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農出上聯:“稻草扎秧父抱子”,神童巧對下聯,人們連連稱讚!

方苞字靈皋,亦字鳳九,晚年號望溪,亦號南山牧叟。他是清朝的散文家,桐城派散文的創始人,與姚鼐(nài)和劉大櫆合稱“桐城三祖”。方苞自幼就很聰明,他四歲的時候就可以自己作對聯了,想想我們四歲的時候,可能才剛開始認字,這應該叫輸在了起跑線上。

老農出上聯:“稻草扎秧父抱子”,神童巧對下聯,人們連連稱讚!

在方苞小時候,有一天,他去野外玩耍,當時正好鄉村五月農忙時節,農家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在田野裡面拔秧,插秧,雖然天氣炎熱,但是他們依舊乾得很起勁。而且還有一位老者一邊用稻草捆秧,一邊還念著“稻草扎秧父抱子”,其實就跟現在的人們一邊哼歌一邊工作一樣。

老農出上聯:“稻草扎秧父抱子”,神童巧對下聯,人們連連稱讚!

方苞聽到老農的話語,就駐足停留在田頭。老者抬頭一看,是一個長相精緻可愛的小娃娃站在那裡,似乎對他剛才的話語很感興趣。農民都是淳樸善良的,所以這個老者就主動跟方苞搭話,又重複了一遍他剛說的話“稻草扎秧父抱子”,並且笑著問小方苞能不能對出下聯。方苞很認真地站在那裡思考,並且自言自語地說道“稻草,父也;秧,子也”。有時候,對對聯是需要靈感的,成年才子都未必能對得出,更不要說現在尚且年幼的方苞。

老農出上聯:“稻草扎秧父抱子”,神童巧對下聯,人們連連稱讚!

思索無果後,方苞就抬頭並且看向遠方,恰巧看到在不遠處的一片竹林裡,幾個婦女正把竹筍放入竹籃裡。原本緊皺的眉頭很快鬆散開來,並且嘴角微微揚起,自信地答道“竹籃裝筍母摟兒”。老者本來是看一個孩子站在這裡怕他無趣,所以想找點話題,也從未想著這個小孩可以答出來。可事實是,不要以貌取人,年齡不是評定文采的標準,學無長幼,達者為師。方苞不僅給出了下聯,而且還可以稱得上完美。也難怪老者感到驚奇,連連誇讚方苞為“神童”。

老農出上聯:“稻草扎秧父抱子”,神童巧對下聯,人們連連稱讚!

​“稻草扎秧父抱子;竹籃裝筍母摟兒”,這副對聯出現了稻草捆稻秧,竹籃裝竹筍,父親抱,母親摟孩子,其實是想表達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深厚的骨肉之情和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呵護之情,也是想要告訴我們在享受父母的愛的同時,也要學會感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