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孩子“愛走神”,父母可能怨錯了,誤把想象力當“心不在焉”

這次疫情使得許多小朋友宅在家裡無法出門,朋友為了能讓5歲女兒的宅家生活充實起來,付費買了一些兒童英語線上課程。可花錢的效果卻沒能讓朋友滿意,她抱怨女兒坐不住,聽課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幾分鐘,過一會兒就拿著筆在旁邊的白紙上畫起畫來。

抱怨孩子“愛走神”,父母可能怨錯了,誤把想象力當“心不在焉”

這樣的情況在生活中很常見,有時聽到家長抱怨孩子愛走神、做事總是注意力不集中,仔細一問年齡才知道,孩子只有四五歲。

家長總擔心孩子的專注力不夠,卻往往忽視了孩子在特定年齡段所擁有的特徵。很多孩子看起來愛走神、心不在焉,其實體現的是這個階段注意力的特徵。

"心不在焉"可能是想象力的表現

法國經典IP《樹屋童話》在故事《心不在焉的阿爾貝》中,描述過孩子是如何出現"心不在焉"的情況:

"孩子其實很想認真做一件事,在沒意識到的時候,事情突然發生了,腦袋理好行李遠行了。"

抱怨孩子“愛走神”,父母可能怨錯了,誤把想象力當“心不在焉”

看起來孩子是在一張白紙上亂寫亂畫,但是他腦袋裡可能充滿了奇思妙想,有會飛的蛤蟆、會說話的小鳥,會去尋找失蹤的月亮、會乘坐氣球遨遊天空。

抱怨孩子“愛走神”,父母可能怨錯了,誤把想象力當“心不在焉”

6歲以前的孩子正處在很有想象力的階段,可家長卻總覺得這樣的"童言童語"與現實太不貼切了,將孩子想象力的表現與心不在焉注意力差搞混淆了,希望孩子把注意力放在有用的地方,比如上課聽講、專注做練習等。

孩子的注意力是發散性的

有很多家長愛用自己的注意力去和孩子比較,或者拿自己較小的孩子去和其他年齡較大的孩子比較,這樣的比較對孩子來說其實很不公平。

國際兒童學習研究泰斗級專家艾莉森·高普尼克用很形象的比喻,解釋了孩子注意力與成年人的不同特點。

她形容"成人的注意力是聚光燈,孩子的注意力卻是散光燈。"

抱怨孩子“愛走神”,父母可能怨錯了,誤把想象力當“心不在焉”

如何理解呢?

  • 成年人的大腦會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甄別,預判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沒用的,然後注意力就像聚光燈一樣聚集在大腦認為的有用信息上;
  • 孩子的大腦暫時不能甄別信息有用無用,換句話來說,孩子會認為這些信息都有用,所以注意力就像散光燈一樣,分散注意到許多大人不會注意到的地方,看起來就像"注意力不夠集中"一樣。

我們按照這個思路再去看待孩子愛走神、心不在焉的表現,就十分好理解了。

6歲以前,保護孩子想象力比執著於關注專注力更重要

孩子和成年人的注意力特徵不同,到底是散光燈好,還是聚光燈好呢?人的一生都是不斷髮展的,每個階段都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很難單純的用"好壞"去定義每個階段的特點。

成年人在認真做手頭工作時,全身灌注很難再分出精力注意到其他事情上,孩子卻會無差別吸收信息。看起來是個"缺點",用另一個角度去理解,又是"優點"。

孩子在6歲以前,比起執著關注他們還不那麼成熟的專注力來說,保護想象力要更重要。因為隨著孩子的成長,思維接受到的信息越來越多,想象力就會換一種更成熟的方式來展現,而不會再像小時候天馬行空不受束縛了。

抱怨孩子“愛走神”,父母可能怨錯了,誤把想象力當“心不在焉”

因此,家長需要更耐心地看待孩子的種種行為,區分到底是心不在焉還是在發揮難能可貴的想象力。

我們應該為孩子擁有獨特的想象力而感到開心,儘量鼓勵孩子用說、畫、玩遊戲等方式表達出來。保護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而不是盲目地去壓制和破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