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桐城文化遺蹟


人文桐城 | 探訪桐城文化遺蹟


探訪桐城文化遺蹟

記者|王廣祿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桐城派為後世留下的文化遺存,既包括浩如煙海的古文、詩詞、書畫以及“義法雅潔”“因聲求氣”“義理考據辭章”等科學、系統、完整的文學理論,也包括在今桐城、樅陽等地星羅棋佈的老街、故居、門館、廟宇、墓葬等文化遺蹟。這些物質遺存歷經後世滄桑,許多已經湮沒不存,得以保留至今的,已成為人們近距離感悟、體味桐城派及其遺風的珍貴去處。


人文桐城 | 探訪桐城文化遺蹟


桐城文廟:“廟學合一”育學人

桐城文廟是桐城文化的標誌性建築,作為當時桐城縣學和儒學學官的衙署所在,是一座“廟學合一”的祭祀與文教活動場所,與桐城派的多位主要代表人物都有著密切的關係。

桐城文廟始建於元延祐年間,元末毀於兵燹,明洪武初遷建於今址,是明清以來桐城地方祭祀孔子的禮制性建築群。文廟建築以中軸線為中心,依次建有門樓、欞星門、泮池、泮橋、大成門、文昌祠、土神祠、月臺、大成殿等建築。大成門將文廟分為前後院落,院落東西對稱佈局兩廂、兩廡。其主體建築大成殿是一座以斗拱為樑柱結點的木構架抬梁大殿式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重簷歇山頂,長24.2米,縱深15米,通高17米。

據清道光《桐城縣誌》《聖廟學舍圖》等文獻記載,明清時期,文廟和儒學學宮及縣學衙署連在一起,除現有規模之外,還有明倫堂、教諭署、藏書樓、聖廟學宮等建築,可謂“廟學合一”。作為教化學子的學宮,方以智、錢澄之、戴名世等學林泰斗、桐城派啟迪者和“桐城三祖”方苞、劉大櫆、姚鼐,以及左光斗、張英、張廷玉等循吏名宦都是從這裡踏上科舉之路。據統計,從這裡考取的進士和舉人超過1000人。

桐城文廟屢經毀建,歷朝歷代有記載的修復達29次之多。20世紀80年代,國家對文廟進行了全面修復並闢為桐城市博物館。桐城文廟規模宏大,莊重典雅,是當今江淮之間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孔廟建築群,是桐城文化的標誌性建築。1986年,安徽省將其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桐城文廟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人文桐城 | 探訪桐城文化遺蹟


人文桐城 | 探訪桐城文化遺蹟


故居:文人舊宅與故園

桐城派初創於方苞,發展於劉大櫆,確立於姚鼐,而更早的方以智、錢澄之、戴名世對桐城派的形成有著啟迪與推動的功勞。這些桐城派歷代文人大多生長、生活於當今桐城、樅陽等地。他們情繫桑梓,葉落歸根,其故居、門館、祠堂成為重要的文化遺存。

方以智(1611—1671),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在哲學、文學、書畫、音韻、天文、地理、律學、醫藥、物理等方面多有研究,著有《通雅》《切韻源流》《浮山文集前後編》《五言古詩》《易學綱宗》《諸子蟠有》《物理小識》《藥地飽莊》等50多種、百萬餘言的傳世之作。方以智故居原名廷尉第,又名瀟灑園,坐落於桐城市鳳儀裡,位於市區公園街道居委會寺巷與新巷中間,現存由南至北房屋四進。西邊腳屋為東西向建築單元,北邊兩進隔院落相對,均為八開間,兩進面對院落均有長廊,南邊兩進隔院落相向面南,中心兩進之間設天井。故居為木構架抬梁式建築,1985年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桐城派由“桐城三祖”興起,其後“姚門四傑”對桐城派的傳衍、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姚瑩就是“姚門四傑”之一。

姚瑩(1785—1853),於嘉慶十三年中進士,後在平和、龍溪、臺灣、金壇、元和等地任職。在英軍進犯臺灣時,姚瑩奉特旨任臺灣道,加按察使銜,數次大敗英軍。姚瑩後來被髮配四川,謫居蓬州(今西昌),並兩入西藏,著有《東溟文集》《康輶紀行》《東槎紀略》《寸陰叢錄》《中復堂全集》等作品。

姚瑩故居位於桐城市寺巷23號,在方以智故居斜對面。故居現僅存四合院式核心建築,坐北朝南,前後二進,東西有廂房,中間夾一院落,平面圖呈長方形,佔地面積442.7平方米。該建築於2012年被列為安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勺園,又名方氏九間樓,位於桐城城區西環城路東側,南臨六尺巷,是桐城派後期名家方宗誠的藏書樓。該建築為九開間,故名九間樓。劉大櫆曾在此為桐城望族清河張氏子弟設帳授徒,後為方宗誠購得。詩人、書法家方守敦也曾以此為住宅,當代作家舒蕪在此度過童年。勺園短垣外障,圓門通達,西為一列五間樓房,東北廂房各兩間。這裡名人輩出,文化積澱深厚,建築富有桐城民居特色,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人文桐城 | 探訪桐城文化遺蹟


人文桐城 | 探訪桐城文化遺蹟


祠堂、墓葬留存桐城派遺風

《左忠毅公逸事》是方苞散文的重要代表作,是桐城派“雅潔”文風的經典體現。文中的左忠毅公即桐城人左光斗,有《左忠毅公文集》《左忠毅公尺牘》等著作存世。桐城市北大街上,保存著左忠毅公祠。

左忠毅公祠是明崇禎初期經朝廷恩准里人為紀念、褒揚、祭祀左光斗而修建。左忠毅公祠長50米,寬21.8米,佔地面積1027.27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該建築坐北朝南,臨街為正門、側門、門廳和轎廳,正門門上鑲嵌“左忠毅公祠”石匾。中進為明倫堂和正廳,後進為寢堂。有槅扇門窗,石雕抱鼓,梁枋飾卷草雕飾。2004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將左忠毅公祠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祠堂以外,墓葬也是後來者紀念、憑弔古人的重要場所。桐城市現存的名人墓葬有朱邑墓、方法墓、餘珊墓、張淳墓、左光斗墓、張英墓、戴名世墓、張廷玉墓、江皋墓、方東樹墓、姚瑩墓、姚永樸墓、姚永概墓、施從雲墓、方守敦墓、尹寬墓等。因行程和時間所限,此行記者利用半天的時間探訪了戴名世墓。

戴名世墓位於桐城市孔城鎮清水村硯莊東南500米一處山岡上,當地村民多稱“榜眼墳”,因戴名世為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榜眼。在參與過戴名世墓重修的安徽大學桐城派研究中心主任江小角的帶領下,記者從清水村又步行了半個多小時,沿途多方詢問打聽,最終在蘢蔥的樹叢掩映中看到了墓塋。

戴名世潛心史學研究、散文創作,著有《南山集》,是桐城派的啟迪者和奠基者。1711年,戴名世因《南山集》獲罪入獄,1713年被處死,時人不敢厚葬,其墓葬僅有土冢一堆。1986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將其墓葬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安徽省文物管理部門予以撥款重修。


人文桐城 | 探訪桐城文化遺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