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你的“鼓励”,很可能成为孩子认识世界的“阻力”


警惕!你的“鼓励”,很可能成为孩子认识世界的“阻力”

有次我陪满满在小区花园里玩平衡车,回家的路上,她突然指挥我:妈妈,你把手放在我后背推着,这样我就不用脚跑了,不累。

我听了一愣,心想,这个办法可行的前提是:她能持续的掌握平衡,会骑两轮自行车。但是怎么可能呢?她玩平衡车也没两天,骑两轮自行车也根本没学过。

我说:能行吗?会倒吧。

满满问:为什么呢?

我想,与其跟她解释原理,不如让她自己体验一下,就知道了。于是说,行,我推你。

结果令我意外的一幕出现了,满满把两只小脚收在车架上,借着我的推力,自己掌控着车龙头,一次前行了20多米!并且这个过程中,她的平衡感一直不错。

快倒的时候,满满用脚撑地,摆正身体和坐姿后,接着指挥我:再推。

这一次也推了一段不短的距离。

我惊呼:满满,你快学会骑两轮自行车了知道吗!

满满还有点懵,说:是吗?哦,那我是不是很棒呀?

警惕!你的“鼓励”,很可能成为孩子认识世界的“阻力”

我之所以这么吃惊,是因为我小学二年级时学骑自行车,花了一个星期才学会。从自身经验出发,我认为可能别人学骑,也差不多要花上几天。我还认为,满满还没到学骑车的年龄吧。

之前看一个育儿博主分享自己儿子(小学一年级)学骑自行车的经过,她描述说:

“我跟儿子说,骑车一点也不难,你自己骑一骑就会了,然后儿子直接跨上车,歪歪扭扭骑起来,没过一会儿就滋遛滋遛越骑越远……”

当时我看到这段文字,还暗想:这个孩子一定是运动天赋特别好。如果满满学骑,估计不可能这么快。

因为我觉得我和满爹,都是身体协调性比较差的人,满满也不会有出色的运动天赋。

但满满那次骑平衡车的表现,打破了我的这些“刻板认知“。

也给了我一点启发,我开始回忆自己学骑车的过程,有了一些新的发现。

首先,“学骑车要一个星期“这个观念似乎最初来自我爸,我记得我刚准备试骑时,我爸表情轻松的说:“学骑自行车很简单的,我教你,一个礼拜就能学会!”

然后,我爸一边扶着我的自行车后座,弯腰小跑,一边不停提醒我:

“你感觉要往哪边倒了,反而要把龙头向哪边拐一点。“

“拐一点就行,拐大了方向就跑偏了。“

“骑自行车腰板挺起来,眼睛别盯着龙头,看前方,看路……“

“不错不错,你看这次骑的距离又长一点了……多练练就行了……“

这段老爸陪学自行车的回忆很温暖,我也真的差不多一个星期学会了骑车。

但是,我真的需要花一个星期吗?还是因为我笃信我爸说的是“真理“,无意识的用行为去”证实“了它?

也是在二年级,我爸教我学游泳,他说:“游泳很简单的,一个暑假准够你学会!“

后来我工作后,跟同事、朋友约着一起游泳,闲聊时,我也好几次带着小得意说“我小时候学游泳,就是我爸教的,差不多一个暑假学会的。“

还有,之前因为听心理课程,有机会在医院做过一个全面的人格测试,其中性格那一栏的结果是:外向。

看到这两个字,我愣了好一会儿,心里非常震撼,我一直以为我是“内向“的人,因为我爸从小到大,经常说我“内向”。

我发现,我爸的话,总能带给我强大的心理暗示。其中很多话,还会被我主动重复,内化为我认为的“普遍规律“、”事实真理“,并且成为我认知世界的参照物。

我还很容易把自己的经历默认为“正常值、平均值“,再听到别人的经历,如果表现比我更优异,我会暗暗赞叹“他真厉害”,若表现不如我,我也会默默diss “他悟性不好吧……“

但这样的视角,是狭隘的。

重新审视这些,我爸的话,于我而言,是“鼓励”还是“阻力”,是“新知”还是“局限”?

警惕!你的“鼓励”,很可能成为孩子认识世界的“阻力”

那么,在满满学习新事物的时候,我又该保持怎样的态度?

以往,我也常常喜欢在满满自己体验之前,就忙不迭的送上“鼓励”:

“不难的,你肯定能行,你很棒的!”

同时还默默自我感动,瞧,我可不像我妈,总给我“发差评”,打击我信心。

但是最近一次,满满玩一个桌游,在我讲解了游戏规则并送上“鼓励”后,试了好几次,依然无法闯关成功。

满满失望的说,妈妈我不想玩了,妈妈你玩给我看吧。

我心里也升起失望的感觉,回答说:我也累了,以后再玩吧……

其实在讲解游戏规则的时候,我自己就已经觉得有点难了,我害怕满满玩不好,更怕自己也玩不好,这种担忧越强烈,我就越是猛烈的鼓励满满。

我可能给满满植入了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使得她在发觉自己做不到之后,更加沮丧。

我越来越多的发现,在孩子的世界里,父母的“暗示”、“催眠”、“信念植入”,真的是无孔不入,而孩子,似乎也非常容易“配合”父母。

有个心理学者分享过一个观点:最好的教育,常常是“不教”。让孩子直接去跟事物本质链接吧,这样的学习,才是最高效的。

对此,我最初的理解是:不教“大道理”,放手让孩子自己体验,无为而治。

但不讲大道理,也并不算彻底的“放手”,只要我还在时刻准备着跟满满分享我的“成功经验“,还在因为担忧而给满满盲目的鼓励,就已经带给她很多干扰。

急于分享和鼓励的背后,还是我的自恋,以及对自恋受损的防御。

“放不下自恋,就看不见真实的孩子”,原来是这个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