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文化?

三迷糊jh


科技是一個時代的啟蒙,文化是開啟一個時代的加速器。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隨著文化素養提高,有教養有理性,代表著一種新秩序在提升,新文化在凝聚。文化的發展,也會變化到信仰與宗教之上。過去歐洲崇拜人性,其實人權也是個人信仰秩序的一種。

我們關注的更多的是現在如何更成功的生活,我們此時此刻如何豐富多彩的幸福生活 ,畢竟,我們也就只活此生此世,只存在於當下這個緯度,所以因此也有了越來越多的過於理性的現實的想法和文化氛圍。

真正明白了生活,明白了人性,明白了思想,真的不止是可以幫助我們獲取正當的聲名地位財富,而且我們還能有意義的去開心過好這一輩子。

利他利己,幫助他人讓我們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價值之外,回饋社會,讓我們擁有自己的社會價值認同感。

這樣社會就不再是負循環,現在也正處在一個需要正循環的風口,這是時代與社會的助推。


嬌子的無為境


什麼是文化?

文化決定方向,它能決定我們前進的航標,往哪裡去。

文化決定思想,它能決定我們想什麼,怎樣去想。

文化決定行動,它能決定我們做事的方式,人生走什麼路。

文化是人類群體創造並共同享有的物質實體、價值觀念、意義體系和行為方式,是人類群體的整個生活狀態。

文化是一種意識,是一種行為,是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精神世界的意識形態,它以無形的力量無時不刻地存在於我們的工作、生活中,決定著我們的思維、價值觀和創造力,相伴著我們人生軌跡的點點滴滴、分分毫毫。

文化的力量是無窮的,是人類不斷髮展,走向文明的動力源泉。文化促使人類在數百萬年艱辛的進化過程中脫穎而出,成為地球的主宰。同時,人類在發展過程中也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才使我們享受著高度文明所帶來的美好生活。無論是茹毛飲血的艱苦歲月,還是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文化始終在潛移默化中引領著我們的思想、指導著我們的行動,創造文明,相伴前行。

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舉一動,或高深、或風雅、或低俗,都映射著每個人的素質和品行,智慧善良也罷,奸詐狡猾也罷,都是不同的文化底蘊氛圍所凝聚出來的真實寫照。

有時,我們很迷茫,認為知識層次很高,文化素質就會很高,將知識和文化混為一談。文化反映的是不同精神境界的個性修養的差異,而知識反映的是接受教育和掌握技能的程度。現實生活中,往往出現許多“紳士”之流的貪婪與惡毒,“屠狗輩”的高雅與善良。我們在百思不得其解之時,困惑著文化的難以琢磨。

其實,文化就是意識行為的自然流露,文化就是行為習慣的真實“表白”。不必刻意掩藏、不必刻意偽裝,文化在每個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境界和修煉層次就已經在思想深處和行為表現上打下了難以磨滅的烙印,它會決定著你說什麼樣的話、做什麼樣的事、思考什麼樣的問題、心態是陽光還是陰暗,態度是端正還是消極,品行是善良還是虛假……真善美、假醜惡都會在不經意中“悄悄”流露出來。流淌的時間,飄逝的歲月,一切都會在自然中將你的文化層次和內涵沖刷開來。

文化也是一種進程,是在我們行進的每一步中逐步滲透的,是在我們行進的每一點中逐步融入的,是在我們行進的每一天中逐步凝聚的。正如“泰山不讓其土,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一樣,以不同的“土壤”形成不同的認知和修養,不是象知識的汲取那樣可以去直接表現,而是一種象徵,在深層次的意識心靈中汩汩流淌,最終以各種行為的不同表現,顯現著視角的差異、思維的不同、道德品行的高低和素質的高下。

文化是濤聲震天的驚濤拍岸,文化是靜靜流淌的碧水悠悠,有盪滌蒼穹的聲聞於天,有教化啟迪的絲絲綿長。文化無需敷衍、文化無需應付,再多的虛無縹緲,經不起內心真實的湧動,經不起實踐中求真務實的自覺行動。

文化有著春天般的花香四溢、迷醉萬千;

文化有著夏天般的炙熱激情、如火如荼;

文化有著秋天般的靈動飄逸、蒼涼沉重;

文化有著冬天般的寒風凜冽、飛雪揚揚。

文化如同四季,四季是自然的,文化也是自然的,自然的就有自然之道,遵循道,就可蓬勃向上;違背道,只可毀卻一切。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流”。和尚不拘形式,但心中有佛,也可修煉成高僧。

記得《倚天屠龍記》中有這樣一句臺詞:“太極就是無極,不要管什麼拳種,忘形而不忘意,只要把這兩個傢伙(指玄冥二老)打趴下就行”。靈活運用思維,就可一切自如。

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歸根結底就是思想和行動,而這卻是文化在起作用的。“死板”僵化的思維將只能是塵封的記憶,“靈活”多變的思維才可開啟萬物之窗。

人生是短暫的,一路的風雨兼程,一路的披荊斬棘,或為成功而欣喜,或為失敗而彷徨,運行的軌跡無論是風光無限,還是青澀暗淡,文化始終伴著前行的腳步,融入我們的血液裡,與我們匆匆而行,也許一步即千里,也許一步即深淵,文化塑造了不同的行為意識和人生觀、價值觀,不同文化為我們演繹了大千世界瑰麗奇異的林林總總,為我們展現了人生征途上的風風雨雨。是呈苦痛鞭策著我們去移山倒海,去創造奇蹟,崇尚優秀文化讓平凡者脫俗,傾心腐朽文化會讓天才壁落。

沒有文化,美人是花瓶,沒有文化,思想是空洞,感謝世界賦予我們太多的文化,才讓我們的生命綻放無限精彩,才讓我們的跋涉之旅堅定不移、勇往直前。

當你邁向人生的頂峰時刻,當你滑入人生的低谷之時,你對文化的認知,會指引著你是笑傲紅塵,還是悲守窮廬?

文化決定著你的思想、你的態度,決定著你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在一個文化濃郁的環境裡,你懂得尊重自己,你會自強不息,所以有品味;你懂得尊重別人,你會與人為善,所以有道德;你懂得尊重自然,你會充滿仁愛,所以有永續的生命。比如充滿道德文明的良性文化,一定是平和善良仁愛的,一定是尊法重道、敬畏自然、珍愛生命、善待生靈並與之和諧共生而沒有惡念惡行(如很多殘殺遺棄動物等惡念惡行就是不良文化的表現,不符合文明社會精神文明道德標準)海晏河清。

“海水永不幹,天也望不穿,紅塵一笑與你共徘徊”。文化,相伴人生不離不棄的無形使者,是你的身影在心空閃亮,是你的語言在耳畔迴響,激勵著人們相伴前行。


地勢坤9


如何看待文化?題目十分明確不是討論文化的淵源而是如何看待文化。在我大半輩子裡我是十分重視文化修養的,因為在實際工作中深深的體會到沒有文化不行。我所講的修養就是提高文化水平的過程。不斷地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程度。人可以沒有麗舍華屋,但絕不可沒有文化!有文化的人可能沒有高學歷、有高學歷的人可能沒有文化。真正的文化絕不會以學歷高低而決定,這就是文化的特性,文化的本質意義所在。文化其表現出的特點就是修養與智慧,寬容與慈悲並存的載體。人不能沒有文化,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無論他之前是什麼學歷,但由於他們不斷的學習,最終成為了有文化的人,成功的人。縱觀歷史那個成功的人是沒文化的人?如何看待文化?一句話就能解決問題,沒有文化不行!



廣陽梁山


如何看待文化?這個題目很大。我只能在個人和國家兩個層面上簡單作答。

文化和我們自己息息相關,形影不離。一張口,一投足,就是一個個文化的具體體現。一個的文化知識的多寡,社會閱歷的豐欠,行為能力的強弱,都是某種文化在一個人身上的演繹。人如果沒有文化,周圍沒有一個文化氛圍,那就是一個行屍走肉。

在知識大爆炸的今天,我們每個人都在主動生或被動的情況下接受各種各樣的信息。各種各樣的文化,通過不同的載體,直接或間接地進入我們的大腦思維。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我們每個人的文化層次,文化內涵都在逐步的提高,乃至有質的提升。

而文化,對於我們國家,對於我們中華民族,更是一個非常顯著的標誌性特徵。人們常說的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化,歷史傳承,是我們國人引以為傲的一個重要方面。縱觀世界,瑪雅文化,古印度文化,都有興盛和衰敗的歷史,沒有一個從一而終,一脈相承,傳延至今的。而我們華夏民族,三皇五帝,神農伏羲。詩經漢賦,唐詩宋詞,明清小說,那麼多文化瑰寶,眾口相傳。2000年的前的詩經,那麼優美的句子一直傳誦到現在。屈原的九歌九章等騷體詩篇,仍然是我們美好的文化食糧。美妙的唐詩宋詞,老少咸宜朗朗上口。五場詩詞大會,把中國文化的傳承提高到一個峰巔。

文化是中國人牢固的心結,是深入骨髓的內在基因。歷史上元清兩朝,入侵中原。遊牧民族的鐵蹄能踏遍華夏大地,但是改變不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而反過來被中華文化所征服。中國人最自信的一點就是文化不滅。

走在新時代的中國人民,有著強大的自信心,滿懷豪情走向輝煌的未來,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的文化自信。


江東艾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文化,文化既有繼承性又有發展性,只有堅持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充分吸取其他民族的先進理念,才能更好的發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促進本民族的文化大發展。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其中蘊藏著許多哲學思想和道理。加強文化建設 提升文化自信,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人們的思想觀念,思維、行為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中國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轉換和發展,但是這種轉換和發展本身就是從傳統開始的。如何把傳統和現實相結合,凝聚成強大的發展動力,是非常重要的。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納入文化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實現社會主義價值目標的思想保證和行動指南,是人們對社會主義價值的性質、構成、標準和評價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精髓。它強調以人為本,是構建和諧文化的根本。只有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做,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才可以凝聚人心。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並不是讓其凝固而無法變遷,這樣做的後果事實上是讓傳統文化失去應有的生命力。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並在社會主義新時代建設實踐中加以發展,就能充分激發整個民族的潛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大力弘揚中華美德,能夠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責任感,能夠使人際關係更加和諧,促進經濟社會更好地地發展,才能使中華民族更加生機勃勃、更加和諧。

借鑑與創新融入世界文化。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背景下,在對待其他民族或國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堅持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必須堅持繼承、吸收、創新,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同時,在學習中不能照搬照抄,對比較成功的,就應積極借鑑。縮小我們民族與世界先進民族的差距。

文化建設中,人是最活躍的因素,倡導人的社會責任,鼓勵人們在實現個人利益基礎上,維持社會正常秩序,為社會多做貢獻,讓人們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和激發人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


葛諸亮


如何關注文化,似乎是一個問題。

理查德.道金斯在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講文化的基本單位定義為meme,類似於基因在生物界的傳播,meme作為一種基本單位在文化中傳播。

我們整天叨叨的:

春風十里,不及你

我還是喜歡你,像風吹了八萬裡,不問歸期

以及從來不知道歌名的副歌等,都算meme

柴靜採訪周星馳的時候問:

是否在那樣的一個時刻,你就是有借角色說出那些臺詞的衝動?

星爺沉默片刻,微微一笑,反問:

你有這種感覺嗎?是真的嗎?

星爺的臺詞,無疑也是meme了。

當然,如今meme有了更廣泛的意義,我們談話中顯露幽默或見識的“梗”甚至我們每天使用的表情包,都稱為meme。

文化,離我們並不遠。

那麼如何看待文化呢?

《弟子規》前幾句就是:

弟子規,聖人訓。

首孝悌,次謹信。

泛愛人,而親仁。

有餘力,則學文。

“有餘力,則學文”說得倒也輕巧,能做到前面幾條的已經少之又少了。

中國古人是極聰明的,講話玄之又玄

相比,我更認同《文學回憶錄》裡木心講伊卡洛斯,簡單來說:文化,是可以讓人獲得自由的,雖然這自由也包含毀滅性的一面。



白袍加身仗劍天涯


廣義文化是人類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

狹義文化是指哲學、美學領域。


平時所說的文化,應該更多的理解為精神類財富總稱(非物質文化)


國學範圍包括廣泛文學、教育、戲曲、詩詞、音樂、繪畫、書法、歷史、漢服等等很廣泛的領域。


傳統文化,更多的指以儒釋道為術心的學說,並不等同於一般所說的國學。


知識不等同於文化。知識是記問之學,綜合起來內化成個人的東西,然後展現出來的才是文化。


一般所說的文化產業,可以解釋為國學。既然說“產業”,那就意味著商業化味道更濃重一些。


從古至今,有人類存在的地方,就有文化,所以文化只會隨著歷史的變遷,而被賦予新的元素,得到融合、進步,然後回過頭來再推動歷史的發展。


文化文化,以文化育。


書香居


“文化”一詞起源於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園藝學在英語為Horticulture),後引申為培養一個人的興趣、精神和智能。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年)一書中,首次把文化作為一個概念提了出來,並表述為“文化是一種複雜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由此可見,文化的覆蓋面極為廣泛,它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表現在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談的差異

在中國,對別人的健康狀況表示關心是有教養、有禮貌的表現。但對西方人的健康表示關心,就不能按中國的傳統方式了。一箇中國學生得知其美籍教師生病後,會關切地說“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應該到醫院看看)。”不料,這句體貼的話反而使這位教師很不高興。因為在這位教師看來,有病看醫生這種簡單的事情連小孩都知道,用不著任何人來指教。如果就某種小事給人以忠告,那顯然是對其能力的懷疑,從而大大傷害其自尊心。中國人在飯桌上的熱情好客經常被西方人誤解為不文明的行為。因西方人認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決定,用不著主人為他加菜添酒,而且飲食過量是極不體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飯後,主人不必勸他再吃。一位美國客人看到中國主人不斷地給他夾菜很不安,事後他抱怨說“主人把我當豬一樣看待。” 中國人路遇熟人時,往往會無所顧忌地說:“啊呀,老兄,你近來又發福了!”或者以關切的口吻說:“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體啊!”而西方人若聽你說“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較熟悉,也會感到尷尬和難以作答。

二、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差異

1.個人榮譽感與謙虛謹慎

西方人崇拜個人奮鬥,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後的狂喜。相反,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中國人反對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



情感小偉子


文化是人類的靈魂。我最欣賞這句話,把文化的內函與外延概括得淋漓盡致。一個字有特定的意思,代表一種文化;一個詞有其一定的意義,代表一種文化;一段話有內在的道理,代表一種文化;一篇華章有其時代方向性,代表的則是一個時期的先進文化。

家庭生活中,柴米油鹽醬醋茶,鍋碗瓢盆交響曲,是一種既有各自功能,又有相互聯繫的一種生活文化。單說品茶與喝茶,都是要把茶喝進肚裡的意思,卻因採取方式不同,表現出兩種茶文化。再說飲酒與喝酒,也因用酒方式不同,講出兩種酒文化。

文化是軟實力,卻有著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強大動力。文化表現在形式上,沒有富足的物質內容,而具有豐富的精神內含。一篇文章,富有正能量文化的內容,首先具有思想性,才會是有完美的、深刻的文化內容基礎作支撐。

先進文化可以指明時代前進的方向,具有飽滿的思想內含,可以鼓舞士氣,激勵鬥志,讓人奮不顧身前行。一首戰歌孕育豐富的文化內容,激勵無數革命先烈衝鋒陷陣、甚至會獻出寶貴的生命。一首新時代頌歌,可以凝聚人心、鼓舞士氣、激勵廣大人民群積極向上,奮力前行,與時俱進。從而彰顯了先進文化的內在動力。


土右鍾海濱


所謂“文化”實為“傳承教化”。“文”字是從“紋”字簡化而來,古時候只有“紋”字,沒有“文”字,“文”是從“紋”引申而來。“紋”是上古之人,把重要的內容“紋刺”在皮膚上,防止忘記,也是為了傳承重要的思想智慧。“紋刺”是為了記住、為了傳承思想智慧。但“紋刺”在皮膚上的內容本身只是“圖案”和“符號”,並不是直接的思想智慧,也就需要把“紋”的圖案和符號轉化為思想智慧,才能有用。所以“紋”需要“轉化”(成思想智慧),也就有了“紋化”。後來的智慧刻在甲骨上面,再後來刻在竹簡上,再後來寫在紙上,不再需要“紋”(紋刺)在身上了,就成了“文”,也就成了“文”(符號)需要“轉化”(成思想智慧),就成了“文化”。

“文化”就是:有智慧的人,把他的智慧轉換成文字(文章)流傳下來了,後人不能只會文字符號的表面含義,要深刻的去“明白”文字所蘊涵的思想和智慧,也就是後人要把前人的文章、文字的符號轉化成自己的思想智慧。

通俗的文化,指的是流傳的智慧。因為智慧的流傳,受語言文字的影響和交通影響,也就通常有地域特徵,所以就會形成了各種民族不同的文化。文化的核心是聖賢智慧,聖賢智慧都很高深,普通人消化(轉化)起來比較困難。特別是中國古聖賢的智慧極其深晦,再加上文字簡潔(上古時期是在甲骨上面刻文字,極其艱難,難以書寫大量的文字,就只能一個字包含許多內容)。蘊涵思想智慧的“文”一定要化,否則沒有用,時間長了就會斷傳,或者斷代。《黃帝內經》之所以難懂,就是長時間的“有文無化”造成的。世世代代都強調“文”要“化”,所以就說成了“文化”,智慧的傳承就是“文”(智慧)的“化”。各種各樣的智慧的傳承就都是“文化”。

智慧的核心是聖賢智慧,太過於深奧,天賦不夠的人,難以“化”,加上私有制的私藏,也就長時間的有“文”無“化”,而形成了“文化斷層”的現象。普通的、一般的、簡單的都不容易“斷層”。真正的“文化斷層”主要是最核心、最寶貴的聖賢智慧,因為深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