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之亂的根源——梁武帝的放縱和失敗的貨幣改革

6世紀的中國,是一個波瀾壯闊的中國。

此前北魏和劉宋之間的南北朝格局已被打破,天下重新進入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一方是佔據中原、國家富裕、實力強大的東魏(北齊)。

一個是雄踞關中,具有著蓬勃朝氣的西魏(北周)。

還有就是紮根江南,渴望收復中原的南梁。

很明顯,三方勢力都想一統天下,成為天下唯一的主人。

為了實現這個終極目標,三方勢力都在嘗試通過改革來強大自身的實力。

侯景之亂的根源——梁武帝的放縱和失敗的貨幣改革


比如西魏,就頒行六條詔書整頓內政,貫徹關中本位政策,“融合其所割據關隴區域內之鮮卑六鎮民族及其它胡漢土著之人為一不可分離之集團”,故能“內安反側,外御強鄰”。

而南梁也在武帝初年大搞整頓之風,設立了一套嚴格的官員考核制度和選拔官員的考試製度,為後來科舉制度的誕生提供了樣板。而整個南梁也在這場整風運動中達到了“治定功成,遠安邇肅;三四十年,斯為盛矣”的盛況。時南梁文風之昌盛,一度為“中原士大夫望之以為正朔所在”。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梁武帝逐漸的迷失在了這片繁華之中,尤其是蕭衍對佛教的痴迷,讓他以“大慈悲皇帝”為標杆,開始對周圍的人姑息縱容。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各種不良風氣再次滋生,皇族放恣,親信專權,貴族層開始在工作中避實就虛。更為要命的是,南梁的貨幣經濟也在這一期間走向了崩潰。

蓬勃發展的貨幣經濟

早在劉宋之際,身為軍人皇帝的劉裕意識到東晉皇權之所以落榜,都是因為皇帝把大權交由貴族,而至最後被大家族所架空。故而劉裕開始集權一身,試圖做到大權在握。

奈何每日需要批閱的奏章堆疊如山,數量之多遠非皇帝一人所能完成。對此,皇帝急需能對自己俯首帖耳的人為自己服務。

而平民階層,也有渴望高官厚祿的訴求。

二者不謀而合,恩幸政治由此而生。

所謂恩幸,指的是通過非武力手段討好主公,從而獲得高官厚祿。而能做到這些的平民,多半是有錢的商人。

很巧,經過了孫吳和東晉的發展,劉宋時代的商業已經非常發達了。

尤其是建康和三吳以及整個長江流域,來往的商販絡繹不絕,推動了整個南朝商業的進步。據《顏氏家訓》所云,在南梁初期,長江上甚至有載重量達二萬斛的船隻往來。

而商業的進步,必然的就會出現一種經濟形勢——貨幣經濟。

侯景之亂的根源——梁武帝的放縱和失敗的貨幣改革


有了貨幣作為中間媒介,各地之間的物資交換變得愈發的容易起來,貨幣的流通量也越來越大,市場對貨幣的需求量也有所提高。

但是吧,中國是個缺銅的國家,缺到銅錢雖然是主流貨幣,但是政府卻拿不出那麼多銅來鑄錢。

再加上商業發展太快,政府一時間也來不及制定相關的貨幣監管政策,就讓很多不法商家鑽了空子。一時間,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的劣質貨幣,嚴重影響了市場經濟的穩定。

所以在南梁建立之初,政府的財政稅收因為貨幣經濟的不穩定很受影響。因此,為了規範貨幣市場,儘快彌補政府開支和軍費不足,梁武帝於建國之初就鑄造了新五銖錢和女錢,並讓這兩種貨幣一起在市場流通,同時禁止使用其他貨幣。

但女錢連內外廓都沒有,由於女錢盜鑄容易,民間大量流通。細錢與大錢發生衝突,銅小錢私鑄多而雜,古錢又剪鑿過甚,所以武帝還是沒能解決劣質銅幣濫行的現象。

梁武帝異想天開的“鐵幣”政策

為了徹底解決貨幣原材料不足和貨幣摻假不足值的問題,梁武帝破天荒的想出了一招,然而就是這一招,基本斷送了南梁的太平江山——鑄造鐵錢以便代替銅錢用作通貨

侯景之亂的根源——梁武帝的放縱和失敗的貨幣改革


也許可以說,鐵錢的使用最初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貨幣不足。然而,一旦鐵錢全面取代銅錢投入使用,由於鐵比銅便宜,一定會引發更為嚴重的偷鑄行為,這是事前應該能夠預想到的結果。如“

普通五年,(蕭昱)坐於宅內鑄錢,為有司所奏,下廷尉,得免死,徙臨海郡。”

換言之,可以預料使用鐵錢將會使貨幣的信用急速喪失。六世紀三十年代鐵錢價值的急劇下跌,做買賣的人竟至於用車來拉錢,而不再逐個算計。

史載當時甚至有了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從破嶺往東,每八十文摺合一百文,人們稱它為“東錢”;江州、郢州以西每七十文摺合一百文,被稱為“西錢”;建康地區每九十文摺合一百文,被稱為“長錢”。由此可見,在武帝的鐵錢計劃出臺之後,南梁的通貨膨脹變得有多惡劣。

至此武帝的通貨政策以完全的失敗告終。

這樣的經濟混亂,促使了大量的農民階級瓦解,許多人流離失所,社會變得動盪不安。

夾在東魏和南梁之間的侯景

正巧此時北朝東魏的將軍侯景向梁朝請求投降,並表示願意攜帶河南十三州的土地,以表誠意。

無需征戰就能獲得夢寐以求的中原土地,梁武帝自然是非常開心的就接受了侯景的歸降。並告訴侯景,東魏來了不要怕,有大哥我給你撐腰,你只管放心打。

屆時東魏勢力強盛,豈能容忍侯景的叛逃行為。於是新掌權的東魏高澄心一狠,就帶著兵來打侯景了。

整個戰爭過程進行的非常順利,很快,東魏就拿下了侯景出賣的土地。不過高澄心裡也很明白現在侯景背後站的是一個實力仍然強大的南梁。於是乎他派人出使南梁,跟蕭衍表示一切都是誤會,打仗多不好啊,怪傷和氣地。

侯景之亂的根源——梁武帝的放縱和失敗的貨幣改革


此時,南梁皇帝蕭衍也有議和的意思,反正新土地也丟了,再打下去也沒什麼意思,就表示好啊好啊,我也尋思著都是誤會呢。

就這樣,東魏和南梁握手言和,世界又重歸和平。

然後······侯景就急眼了。他害怕武帝會把自己作為魏梁議和的籌碼,於是上書梁武帝,陳述不可與高澄通好的理由,並請纓北伐,均遭梁武帝駁回。

為了活命,侯景又寫信送錢給朱異,請他改變主意,朱異收了錢卻不回信。

驚慌失措的侯景決定試試蕭衍對自己的態度,於是又偽造了東魏要求以侯景交換蕭淵明的書信,梁武帝看了該偽信以後竟然接受,復書說:“貞陽侯(被東魏俘虜了)早上回來,侯景晚上就可以給你們送過去。”

看罷書信的侯景勃然大怒,表示說好的一生一世,你拿我當球踢。老匹夫,我就知道你沒心沒肺!

於是侯景以壽陽為基地,密謀叛亂。

來自民眾的怒吼

俗話說,造反是要有群眾基礎的,而得到群眾的支持,有時需要一些條件的。

幸運的是,侯景的機會很好,因為此時南梁的百姓們已經被該死的貨幣改革折磨的不堪重負、疲憊不堪,恨透了南梁政府。只要有人給他們更好的政策,他們就會轉身相助。

於是乎,侯景以南豫州牧的身份鎮守壽陽,廢除了梁朝盤剝百姓的市場稅和田租,使百姓都來參與叛軍,又將百姓子女分配給叛軍,使壽陽成為一個大軍營。

為了獲得貴族們的支持,侯景找到了野心勃勃的臨賀王蕭正德,與他組成聯盟。

侯景之亂的根源——梁武帝的放縱和失敗的貨幣改革


之後不斷向已經昏庸的梁武帝索要糧馬兵器,來壯大實力。

一般來說,明眼人已經能看出侯景這是要反啊。

可一向精明的蕭衍此刻還就偏要當個鐵憨憨,表示“景孤危寄命,譬如嬰兒仰人乳哺,以此事勢,安能反乎?”

548年,侯景以誅殺中領軍朱異、少府卿徐驎、太子右衛率陸驗、制局監周石珍為藉口起兵於壽陽。蕭衍聽後笑道就這小子,老子折根樹枝子都能抽死他。然後派邵陵王蕭綸統率諸軍,征討侯景。

侯景知梁軍來攻,決心爭取主動,放棄淮南,率輕騎1000渡過長江突襲建康城。

面對侯景的兵力,蕭衍和皇太子蕭綱大笑不已。區區一千人就想攻克偌大的建康城,玩呢!

但令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壽陽發生的一切,在建康再次上演了——被被昏暗的政治和混亂的貨幣政策欺負的三吳百姓不斷的向侯景軍湧來,並加入了反對南梁統治的大軍

僅僅過了三日,建康城的四面八方就被侯景俊的黑旗所淹沒。

自此,聲勢浩大的侯景之亂進入了白熱化的階段。而南梁的江山,也在這場浩劫中日漸萎靡。

相信梁武帝到死也不能相信,侯景之亂的主力,竟然是他曾經的子民。而這些人,正是被錯誤的貨幣改革所擊垮的民眾,在遙遙無期的窮苦日子中,只能選擇走向暴力,走向反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