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企業最重要的不是管理,而是賦能

If a man has no ideals, he will live a very boring life. An Organization of people loses its vision, and a company loses its vision, and it's just a money-making machine.

如果人沒有了理想,這個人會活得非常無趣。而由人組成的組織失去了理想,一個公司失去了理想,就只是一部賺錢的機器。

——馬雲

從IT時代到DT時代

據中國大數據產業觀察網,人類文明曾經歷了從石器時代到信息時代的變遷。而隨著當今信息的爆發性增長和科學技術的突破,人類文明正從信息時代向數據科技時代飛速變革。

未來企業最重要的不是管理,而是賦能

那麼從IT到DT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從IT時代到DT時代,大數據思維是關鍵——

崛起中的“中國數谷”貴陽正在演繹著從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科技)到DT(Data Technology數據科技)的時代大變革,她創造了五個“中國第一”——大數據戰略重點實驗室、全域公共免費WIFI城市、塊上集聚的大數據公共平臺、政府數據開放示範城市、大數據交易所,生動詮釋著大數據思維。

從IT時代到DT時代,互聯網+是關鍵——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的概念,意味著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融合已被納入頂層設計,互聯網產業正迅速進入互聯網經濟。不管是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移動醫療、還是新媒體,互聯網為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整合提供了一個強大的平臺。

從IT時代到DT時代,小企業是關鍵——

小企業對物流、誠信、信息、數據和支付的需求量巨大,如何整合這些信息為小企業服務,幫助那些昨天沒有得到幫助的小企業,正是DT時代互聯網發展的關鍵。

從IT時代到DT時代,客戶體驗是關鍵——

DT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就是體驗,只有抓住用戶體驗,才能抓住DT時代的根本。馬雲提出,IT時代是以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為主,而DT時代,是以服務大眾、激發生產力為主。DT時代還停留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層面就OUT啦, 整合信息、服務大眾才是DT時代的關鍵詞。

未來企業最重要的不是管理,而是賦能

首先要清楚一點,我們已經從IT時代走向了DT時代。IT時代是信息技術的時代,DT時代是數據時代,下一個時代是AI即人工智能的時代。

阿里的雲棲大會上馬雲曾提出過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的五新概念。但前四個新是建立在最後一個新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說新能源真正劃開了大時代。從2010年左右,數據已經成為了人類自己創造的新能源,與此對應的發動機就是算法。

未來企業最重要的不是管理,而是賦能

從管理型平臺到賦能型平臺

未來新生代的員工對於一個組織的要求是什麼,是寧願失業,也不能容忍自己的價值被忽略,崇尚參與,而不是自外而內的灌輸與命令。

哪一個組織能夠儘可能的實現他們的這種要求,那麼這個組織就能夠留住和沉澱下優秀的人才,這是從客觀的環境和主觀人的變化的要求所致。

結合起來就是:未來企業最重要的功能是什麼,是賦能,而不是管理。只有賦能型的企業,才能夠適應未來智能化DT時代的變化,同時也符合新一代年輕員工的需求。

管理型平臺是正金字塔結構,決策權在上面,員工強調的是執行力。所以傳統型企業,誰的執行效率高,誰就能夠獲得相對的優勢。

而賦能型平臺是倒金字塔型結構,最大的變化就是決策力前置,它的指令不是由管理層發出來的,而是員工層,管理層要做的是把指令落實,去整合資源。

所以決策力前置,讓基層員工能夠獲得儘可能多的決策權是賦能型平臺的本質。

那麼,究竟要怎麼從一開始打造這樣一個賦能型平臺,有幾個原則需要把握:

賦能型平臺的全員參與的程度要比管理型平臺高;

以精細核算作為核心指標,培養員工的目標意識;

高透明度;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結合;

未來企業最重要的不是管理,而是賦能

內部賦能

標準的正金字塔型的公司通常分四個部分:第一個產品的研發,第二個產品的採購,供應鏈部門,第三個銷售部門,第四個行政部門,包括財務、法務、人資、加行政,這是一個標準的正金字塔型的模塊。

其中最核心的三個部門:產品和開發、銷售、採購,比如每個部門各有10個人,一共30人。現在我們把這30人打散,變成10個小組,每個小組都具備這三個部門的人。但變成小組之後,總監、經理、主管都沒有了,就是單純的十個小組,沒有管理層了。

這樣的好處有三點:

1.責任更分明。比如三人小組去年完成了一百萬,第二年的時候,公司會給他們溝通,前提會限定兩個指標,毛利率不低於50%,庫存週轉率不低於5%的情況下,比如他們定了250萬的銷售目標,那這個就是你的責任。只要這個數一定,系統就會配給你125萬,你們就可以去謀劃著怎麼使用了,但最終要賣250萬,責任先按住了。

2.更多權力。

這裡我們賦給小組五大核心權利,第一是開發權,也就是開發什麼款式,小組裡三個人商量著定;第二大核心權力是產品的尺碼以及庫存深度自己定,比如你說這款衣服就只生產一個顏色,一個尺碼,都可以,自己定;第三個權利是定價權,即賣多少錢自己定;第四個權利,參加活動的權利,比如“雙十一”的時候,你們有十個款就報三個款參加“雙十一”,可以,參加什麼活動自己報;第五個權利,什麼時候打折,打幾折自己定,公司不管。一個企業的經營決策權基本就是五項內容,就把這些權利全部給到了小組。

3.利益分配清晰。利益的公式非常簡單,銷售額乘以毛利率乘以提成係數,提成係數是固定的,比如一百萬提7%,一百萬到三百萬提6%,三百萬以上到五百萬提5%之類的,這個數字是明確的。每個小組今天就可以知道昨天應該拿多少錢的獎金或者提成,隨時以天為單位,都能明確知道自己該拿多少錢,人為不能干預。

三人小組擁有除了上述的五大核心經營權外,還擁有自由組合權和服務監督權。

未來企業最重要的不是管理,而是賦能

賦能型組織的基礎是生產力的大發展

現在是由短缺經濟向過剩經濟過渡階段,其實就是馬克思描述的生產力極大發展之後的狀態,而這個狀態下,人的工作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做的,工作將成為最大的快樂,這些都與賦能型組織的觀點類似。

賦能型組織內的協同需要有一個根本的文化根基。

傳統的組織形式,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以生產社會化分工為基礎的。

當生產力不再是瓶頸的時候,設計能力將是發展的瓶頸。而設計效率的提升需要發展新型的組織形式,在這個基礎上,形成新的賦能型組織模式。同時也會促進設計分工。

未來企業最重要的不是管理,而是賦能

現在整個社會的趨勢是信息文明全面取代工業文明,大的時代已經到來,且不可逆轉。組織創新將是未來企業競爭力的源泉,如果你的企業仍然固守傳統管理模式,不進行組織創新,動力就不能高效輸出。只有先進行賦能,再匹配到後端整個體系的變化,才能具有行業的強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