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文學家姚鼐的濟南題詠和靈巖遊記

姚鼐

(1731—1815)

  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文學家。他於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進士,授庶吉士,此後歷任兵部主事、禮部儀制司主事,山東、湖南鄉試副考官,會試同考官和刑部廣東司郎中等職。乾隆三十八年,清廷開四庫全書館,姚鼐被破格薦召入館、充任纂修官。《四庫全書》修成後,姚鼐即請辭乞養。此後,大學士于敏中、梁國治先後許以高官厚祿,均被其辭卻。自乾隆四十二年起,姚鼐先後主講揚州梅花、安慶敬敷、歙縣紫陽、南京鐘山等書院,弟子遍及南方各省,其中知名者甚眾。嘉慶十五年(1810),姚鼐重宴鹿鳴、加四品銜。

  姚鼐是我國清代影響最大的古文流派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既繼承發展了桐城派創始人方苞提出的“義法”說,主張“義理、考據、辭章”三者相互為用,又繼承發揚了“桐城三祖”之一劉大櫆創立的“神氣”說,提出了“神、理、氣、味”與“格、律、聲、色”相統一的理論。此外,姚鼐還總結概括歷代的文章風格論,發展了“陽剛陰柔”相反相成的美學觀。姚鼐一生著述甚豐,計有《惜抱軒詩集》十卷、《惜抱軒文集》十六卷、《惜抱軒文後集》十二卷、《惜抱軒筆記》十卷、《惜抱軒書錄》四卷、《惜抱軒尺牘》十卷,另有《九經說》、《三傳補註》、《老子章義》、《莊子章義》、《法帖題跋》等共計30餘卷,其所編輯的《古文辭類纂》、《五七言今體詩鈔》亦影響深遠、流傳很廣,其翰墨亦為世人所推重,其行草書作品被列為清代書法作品中的妙品。

清代著名文學家姚鼐的濟南題詠和靈巖遊記

  姚鼐第一次來濟南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這年七月,姚鼐以山東鄉試副考官的身份到了濟南,並在濟南客居了兩個多月。在此期間,他飽覽了濟南的湖光山色之美和趵突騰空之勝。他曾多次暢遊大明湖、瞻拜張公祠,並留有《大明湖夜》一詩:

南山已暝色,回見明湖光。

秋盡濟南郭,渺然江水長。

中流上新月,輕舸復徜徉。

煙昏鷗鷺宿,波沈蘆荻蒼。

孤往仍中夜,回飈城曲涼。

亭楸高拂霧,寺棘下零霜。

佛幢猶立魏,名士正思唐。

安知後遊者,聲跡永相望。

清代著名文學家姚鼐的濟南題詠和靈巖遊記

清代著名文學家姚鼐的濟南題詠和靈巖遊記

  此外,他還曾於重陽節的前一天登上千佛山極頂,賞菊望遠,並作《九月八日登千佛山頂》一詩,其中有佳句雲:

落葉下濼泉,秋風散海曲。
一卷華不注,拖雲點青綠。

清代著名文學家姚鼐的濟南題詠和靈巖遊記

清代著名文學家姚鼐的濟南題詠和靈巖遊記

清代著名文學家姚鼐的濟南題詠和靈巖遊記

從他千佛山上下來、回到濟南城裡時,已是天色將暮,可他遊興未盡,又到了趵突泉邊的張氏園內,臨清泉,把酒盞,賦新詩:

《從千佛寺回過趵突泉暮飲張氏園》

濟南城南山正橫,人言山前舜所耕。

崩榛衰草蔽秋色,古井深崖餘昔清。

曉入南山僧住院,為訪北宋人題名。

初陽穿入洞窈曲,佛龕鑿破山崢嶸。

大明湖動水雲白,華不注抽菸霧青。

惘然憑欄忽嘆惜,古人不與餘同生。

南尋日觀諒未可,回念濼源重一經。

流穿山骨軸中出,人繞瀵魁輪外行。

誰言渴馬半崖水,解作黃牛三峽聲。

顯晦動靜一致耳,惜哉枉使群兒驚。

敗荷衰柳下零亂,夕陽逝雁高青冥。

卻入荒園洗盞坐,旁有小泉時復鳴。

清代著名文學家姚鼐的濟南題詠和靈巖遊記

  許多人都知道,姚鼐曾寫過一篇膾炙人口的遊記——《登泰山記》。這篇遊記以時間為順序,以遊蹤為線索,以雅潔的語言依次記敘了姚鼐登遊泰山的歷程和所見,描繪了泰山風雪初霽後的壯麗景色,且剪裁得體、詳略分明,是清代遊記作品中的傳世名篇。其實,姚鼐在登游完泰山後的第四天還遊覽了濟南長清境內外內的靈巖寺,並創作了堪稱《登泰山記》的姊妹篇的另外一篇遊記佳作——《遊靈巖記》,這一點可能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清代著名文學家姚鼐的濟南題詠和靈巖遊記

清代著名文學家姚鼐的濟南題詠和靈巖遊記

  姚鼐登遊泰山是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大年三十。這年冬天,姚鼐在京師剛剛參與完成了《四庫全書》的修纂工作,並辭官乞養。當年臘月底,姚鼐離開了京城,頂風冒雪,過齊河、長清境,於臘月二十八這天到了泰安,受到好友朱孝純(字子穎,時任泰安知府)的熱情接待。第二天,姚鼐在朱孝純的陪伴下從南麓登上了泰山極頂,並於次日(即大年三十)早晨在日觀峰看了日出。當天晚上,姚鼐創作了《登泰山記》這篇遊記佳作,並作了《歲除日與子潁登日觀觀日出作歌》一詩。三天後,即在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這天,姚鼐在泰安人聶劍光(《泰山道里記》一書的作者)的陪同下游覽了佛教勝蹟——長清靈巖寺,並於當天晚上在張峽宿處寫下《遊靈巖記》一文。這篇《遊靈巖記》寫得亦清正秀美、開闔自如、陰柔精微,只不過其光采為《泰山遊記》所掩,很少為世人所提及和知悉。現僅引其第一節,大家不妨將其與《登泰山記》一文比較著讀一讀,看看是不是這樣:


  山北多巨巖,而靈巖最著。餘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來觀之。其狀如礧石為城墉,高千餘雉,周若環而缺其南面。南則重嶂蔽之,重溪絡之。自巖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種柏,翳高塞深。靈巖寺在柏中,積雪林下,初日澄徹,寒光動寺壁。寺後鑿巖為龕,以居佛像,度其高當巖之十九,峭不可上,橫出斜援乃登。登則周望萬山,殊騖而詭趣,帷張而軍行。巖尻有泉,皇帝來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飲。餘回視寺左右立石,多宋以來人刻字,有墁入壁內者,又有取石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雲。

清代著名文學家姚鼐的濟南題詠和靈巖遊記

清代著名文學家姚鼐的濟南題詠和靈巖遊記

  在遊覽完靈巖寺後,姚鼐並沒有繼續北上濟南,到濟南城裡一覽濟南的泉湖山色,而是又能返回了泰安,然後從泰安返回了京師,處理完一些事情,然後從京師南下,回到了故鄉。

攝影:王琴、斬雲劍、董點攝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