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名中医教你如何调养身体,预防病毒入侵

中医常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中还有一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西医更多是消灭病毒,而中医更多是调动人体的机能。病毒总是在不断变异的,无穷无尽,中医提升自身的正气,调整和改变人体的“内环境”,使细菌和病毒失去生存的环境而“自灭”。面对疫情,中医建议市民要扶助正气,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疫病的发生常常与气候异常变化密切相关,今年武汉的气候下半年干旱,又是暖冬,最近连续阴雨湿冷,阳气不能潜藏,湿邪弥漫,其性粘腻,最伤肺脾,肺脾因此而受病。《时病论》:“冬温昔贤谓冬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人感之而即病者,名曰冬温是也”,这是一个典型的冬温,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两个关键病机是“湿”与“肺脾气虚”,属于中医的湿疫范畴。

按照现代医学,这里的核心防治策略还是要按流程去实施疫情管理。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这三句话对传染病爆发的情况是非常重要的。

传染源控制:隔离手段是最主要的方法。人类非新冠状病毒之天然宿主,该病没有慢性阶段,当存在大量无症状的密切接触者或者潜在病人的时候,居家隔离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选项,可以解决治疗点不能解决的问题。若出现任何症状则再次去医院就诊也非常重要。

切断传播途径(避病邪):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少外出,勤洗手,戴口罩,干燥洁净居室,保持室内通风,也可以中药熏蒸空气消毒(推荐处方:苍术,佩兰,霍香,青蒿,艾叶等份经酒精浸泡后置瓦钵中,小火引燃散发中药淡淡清香,要注意安全及通风,或者用上述药品放不锈钢盆加水烧煮,蒸发气味),化解了一些恶浊之气。

什么是易感人群?西医认为是有慢性基础疾病的,免疫力低下人群,中医看来就是内在正气不足从而容易邪之所凑的人群,平素体内就有寒、热、虚、实表现的人群就是易感人群。比如新型肺炎诊治方案指出肥胖也是高危因素,因为胖人多湿,易湿热相合。所以,增强自身体质健康很重要。

一要食饮有节,多素少荤,戒烟限酒,不要吃得过饱,人身之气贵于周流无滞,则浊降清升,气血和通,抗病能力自会增强。针对这次疫病特点推荐宜食:五谷杂粮、新鲜蔬菜(尤其是大白菜、萝卜、藕)、豆制品、花菇、猪瘦肉、鸭肉、鸡蛋、鸭蛋、纯酸奶、新鲜水果(尤其是梨、香蕉、猕猴桃、苹果、橙子、柚子、甘蔗、柠檬、金桔),酌情选用药食同源类(金银花、罗汉果、胖大海、青果、紫灵芝、百合、银耳、莲子、芡实、山药、黄精、白扁豆、马齿苋、蒲公英、绿豆、赤小豆、鱼腥草、紫苏叶、菊花、淡竹叶、薏苡仁、桔梗、荷叶、桑叶、桑葚、莱菔子、淡豆豉、栀子、葛根、槐米、槐花、山楂、鸡内金、麦芽、昆布、茯苓、鲜白茅根、鲜芦根、薄荷、藿香、大枣、黑枣、酸枣)。少食:油腻食物,甜食,生冷及其他不易消化的食物。

二要适当运动,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从小运动量开始,逐步加大,不可过于剧烈,通过锻炼,活动筋骨肌肉,疏通经脉气血,改善脏腑的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三要心态平和,要保持充足睡眠。首先不要惊恐,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积极的生活态度能使体内气血阴阳调和,免疫球蛋白IgA增高,NK细胞活性及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提升。其次不要盲从,不要随便去“囤置”、“服用”所谓的预防中药,不散布和转发未经证实的相关信息,人言可畏,很多事情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

四要对证补益,病来了无可阻挡,但先病倒的多是体虚者,对证进行调补对预防是大有好处的,重视平时的中医保健。

按照“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理论,这次疫病中医预防的思路,就是改善内环境,调整人体的寒热、虚实,使阴阳平和。我认为,凡是武汉输出的人群,应与武汉当地人群预防方法基本相同,寒和湿是主线,要温散化浊、升降脾胃。而对于非武汉人群,可以根据当地情况 “三因制宜”。对于大多数住在温州的人而言,今年冬季反而多见热邪,因为室内有空调、吃的高热量,多荤,嗜好烟酒,加上熬夜等,未好好“藏精”,往往导致阴虚内热的情况,如口干口苦咽痛等,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体内的内热给适当的清除一下,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热性外感的发生几率。

所以中医的基本预防方都是一些清热的思路,比如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菊花,加点养阴的,如知母、沙参这样的药物,适当再加点益气的,如西洋参、黄芪等,平素痰湿体质,湿邪易阻气机易犯脾胃导致有胸闷、大便粘滞不爽症状的,加入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湿,清淡饮食,忌辛辣油腻,多喝薏米、冬瓜汤等。如果说是平素大便溏的,把白术、茯苓加上。有大便难的,冬季可以多吃点萝卜,有消食化痰通便导滞的作用,通腑泄浊也是祛邪的办法。当然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本身就是阳虚体质的,就不适合用这些养阴清热的预防方,反而需要温阳。对于没有内热者,服用板蓝根、双黄连之类寒凉药反而会损伤阳气,降低机体抵抗力,或给病邪有可乘之机。理解了这个思路之后,我们就能明白很多专家给出的预防方了。总之,始终贯穿的都是一个辨证论治的原则,预防方也是结合了大环境和个人体质去预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