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道德經》: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在之前我們就聊到,老子強調的就是一個穩重的為人處世方式。

一個人焦躁的時候是難以成大事的,而且一個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所做的決定基本上都是錯的,這是我們年輕人,或者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學習的一個事情。

《道德經》: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養成一種習慣,在更多的時候,用一種安靜嫻雅的狀態去面對生活,不驕不躁,才是我們應該面對的事情。

老子在《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老子在《道德經》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說為什麼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君主可以輕視自己而重製天下呢?輕浮失去自身,躁動失去地位。

《道德經》: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老子在道德經中的靜為躁君這一章中,舉出了很有矛盾的兩個現象,輕重和動靜。老子使用的是一種辯證的思想方法,他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情,都有一個矛盾的對象。

老子認為重是輕的根本,輕是由重決定的,如果只是避重就輕,就會失去根本。所以有了重輕才能得以維繫。

老子認為當時的統治者過著縱慾的奢侈生活,他們狂妄自大,焦躁。在老子看來,作為一個領導者,應當是慎重而又靜逸的,而不是輕浮焦躁,一個領導者應該以治理大事為重。

《道德經》: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老子認為,當一個人真正悟懂道的時候,成為一個聖人。這樣的人每天在做事的時候,都是一定慎重的一個狀態。那麼如果作為我們平常的一個人來說,很多人覺得自己怎麼可能成為聖人,我們只是一個普通人而已。

但是我們可以用一種聖人的心態來生活,比如說,我們在為人處事的時候,是否可以做到不用自己的情緒來主導自己的思想。

平時我在身邊的時候,經常跟身邊的人說我說:大部分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做的決定都是錯誤的,而大部分人的情緒都會主導自己的思想,更會誤導了一個事物的本質。

比如說一件事情的本身,他並沒有對錯,或者是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嚴重,但是由於一個人思想的誤導,一個人情緒的誤導,總認為這件事情比想象的更加嚴重。這樣就是脫離了事物本身的一個本質,在這樣的一種情緒之下,因為情緒所產生的決定,就是錯誤的。

《道德經》: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我們打一個比方,一個小孩兒做了一件錯誤的事情。本來作為一個孩子來說這個錯誤的事情是無足輕重,甚至是自己無意而為之的。但是作為父母就把這件事情想得非常的深遠,認為孩子做了這件事情,或許以後會誤入歧途。

父母的心情我們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想讓孩子變得更好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本來孩子只是無意的一個過失,被父母情緒上的一個過分誇大,而導致這個事情更為嚴重。父母認為這個孩子照這樣下去,會越來越壞。這個父母越想越生氣,越想越生氣,於是特別的激動拿起一個棍棒,把孩子狂揍了一頓。打完之後才發現,因為自己下手過重,而導致這個孩子產生了很不好的結果。

《道德經》: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這個就是一個情緒主導事實的一個過程,我們並不是說不要教導孩子,孩子犯錯當然要教導。如果說事實沒有那麼嚴重,但是完全是由於自己的情緒誇大的事情本身。

那這個想法就真的沒有必要了,我們也應該思考自己是否因為情緒過於激動,而導致自己犯過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