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康熙、雍正和乾隆這三位皇帝?你認為誰的歷史貢獻更大?

港劇萌主


人們常用“康乾盛世”來形容康熙、雍正與乾隆統治時期的社會。這一時期清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穩步發展。尤其到了乾隆統治前期,清代人口過億,農業、手工業、工商業等發展更是達到頂峰。毋庸置疑這三位皇帝對於大清國來說功績累累,拋卻他們執政期間的負面,僅論功績的話,到底誰的貢獻更大呢?

康熙帝

順治帝的第三子,全名愛新覺羅·玄燁。他是康乾盛世的奠基者,被尊稱為“千古一帝”之一。 他年少有為,八歲登基,十四歲制服鰲拜奪回朝政大權。剷除鰲拜之後,他獎罰分明、趨利避害,先處置了與鰲拜勾結的黨羽,接著為含冤而死的蘇克薩哈等人昭雪,而後獎勵百官上書言事,禁止圈地等弊政。康熙十二年(1673),吳三桂造反,其他地區相繼起義。年僅二十的康熙處之泰然,一方面堅持圍攻吳三桂,另一方面故意向其他地區叛軍招安,如此一來便削弱了吳三桂的羽翼。沒過多久吳三桂就憂鬱成疾,離開人世。吳三桂死後,他的兒子吳世璠繼位,退居雲貴。於康熙二十一年(1681)冬,康熙命清軍攻破昆明,最終吳世璠自殺,三藩平定。

他在軍事上的功績還有驅逐沙俄、西征漠北等等,使清代的領土面積達到1100萬平方千米;在政治上他起初休養生息,實行仁政,後來著手整頓吏治,恢復了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為了體察民情,他還經常親自出京巡視。南懷仁對他的巡視做了記載“親切地接近老百姓,力圖讓所有人都能看見自己,就像在北京時的慣例一樣,他諭令衛兵們不許阻止百姓靠近。他盡力撤去一切尊嚴的誇飾,讓百姓們靠近,以此向臣民展示祖先傳下來的樸質精神。”除此,他還引進西方的天文、地理、數學等學科,大大促進了我國文化發展。

但到了晚年,他開始倦勤,許多官吏乘機貪汙。康熙四十九年(1710),御史參劾戶部堂官希福納等人侵貪戶部內倉銀六十四萬餘兩,牽連的官吏有112人之多。康熙最後把希福納革職,其餘官吏只要求上交貪款。由於康熙年事已高,很多事都力不從心,所以九子奪嫡、結黨營私等問題相繼發生。

雍正帝

康熙皇帝第四子,全名愛新覺羅·胤禛。康乾盛世期間存在感最弱的皇帝,實際上起著承上啟下的巨大作用。他在位時長雖短,卻很有作為。他不僅解決了康熙後期吏治不清、黨派勾結等問題,還在多個方面進行改革。政治上,他反對因循守舊、整頓吏治,在中央設立軍機處、創立密摺制度,廢除議政王大臣會議、改善秘密立儲制度,並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經濟上,他先實行火耗歸功,即向百姓徵收因碎銀重鑄火耗損失的稅。接著從這部分稅收中抽出一部分用於養廉。官員俸祿高了,自然很少會貪汙。不過這一制度發展到乾隆時期卻成了貪汙的由頭。軍事上,他平定了羅卜藏丹津叛亂,鞏固了大清的國土。然而作為一個改革者,他態度決絕、手段強硬,要求嚴苛,損害眾多大臣利益。而且他在位時間只有十四年,所以他的功績經常被世人忽略。

乾隆帝

雍正皇帝第四子,全名愛新覺羅·弘曆。他一登基就著手調整和糾正了他爹的某些不完善政策,例如上文講到的“火耗歸功”。不過對於他爹的大部分政策他還是直接繼承的。他還效仿他爺爺,實行仁政:五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他在軍事上的成就更是了得:平定新疆、穩定西藏、楊威西南等,實現疆域最大化和民族大一統。他十分重視文化發展,所以派紀曉嵐等人修訂《四庫全書》。不過他過於傲慢,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致使中國後來落後於西方國家。而且他在晚年統治時期,精力衰退,醉心“十全盛世”且任用以和珅為首的貪腐集團,最終國庫虧空、吏治敗壞。

人無完人,三位皇帝均有功過。他們是一個整體,康熙即開拓者,雍正是改革者,乾隆為繼承者,少了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都達不到“康乾盛世”的局面。如果一定要分個高下,筆者更傾向於雍正。雖然他苛刻果決,但沒有他的承上啟下,清代可能會陷入腐敗漩渦。


鄧海春


這三個人只配比較誰的破壞更小,不配研究誰的貢獻更大。殺的中國人越少,就已經算是破壞更小了,從這點看乾隆也許沒那麼壞。不要說什麼開疆拓土之類的話,這是他們的家事,他們幹這些事情並不是為了中國人,只是為了他們自己家。這就是為什麼八國聯軍打進京城、鴉片戰爭、甲午慘敗的時候,中國百姓都是選擇旁觀的原因,保家衛國?不存在的,洋人跟韃虜打架而已,誰打贏打輸都是個熱鬧事兒。更不要說什麼他們熱愛漢文化的屁話,他們沒文化不得不學而已,漢文化千古以來都沒有“留髮不留頭”的說法,一邊奴化著漢人一邊學習漢文化,沒見過這麼噁心的說法。對了,我們現在說的普通話更準確的說是滿語,滿人入關前中華大地還不存在這種官語。最後再說一點,中國徹底從世界強國變成一窮二白就是從這夥人的管治開始的,明朝時期我們的海軍還開到歐洲去哩,是哪些皇帝閉關鎖國、不問科學?中國在經過所謂的“康乾盛世”後,就開始變得傾舉國之力也打不過幾千人的洋鬼子了。醒醒吧,多看看世界發展歷史,康乾盛世正是西方國家發展迅速拋離中國的時期,是中國真正的黑暗時期,不要被文學作品騙了,9012年了,還談什麼這三貨的貢獻。


Aytang


首先這三位皇帝都是才華橫溢,頗有作為的帝王

康熙:除了對內平定鰲拜和三藩,還有所謂康熙平定臺灣,但那也只是將臺灣一部分納入版圖,直到乾隆二十一年以後,清才將臺灣徹底納入中國版圖,康熙與俄簽訂雅克薩條約,鞏固外東北領土,經過烏蘭布通和昭莫多兩場戰役,清徹底征服了漠北,是中原王朝對漠北民族的一次巨大勝利,儘管這是滿洲人統治下的中國,但漢人王朝也只有唐才有過類似功績,還有後來的平定西藏,將準部勢力驅逐出西藏。康熙六十一年,人口也已經突破一億兩千萬大關,平心而論,康熙不是千古一帝,至少也是一位優秀帝王了

雍正:武功成就是平定羅卜藏丹津和平定西藏的阿爾布巴之亂,跟父親和兒子相比,他的武功差了一大截,在位期間清軍於和通泊戰役被準軍大敗,為防止對準戰爭俄人落井下石,在恰克圖條約把貝加爾湖之南的土地割讓給俄羅斯,以作為讓步。他的改革措施和勤政廉政是值得肯定的,但其政策帶來的人丁爆炸性增長是在乾隆朝,雍正在位十三年間人口未突破兩億大關,相對康熙六十一年人口增長幅度不大,直到乾隆二十四年中國人口才突破兩億大關。

很顯然,從乾隆三十年開始,國庫存銀已經超過雍正朝巔峰,我覺得敗家子這說法明顯有失公允,我不認同這種說法,至少乾隆又在父親留給他的財富的基礎之上又掙了很多錢,哪有敗家子還會掙錢的,掙的還比長輩掙得多?

除此之外,乾隆二十四年人口突破兩億大關到他在位的最後一年乾隆六十年,清朝人口又突破了三億大關

開疆拓土上,收服朱爾伯特部,又讓清朝得了西藏西端一部分土地,徹底滅亡準噶爾汗國,結束了長達數十年的清準戰爭,後來進軍東突厥斯坦,西北又擴充了一部分土地,自漢唐以來再復西域,這都是實打實的功績,十全武功有水份,但是不代表都水,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平定林爽文鞏固了西北和臺灣的領土,大小金川之役雖然耗資巨大,傷亡較大,但是好歹平定了,尼泊爾人騷擾西藏邊境,福康安親率清軍日夜兼程直取其都城加德滿都,清緬戰爭拋開乾隆沒有御駕親征,過程倒是有點像隋煬帝徵高句麗,綜上所述,乾隆不僅開疆擴土,而且還進一步鞏固了新的領土,為共和國的領土主權起到了奠基作用,在其治下人口突破三億,這在之前的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

康熙是創始人,少年坎坷艱難掌權,創建了一朝輝煌,鞏固金甌開疆拓土,開創清朝盛世政績輝煌,說他是康乾盛世的第一功臣和開啟者絕對當之無愧。

前期的康熙絕對是個明君人設,生命力旺盛對政事熱情,但是後期因為康熙本人年老倦政以及其他各種原因,造成官僚腐奢侈過度敗文恬武嬉且九子奪嫡導致朝政混亂吏治崩潰,埋下很多一觸即發的隱患禍根。

雍正是接盤俠,最不好色最勤勉最節約最辛苦。只懂辦事不懂享受,最後還來個過勞死,在整個歷史上都是值得稱道的勤於政事樸素無華的好皇帝之一。雖說他對吏治朝綱和天下民生的改革力度和成就貢獻很大,但由於老四的手段心性實在太涼薄太寡恩了,還嚴重觸犯了官紳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老四大大的得罪了已皇族和士人階級,被手中有筆的文人抹黑的最厲害,他的貢獻也是最被忽視的。

攤丁入畝,廢除賤籍,火耗歸公,仕紳一體納糧,改土歸流,設立軍機處加強中央集權,大刀闊斧處置腐敗等等。。這些都是老四在位短短十四年的政績,含金量不可謂不高,不會輸過乾隆六十幾年的政績。個人認為如果沒有雍正,清朝也許真難逃胡人國運不過百年的結局。

乾隆是撿漏王,毫無障礙的接班掌權,臨水照花的富三代爽的不行。雖然沒他自己吹的十全,但憑良心說,乾隆還是有相當水準的文治武功,也是個盡責盡心的合格君主,中國今日版圖也有他一份大功勞。

個人意見。。康熙=雍正>乾隆。


港劇萌主


對於清朝來講,當然是康熙大於乾隆,康熙文治武功,沒有他清朝國祚不會連綿200多年。

康熙皇帝8歲登基,他的父親順治去世時,實際上滿人入主中原不久,民心還未歸附,各地還分佈許多抗清勢力,國家並不太平,執政初期,南有"三藩"割據數省,西北有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割據,東南有鄭氏後代佔據臺灣,東北有沙俄覬覦和入侵,可以說國家危機四伏。康熙8歲登基,死時69歲,在位61年。毫不誇張的說,康熙的一生就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來,戎馬一生,矢志不渝。

首先,康熙14歲親政,親政的第一件事就是除鰲拜,鰲拜是當時的權臣,勾結遏必隆,在朝廷上目無法紀,公然打死同是四輔臣之一的蘇克薩哈,面對鰲拜弄權,康熙帝忍無可忍,因為其已嚴重威脅到皇權了,康熙帝決心除之後快,後來雄才大略的康熙帝通過侍衛的力量把鰲拜軟禁起來了,還把遏必隆的爵位廢除了,從此朝廷大權歸於康熙,保證了順治到康熙的權利平穩過度。

其次是,康熙平定三藩。三藩是指三個割據一方的漢族藩王,即雲南‘平西王’吳三桂、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但是全國統一後,三藩卻已成‘尾大不掉’之勢,擁有過大的兵權、財權和地方政治影響力,儼然成為了國中之國,三藩成為了清王朝內部的極大不安定因素。康熙為了維護政權的穩定性,年僅18歲的康熙大帝開始著手處理三藩,但是手握重兵的三藩開始反抗,他們聯合起來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與清廷交鋒,康熙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三藩平定掉,前後耗時八年,白銀無算。但是這穩定了清王朝的內部統治。

作為一個新興的中原王朝,清朝也同時面對著來自外部的軍事壓力。外部的壓力分別是北方的沙俄以及南部的島嶼臺灣。康熙先後收復了了臺灣以及御駕親征沙俄,並且在雅克薩力挫沙俄,在康熙二十八年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是清王朝簽訂的第一個平等條約。此外,康熙皇帝還粉碎了葛爾丹的叛亂。

終其一代,康熙皇帝文治武功,有力的保證了清王朝的繁榮穩定,國家的統一。康熙是康乾盛世的開端,康熙通過親力親為為國家的穩定進一步奠定了基礎。

反觀乾隆皇帝,正能用“有福”來形容。因為乾隆皇帝坐上皇位時,面對著康熙皇帝“雄才大略”統一的全國,又有雍正皇帝“兢兢業業“繼往開來發展生產充足的國庫,乾隆比上兩個皇帝都要幸運。但是幸運的生活背後沒有帶來清王朝蒸蒸日上的國力,相反,幸運的生活卻帶給國家是驕奢淫逸以及武功廢弛。乾隆六下江南,每次都是花費了大量的民脂民膏,勞民傷財。國家之內流民四起,百姓紛紛走上街頭走上了起兵造反的道路。白蓮教就是其中最大的一支,白蓮教耗費了清王朝10年光景剿滅,耗銀2億兩。白蓮教就像一記鐵拳給予了大清王朝致命的一擊,從此大清王朝在下坡留上一騎絕塵。在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馬嘎爾尼率眾訪華探討中英貿易的可能性,但是被乾隆皇帝一口拒絕了,這就預示著清王朝離世界舞臺漸行漸遠,被擊敗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管窺歷史


縱觀中國歷史有幾個比較顯著的盛世:西漢的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昭宣中興等,東漢的光武中興,大唐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到清朝的康乾盛世也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盛世。但對這個盛世貢獻最大的是康熙和雍正二位帝王,乾隆只能算是傳承吧。

再來說說這三位帝王:

康熙(愛新覺羅玄燁)8歲登基為帝,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歷史上在位期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挫權臣鰲拜,奪回朝廷大權。在位期間,平三藩,戰沙俄,收臺灣,三徵葛爾丹,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大力發展經濟,籠絡漢族人士,休養生息,加上中央集權。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局面,可稱得上“千古一帝”。比較大的過應該就是晚年立儲不當,爆發九子奪嫡。

雍正(愛新覺羅胤禛)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蒙古尊稱為納伊拉爾圖託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雍正帝在位期間重整機構並且對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勇於革新、勤於理政的傑出政治家,對康熙晚年的積弊進行改革整頓,一掃頹風,使吏治澄清、統治穩定、國庫充盈、人民負擔減輕。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並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製度等。雍正七年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雍正一朝,整頓吏治,在中央創立密摺制度監視臣民,並廢除議政王大臣會議,設立軍機處以專一事權。值得一提的是雍正老爺子是歷史上最勤勞的皇帝,史料記載有說是一天只睡兩個時辰,專心理朝政。而且改善秘密立儲制度, 雍正帝的一系列社會改革對於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清朝第六位皇帝,雍正皇帝第四子,在位60年(太上皇4年)1799年駕崩,享年89歲, 是中國歷史壽命最長的皇帝。對於他的介紹,在之前的一次問答中詳細做了評價,這次就大概介紹一下。在位期間重視社會穩定,開倉放糧,減輕農民負擔等將康乾盛世達到了頂峰;但是晚年這位皇帝犯糊塗了,六下江南,閉關鎖國,拒絕吸收新技術(此時的西方早已經開始工業革命)。寵幸貪官和珅,以為給兒子養了個活銀行,不是有句話叫“和珅扳倒,嘉慶吃飽”,就這些也難以止損,後期的腐敗日益嚴重,可以說後期清廷的腐敗落後跟他有直接的關係,落後也就只能捱打了。乾隆老爺子在敗家這方面可真是當仁不讓啊,致使中國落後世界幾十年,我想皇太極復活都想狠狠揍這小子一頓吧!





軒逸灬Ge


康熙是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順治皇帝第四子,清朝第四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二位皇帝,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祖母孝莊太后。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蒙古語裡寧靜和平的意思),西藏尊稱他為“文殊皇帝”。

康熙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約61年,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面對即位後的嚴峻時政,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少時除鰲拜,奪回親政大全,成年後撤三藩,戰沙俄帝國,消滅臺灣的明鄭政權,三徵葛爾丹均取得勝利。並且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對黑龍江的領土控制。同時加大中央政權,籠絡漢人,被史學家稱為千古一帝

雍正皇帝在位13年,政績與其父比起來稍顯遜色,繼位後的採用“雍正”一詞,有取其名“稹”的諧音,用以闢謠民間奪位的傳言,是“正統、名正”的意思。因康熙皇帝在位時乾的都是大事,國庫空了,雍正即位後立刻整頓貪官汙吏,又稱抄家皇帝,生母烏雅氏,養母孝懿仁皇后。雍正四年,准許實行改土歸流政策;雍正五年,中俄簽訂《恰克圖條約》,清政府設立軍機大臣;雍正十年,軍機房改為軍機處,正式取代王大臣會議。早起晚睡,對政務勤勤懇懇,被累的吐血了,是一位勤政的皇帝。

乾隆皇帝是清高祖,愛新覺羅.弘曆,母鈕鈷祿氏,因不想與祖父康熙皇帝比肩,在位60年後主動禪讓皇位於嘉慶帝,又做了三年的太上皇,仍訓政。文武雙全,恩威並施。文有:共作詩四萬兩千餘首,命紀曉嵐等大學士編纂《四庫全書》,其一人的詩作相當於唐朝的所有詩作總和。武有:平定準格爾,大小和卓叛亂,赦免汪景琪回京,安撫在雍正朝被打擊的宗室,引進西洋武器,物件。造就了康乾盛世。

乾隆守江山,雍正過度江山,康熙打江山,康熙是千古一帝。







好奇心探秘


康雍乾三位皇帝當中,由於康熙和乾隆在位的時間都特別的長,都超過60年。因此,夾在他們中間的,在位時間僅有十餘年的雍正皇帝,往往很容易被他們的光芒所覆蓋。以至於,由他們三人共同開創的,中國歷史上最長也是最後的一段盛世,也常被直接稱為康乾盛世。

然而,若論歷史貢獻,雍正反而是他們三者中最大的,他的勵精圖治,正好對康乾盛世的延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

康熙和乾隆的功績,在某種意義上是被過度拔高了;

不可否認的是,康熙和乾隆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有為之君,而且都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但是,他們所創造的那些豐功偉績,其實都是可圈可點的。

先說說康熙,他少年登基,從父皇手上接掌剛剛完成統一的清王朝。之後,他除鰲拜、平三藩、滅葛爾丹、收臺灣、敗沙俄......乍看之下,康熙的文治武功,還真的稱得上是千古一帝啊!

然而,康熙的這些功績其實並非如史書上說的那般偉岸。像三藩之亂,壓根就是不能算是康熙的功績,反而應該是他的過失。因為,吳三桂等人顯然是被康熙操之過急的削藩行動給逼反的。並且,康熙在整個平叛過程中,縱容清軍對無辜百姓大肆屠戮,就連一貫粉飾自身的《清史》也留下“王師赫怒,整兵剿洗,玉石難分”之類的描述。可見,康熙初年的三藩之亂,對百姓對國家造成的破壞有多大。

又如和沙俄打的雅克薩之戰,實際上規模小得很,俄軍第一次投入了450人,第二次也只有800多人而已。此外,沙俄對遠東本身就鞭長莫及,雅克薩的俄軍無法獲得有效的後勤補給。反觀清軍算是本土作戰,並且兩次所投入得兵力都是俄軍的幾倍。但最後一戰,也只能憑藉人數上的絕對優勢,圍困俄軍長達10個月之久,才最終迫使對方投降。

康熙前期的文治武功被大書特書,但晚年的昏庸卻被刻意淡化。其實,康熙晚年志得意滿,為政過寬,至少吏治腐敗。加上在立儲問題是一錯再錯,導致九子奪嫡,朝中黨爭激烈。種種錯失,最終使得清朝內部積弊嚴重,國庫空虛。

至於乾隆,就更不用多說了,他是個典型的太平天子。乾隆靠著祖父兩代皇帝打下的豐厚國力基礎,安穩的當了60多年盛世之君,享受著康乾盛世的落日餘暉,成功的把清朝從全盛帶向了衰落。

其實,到乾隆末年,中國的社會矛盾已經被激化,民生凋敝。正如當年英國使臣喬治·馬戛爾尼在中國所見,京津沿岸的百姓都是食不果腹、飢餓無神。而清朝的官吏卻是錦衣玉食、體型肥碩。這才是乾隆盛世低下的社會現實,可不是《如懿傳》、《延禧攻略》這些清宮劇裡刻畫的那般唯美.......

所以,雍正才是三者中最勤政愛民,也是最具貢獻的皇帝;

雍正在位時間雖然不長,但他素來“以勤先天下”,是個典型的工作狂皇帝。雍正從自己父皇手上接掌的,並非是一個太平盛世,而是一個積弊已深、朝政腐敗的清朝。當時,偌大的清朝,國庫居然只剩下區區三百萬兩。

因此,雍正即位後,當即著手改革。他頂著朝中反對勢力和官紳階級的巨大政治壓力,強行推行了三項重要的改革舉措:

1、推行官紳一體當差納糧,廢除官僚集團特權,緩解帝國的財政壓力和百姓的負擔;

2、推行攤丁入畝政策,直接取消了人頭稅,全都按照土地多寡來收稅,打擊了富人的利益,減輕窮人負擔,有效平衡了社會的貧富差距;

3、開豁賤籍,削弱人身依附關係;前兩項改革可以說是從經濟上促進社會公平,而這項則是從法律上推動了社會公平。她徹底廢除了過去殘留於社會的類似於奴隸制度的條規,從而保障了底層人民的利益,進一步釋放了社會勞動力。

這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的推行,極大的促進了清朝的社會發展,釋放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充實了清朝的國庫。一個不被人們瞭解的事實是,到雍正末年,清朝國庫的存銀已高達6600萬兩之多,整整是康熙末年的20倍。所以說,雍正的改革,不僅對康乾盛世起到了關鍵的承上啟下作用,並且對後世中國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意義。

悲劇的是,由於雍正的改革是通過打擊官紳階級的既得利益,來一定程度上實現讓利於民的目的,這無疑就是虎口奪食的行為。因此,這些既得利益群體不僅阻礙改革的推進,而且還通過大量的野史小說、民間傳言,大肆的抹黑、中傷,甚至妖魔化雍正。使得這位親征愛民的好皇帝,在民間名聲狼藉......



這些歷史要讀


康熙,雍正,乾隆是康乾盛世的三位皇帝,能成為盛世之君,乍一看去三個人乾的都不錯,對歷史的貢獻都不小了。但是細分析,三個人差別非常之大,看看他們的理想就非常清楚了。

古代皇帝都有年號,年後一般由皇帝自己發起,往往代表皇帝本人的願望和抱負。康熙意思萬民康樂,天下興隆,他想建一個富強國家,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雍正意思是雍親王得位正當,為了證明他是康熙精挑細選的接班人,他立志做一個好皇帝。乾隆的乾為天,隆為大,他要做的是一個大皇帝,他不為國,也不為民,而是為自己。康熙的出發點是為國為民,雍正的出發點是為個人,但目標點是為國為民,乾隆的出發點是為了個人,目標點也是為了個人,從格局上看,康熙排第一,雍正排第二,乾隆排第三。



再看三個人對歷史的貢獻。康熙平定葛爾丹,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收復了臺灣,使中國國土面積達到一千多萬平方公里,他的貢獻惠及後世。康熙前期,戰爭較多,財富損耗嚴重,老百姓生活受到影響,但是他廣施仁政,儘自己的能力,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在康熙年間生活的老百姓,也算趕上了好時代。

雍正為了證明自己是一個好皇帝,他勤勤懇懇工作,一年只給自己幾天的休息時間,其他時間全部用來批閱奏章,處理國家政務,他是歷史上最勤奮敬業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間對國家政治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很快使大清民富國強,讓老百姓真正過上了好日子,他這叫惠及當代。



乾隆為了證明自己是一個大皇帝,他到處巡遊,出行極盡奢華之能事,生活高標準,大手大腳花錢,能多花決不少花,結果花幹了大清的國庫。沒錢了還想花,於是培養了大貪官和珅,創造性的地提出了“議罪銀”制度,養成了大清貪汙腐敗之風。乾隆朝被稱為飢餓的盛世,百姓吃不飽飯,日子過得那叫一個苦。老百姓不光身體苦,精神也苦,乾隆朝的文字獄比康熙雍正兩朝加起來還要多,老百姓不敢說話,一句話說不好,就會被拉去砍頭。在乾隆朝生活的老百姓實在是太壓抑了。乾隆對當時的人民來說,沒有什麼功勞可言。



乾隆為了展示自己大皇帝的威風,編了一套四庫全書,為編這套書他下令收盡天下之書用來編篡新書,四庫全書編完,他把舊書全不燒燬,很多珍貴的歷史資料就此消亡,這稱得上中國文化的一次浩劫。乾隆好大喜功,加重了他天朝上國的思想,導致他閉關鎖國的思想形成。閉關鎖國致使中國從此落後於世界。乾隆對後世也沒有多少功德可言。

綜上所述,康熙兼顧當代惠及後世,歷史貢獻最大,雍正能讓當朝百姓過上好日子,貢獻排名第二,乾隆為了實現自己大皇帝的夢想,害了當朝百姓,坑了後代國民,綜合考量貢獻為負,沒資格上榜。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有得觀史


康熙和乾隆都是歷史上著名的皇帝,既是康乾盛世的君主,又都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祖孫兩代帝王,堪稱經典!至於說康熙和乾隆誰的功勞最大,自然就是康熙了,乾隆與康熙根本就沒有可比性。理由如下。

1.康熙是開創者,功勞卓著。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英明君主,堪稱千古一帝,他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時間長達61年,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年少之時,清朝政局不穩,內有鰲拜等大臣專權,威脅皇帝的地位和人身安全,外有吳三桂等三藩勢力對中央權威的挑戰。但是,康熙還是能夠一一解決。對鰲拜,先是容忍退讓,積蓄力量,然後出其不意,直接擒拿鰲拜,將其囚禁終生,同時誅殺其黨羽。對於吳三桂,康熙直接下令削藩,並與其展開為時八年的戰鬥,最終平定三藩之亂。面對西方列強覬覦臺灣列島,以及鄭氏集團割佔臺灣的既成事實,康熙強行攻打臺灣,將之收復,設立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對於沙俄東擴,康熙親政雅克薩之戰,擊敗沙俄,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最後,康熙出兵蒙古,大破準噶爾,並舉行多倫會盟,蒙古由此安定。

2.乾隆是守成君主,少有開創性。乾隆皇帝應該是歷史上運氣最好的皇帝,他坐享其成,享受著康熙和雍正給自己打下的良好基業。乾隆雖然號稱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如果不自己退位的話,還號稱“十全老人”,但是乾隆皇帝卻少有開創性,同時還帶領國家走向衰敗。其一、乾隆閉關鎖國,導致中國落伍於世界。乾隆時期,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片帆不能下海,嚴格限制中外貿易,政治,文化往來,中國固步自封,缺乏進取精神,導致鴉片戰爭失敗,開啟了百年屈辱的歷程。其二、缺乏戰略眼光,放棄東南亞。正當蘭芳共和國成立之時,荷蘭殖民者東來,侵佔東南亞諸島,侵犯蘭芳共和國。此時,華人出身的蘭芳共和國總統請求乾隆皇帝接管國家,控制東南亞,抵禦荷蘭殖民者,無奈乾隆置之不理,拱手讓給荷蘭。中國因此錯失對東南亞的控制權和影響力,也錯過了海洋時代的大博弈。其三、清緬戰爭失敗,有損國威。乾隆派重兵征討緬甸,結果卻是大敗而回,作戰長達八年,勞民傷財,卻沒有取得預期效果。

總之,康熙是王朝強盛的開創者,乾隆是守成之君,而且後期不思進取,導致中國落伍。因此,康熙遠勝乾隆千百倍!


Bentley471


康熙 康熙帝名玄燁,是順治的第三子,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奮好學,文韜武略樣樣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統一臺灣,平定準葛爾叛亂等一系列軍事行動中或御駕親征,或決勝千里,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慎選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等行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燁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並不美滿,諸皇子奪儲之爭,使他心力憔悴。 玄燁儘管是以為勵精圖治,關心民生的好皇帝。當然,作為站在歷史潮流前面,引導國家,民族快速進步的偉大人物,他則遜色得多了。

乾隆 乾隆帝弘曆,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卒於嘉慶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 乾隆即位之初,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務實足國,重視農桑,停止捐納,平定叛亂等一系列活動中,充分體現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嚮慕風雅,精於騎射,筆墨留於大江南北,並是一個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間編纂的《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其卷數是《永樂大典》的三倍,成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總彙。 但乾隆為人重奢靡,晚年時國庫財用耗竭,並重用貪官和紳,以至農民起義在其晚年也已層出不窮,是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敗的標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