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馬上到了,您需要回去老家祭奠嗎?使用鮮花嗎?

常路明


各地風俗習慣各有不同,但是對於清明祭奠有幾點是相同的這幾點禁忌希望大家可以記牢:掃墓要莊嚴肅靜,大家都知道清明祭奠是緬懷故人要帶著沉湎的心情為逝者哀思。以前都會有哭喪的傳統,但是這種祭奠方式不雅觀慢慢的也就被淘汰了,現在基本上都是靜靜的站在墓碑前為親人祈福,回憶一些過往經歷,此時可能祭奠者已經默默的留下了眼淚。


秋之韻144222708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一首《寒食野望吟》,描寫了清明節寒食掃墓的情形。

回想起兒時的我,每到清明時節,我就跟著我的父親和兩個哥哥一塊兒回老家給我爺爺奶奶上墳。在清明節的前一天,我的母親就開始在家裡面用錫箔紙疊元寶,一面貼著元寶,一邊嘴裡面嘮叨著說,清明節啦給家裡老人送點錢,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吧。那個時候的我年紀還小,看著母親把一個一個疊好的元寶放到袋子裡,好奇的問“爺爺奶奶能收到錢嗎”?”當然能收到啦”,母親白了我一眼。到了清明節的當天,我們就把母親疊好的一大袋子紙元寶,在我爺爺奶奶墳墓前點燃,隨著悽風勁吹,紙錢紛紛飄上了天空。

隨著年齡的增長,已經六十歲的我,也已經步入了老年人的行列,在過去幾十年的歲月裡,一年四季酷暑寒天,每年的清明節和七月十五,從未間斷給我的爺爺奶奶和己經作古的父母上墳燒紙,祭奠哀思。




快樂老哥


我的父母和老丈人丈母孃去世二十多年了,從一開始就是以香燭和鮮果作供品,並且獻花以示懷念!

這麼多年來,每年的清明時分都會去崇明和杭州(老丈人和丈母孃),今年由於清明節已經臨近,又是非常時期,心裡真的很糾結:到底是自駕去杭州呢,還是去崇明島。


夏明8234


一看這條心就一沉,本地就是老家,清明要去給父母二老掃墓祭靈!前兩天賢惠老伴還向我提起:老爺子愛吃餃子包點,老太太愛吃豬蹄弄幾個,一家兩個別搶,糕點、糖果、水果、紙錢等等都她張羅!今年我自已單獨去,老伴看小孫,兒、媳出差另疫情不便往返。都給託個話唄:二老別見怪!每年這時心不得勁,在家予備想說的挺多,到地兒就是一個難受!看哪都是冷冰冰!哪如健在時閤家樂和,就剩一個掉淚啥也說不出!想說的是想,真想念!光想老的對小的好,想自巳對老的不好!偶爾的生氣、吵架,悔!也愧!


墨硯餘生


晨曦徐徐拉開帷幕,穿過淡淡薄霧。

一縷清風吹過,感覺一絲蒼涼。

物是人非喚起昔日夢想,

難忘的記憶,頓生無限悲傷。

耳畔的叮嚀象縷陽光,看到曾經的慈祥。

因為血緣是不杇的力量,

雖然天隔陽,但親情象星火一樣,

永不熄滅!

今日,以同一個身份相見,共嘮家常。

片片灰蝶,道盡世間蒼桑!

這是去年清明節蔡拜母親時寫下的,母親去逝十多年了,但我每年清明節都用不同的方法來祭拜我的母親。母親出生於憂患繁撫的年代,從小失去了母愛,是外公含辛茹苦將母親一手撫養大,那種人前歡樂,背後卻在常人不知的苦難童年中度過。

母親的一生可謂是勤勞自侍,樸德春暉,給我留下了許多的知識財富,在生活中教會了我怎麼做人,使我在家庭與社會中已經飽嘗,同時又給了我一個強健的體魄,使我不餘遺力地做好了各種工作。

母親雖已去逝,但她的精神尚在,伴我一生輔佐我一生,她永遠激勵著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激流勇進,百舸爭流。清明將至,無論身在何方,遠也好,近亦罷,鮮花亦好,無花也罷,但寄託的是對親人的無限哀思與思念之情,愛在心中,但願天堂裡的親人能夠安息!


漫觀雲卷舒


還有一個月才到,我看大部分人都需要回老家,去祭奠逝去的親人,特別是年歲大的人,父母大多都不在世了,都要回一次老家,我們沒有買鮮花的風俗習慣,也就是買點紙錢,上墳去燒一燒,我的媽媽生前喜歡花,所以我就買幾枝塑料花,燒完紙,把花插墳上,我就是這樣的,你們怎麼祭奠呢?


時代的荒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是祭奠先人的傳統節日。清明其實我們又叫它踏青,暗示著春天來了,鳥語花香,天氣開始晴朗起來,正是春遊的最佳時期。

每年的清明,我都要帶著老婆和孩子回到老家祭奠祖先的!以前生活並不富裕,基本上都沒有買花的,現在生活好了,加上為了保護環境都喜歡買點花去祭奠了,這也是隨波逐流吧!

回到老家,堂哥堂姐他們都在準備第二天祭奠的東西了,孩子們你追我打的玩得甚是開心。我和老婆及堂姐就去摘艾葉來做粑粑,河堤邊上,草地灌木叢邊到處都是艾葉,肥肥的嫩嫩的惹人喜歡。艾葉經過處理後,拌著糯米漿的固體揉成一個團,在中間壓個窩,包上炒香的芝麻加白糖,上鍋蒸熟即可,艾粑粑也是用來到墓地祭奠祖先的,沒有艾粑粑那就不叫清明瞭!

清明也是我們家族聚會的日子,開心、忙碌、踏青全不誤。在祭奠自己祖先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想到為了新中國成立而犧牲的烈士們,我們也為你們獻上一束花,獻上我們親手包的艾粑粑,倒上一杯烈酒,幹了!





光頭佶哥


看到這個題目心裡好沉默,今年我們天津市暫停清明祭奠活動,一年一次到墓地看望父母,想想父母這一生的不容易,為了我們子女所付出的太多,現在生活好了他們確沉睡在墓碑下,今年還不能去看望想想就更加難過。疫情當中,為了自己也為了大家今年就在家裡擺上父母的照片,上束鮮花已盡孝心就行了。



用戶4091640976


關於清明節清明應該更多是春遊,詠詩,寄託哀思從而感嘆人生,珍惜時光的美好。下面列舉三首古代有名的寫“清明節”的詩歌。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人在清明節,春遊,感嘆,人生,珍惜生命。這首詩描寫清明時節的天氣特徵,抒發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緒和希望。

清明時節,天氣多變,有時春光明媚,花紅柳綠,有時卻細雨紛紛,綿綿不絕。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寫出了“潑火雨”的特徵(清明前兩天是寒日節,舊俗要禁火三天,這時候下雨稱為“潑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慾斷魂”寫行路人的心境。“斷魂”,指內心十分悽迷哀傷而並不外露的感情。這位行人為何“欲斷魂”呢?因為清明在我國古代是個大節日,照例該家人團聚,一起上墳祭掃,或踏青遊春。現在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趕路,心裡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溼,心境就更加悽迷紛亂了。

如何排遣愁緒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個酒家,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飲點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驅散心中的愁緒。於是他問路了:“借問酒家何處有?”問誰,沒有點明。末句“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語,又補充說明上句問的對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動代替語言,行人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在一片紅杏盛開的樹梢,隱隱約約露出了一個酒望子。詩到這裡戛然而止,至於行人如何聞訊而喜,興奮地趕上前去,找到酒店飲上幾杯,獲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滿足等等,都留待讀者去想象。

清明

宋代:王禹偁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這首詩以清明時節為背景,用白描手法再現了古代清貧知識分子的困頓生活,表達了詩人生活的艱難和以讀書為樂的情懷。前兩句開門見山,清明是春回大地、草木萌發的時節,到這一天,人們不論貧富,都要穿著春裝,到郊外去賞花踏青。然而,就在這樣一個觀賞大好春光,舒散自己抑鬱心情的日子裡,我們的詩人卻兀坐家中,既沒有花酒助興,也沒有高朋作陪。在這樣的情況下“過”清明,詩人往日的孤寂心情不就更為典型地表現出來了嗎?因此,詩的第一句看似平常,實則含義頗深。接下去,詩人進一步擴大,加深這種沉重感。“興味蕭然”本已經勾畫出作者百無聊賴、孤獨寂寞的心情了,更何況他又用“野僧”作比。我們知道,佛家主張“物我兩忘,四大皆空”,作者身居人境自比“野僧”,一種幾乎被世人遺忘、自生自滅的感覺不禁油然而生,作者悽苦冷寂的心情也被表現得更為強烈了。後兩句是現身說法,自訴人窮志不窮,表明寒士的清明佳節,第一件事就是刻苦用功,努力讀書,主題思想是勵志勸學,發憤讀書。昨日詩人向鄰家“乞新火”本是為了生活所需(包括燒水煮飯等),而詩人在這裡只說“分與讀書燈”,這就使興味得以轉化,是一種寄託和享受,和先前感到的“蕭然”迥然有別:他將痛苦與鬱悶化為前進的動力。這盞伴隨他苦讀詩書的燈,彷彿點燃了生命的火炬,驅走了眼前的黑暗,照亮了前進的道路,於是心胸豁然亮堂,情感得以淨化,另有一番“興味"在心頭。這種“興味”的內在涵義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只有立志成才的人,才有這樣的毅力,這樣的興味。正因為如此,詩人的形象才顯得生動形象,才能在無花無酒的清晨,專心致志地在讀書中度過清明佳節。整首詩語言樸實,議論明快,敘述簡潔。全詩運用襯托、對比的手法,再現了古代清貧寒士的困頓生活,給人淒涼、清苦之感,寥寥數語,質樸平實,於小處見大,自然揭露出社會生活真實的一面。

清明

北宋 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時節,春雷萬鈞, 驚醒萬物,宇宙給大地帶來了勃勃生機。 春雨綿綿,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開。 野田荒蕪之處,是埋葬著死者的墓地, 死去的人們長眠地下,使活著的人心裡感到難過。詩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 從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義。這是詩人觸景生情之作,通篇運用對比手法,抒發了人生無常的慨嘆。首聯以清明節時桃李歡笑與荒冢生愁構成對比,流露出對世事無情的嘆息。二聯筆鋒一轉,展現了自然界萬物復甦的景象,正與後面兩聯的滿眼蓬蒿荒丘,構成了強烈的對比。由清明掃墓想到齊人乞食,由寒食禁菸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論賢愚,到頭來都是一杯黃土。詩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機,想到的卻是人世間不可逃脫的死亡的命運,表達了一種消極虛無的思想,悲涼的情緒纏繞於詩行間。這與詩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禪宗思想的濃厚影響是分不開的。但作品體現了作者的人生價值取向,鞭撻了人生醜惡,看似消極,實則憤激。黃庭堅由清明的百花盛開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價值。他感嘆地說,雖然無論智愚高低,最後都是蓬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義卻大不相同。

在眾多的清明詩中,當我讀到北宋詩人黃庭堅的《清明》:“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蕪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又有了另一番感慨和感悟。詩人由清明的百花盛開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價值,並感嘆雖然無論智愚高低,最後都是蓬蒿一丘,但人生的意義卻是大不相同,這恐怕是清明詩的又一境界和新的高度。


讀書與音樂的旅行


清明節快要到了,我不想回去祭奠親人。

第一,母親是個虔誠的基督徒,她的遺囑就是不讓我們給她送紙錢,她曾說過,只要我們都生活得幸福,她在天堂裡也會微笑的。

第二,年輕的小弟就葬在他們身邊,去了那兒,我會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的,看到我傷心,想必他們都會難過的,這不是我希望的。

第三,到那個時候,疫情還不知道是否能解除,為了安全起見,我也不會去的,我不想把病毒帶給親人,讓他們再次領略人生的災難。

愛在心裡,愛更在他們生前,只願他們在天堂裡安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