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多有哪些表現呢,是不是很多人多有自卑傾向?

小劉-動起來吧


一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想回答一下,因為我就是個自卑附體的,如影隨形,趕也趕不走。你且看,自卑人說自卑,確實別有一番滋味,別有一番內涵和深意吧。

自卑的人,總覺得自己不如人,內心充斥悲觀失望,信心不足,如不如人家那樣的潘安之貌,不如人家才能高,人家八斗才學,俺有一斗也好,人家穿得天天象過年那樣子,好氣派,於是自嘆不如,自卑心重的時侯常常與人比較,越比越洩氣,於是乎,見人矮三分,哎,俺真是豬戒的脊樑————悟(無)能之輩!

自卑的人通常都敏感,有脆弱的尊嚴。渴望得到別人的重視和認可,看重別人對自已的評價,別人的一句好話就高興一陣子,有時聽到別人誇讚,不敢說“三克油!”,而是自我貶低一下。聽到負面評價就會生出內心衝突,甚至心中掀起軒然大波。

自卑感強的人常常感受不到自身的價值,自我價值體驗的喪失會引起心態的失衡,陷入惡性的心理體驗之中,也很難擺脫現實的困境,當遭受嘲諷,欺凌時,常有習得性無助,甚至認可自已的弱勢地位,不會去抗爭爭辯。

自卑有時會虛榮,自我誇耀,往往表現爭強好哇,這是伴隨的同一種心理傾向,卻是內心的自卑情結被觸動時,表現出來截然不同的極端態度,是從自我出發,並且在潛意識裡怕受傷的自卑感。

自卑感的人通常有不安全感,這甚至是與生俱來的,見人就不自在,心中忐忑不安,怕說錯活,怕出醜,怕這怕那,乾脆迴避社交了事,因比常有心理壓力,自信喪失殆盡。

自卑的表現很多,不限於上述這些,說的是別人,也說的是我。

自卑有壞的一面,它使人羞怯退縮,認知扭曲,也有好的一面,它也讓人“知恥而後勇”,奮發而進取,許多的人由此闖進了不平凡,完成華麗的蛻變。

我敢說,在這個世界上毫無自卑感的人不可能有,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感的存在,不知不覺間言行流露出自卑傾向。

因此,自卑人啊,不必一味地自卑下去,我們能做的,就是發現自卑,承認自卑,設法彌補自卑,同時去發現自己的長處,肯定己有的成績,給自己理性的評價,重拾信心,走好以後的路!


文心一


正在認證期間,所以看到這個題目,覺得有同感,來說一下自己的感受,我自認為自己是一個自卑又有點自負的人,我個人的自卑感在於我從來不敢看別人的眼睛說話,怕別人看到我的長相會不搭理我,有時候怕自己什麼都不懂,跟一些優秀的人在一起,會變得特別侷促,逛商場的時候,有些店我根本不會逛,朋友們都說不買逛逛怎麼了,我一次都不會逛,我也不會去做指甲,因為覺得自己手很難看,怕別人笑話自己,自己喜歡的有點性感的衣服也不敢穿,怕穿出去不好看,別人說自己自不量力。

後來隨著年紀增長,有了孩子以後,可能變得強大了,雖然還會有些許的自卑,但有些改變了,看別人眼睛說話是對別人最起碼得尊重,這是我一個領導教給我的,說和長相沒有關係。和優秀比自己好的人在一起,我會努力學習他們優點,彌補自己不足。

人之所以自卑,應該是弄個方面欠缺,身體的,心裡的,精神上的,其實只有自己自信了,那些自卑的感覺會慢慢消失,讓自己變得強大。


奮鬥小娥


自卑是一種不能自助和軟弱的複雜情感。有自卑感的人輕視自己,認為無法趕上別人。這種心理表現為對自己缺乏一種正確的認識,在交往中缺乏自信,辦事無膽量,畏首畏尾,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一遇到有錯誤的事情就以為是自己不好。這樣導致他們失去交往的勇氣和信心。擁有自卑心理的人在生活中不一定會表現出內心真實的低落情緒,反而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表現,究其根源都是骨子裡的自卑在作祟。

1、集體活動時畏首畏尾。比如和別人一塊吃飯的時候,總是讓別人點菜,自己不敢點,尤其是多人聚餐的時候,其實是生怕自己點的不好,大家不滿意。有的時候點一份菜還會糾結半天,菜上來的時候,別人問誰點的時候,自卑的人會滿頭大汗,感覺好不自在,不是因為朋友說的,而是因為自卑的人本身就會有這種反應!

2、脾氣不好。有時候很暴躁!有些脾氣暴躁的人並不是性格使然,而是通過這樣一種形式舒緩內心的自卑感,之所以體現出了脾氣暴躁,是因為缺少處理事情的耐心,之所以沒有耐心是因為缺少克服困境的勇氣,本質上是認為自己不行,主觀上從來沒有相信過自己,因此脾氣暴躁,情緒波動較大的人多存在自卑感。

3、不敢找別人幫助。有些時候需要尋求別人幫助的時候,自卑的人往往不敢找人幫助,生怕別人拒絕,感到不好意思,所以也不敢找別人,能自己做的事情就自己做了,解決不了的事情只是無畏的等待!感受不到找別人幫助到的那種快樂的感覺!

4、不喜歡交朋友。也不願意去主動交朋友!一般內心自卑的人不願出門,都會很宅的,不願意走在陽光下和人們聊天玩耍,因為總覺得自己什麼都不如別人,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候他總會對比,這樣心裡會更難過。

5、自卑的人,多半很少發表自己的意見或者愛輕而易舉地承諾。為自卑,覺得自己無足輕重,故緘口不言。因為怕說出來的話和眾人的意見不同,被人嫌惡,所以能免則免,不開口。更有甚者,覺得自己人微言輕,說和不說一個樣,索性在嘴巴上貼了封條,時間長了,基本喪失了在公共場合說話的能力和勇氣,這也可理解。

6、情緒消極,衝動!自卑心理的產生主要來源於心理上的比較消極的自我暗示,在跟別人的交往過程中不能克服一些障礙,最終會產生挫折感,這樣顯然是對正常交往不利的。情緒消極當然是自卑的表現了。

要學會客服自卑心理,讓自己變得更加自信起來!如果喜歡我的這個回答,記得點贊點關注喲。



精神心理衛生


克服自卑的10種方法

做你害怕的事,害怕自然就會消逝

——艾默生

自卑,就是自己輕視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心態嚴重的人,並不一定就是他本人具有某種缺陷或短處,而是不能悅意容納自己,自慚形穢,常把自己放在一個低人一等,不被自己喜歡,進而演繹成別人看不起的位置,並由此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

自卑的人心情低沉,鬱鬱寡歡,常因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而不願與別人來往,只想與人疏遠,他們缺少朋友,甚至自疚、自責、自罪;他們做事缺乏信心,沒有自信,優柔寡斷,毫無競爭意識,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悅和歡樂,因而感到疲勞,心灰意懶。

征服恐懼,戰勝自卑,不能誇誇其談,止於幻想,而必須付諸實踐,見於行動。建立自信最快、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去做自己害怕的事,知道獲得成功。

1、認清自己的想法

有時候,問題的關鍵是我們的想法,而不是我們想什麼事情。人的自卑心理來源於心理上的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即“我不行”。

正如哲學家斯賓諾莎所說:“由於痛苦而將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這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自己看不起自己。悲觀

1/4

者往往會有抑鬱的表現,他們的思維方式也是一樣的。所以先要改變戴著墨鏡看問題的習慣,這樣才能看到事情樂觀的一面。

1、放鬆心情

努力放鬆心情,不要想不愉快的事情。或許你會發現事情並沒有原來想的那麼嚴重,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2、幽默

學會用幽默的眼光看事情,輕鬆一笑,你會覺得其實很多事情都很有趣。

3、與樂觀的人交往

與樂觀的人交往,他們看問題的角度和方式,會在不知不覺中感染你。

4、嘗試一點改變

先做一點小的嘗試。比如,換個髮型,畫個淡妝,買件以前不敢嘗試的比較時髦的衣服……看著鏡子中的自己,你會覺得心情大不一樣,原來自己還有這樣的一面。

5、尋求他人的幫助

尋求他人的幫助並不是無能的表現,有時候當局者迷,當我們在悲觀的泥潭中拔出來的時候,可以讓別人幫忙分析一下,換一個思考方式,有時看到的東西就大不一樣。

6、要增強信心

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樂觀向上,對前途充滿信心,並積極

2/4

進取,才是消除自卑、促進成功的最有效的補償方法。悲觀者缺乏的,往往不是能力,而是自信。他們往往低估了自己的實力,認為自己做不來。記住一句話:你說行就行。

事情擺在面前時,如果你的第一反應是我能行,那麼你就會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面對它。同時,你知道這樣繼續下去的結


得吧得吧看片


  • 自卑多有哪些表現呢,是不是很多人都有自卑傾向?
  • 當你選擇的目標自己無力完成時,就會產生失落感,這種失落感就可以稱為自卑感。自卑感有兩種程度,一種是通常意義上的自卑感,一種是自卑情結。

通常意義上的自卑感是在每個人身上都會存在的,尤其是我們遇到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就會很明顯的表現出來;遇到自己擅長的部分這種自卑感就會消失。

  • 自卑情結是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很著名也很重要的一個概念,簡單的說它就是一種過度的,過分的自卑感。比如有些人看起來很自負,其實他內心極度自卑,他看起來好像什麼都會,但是他卻什麼實質性的問題都解決不了;有些人需要表面的強悍去掩飾內心的自卑,行事霸道專橫,聽不得反對的意見,只要有人說他不對,分分鐘爆炸。
  • 阿德勒認為,自卑感是促使我們進步的一個動力,自卑意味著心理上的平衡被打破,於是我們需要做點什麼讓自己重新回到平衡的狀態,比如說考試、考核、找工作等一系列需要和其他人進行比較的事件,我們會因為自己這一次的表現不好而加倍的努力,爭取下一次扳回一城。這就是自卑感帶給我們的動力。
  • 一般情況下,我們彌補自己的自卑感會通過兩種方式,一種是哪裡倒下哪裡爬起來,像很多殘疾運動員;還有一種就是從其他方面進行補償,最著名的一個例子就是尼克·胡哲。
  • 還有很多人的職業也是和自身的自卑感是有關的,比如小的時候經歷過、或者聽說過死亡的事件,他們長大後可能成了醫生;從小說話結巴的人,為了彌補自卑感,成了很有名的演講家,等等。
  • 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卑感,也都在試圖超越這種自卑,去找尋一種優越感;自卑感就像是一個推動力,推動者我們不斷地提升自己,就像是打怪升級一樣,每消滅一個怪,不論大小,都會成長。
  •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中也給我們打怪升級提供了一些建議:首先你要創造性的重新解讀你的經歷,你的行為不是因為你經歷了什麼,而是在於你如何解讀你的經歷。你如何看待自己的經歷,決定了你會為此做出怎樣的行為;創造性的解讀自己的經歷,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思想和目標,甚至我們的人生追求。
  • 接下來就是全心全意為了這個目標努力,就像尼采說的“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他就能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Amelia戒


自卑不可怕,可怕的是時時處處都拿自卑當幌子做藉口。自卑是陷入誤以為自己“不夠好”的誤區。用各種條件沒有達成,自己沒有做好來論證自己做的不夠好。這種達成條件才足夠好是很多人不易覺察的思維病毒。這類思路是,我現在是“不夠好的”,達成某種條件才足夠好。歸謬法破解我們不易覺察的思維病毒:1,如果按照這種思路,由於行為上事後看都有提升的空間,豈不是每個行為都不夠好。所以這種邏輯是很荒謬的。2,如果認為人達成某種狀態是好的,沒有達到這種狀態就是不夠好的,那麼有誰可以永遠維持這種狀態不變?沒有人。那豈不是每個人都不夠好。邏輯同樣是荒謬的。3,如果一個說我要把快樂建立在追逐達成某個“標準”上,然而另一個人說我不需要達成這個標準我也可以快樂。哪個人更容易開心快樂呢?4,立在我是“不夠好”的起點上去做事情,內心帶著糾纏產生精神內耗,和認為我是“足夠好”的開心、快樂的做事情,哪種效率更高?所以種苦瓜種子得苦瓜,種甜瓜種子得甜瓜。帶著富足的心態,我是“足夠好”的心態做事情和帶著我“不夠好”的心態做人做事情,哪種機會更多,更容易走向良性循環?5,孩子生下來什麼都不會,沒有“我不夠好”的念頭,一路不停學習成長。很多成年人用“我不夠好”的念頭遮蔽了自己人生本自的光明心,停止了學習和改變,故步自封。

(二)不用外求,你本自是有價值的,自帶愛和光。我們一般人不知不覺依賴外界的環境給我們舒服,然而一旦遇到環境變化就會難受。所以成年人心智的真正的成熟和自由是不斷的學習來超越自己的舒適區,這樣原來自己在某種情景下不舒服的環境中歷練到現在內心依然開心,從而拓展了舒適區,心靈更自由。從我們小時候兒童心理發展逐步成年的過程中,這種外求別人愛的模式在之前就已經形成了。在環境中寄希望父母、老師或朋友能給自己溫暖。這種外求通過外在別人獲得幸福的心理模式不破,無論別人怎麼待你,都容易 陷入患得患失的心理而糾結痛苦。因為還會遇到別人跟你的互動方式不符合你的預期。別人可以給出的愛就也可以拿走。所以唯有修煉我們的內心,從被環境所影響的人,既心隨境轉,歷練到境隨心轉,外界環境 跟隨心態而改變。無論遇到什麼人事都可以開心快樂。擁有成熟、強大的內心,人生更容易走向良性循環。種苦瓜種子得苦瓜,種甜瓜種子得甜瓜。需重塑我們的光明心,重塑自我價值,看到 萬事萬物的價值。看到無論發生任何人事物,都是來滋養自己的,讓自己心靈看清自己本自就有的自由和富足的的。活出富足狀態的人,剩下的就是自然而然的喜悅,自然流淌出 愛溫暖世界。在真正的因既我們的心上修養外界無法撼動的幸福心。看到自己的足夠好,看到自己的價值,讓自己無需仰仗他人的愛。一般大眾心隨境轉,心情跟隨外界環境而改變。而我們可以修煉成境隨心轉的心態,無論到什麼環境都開心,這樣處處都是最好的地方。無論遇到什麼人都可以善用他人,吸取他人的智慧。這樣每個人都成為自己生命中的貴人,他人有他人的好,自己有自己的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他人的價值是可以來滋養自己的,而不掉在比較的思維陷阱中。這樣看到每人每件事情都有意義和價值,活出喜悅、自在的生命狀態,光照世界。再次回觀到自己的光。

(三)你的心是最大的財富。心生萬法,人人皆有無窮創造力。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人無中生有,人類的想法指揮人類的行為勞動創造出來了。所以不是物質決定人的想法,而是想法反過來創造人類生活。從看得見的衣食住行到看不見的法律、制度,都是人心的創造。每個人都有心,在不覺悟之前以為是發生的事情決定了自己的想法,導致了自己的人生。然而這是假因果。真因果是自己的想法創造了自己外在所看見的環境。同樣的花園有人看到的是美,有人看到的是落花、落葉的悽悽切切,天堂還是地獄皆是心的創造。所以你的心智才是你命運的創造者。認為“不夠好”的想法創造匱乏感,“足夠好”的想法創造富足感。覺察到你心的力量,可創造你的人生命運。毛澤東說“我心既宇宙”,王陽明說“我心光明,夫復何求”。帶著富足的心去創造無限的人生之路,完全不用重複他人的方式,不用跟他人比較。你已擁有心這個造物主,這個最大的財富,無須比較、計較所謂的不同。世上本沒有路,路都是人走出來的,路無窮無盡。





萬紫千紅總是春7


人生而自卑,從什麼都不能做開始,學習父母老師,點滴的成長,匯聚力量和自信!

可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你受到的鼓勵、讚賞、認可多一些,批評、教育、否定少一些,你就會成長成為一個自信樂觀的人,相反,你就會成長為一個自卑的人!

中國我們這一代人,00後這代人之前的父母吧,大部分父母沒有接受過鼓勵教育,大部分孩子也都是在批評和否定中成長起來的,有的,在打擊中取得了一些成績,看似是自信了,實際上,骨子裡還是自卑的,他的自信都來自於“成績”,而非自己本身,過的平庸的,也都在自卑中掙扎,想活出“自信”。

其實,真正的自信,是一種無論我做什麼,都會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即便沒有做好,也會表現的很坦然,可能確實不是自己擅長的,因為總有一些事不是自己擅長的。

真正的自信是一種,我很好,你也很好,我們大家都很好,都很棒!自信裡面帶著一種寬容和諧,和這樣的人在一起,你會很舒服,而不是那種,自己高高在上,鄙視別人的存在的那種假自信!和這種人在一起會很不舒服,因為他總想證明他很好,你不好的“假象”。

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我們的出身,人生經歷,都是那麼的獨特,沒有人完美,更沒有人一文不值!

我們都可以做的很好,如果暫時不夠“好”,那就還沒到時候!

就做原本的自己,就好!

加油吧[靈光一閃]


人生知凡


我是從小到大一直很自卑的,我也可以告訴你、很多人都會自卑,表現:很多事情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做不好。我甚至不敢有喜歡的人覺得配不上他。

小時候做任何事都習慣看大人臉色,生怕做錯事捱打。

在工作中不敢積極提意見,社會上也習慣看人臉色行事。聽人口氣回答

很敏感怕別人不喜歡自己,內心脆弱,經受不住打擊。


柳妙談生活


理論上:人類生而就具有自卑感,因為在幼兒時期,我們必須依附、服從成年人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而在成長階段克服自卑感的最好方法就是通過自我的成長,以及對成年人的抗爭。

許多人都存在自卑的心理特徵,自卑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長期的、隱性的,心理學家總結了以下幾大特徵作為一般情況的判斷依據,大家可以據此進行簡單的自我評估。

1、過度放大自己的缺點、錯誤——無限內疚

當一件很多人共同參與的事情並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時,自卑者會覺得是自己的問題。這就是內疚感,內疚和自卑是緊密相關的,自卑者的內疚感體現在多方面。

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自卑者們會無限放大自己的內疚感,因為自卑者對生活的感悟總是充滿遺憾的,本是一件小事,因為他們過度的追求完美,導致自己深陷沼澤,無法自拔。

美國心理學協會(TAPA)的一份自卑者行為報告(1994)指出,自卑者的過度內疚感和年幼時期父母的引導有關,父母沒有讓他們正確的獲得安全感,於是他們會錯誤地認為“完美的孩子才能得到愛”,這鐘潛意識的認識讓他們的逐漸自卑化。

2、主觀、偏激地認識自己——和自己較勁

概括來說,自卑感就是一種主觀評價性心理狀態,自卑者無法從客觀的角度對自己進行明確的認知。他們往往忽視了社會的客觀發展規律,從某些方面來說,自卑也是一種偏激的體現,他們看不見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閃光點,和自己較勁是他們的常態。

而頻繁的和佼佼者們比較,只會增加自己的無力感和緊張感。通常這種主觀偏激都來自於成長過程中的過度指責,導致他們長時間保持這種狀態。

3、典型的完美主義者——希望得到所有人認可

許多人認為,自信的人才會追求完美,事實上,自卑的人才是完美的極致追求者。自卑的人其實也是迫切需要周圍人的認可的,他們為此會高要求自己,在他們看來,要想得到周圍人的認可就一定要做到極致。

而這也是自卑者無法擺脫困擾的主要原因。因為他們的要求太高了,高到完成幾率幾乎為零,大部分人得到的是失敗後的失落,以及周圍人的奚落,這對於敏感的自卑者們更加不友好。

行為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理論——皮格馬利翁效應,又名期待效應,指的是人們在友善的讚美和期待中往往可以達到更高的成就。

事實上,對於自卑者來說,他們最需要的,其實是在失敗之後得到自我或是周圍人的鼓勵,以此為他們建立自信。

人無完人,如何在失敗之後快速振作起來,建立長期自信,全面客觀地認知自己才是治療自卑的良方。



卍舉手摘星辰卍


自卑多有自大,好強,急躁,反應過度等表現。

社會發展太快,人的生活發生了太多的改變;已致在壓力中前行。競爭激烈,貧富懸殊,攀比心理等等讓人不自覺的變的自卑自負,心理不平衡,太多太多。21世紀最需要關注的社會問題是人心理問題。希望我們國人多讀書多自強自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