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廚房都不進的你,還敢以“吃貨”自居嗎?

01

《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則成至味”。

吃貨們不僅看重對味覺的追尋,更在意吃本身帶來的滿足感。吃得享受,吃得幸福,當腦海裡想念無數遍的味道,在口齒之間縈繞時,脫口而出:“嗯,就是這個味兒!”

網絡上各種吃播節目火熱,看著主播們吃一些平常鮮少吃到的食物,只是隔著屏幕看,卻不知道是什麼味兒,也能有一種新鮮感油然而生。吃,一時間成了一種觀賞藝術。

“飲食”本是一個描寫吃、喝的詞,經過多年的傳承,它不僅是為滿足基本生存需求而存在,吃什麼,喝什麼,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印記。

邁克爾.波倫寫的《烹:烹飪如何連接自然與文明》這本書,從火、水、空氣、泥土四個元素向我們展示了烹飪技法與自然、文明的相關性。人類改造了食物的加工方式,也改變了在自然界中的命運。

連廚房都不進的你,還敢以“吃貨”自居嗎?

邁克爾.波倫寫的《烹:烹飪如何連接自然與文明》

邁克爾.波倫是美國首屈一指的飲食作家、自然愛好者,他倡導自然加工食物的方式,對食品工業化給人類的健康帶來的影響提出了質疑。

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書,邁克爾.波倫提出:“我們的文化是否低估了烹飪的價值?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其原因是否在於,烹飪本身不能給人以太大的滿足感,或者說它自古以來都只是女人才乾的事?”

烹飪的價值是通過你想去創造美味的食物體現出來的,而不是簡單製作維持生命的食物。書中邁克爾.波倫的朋友——薩曼說:“做好菜的要決無非就是三個:耐心、定力和熟練。”

看完《烹:烹飪如何連接自然與文明》之後,你或許會想:你已經多久沒走進廚房了,卻還在以吃貨自居?吃貨不僅享受吃,更享受在蔥薑蒜、油鹽醬醋的調和中打造一頓美餐的成就感。

連廚房都不進的你,還敢以“吃貨”自居嗎?

最常見,最簡單的:青菜雞蛋湯

02

美食街有一間江西瓦罐湯,最顯眼的不是它的招牌,而是立於店門一左一右兩個1米2高的大瓦罐。大瓦罐上印著四句話:“瓦罐煨湯數千年,四海賓朋長流連,天下奇鮮一罐收,過了吾店無此館。”

江西瓦罐湯不施明火,久煨而不沸,能很好地激發食材的原滋原味。每一口湯都入口鮮香,營養豐富。瓦罐湯的製作過程並不複雜,卻是一門精細的手藝,有著嚴格的程序。

瓦罐湯的精髓在於食材的搭配,它取材廣泛,雞、鴨、魚、肉等為主菜;菌類、藥材、海產品、豆製品、蔬菜等皆可做為配菜。

首先,將食材處理乾淨,肉類焯水洗淨剁成塊,配菜大方向也是處理成塊狀,久煨不爛;然後,將處理好的食材放在保溫性和透氣性好的小瓦罐裡,食材分裝完畢,加入調過味的淨水,最後以錫紙封口。錫紙能防止水份的揮發,也有利於風味的濃縮。

連廚房都不進的你,還敢以“吃貨”自居嗎?

瓦罐湯的精髓在於食材的搭配

特製的大瓦缸,罐底可以燒火,缸內置有鐵架,將裝好食材的小瓦罐一層層疊放整齊,放進大瓦缸的鐵架之上。蓋上蓋子,借用罐子底部木炭產生的高溫將湯煨8-12小時,通過高溫熱氣的滲透,讓食材的風味充分釋放出來。

瓦罐湯除了要選用上好的食材,更為重要的是煨制過程中的火候,在十幾個小時的煨制中,師傅要時刻關注火的大小。正是瓦罐透氣、吸水的特點,可以讓各種食材的鮮味完全的融入湯中,而食材本身也軟糯酥爛,入口即化。瓦罐湯最大程度的保留了食材原本的味道,營養更加豐富,也更易於人體消化。

這個傳承的幾千年的瓦罐湯也出現 了速成版,“江西田昌瓦罐湯一拉自動加熱湯”,一款某寶標價為108元6罐的自熱瓦罐湯,銷售量一般,可見大眾對速成瓦罐湯的接受程度並不高。

湯作為餐桌上的主力軍,這麼一個火熱的美食,出現一個自熱的速成版並不為奇,沒有條件做飯,或者沒有時間做飯的人們才會買吧。正宗的瓦罐湯所耗費的時間、火候,與自然的融合,怎麼是自熱湯的口味所能比擬的呢?

連廚房都不進的你,還敢以“吃貨”自居嗎?

自熱瓦罐湯

因忙碌而與大自然日漸疏遠,現代人忽視了一個問題:吃進肚子裡的“美味”也許只是一種錯覺。食品加工業的這種鹽、糖和脂肪的完美結合,刺激著你的大腦,讓你完全停不下來。

每個人都很忙,因為我們不想在做飯上花時間,所以用簡單便捷的快餐來填飽自己的肚子,食品製造商趁機打入了自家的廚房。它們帶來的可能是更多的肥胖症,更多的添加劑。

03

水是生命之源,它由兩個氧原子,一個氫原子組成,而湯必不可少的成份就是水。當蔬菜、肉、水一起在砂鍋中,通過火的加熱,這時候的水經過火候,會催生出更多的分子,這些物質讓食物更美味。

水能均勻而高效地傳導火的熱量,它能將鍋壁上的熱量傳導到每一塊食材上。無論水分解了什麼物質,都會將其中的成分重新組合,生成新的物質。

邁克爾.波倫說:“小火慢煎能夠使蔬菜中的蛋白質長鏈分子分解成氨基酸分子,其中部分氨基酸具有眾所周知的作用——它們能夠賦予食物鹹香的肉味,也就是日語中所說的鮮味。”

“小火慢熬的高湯中所發生的化學反應:肉類中的蛋白質長鏈被分解成各種氨基酸,其中以穀氨酸鹽為主。實際上,雞湯中富含穀氨酸鹽,其來源不僅僅是高蛋白的雞肉,還包括慢火烹煮的芳香蔬菜。肉湯中還含有肌苷酸鹽,它與穀氨酸鹽結合後,產生的鮮味遠遠大於二者之和。”

我們沒有時間做飯,就算有時間,也會因為工作的壓力或者誰做飯而爭吵,從而把自己對食品的主動權交給了麥當勞,肯德基這樣的食品工業。實際上,食品加工專業化後,我們沒有實際接觸到肉其實是來源於動物,會導致責任感缺失,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餵飽我們的是大自然,而不是食品工業。

做飯之所以能讓人感到滿足,是因為做飯本身就是一種充滿智慧的創造,要把食物烹飪成絕佳美味,必須具備一定的基礎條件和必要的加工技藝,才能最終步入美食殿堂,啟動自己的聰明才智,付出諸多的實踐勞動才能收穫美味。

連廚房都不進的你,還敢以“吃貨”自居嗎?

豬肚蓮子枸杞湯

04

明末清初著名飲食理論家李漁說:“寧可食無饌,不可飯無湯。有湯下飯,即小菜不設,亦可使哺啜如流;無湯下飯,即美味盈前,亦有食不下咽。”

湯,在人類的餐桌上扮演著重要的位置。湯作為中華飲食中的一種基本設置,分為:餚饌湯、提味湯、飲料湯、食療湯四大類。

餚饌湯做為菜品,主要用於佐食下飯,它品種最多,能做成菜餚的食材,大多能做成湯;薛寶辰《素食說略》記錄了一系列素湯的做法:天目筍湯、蠶豆湯、黃豆芽湯……;清代烹飪典籍《調鼎集》記錄了很多魚湯的烹製方法;在歷代宴席中,湯鍋菜餚都是筵席中不可或缺的菜品。

提味湯是廚師自制的專用增味劑,就是我們常說的“高湯”,用於烹飪過程;“唱戲的腔,廚師的湯”,它體現著廚師對烹飪的理解和操作能力,在各式調味品出現之前,提味湯是廚師手中唯一的法寶;《調鼎集》總結了歷史上提味湯的熬製方法,烹飪者必須“備採諸汁,葷素聽用”,才能在烹調菜餚時得心應手。

連廚房都不進的你,還敢以“吃貨”自居嗎?

提味湯

飲料湯是各種飲品,即可佐食,也作為日常飲用,往往與茶相提並論;飲料湯多以水果、乾果、藥材、花卉為主要原料,可以臨時調製,也可製作出大量成品,儲存備用;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記錄了各種飲料湯的製作方法,主料各不相同,配製也各有技巧。

食療湯是保健的特飲,用於養生和防治疾病;食療湯針對性強,只適合特定的病患,可以飲品形式出現,也可以製成湯菜,佐飯同食,也稱“滋補湯”“食治湯”;唐人昝殷《食醫心鑑》、宋人陳直《壽親養老新書》中均記載了一系列食療湯的製作方法。

這四種湯品異曲同工,從不同的角度闡釋著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湯文化的魅力。人們對食材的理解,是一種智慧,用智慧去創造和改變自己的生活,人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

親手去做一頓飯,這是一種看得見的生活。告別快餐,抽出的閒暇時光走進廚房,把食材轉化為盤中的美食來與家人一起共享人生的美妙吧!當你能因滿足感而做飯,而非不得不做飯的時候,做飯就是一種享受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