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疫情结束后真的会有“报复性观影”这件事吗?

此前,看到很多业内人士说等到疫情过去,势必会迎来一波报复性观影,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消失的春节档。我倒不算业内人士,但作为一名普通观众,这点我不敢苟同。


乐观可以,但别盲目乐观,观众:比起报复性消费,我更愿意报复性挣钱


疫情造就的这个超长假期,一些人“被迫”的停止了消费,大家嘴上都说着,已经等不及要出去买奶茶、吃火锅、看电影了,但嘴上说和付诸实践不一样。


作为一个拿着普通薪资的普通人,我嘴上说我要报复性消费,但是我的钱包不允许。


有微博在线疫情调查显示,有大部分的人表示并不会报复性消费,”不会“的理由有两个


你觉得疫情结束后真的会有“报复性观影”这件事吗?


-”报复性消费,拿啥报复“

-”好不容易在家省点钱“


所以说,就疫情结束后真的会有报复性观影这件事吗?我看未必。一切事件都有后遗症,更何况这次疫情对影视行业的打击是前所未有的。消费的观众在经历了两个月的停工后,“荷包空空”没有收入来源,特别是那些“手停口停”的群众。可以说,疫情过后大部分曾经的消费人群根本就没有报复性消费的基础。


再者,21天养成一个习惯,当前很多年轻人早已经习惯了”月光“,超前消费,但这次疫情过后低欲望的生活选择摆在了年轻人的面前。21天没有养成报复性消费的心理,而是恰恰相反。那么一个多月都没踏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人,特别是对于那些“泛观影”人群

眼里,无院线与网络之分。这些人的“消费观”在疫情结束以后,很可能偏向网大。不过,疫情过后走向影院的那些人,会是以后票房的基础,换句话说,影院自身也能看清楚市场的潜力。


虽然“悲观”的看待问题,但得积极的解决问题


要我说,先别急着考虑疫情结束后是否有报复性观影,先想想近些年来影院本身就存在的一些问题。


1、影院同质化严重、竞争日趋激烈。


2、近两年的增长是建立在提高票价上,而不是观影人数上的不良增长


3、院线不能只靠影迷来与流媒体竞争。


4、好片太少,每年不能只靠一两个爆款,影院与电影是共生的。


著名电影学者戴锦华最近接受媒体采访说“我仍然认为电影艺术的未来紧密地联系着影院空间的未来,影院在,电影在;影院亡,电影亡。尽管影院现在越来越成为影像艺术的一个广告空间,但是它和电影这种艺术形态的共生和依存关系是绝对不可能拆解的。你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介质去看电影,但是电影的生产是因影院空间而存在的。”


5、影院并没有真正走进观众的生活


记者曾在电影院门外采访过刚看完电影的观众,提到观影感受,观众似乎只在意“屏幕是否大,画面亮度”等问题,却对其他影院技术

缺乏基本认知,观众对这些新设备新技术能带来怎样的声光效果,都感觉“差不多”,这对斥巨资升级设备的影院来说很憋屈。


就在前几天影院又憋屈了一把


“影院复工”的消息登上了热搜,电影放映场所是空间封闭、人员聚集和流动量大的场所,防疫风险较高,在疫情期不便于过早复工复映。不出所料,这则消息招来了网友的指责。


-“影院要钱不要命”

-“就是免费也不会去看”


这样一来,怕的不是延迟复工,怕的是影院招黑,但实际上影院何时复工,影院自己都不知道。那份《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技术分会关于电影院复工准备工作建议》原意是准备在疫情结束前,对放映设备,放映间温度、湿度等提出具体要求,仔细排查放映间设施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要求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放映。


实际上什么时候营业,并无具体安排。


你觉得疫情结束后真的会有“报复性观影”这件事吗?


这次网友们的对抗式解读让影院也正好思考这个问题,什么时候不再是那一两个爆款电影带观众走向影院,而是融入观众生活的影院带观众看电影


疫情期间暂停下来,可以好好思考以上的问题


有所改善才有所期待,你真的懂差异化运营吗?你不懂


影院“+”差异化运营是条不错的路吗?

是的。这个观点大家都知道,“+”差异化思维已经被说“烂”了。


真正做到的有几人?或者说,真的有人知道怎么做吗?在我看来,差异化思维不只是创新,更应该是日常。影院“+”除了创新模式(也不是很新,只是做的人少)外,其内涵应该是融入生活,有“+”书店“+”餐饮“+”亲子的,

他们本质都不是“+”,而是相融。1+1=2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影院“+”的思维并不是等于,而是大于。“+”是新的商业模式和思维模式,影院应该更多站在生活化的角度去看待事物的发展及如何通过“+”打造一个互联互通的生态系统,增强观众粘性,而不是仅仅把“+”当做自救的创新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