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军狙击手,一群并不够格的“枪王”

日军狙击手在电影中常常被渲染得相当厉害,动辄百步穿杨,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可并非如此,与正规的狙击手比起来,他们更像一群射击成绩优良的“门外汉”。他们明明拥有大把射术精良的士兵,却完全不懂得如何运用狙击战术,以至于闹出了把人绑在树上,开几枪就完事儿的笑话。

二战日军狙击手,一群并不够格的“枪王”

为什么说日本人并不懂得运用“狙击”呢?很显然,真正的狙击技术并不是枪打得好就算数的,它是一门完备的现代军事理论。真正的狙击手需要懂得“战术思想”,遗憾的是,日军“特射手”们仅具备“射击技能”这一能力。

二战日军狙击手,一群并不够格的“枪王”

狙击手的行为首先是种战术,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狙击手通过普通枪械、火炮、机枪甚至弓弩射击,都可以被叫做“狙击”的原因,只要包含这种战术思想、符合战术运行规律的行为,都可以被叫做狙击。

二战日军狙击手,一群并不够格的“枪王”

但光射就完了吗?“狙击”战术的根本意义并不在于你能射杀几个敌方士兵,在于通过狙击这种行为,你能给敌方造成何种影响。有时候心理上的吓阻和震慑远比单纯的杀敌数要有效,敌方士兵会因为无处不在的狙击士气大跌;专门猎杀军官的狙击可能比一万发炮弹还有效;破坏器材的狙击能让敌军失去技术优势……

而要完成这些任务,狙击手首先要当一个“特种兵”,他们与前沿神枪手绝对不一样,除了要会躲会藏,还要学会寻找最佳狙击位置,以利于长时间的活动,形成持久威慑。

二战日军狙击手,一群并不够格的“枪王”

日本二战时的“特射手”仅仅只会精准的射击,虽然单从射击技术上来说他们已经达到了狙击手标准,但拖累他们的正是指导思想的落后,日军狙击手并不懂得如何去合理安排狙击点,也不懂得大多数狙击战术,他们大部分时候只懂得像一个步兵那样藏好自己,然后持续的通过火力杀敌。

二战日军狙击手,一群并不够格的“枪王”

德军在二战时也暴露过这个问题,通过青年狙击手学校速成培训的狙击手们只学了技术没学习战术,他们通常会选择一些射界开阔的区域,以利于自己狙击枪的射击和观察,但在盟军老兵看来这就是在寻死,往往他们一开枪,老兵们就能从屋顶、教堂钟楼、正面玻璃窗或哪个山石灌木丛里发现他们。

二战日军狙击手,一群并不够格的“枪王”

在诺曼底地区,德军的速成狙击手给予了盟军极大杀伤,但他们不留后路的行为也让自己伤亡惨重。如果有更好的战术思想支持,这些狙击手本可以做得更好。

二战日军狙击手,一群并不够格的“枪王”

日军正是同样因为狙击战术思想的缺失,才在太平洋地区搞出了“树冠射手”这种变态东西。因为在正面火力比拼上打不过美军,日军为了提高交换比,便想出了把士兵固定在树上,袭击视野中美军部队的做法。

并不能说这种逼到绝境的战法有错,因为它的确造成了美军前期的重大伤亡,但这绝不是“狙击”,它只是将人绑在树上当隐藏火力点罢了,与一个暗堡、一个潜伏枪手差不多。

二战日军狙击手,一群并不够格的“枪王”

真正的狙击手必然明白自身的价值所在,他们会更长时间的与敌周旋,把单纯的杀敌射击战术提升到更高的威慑层面,一个活着的狙击手永远胜过杀了几个人却被打死的狙击手,一杆看不到的狙击枪,远比被敌人查明的射击点要吓人。

二战日军狙击手,一群并不够格的“枪王”

苏军女狙击手柳德米拉·米哈伊尔洛夫娜·帕夫利琴科在战场上击毙了309名德军,她的秘诀其实很简单:1.没有把握绝不开枪 2.不利于撤退绝不暴露 3.为了最佳时机可以等上几天。

二战日军狙击手,一群并不够格的“枪王”

而芬兰军队的“白色死神”西蒙海耶对现代狙击启蒙影响更大,他永远注意隐蔽自己,并通过对地形的熟悉来轮换狙击阵地,这样既可保护自己,还能调动敌人出来送死;他还专打那些胆大的,这样胆小的敌人便愈发的成为缩头乌龟,乃至于最后精神崩溃一动不动给人打死。

西蒙海耶干掉了705人,正是由于这些芬兰狙击手带给苏军太大的伤害,促进了苏军狙击战术的研究,早期德军学习狙击,靠的还是进口的苏联军教片呢。

二战日军狙击手,一群并不够格的“枪王”

不管怎么说,日军“特射手”们与“狙击”这个概念都离得太远了,当“树顶狙击手”、“草丛狙击手”被美军熟悉后,他们只要遇到狙击,马上用密集火力狂喷看得到的树冠,许多日军“树冠射手”便这样完蛋了,连一命换一命都做不到。

二战日军狙击手,一群并不够格的“枪王”

实际上许多军队都比日军做得好,比如越南战争中用毛主席“论持久战”思想武装的北越狙击手,他们深明心理作战那一套,美军抓不到人,见不到人,打不到人,却似乎无处不是人,到处都是枪……你看,同样是丛林冷枪,越南人比鬼子难对付百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