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沒有水泥,為何明城牆屹立600多年不倒?專家:你看材料

在中國古代,先祖們曾修築出無數令人嘖嘖稱奇的雄偉建築,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也沒有先進的工具,但當時的人們卻能夠造出今人所不能造出的建築。無論是從工藝技術,還是從製作方法來看,古代甚至都要強於今人。在明朝時期,當時水泥還沒有被髮明,為何明城牆卻能夠屹立600多年而不倒呢?1796年,英國人帕克偶然燒製出水泥,由於非常像古羅馬時代的石灰和火山灰混合物,因此也稱其為“羅馬水泥”。1813年,法國人發明“三比一混合制”。


由此看來,明朝時期並沒有水泥,那麼明城牆為何能夠屹立數百年,在沒有水泥的年代,古人用的是什麼材料,看完才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公元1353年,朱元璋在攻取定遠後,大將馮國用建議在金陵建都。三年後,朱元璋攻取集慶,並將其改名為應天府。公元前1357年,明朝開國謀臣朱升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正式拉開了南京明城牆的建造序幕。南京明城牆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建造在江南的大一統王朝都城城牆。後來明朝統治者在六朝國都(孫吳、東晉、劉宋、蕭齊、蕭梁、陳朝)建康城的基礎上修築並加以擴大。


根據記載,明城牆東連石頭城,北帶玄武湖,南貫秦淮,城周35.267公里。明城牆不僅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城垣,還是世界第一大城垣。明城牆的修築分為多期,首先是建造南京故宮,也是明城牆的第一期工程。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第二期工程開始,主要修築新城。七年後,第三期工程才正式完工。


明太祖朱元璋前後耗費二十八年的時間,調動全國一部、三衛、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五十二州縣來修築明城牆,其工程規模之大,耗時之久,歷史罕見。修築明城牆的工人就有二十多萬人,其中數十年間,五個省不停燒製城磚,最終建成面積43平方公里,城牆全長35.26公里(目前保存完整的大約有25.1公里)的明朝都城。在中國古代,燒製城磚其實並不是難事,甚至可以說工藝先進,可即便是燒製出上好的城磚,沒有水泥來穩固,城牆也並不堅固。


在沒有水泥的古代,古人是如何修築如此堅固的城牆的,明朝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明城牆依然能夠屹立不倒,專家:你看明城牆所用的建築材料便知。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不容小覷,古人所發明的東西,今人甚至難以捉摸。明朝時沒有水泥,但有“三合土”,這是古人修築大型建築物時必用的建築材料之一。

三合土是以三種材料配製、夯實而成的建築材料,在不同的地區對三合土的材料使用也是不同的。其中,熟石灰是三合土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三合土存在於沒有水泥或水泥奇缺的年代。在明朝時期,三合土有多種材料配製,如石灰、陶粉和碎石組成,也有黃土、石灰和河沙混合而成。將三者材料混合後,用木棍不斷攪動,過一段時間後使其自然融合,然後再煉打、翻動。用三合土夯打牆基非常堅實,不僅可以承載巨大的壓力,還可以防水浸泡,甚至可以說是堅不可摧。


除此之外,根據土樓的建造結構和所用材料,人們還發現土樓能夠承載巨大的重量,還能數百年不倒,其中便是使用了三合土來夯打的牆體。土樓中所使用的三合土的主要材料是糯米、紅糖和黃土,在古代可是極其奢侈的。紅糖和糯米在古代一般人家是不可能將其作為建築材料的。明城牆在修築時,並未完全使用這三者材料,而是將其作為一種“補料”,用以加強城牆的穩定性。


在研究明城牆時,許多歷史專家也對其建築材料非常感興趣,後來經過研究發現,明朝時期沒有水泥,但古代人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所用的建築材料不比水泥差,若是不知明城牆為何能夠屹立600多年不倒,專家:你看它的建築材料便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