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巅峰时期军事有多强?

zcycoolboy


苏联岑岭时期武装力量包孕有1六个军区、六个驻外部队集群、4支舰队和1支区舰队、10个防空区。单就苏军而言地面戎行包孕了1五3个摩步师,五3个坦克师,7个空降师,配属有大范畴的炮兵、防空和火箭兵器,配备有T-八0、T-六4等先进配备且存在数量劣势,全军实现了彻底的机器化,数万辆坦克和步卒战车组成了伟大的钢铁洪流,遍布其中的通为洪流撑起了一片安然的空中

“康乃馨”、“牡丹花”、“姆斯塔河”、“冰雹”和“龙卷风”可以扫除洪流所经之处扫数停滞。单就特例力量而言具有极端弱小的突击材干。

从海上力量的角度来看,仅以红旗北方舰队为例,在19八8年用于作战的戎行就包2个水面舰艇区/分舰队以及其他岸防近海单元

载机巡洋舰和“潜水核能源巡洋舰”(吨位太大实在不好心理称之为潜‘艇’)等大批先进技能配备在地面有近百架长途导弹加害机和少量长途反潜机支援

或许突破北约在GUIK水道的重兵封闭,对北约海上力量展开长途核/常打击并眷注核潜艇穿越封闭。而红旗安好洋舰队则得到了在金兰湾的基地,并且在印度洋或许保持具有,黑海舰队在黑海保持了绝对的劣势,第五战役分舰队将美军赶出了东地中海,已经被东方团体鄙视的白色海上力量已经得到了令人望而生畏的打击力。


消防员的日常


苏联军事实力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达到了巅峰,此时的苏联仅用百分之一的能力就能毁灭地球。但是1945年也被成为苏军力的巅峰时期。当时苏联拥有1200万大军,其中陆军1000万,坦克1万多辆,战斗机2万多架,火炮10多万门。其巅峰战绩是出动150万大军进攻日本关东军,短短数日之内就全部歼灭了70万关东军,迫使日本投降。



因为二战时期各个国家,特别是二战主要几个国家都在进行扩军备战,各个国家的军力都比较雄厚,动不动就是几百上千万的兵力。但是二战结束后,各个国家的兵力都开始大幅削减,冷战的开始和竞争的加剧又引燃了各国之间的军备竞赛。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苏联在各方面开始恢复发展,但是和美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十几年后,苏联的军事能力能得到了疯狂式的增长,无论是常规武器还是核武器上都和美国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高精尖武器方面远超美国。


二战结束后,苏联遭受了战争的破坏,反观美国,其本土没有遭受战争的打击,同时在战争前期美国大发战争财,对外出售武器获得了不小的财政收入。苏联在二战刚结束要比美国弱小的多,当时美国已经获得了核武器,苏联还未在核武器上取得突破。战争使得苏联丧失了3000万的人口,而且战争结束后,苏联的工业产值只达到了1939年的一半。

二战结束时,在陆军方面,苏军各种装甲车共计约2.3万辆,仅20年后,这一数字就翻了一倍还多。到了20世纪70-80年代,苏军主战坦克总数已经达到5.52万辆,如果再加上华约集团其他成员国,这一数字接近8万。在核武器方面,美国起步比苏联要早很多,虽然美苏同时在德国获得了不少的核武专家和材料,但是美国还是捷足先登,并且成功熟练的运用核武器。



1949年8月29日在哈萨克斯坦的“谢米巴拉金斯克-21”以西的荒漠上,苏联第一颗原子弹RDS-1试爆成功。1949年9月25日,苏联塔斯社授权发表公告,宣布苏联已掌握了核技术,拥有了核武器。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已经拥有2.7万枚核弹头,苏联此时总量不过才为这一数字的1/10左右,经过十来年的发展,苏联的核弹头数量几乎达到美国的两倍。

苏联在1979年的军费开支为1057亿美元,而当时苏联的在197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4225亿卢布,换算成美元则是6430.8亿,苏联军事开支占了约16.4%的比例。以1979年为例,苏联陆军总兵力有1825000人,编成46个坦克师以及119个摩托化步兵师还有8个空降师。在坦克方面更是有轻重型共5000辆,各种火炮20000门,自行火炮8000门,防空导弹有各种型号,有1300个地对地导弹发射架。


以1988年为例,苏军共计193个重装机械化师,7个轻装机械化师,10个空降师,总人数超过300万人。装备重型火炮5.17万门,轻型火炮不计其数,战术攻击机就近5000架。

重要的是,苏军在中欧和东欧国家驻扎有大量的兵力,在东德、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共计驻扎有30个师。在苏联欧洲地区同样有大量兵力,在波罗的海方向以及白俄罗斯等共67个师,而是涵盖了几乎各个兵种。

除此之外,苏军在苏联中部和南部以及中苏边界地区也部署有军队,可以保证苏联在国土的各个方向应对战事。

重要的是,此时的苏联的军工实力也跃升到重要水平,完整且雄厚的工业制造能力保证了苏联军事水平和能力的先进性和自足性。苏联每年可以生产主战坦克3000辆、装甲车6000辆、洲际弹道导弹500枚、地空导弹5万枚、各类作战飞机3000架、各种作战舰艇近百艘。这军事工业制造能力已经使美国等西方国家震惊。


古今会


说苏联军事实力前的答案已经有很多了,在此不多赘述,只举两个案例,上世纪60年代末,华约国家捷克斯洛伐克有倒向西方的苗头,苏联遂进行武装干涉,当时苏联客机满载士兵,以飞行故障为借口要求降落在布拉格机场,降落后大使馆车辆直接在前面开路,特种部队迅速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重要设施,捷克斯洛伐克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

接着,苏军展示了让人毛骨悚然的快速动员能力,从8月20日军事行动开始,到8月21日,一天之内有20万华约军队进入捷克斯洛伐克,直接接管了这个国家,当时苏联的运输机每隔5分钟就起飞一架,源源不断的将庞大兵力运送到捷克斯洛伐克。而捷克斯洛伐克只有一些零星的反击,直接被接管了。

上面说的这次军事行动,还是上世纪60年代的苏军,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顶峰,于是他们就想给西方展示一下其庞大的军事实力,搞了一个“西方-81”大型军演,破例邀请西方观察员,军官和记者参观。

然后西方人就见到了让他们终身难忘的一幕:超过1500辆坦克,2000辆装甲车缓缓展开,一眼望不到边。摩托化步兵,装甲兵,导弹部队,空降兵,舟桥部队、防空军、前线航空兵、海军、海军陆战队倾巢而出,短短8天时间内,仅模拟的战术核打击就多达141次,而这次军演就是以西方为假想敌的,可见当时欧洲人有多绝望,当时的军事专家曾预估,苏军一个星期就能打到大西洋沿岸。

说完了军事实力,再说说民生和科技,现在人一直对前苏联有偏见,认为当时的人们生活的很苦,毫无乐趣,而苏联的产品也都是傻大黑粗。可事实绝非如此,首先,苏联的经济实力在当时是很强的,卢布甚至比美元还要贵,当时苏联人享有基本免费的住房,水电费全免,医疗全免,教育全免,还拥有带薪休假。

而当时的苏联是欧洲最早提倡男女平权的国家,有人说苏联很保守,事实上,当时的苏联也有选美大赛,选手们穿着也很前卫大胆,也会穿比基尼展示身材。而且苏联在文学和艺术方面的造诣真的很高,人们只知道苏联人是战斗民族,可事实上,苏联的音乐总是透出一种淡淡的忧郁气质,拥有很高的艺术水准,苏联的建筑设计造诣也很深。

再说说苏联的科技,首先苏联在航天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世界上第一次将动物送上太空,世界上第一次载人航天,世界上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次探索彗星,世界上第一个女性航天员,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这都是苏联人取得的成就,事实上,刚开始太空竞赛时,苏联处处压美国一头。苏联的航天飞机暴风雪号,首飞的时候是全自动化驾驶!苏联的雅克-41垂直起降战机,是现代F-35战机的雏形,所以苏联的强大不仅仅是在军事上,而是经济,科技,人文等全方位的强大。

尊重客观事实,探究事件真相,我是兵器世界,欢迎关注。


兵器世界


苏联的巅峰军力出现在1985年代左右,当时的苏联GDP雄踞世界第二,超过美国的60%,而且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器库,最多的核潜艇,当时的苏联红海军在海军发展历史上被称为是一支战略核海军,其主要作战力量由核动力舰艇和核武器构成。

图为苏联海军的双航母编队,两艘四万吨级的基辅级载机巡洋舰并排航行,是当时西方难以匹敌的海上打击力量。


当时的苏联海军装备了阿库拉级核潜艇、阿尔法级核潜艇、维克多级核潜艇等三代先进攻击型核潜艇和塞拉级核潜艇,这些攻击核潜艇以猎杀敌人的战略核潜艇为主要任务,长期保持对美国海军舰艇的跟踪,而且其中有些核潜艇采用了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其加速和极速性能都超过压水反应堆,这些流淌着液态金属血液和钛合金艇体作为耐压壳的深海杀手,可以在600米以上的海底猎杀敌人的舰艇。

图为苏联海军未尽的理想,乌里扬诺夫斯克级核动力航母。


苏联当时已经发展出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该舰排水量达到了2万吨级,可以发射花岗岩核反舰导弹,打击能力强悍,是令人生畏的主力舰,被英国的简氏舰艇年鉴划分为战列巡洋舰,成为现代海军硕果仅存的战列舰(但其实人家就是巡洋舰)。另外,苏联当时还打算发展11000,11990等多种核动力巡洋舰和驱逐舰,目的就是发展出一支全核动力和全核武器的强大红海军,而且作为核心的核动力航空母舰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也进入了发展阶段。

图为苏联海军发展史上的经典一幕,双航母同时建造,两艘6万吨级的航母同时建造,这一盛景也出现在如今2018年的中国大连。


当时的苏联海军还拥有扬基级和奥斯卡级以及查理级巡航导弹核潜艇,他们也分属于三种不同类型的核潜艇,虽然都是巡航导弹核潜艇,但是扬基级类似于美国的俄亥俄级战略导弹核潜艇改造出来的对地打击巡航导弹核潜艇,扬基级也是从战略导弹核潜艇改造为巡航导弹核潜艇,他的巡航导弹也是主要打击地面目标使用。

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可以发射20枚花岗岩核弹头反舰导弹,打击能力超群。


而奥斯卡级则是一种专门设计的巡航导弹核潜艇,他可以发射花岗岩反舰导弹,可以携带核弹头作战,这些核潜艇属于超视距决战型主力舰,他们被称为是水下巡洋舰,这些战舰可以在600公里外超视距发射花岗岩导弹,编列在导弹打击群中,不和敌人发生直接的接触,就能实现打击,属于早期的非接触作战思想产物。

苏联在浮船坞中完成了4艘基辅级航母的建造工作。


查理级则属于一种在70公里内发射反舰导弹的核潜艇,这种巡航导弹核潜艇自带反舰导弹火控雷达和对海扫描雷达,在声呐确定目标精确方位后,可以在近距离单独发射反舰导弹,而不需要其他体系的支援,因此查理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属于专职于反舰作战的核潜艇。

红海军的第一款航母,莫斯科级直升机航母,虽然叫直升机航母,但是他完成过雅克38垂直起降战斗机的起降测试工作,堪称是真正的航母了。


在苏联兴盛的80年代,冷战进入了美国收缩和苏联扩张的时期,苏联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在这个短暂的阶段,苏联曾经在军事实力上被评为超越美国达到世界第一,也带领整个苏东集团在世界局势中发挥主导作用,但是随着苏联一脚踏进阿富汗,一切都成为了泡影。


海事先锋


1981年9月14日,“西方-81”演习在苏联西部(今俄罗斯西部、白俄罗斯全境、波罗的海三国)、波兰东部和北部以及东德等广大地域全面展开,动用兵力30万人,各型坦克1500辆、装甲车和步兵战车2000辆,飞机1500架,此外还有空降兵两个师、战略火箭军和陆军火箭炮兵4个师、海军1个舰队和3个陆战团参加,苏军最强的驻德集群和北方集群也都参与了这次世界史上规模最大的会演。



除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外,所有苏联、波兰及东德的党政军要员均亲临现场观摩,足见对该演习的重视。

为了配合这场规模空前,堪称机械化战争时代巅峰的演习。苏军制定了一个野心勃勃的大纵深突击的战略计划,试图以一次海陆空结合的装甲突击,来一次性突破北约的防线,饮马英吉利海峡,提醒美国搞清楚“究竟谁是欧洲的主宰者”。

“西方-81”是如此目标明确,以至于勃列日涅夫觉得没必要遮遮掩掩,大方地指示苏联外交部邀请北约国家派观察员观摩。

面对苏军钢铁洪流展示的横扫欧洲的可怕前景,北约观察员们简直是目瞪口呆。



按照演习设想,苏军与华约友军首先对部署在西德的北约一线陆空军基地和集结地域实施战术核打击,同时在西德浅近纵深的敌预设防御阵地展开核突击和航空兵轰炸。

在那个“原子弹当手榴弹扔”的特殊年代,“西方-81”在8天的演习时间里,共模拟发动141次战术核打击,当量为100吨至1万吨TNT,目标包括美军设在西德的拉姆斯泰因和斯图加特等基地。

苏军第一进攻梯队的坦克以30%左右的损失率撕开宽度为10公里、纵深5公里的突破口后,紧随其后的主力坦克集群一拥而上。

苏军近卫空降第7师则在模拟西德法兰克福机场的明斯克郊外机场实施空降,紧接着在己方米格-27、米-24集群的近距离支援下夺取高速公路枢纽。



在实兵对抗中,苏军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拿出秘密武器——最新服役的T-80坦克。这种“陆战之王”以极高的突击速度向假想的英吉利海峡直插。

苏军估计,己方快速集群在通过核武器形成的放射性沾染区时,只需滞留两个小时左右,在进行充分的防核器材准备后,核辐射以及放射性沾染对部队的影响微乎其微。

更让北约感觉防不胜防的是,苏联海军在波罗的海频繁发动两栖攻击策应正面突击。苏联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在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的陪同下,亲自登临“基辅”号航母,参加海空联合作战与两栖登陆训练。

苏联海军军航空兵的轰炸机同水面舰艇协同实施“导弹饱和攻击。随后在模拟西德汉堡的波兰格但斯克开始登陆。演习证明,苏联和华约海军能够对北约波罗的海沿岸防线实施大规模两栖登陆。

演习刚进入第8天,苏军T-80坦克群就冲到模拟法国敦刻尔克和比利时安特卫普的波兰东部地区。

苏联坦克兵们经过短暂而激烈的战斗后完全控制码头,岸防部队和防空兵在接下来的8小时内陆续抵达并展开阵地,彻底消除假想敌通过英吉利海峡增援欧洲大陆的可能。

美苏对演习的反应截然不同

苏联对“西方-81”演习的顺利推进是如此得意,以至于演习后期一个坦克连甚至通过莫斯科奥运会刚使用的电视现场直播方式,把战斗过程展示在苏军总参谋部大屏幕上。

“西方-81”战略进攻最终以苏军的完胜告终。演习后,苏联和华约还举行了规模庞大的沙场阅兵,并拍摄了冷战史上著名的纪录片《这样的军队不可战胜》对外公开发行。

这场演习在战略上完全实现了苏联的目的——西方观察家们沮丧地发现,欧洲的北约军队完全无法抵抗苏军及华约如此强大的攻势,只能寄希望于大西洋对岸的美国,祈祷美国援军能在苏军横扫欧洲大陆之前抢先登陆。

然而‘’不幸的是,西欧距离美国很远,远到隔着大西洋;更为不幸的是,西欧距离苏联很近,近到眼皮子底下‘’。

华约不管是在实力上还是在地形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美国观察员在演习结束后也不得不承认:“可能当美军增援刚走到半路,西欧的战事就结束了,俄国人将站在大西洋岸边等着我们。


历史讲解的人


苏联的巅峰时期是1964年至1982年的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国民经济固定生产基金增长了2.42倍,这一增长速度高于同期美国的发展速度,社会生产总值增长了1.46倍。与此同时苏联将85%以上的工业投资用于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在这一指导理念下苏联军费从1965年的326亿卢布增加到1981年的1550亿卢布,一跃增长了3.75倍。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14%,约占财政支出的1/3以上。苏军总兵力急剧膨胀到365.8万人,拥有1398枚洲际弹道导弹、1028枚潜射弹道导弹、50000辆坦克、55000辆装甲战斗车辆、40700门火炮、248艘大型水面舰艇(其中含九艘航母)、8479架作战飞机。当时的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的洲际弹道导弹数量为1054枚,相比美国而言:苏联在战略核武器数量方面已具有优势,比起英、法、中等国的军事力量可以说是有几十年的代差,其他国家就更不必说了。

苏联的军事实力不仅仅只单纯反映在纸面上的武器装备数量:苏联国土面积22402200 平方公里,这为苏联带来了辽阔的战略纵深以及丰富的资源储备。苏联的战略纵深优势在二战中曾得到充分验证:尽管纳粹德军在一开始凭借自己的闪电战攻势一再重创苏军,然而当德军越过斯摩棱斯克-戈梅利-基辅一线后德军的步兵和辅助单位受制于苏联国土的广袤而出现后勤补给不继的现象;装甲部队起初还能自行向东突破,然而随后不久也必须停下来休整和维修。德军装甲部队为尽可能更多地歼灭苏军有生力量决定停下来等待步兵部队,同时进行休整和维修——这恰恰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原因之一。在苏联的广袤国土之上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和平时期苏联通过出口油气资源大量创汇以补贴军费开支,一旦进入战时状态苏联将具有无可比拟的战略资源储备优势。

在古巴导弹事件中赫鲁晓夫曾对肯尼迪做出重大让步,然而到了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苏联巅峰时期却摇身一变在世界范围内主动发起攻势,一时间美苏争霸的国际格局呈现出苏攻美守的状态:苏联海军已由近海防御舰队扩建为一支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武装力量,苏联在华约组织各国、蒙古、越南、安哥拉等国都建立了自己的军事基地。1981年9月4日~11日苏联举行了为期八天的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军事演习”西方-81演习“。这次演习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假想敌,出动了十个以上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近卫坦克军,超过五十万人参加了这次演习。光这次演习动用的坦克就有上万辆之多,这一数字超过了当年人数最多的中国陆军的所有坦克总和,而这还不到苏联总坦克数的四分之一。

“西方-81”演习重点展示了苏军在开战后的突击能力。演习计划也就是囊括了整个德国、丹麦和低地国家,试图以一次海陆空结合的装甲突击来一次性突破北约的防线,饮马英吉利海峡。苏联军方对演习的要求是“最大限度的接近实战”,因此连演习的结果想定这一环也省略了,而是命令演习双方根据战场形势临时判断进行决策,打到分出胜负为止。机械化步兵、装甲兵、炮兵、舟桥部队、防化部队、地地短程战术导弹部队、中远程战略导弹部队、空降兵、海军陆战队、海军舰艇部队、空军前线航空兵部队……几乎所有兵种都无不参加到了这次规模空前的演习当中。仅核武器就模拟发射了140次,当量从百吨级到百万吨级不等。在演习计划中“战争开始后”仅仅7-8天苏军就能控制整个德国并向法国进军。同时在波罗的海舰队的掩护下组织空降兵、海军陆战队和摩托化步兵构成的登陆集群直接登陆荷兰的泽兰省。应邀观摩演习的北约成员国无不被苏军庞大的机械化突击集群排山倒海的进攻作风深深震撼,因此达成了一个共识“仅凭欧洲各北约各成员国是无法和苏联抗衡的,只能寄希望于美国”。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1970年,美苏争霸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双方都剑拔弩张,大战似乎一触即发。美国国防部当时一度认为,如果战争爆发苏联领导的华约瞬间可以动员的兵力就达到700多万!10万辆坦克和2万架飞机将迅速横扫西欧。在这种实力面前,西欧能抵抗的住的可能性几乎为0!

冷战时期,苏联在东德部署的陆军是最精锐的的集团军,也就是说只要北约敢攻击任何一个地方,苏联在东德的部队都将毫不犹豫越过边境,一路平推。在装甲集群和战术导弹的配合下,把西欧变为一片火海。这样的军事实力,使得当时的西欧国家无一不敢到恐惧。

因为当时的东德地区,苏联部署的近卫集团军就拥有T80坦克1800辆,其他各型坦克装甲车不下五千辆,当时无论是质还是量,在苏联装甲军面前,欧美就是只有挨打的份。而且当时如果没有核武器的威胁,苏联估计早就动手了。

当年就单单看苏军驻东德部队就知道,北约当时想和苏联硬碰硬,除非动用核武器。否则胜利的可能性几乎为0。但是就是一支这样的部队,结局却是如此。

苏联的军事实力在解散前,都是非常令西方胆寒的。苏联解体后,大量坦克被遗弃,在东德的驻军更是把武器倒卖给军火商。令人唏嘘!


小司马迁论史


苏联巅峰时期武装力量包括有16个军区、6个驻外军队集群、4支舰队和1支区舰队、10个防空区。

单就苏军而言地面部队包括了153个摩步师,53个坦克师,7个空降师,配属有大规模的炮兵、防空和火箭兵器,装备有T-80、T-64等先进装备且具有数量优势,全军实现了完全的机械化,数万辆坦克和步兵战车形成了庞大的钢铁洪流,遍布其中的“石勒喀河”、“通古斯卡”、“库班河”和“山毛榉”为洪流撑起了一片安全的天空,“康乃馨”、“牡丹花”、“姆斯塔河”、“冰雹”和“龙卷风”可以扫除洪流所经之处一切障碍。单就常规力量而言具备极为强大的突击能力。

从海上力量的角度来看,仅以红旗北方舰队为例,在1988年用于作战的部队就包括了5个区/分舰队14个潜艇总队另4个支队、2个水面舰艇区/分舰队以及其他岸防近海单位,拥有核动力巡洋舰、载机巡洋舰和“潜水核动力巡洋舰”(吨位太大实在不好意思称之为潜‘艇’)等大量先进技术装备(单核潜艇数量超过一百艘,包括战略核潜艇、飞航导弹核潜艇和攻击核潜艇),在空中有近百架远程导弹攻击机(图-22M3和图-16)和大批远程反潜机支援,能够突破北约在GUIK水道的重兵封锁,对北约海上力量展开远程核/常打击并掩护核潜艇穿越封锁。


而红旗太平洋舰队则取得了在金兰湾的基地,并且在印度洋能够维持存在,黑海舰队在黑海维持了绝对的优势,第五战役分舰队将美军赶出了东地中海,曾经被西方集团蔑视的红色海上力量已经取得了令人望而生畏的打击力。

川陀太空

20170630


深空电报


苏联领土面积2240万平方公里、人口2.9亿人。1988年苏联军队513万人(不含安全和内卫部队)。苏联是世界上军事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1.苏联分为五个兵种有陆军、海军、空军、国土防空军、战略火箭军。另外还有边防军和内务部队的建制。

2.苏联时期的战略火箭军拥有核弹头27000枚左右。其中战略核导弹11000多枚 。这些导弹都是洲际导弹、潜艇弹道导弹和战略轰炸机弹道导弹。其余的16000枚为短射程核导弹。

2.1991年苏联空军总兵力为42万。编制39个师、90个团,装备各型飞机13000架。其中作战飞机5082架、远程轰炸机177架、歼击轰炸机1780架、强击机460架、侦察机475架、电子战飞机60架、运输机620架。

3.苏联海军总兵力47万人。拥有太平洋舰队、波罗地海舰队、黑海舰队、北方舰队、里海区舰队。苏联曾拥有四艘航空母舰、360艘潜艇、大中型水面舰艇230艘、小型舰艇千艘。

4.苏联的陆军有199万人,分为16个军区有51个坦克师、142个摩托化步兵师、7个空降师、10个空中突击旅、16个方面军炮兵师、装备主战坦克5.3万辆、装甲车6.3万辆,火炮3万门。

5.苏联有防空军63.5万人。编制有五个防空区和十个军区的防空军。拥有各型歼击机1300架,防空导弹发射架9600部、雷达7000步、反弹道导弹发射架100部。

6.另外苏联还有边防军25万人、内务部部队35万人。苏联在东欧国家、阿富汗、蒙古、叙利亚、安哥拉、古巴、越南都有军事基地。所以苏联的军事力量很强大。


香堂风子


说到冷战时期苏联的军事实力,前期它因为经历二战不久,还处于经济的恢复发展期。但是仅过了二十多年,苏联的军事实力就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军事力量一度超过了美国。

对比美国,二战结束后,美国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因为战争并未涉及到美国本土,美国的基础工业设施得以保留下来。

苏联在一开始并不缺乏优势,德国战败后,苏联从德国抢走了大量核心技术,在能调集人们的大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下,苏联在几年内经济就恢复到了二战初期的水平。

不过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并未完全集中力量发展军事,这时期苏联的经济状况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平衡的。到了勃列日涅夫的时期,苏联的经济就开始严重失衡。


为了和美国比拼军事上的实力,苏联将发展重点放在了武器装备研制和生产上。尤其是核弹头的扩充上,苏联从原本只有美国拥有的核弹头数量的1/10,经过十来年的军备扩充,核弹头数量达到了美国的近两倍。

而要说到军事装备,苏联就甩开了北约一大截。像坦克装甲车等常规机械化装备,其数量就以万计,更不用说各种火炮的数量了。

巅峰时期的苏联,其军事实力令美国感到忌惮。不过,美国不是忌惮苏联有很多的装备,而是它在欧洲的布防根本抵挡不住苏联的攻势。


苏联在中欧和东欧多个国家布置了大量兵力,兵种涵盖各个领域。而美国只在欧洲有少数几个基地,面对苏军的进攻,美国显然难以起到多少作用。

北约成员国无疑会成为苏联的靶子,苏联除了在陆地作战上优势明显外,其海军也不弱于美国。美国要支援欧洲,显然主要是依靠其海军力量。

而苏联巅峰时期的海军,力量同样不容小觑。其有航母十几艘,各种作战舰艇数目更多。苏联要防控的海岸线漫长,因此它发展海军力量也是必要的,但随着双方技术实力较量的深化,苏联要承担的不再是单一的装备生产制造,而是先进武器的研发。


为了研制尖端武器和美国抗衡,苏联投入了众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也拖垮了它的经济。

原本苏联从二战中恢复过来后,国家经济实力雄厚,人民也能享受优质的生活。然而,因为和美国争霸导致经济重心偏移,一昧地追求数量,也使得军费开支成了很大的负担。

到了冷战后期,苏联已无力再支持庞大的军工生产。尤其是经过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本来就难以支撑的经济再次遭受重创。

从另一种角度来看,苏联的强大,是一种表面上的强大。它按照固有的模式进行发展,虽说在应对外来威胁上很有效,但是既无法保证长期的稳定,也没法进行长远布局。

阿富汗战争的失败表明,苏联根本无力支撑一场战争。它在防守上的优势终究没法转变成对外攻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