別人知道和假裝自己的人通常更自尊。

所以當他們失敗時,他們以“自己不努力”為由保護了自尊,進而讓自己減少挫敗感,這對他們接下來面對困難有積極意義。

而不小心成功了,那麼他們也能以此獲得更多的讚美,甚至獲得“學神”的稱號。因此,很多學生也願意用這種方式去保護自己。

所以很多人都先學會了適應,而不是改變。

4

其實都是因為害怕,害怕別人的嘲笑,害怕別人的冷漠,害怕別人的不理解,更害怕別人的冷嘲熱諷。

所以我們有了很多不敢做的事情,有了恐懼,很多人在勸別人的時候會說,別人的眼光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別人的眼光真的很重要,尤其是對於一個高自尊心的人。

今天最想分享的兩件事情——

一件是請不要用異樣的眼光去觀察你身邊不太一樣的人,即使他們不從眾。

第二件就是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學著成長,當你不再內心不再害怕不再羞恥的時候,你就真的強大了,沒有誰能打敗你。

我們總是會被很多東西影響,其實並不是這些事物影響了我們,而是我們在給自己找到原因。

那些喜歡說他們不努力工作的人,往往會通過設置一些障礙,給出他們失敗的原因,將自己主觀的原因變成客觀原因,變得能讓大家接受。

這有錯嗎?其實也沒有錯。只是我想說更好的方式是不害怕失敗和嘲諷,做自己就好了。

我一直都很喜歡湯唯,因為她很酷,“我愛哭的時候便哭,想笑的時候便笑,只要這一切出於自然”。

自信又迷人,在最好的時候冷靜,在最壞的時候執著。

做自己就好了,沒有誰能告訴你能怎樣生活,做自己覺得對的事情,然後堅持





壹毒心理學


我以個人的所見所聞,說些想法給樓主參考,當然,侷限於抽樣,謹慎參考。


首先提出2個點:反智主義、朋輩壓力。人都是趨利避害的,既然要遮遮掩掩,必然是環境的某些因素促使你這樣做。


1.反智主義

反智主義相信大家也司空見慣了,無非就是“讀書無用論”、“經驗主義至上”、“讀書多不如嫁得好”、“讀書沒意思,把人讀傻了”等等等等。這些話往往是來源於周圍的長輩,尤其是家裡非直系親屬的七大姑八大姨。這是一個大環境的的問題,上一輩的人靠著經驗主義,遇上改革開放的好時代,賺到了一些錢,當然可以用“俯視”的態度審視周圍的小輩們:學歷比我高,但沒我賺的多,看書有什麼用?這樣的邏輯將精神層次的追求和未來發展的潛力都排除在外,你們不是一類人,追求的東西不一樣,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讀書=負面行為,你自然會感受到壓力。


2.朋輩壓力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中學時老師不許抽菸文身,但你的同學很多都抽菸文身,如果你不和他們一樣,他們就排斥你,這就是朋輩壓力。在群體中,大家基本都是黨同伐異的。你在大學宿舍,如果你選擇好好學習,考證考研,你的舍友都在打遊戲,牴觸學校,你融入不了他們,他們就排斥你,一樣的道理。


業餘心理


看書寫詩詞文學類文章,文化文創,都不咋麼能賺錢。因而有人就認為是傻子作的事,甚至認為不務正業。所以要偷偷摸摸。這是啥道理,可悲可嘆。崇拜金錢到無以復加。銅臭熏天。現在出門幾乎看不到帶筆,尤其是別在上衣口上!怕人家說他她是酸文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