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扫北河北一带谁是幸存下来的?有何依据?

石门一二三


诸位都评论的什么呀,不懂别瞎说,燕王扫北,说的是燕王,不是说造反,首先,朱棣的封地是北平,前朝元大都就在北平,众所周知,那时候北方一带鞑子众多,说的就是在前元朝统治的时期其服从衷心前朝的人众多,但大多都是北方鞑子,燕王扫北杀的是鞑子,不是汉人,也就是说,汉人基本上都存活了,驱除鞑掳为的是巩固边疆,跟造反没关联


入戏太深任角太重94110859


我是河北沧州的,我小时在我们村南边的坑里,由于村民取土挖出来好多青砖垒成都砖穴每一个都很大,有四五米深,砖穴和砖穴之间有地道相连,面积很大。砖穴里有灶台,有粮食还有一袋袋的铜钱。里面的死人都手拉手坐着围成一圈,骨头都酥了。据老人们说那就是燕王扫北的时候人们藏在里面出不来了,闷死在里面了。可惜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人们也没有文物保护知识,全给破坏了。我们那时天天在那围着玩,现在想想真是可惜啊。


宝儿的爸


据说,燕王扫北,所到之处男女老幼一人不留,全部杀光。据传说,在一个地方把所有人杀完后,往村子里和路上撒上银子,过几天回来看看,如见撒的银子少了,说明还有漏掉的,再仔细搜查。真是够绝的。

我是河北省沧州东部沿渤海的海兴县。本人姓孟,据我孟姓家族谱书记载,我们族先是洪武初年从亚圣老家邹县(现邹城市)来到我们现居住地。在燕王扫北时,我们孟姓是怎样躲过那一劫,谱书无记载。


育麦乐凡信147


我是河北隆尧县安中村的,据说我们村当时是打仗死了的士兵埋到我们村了,光绪以前叫安冢村,我们村南至今有一片农田还叫做忘帽地,听老一辈讲当时是朱棣打仗的时候把帽子掉哪里了,村东有一村叫做皇家大营,据说是朱棣的军营安扎在哪里了,光绪年间改为黄家营村了,村东有一片地叫马刨泉,相传当时行军打仗的马口渴了就用马蹄子刨了几下水就出来了。


电梯圈的顽主


南皮县潞灌乡唐家务村就是燕王扫北(也有一说燕王扫碑,燕王扫北是民间俗称)时幸存留下来的村庄,传说燕王的官兵所到之处,寸草不生,鸡犬不留,斩尽杀绝,血流成河,鬼哭狼嚎。特别是在河北、山东、河南一带,人烟荒芜,十室九空,无数的村庄被血洗,无数的百姓被屠杀,其惨状目不忍睹,给无数的百姓带开了空前的劫难。因当时一队官兵路过该村时,大雾弥漫锁住了村子,竟没有发现这里面还隐藏着个村庄,因这场大雾竟救了一整村人的命,小村因雾得福,因雾躲过了一场大劫难,这个村庄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以前的村名已无从查考,后来为了为了纪念这场救命的大雾,就改名“唐家务”,谐音“唐家雾”。这段历史传说,是燕王朱棣和建文帝朱朱允炆之间为争多皇位爆发的战争,历史书上称作“靖难之战”,或称为“靖难之变”,发生在1399年到1403年间,被当地村民代代口口相传至今,南皮县志上也有记载。

据南皮县潞灌乡大薛家村老一辈人讲,大薛家村村东,原有一村庄叫东庄户,就是在燕王扫北时被官兵扫平,早已荡然无存了,现在只剩下一些残砖剩瓦,还在证明着原来有人居住过的痕迹。以后通过村里人对这片废墟进行了开垦,这块地就成了村里的一片苜蓿地,我们小时候经常去这里给家里的猪牛羊打菜吃,当时这块地上到处都是瓦砾,破碗碎瓷,有时候还能捡拾着沾着铜锈的老铜钱,据说有人在这里平整土地时,还挖出一大罐子老钱呢,现在这里已变成了农田。斗转星移,这一切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叹息里,我们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终于从废墟里站了起来,正在走向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新时代。


刘汉卿


我是河北的,坐标沧州新城和旧城遗址(旧州镇)中间位置。至今以我们村为中心方圆几里,特别是村外地里,一片片青砖瓦块随处可见。小时候随父亲下洼干活,有一次在地里还曾刨出过一件完好的青铜物件,后来从父亲口里得知,这些都是燕王扫北时期留下的。

父亲听老辈人们说,我们那一带,当时是沧州最繁华的街市,从南往北大概几十里,是全国各地贩盐的集散地。

父辈们口中的“燕王扫北”其实就是靖难之役。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燕王朱棣于1399年(建文元年)起兵,随后挥师南下。为了夺取皇位而爆发的一场战争。

此次战争历时三年(1399.8-1402.7),殃及沧州一带最残酷的两场战役,是发生于公元1400年的济南之役和东昌之役。

民国五年刊印的《盐山新志》记载:“燕军之战德州,攻济南,纵横出没,惟天津以南,济南以北,被祸最酷。”

《盐山新志》记载:“独沧州土城,溃圮日久,天寒雪冻,筑之不易,乘其未备,急驱攻之,此土崩之势也……遂拔其城,生擒凯等,余众悉降,燕将谭渊尽坑杀之。沧城由是破废,后乃移治长芦。”

可以说在这三年当中,沧州、盐山一带是朱棣反复南下济南、败北折返的必经之地,两场战役,给沧州一代带来灭顶之灾,沧州城也被夷为平地。

至今旧州镇古沧州遗址仍在,旧城内的城墙,现今断断续续尚存5段,夯土层清晰可辨,残存的城墙最高处仍可达9米,城内瓷片陶片随处可见。据说燕王扫北后,沧州城内只剩下俩铁狮子。

燕王扫北河北一带到底有没有幸存下来的人呢?

据说当年燕王朱棣的做法是烧杀抢掠,在他所经过的这些村庄里,基本没有留下任何活口。当然,就算朱棣残暴镇压阻挠他南下的百姓,我想也绝不会到了老百姓世代口口相传的,为了把百姓斩草除根,反复在村子里散钱、撒米,等到的确无人来拾钱、拾物,把一个村子斩杀干净才善罢甘休的地步。

小时候在我们村南边距离浪洼不远的坑里,村民取土挖出来好多青砖垒成的砖穴砖穴和砖穴之间有地道相连,面积很大,每一个有四五米深。里有灶台、铜钱。里面还有很多死人骨头。据老人们说那就是燕王扫北的时候人们藏在地窖里出不来,闷死在里面了。


我们村以南沧州市辖区,至今有浪洼这么一个地方,方圆十里没人居住,依稀可辨残砖烂瓦,有毁村痕迹。据说当时由村民躲在狼洼地里,逃过一劫,这就说明无论怎样,人们虽然不能抵抗,却能够躲避,躲避就有生存的机会。

这就说明,河北一带生存者还是会有的。

燕王扫北的三年间,正是明代吏部尚书王翱16岁到19岁的青少年时代,他当时居住在盐山县城南太平乡安都里,就是现在的孟村回族自治县新县镇王帽圈村,“燕王扫北”也没有影响到他的寒窗苦读。燕王朱棣灭绝人性的传说似说的有些夸大。

结语:从燕王扫北行军路线上来讲,历经三年的拉锯战在北平以南广大地区展开。当时沧州正处在“锯口”上,阻挡他前进的老百姓和村庄饱受摧残定是事实。想必河北境内没有妨碍燕军的老百姓,朱棣也没有足够的兵力撒大网似的赤地千里吧?


那些旧时光


燕王扫北是山东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正史上不可能出现,因为封建皇帝不可能往自己脸上抹灰。

在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在山东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济南的官叫铁玄,就不让朱棣过去,相传打了四年。朱棣夺了朱允炆的皇位后,开始报复山东人,发誓要杀光山东人。血洗村庄后,在街上摆上馒头,如果馒头少了,说明还有人,继续搜捕……

肯定会有人藏起来……成了漏网之鱼。

黄岛有个镇叫薛家岛,就在那时出了个薛武侯薛六(薛禄,在家行六,当官了嫌不好听,改的。)

相传,薛六是个缺心眼的人,青岛人叫这种人“彪子”,称“薛大彪子”。体格魁梧,家很穷,吃百家饭长大的,年纪大了,村里就劝他去当兵,至少可以当兵吃粮。

其母亡,没钱下葬,薛六拿破席包好其母,扛着就找地方去埋,说也奇怪,这时就听着有吹丧事的乐声传来,薛六就扛着母亲的遗体朝音乐声走去,走着、走着,音乐声没了,薛六就在这个地方安葬了母亲。随后就去投军。投了朱棣的军队。

后来,朱棣打下了济南城,在进城门的时候,正好有根着火的大梁掉下来,眼瞅着就要砸到朱棣的脑袋上了,这时候薛六正在朱棣身边,他用大枪往地下一支,大梁就被挑斜了,朱棣得以活命。时间紧,朱棣割了一块战袍给薛六,拿着去领赏!薛六这个时候也不彪了,就踹怀里了。

战后,众将表功,朱棣撩起自己的战袍,说:这场仗大家的功劳都不小!但是,这个人功劳最大!

后来,就封薛六为“巡街御史”,五品官,因为薛六不识字啊!神奇的事还没完呐,薛六当官后,脑子突然就好了……


左旋藤


我是河北平乡的我回答:

相传,燕王扫北时发生在河北距鹿一带(今平乡县)一个小传说。当时,、`燕王所到之处,鸡犬不留,老少通杀,少有幸免。一日杀至平乡县大时村时,村里静悄悄的,人畜无见,燕王不相信无人,便亲自查找,再一废墟处发现一男子,魂不符体,浑身颤抖,喝令该人起身,随便问村里人员情况后,问你怎么没跑,你姓何名谁,如此大胆,据实道来。该人说道:小的姓时(屎音),没等说出名子,燕王大怒,怎么姓屎,太臭了,杀你脏了我宝刀,还不快滚!

所以才留下姓时的一人。

大时村才保留至今。

有诗为证:

燕王扫北流传广,

人畜无存遍平乡。

事因姓时逃劫难,

时苗留犊天下扬。

(传说,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夕阳骏马


我们河北省沧州黄骅每个村庄都有老庄子的遗迹,俗称乱葬岗,听老人们说全是燕王扫北时杀光老弱病残,剩下青壮年给他当兵,所留下的遗迹,唯独有一个村没有乱葬岗,也就是没受烧杀,幸免于难。原因是当时燕王经过时正下大雾,没看到这个村,这个村有幸得以保全,后来取名奇加雾,就是现在的齐家务村!


真情诗感


我是正定的!据说燕王朱棣一出燕京势如破竹,所到之处无不归降!这大大助长了朱棣的骄横之气!打到了真定,也就是现在的正定,没费多大劲就攻破北门,五千骑兵蜂蛹入城!可他不知道真定府是两座城门,之间是一个瓮城!结果守将关了北门,把五千骑兵关在瓮城,一顿弓箭滚木,五千骑兵无一生还!后来又守了三年,弹尽粮绝终于城破!朱棣下令屠城,几乎把真定人杀完了!现在的正定人基本上都是从山西洪洞迁移过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