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白鹿原》裡的白孝文?

as297243008


不同時期看事物的角度不一樣,在我觀看完電視劇之後,最讓我有寫作衝動的則是白孝文,這個可悲可嘆又可惜的族長的長子。

作為族長的長子,他從小就被嚴厲的父親嚴格要求,甚至於如同一個傀儡一樣照著白嘉軒想要的樣子去生活。然而,作為一個人,他有著獨立的思想,他渴望掙脫那些枷鎖自由的生活卻又不敢違背父親的意願。和田小娥的愛情被白嘉軒知道後,用刺鞭行族法,並且被趕出家門外。拋開了所有之後,他自暴自棄,主動前往田小娥的窯洞裡過著不思進取的卻有自由自在的生活。後來徵兵進入到縣保安隊,才開始新生活。數次回家渴望認同卻並沒有得到白嘉軒的稱讚。在電視劇裡當縣長之後甚至被自己的父親關起來交給鹿兆鵬。一生可謂都在自己父親手中。

細細想來,這個被我們大多數觀眾認為是反派角色的人,何嘗不是一個可憐人呢?他惡麼,的確可惡。卑鄙無恥,不講情義。當上保安團團長之後為了自己的仕途瘋狂帶人抓黑娃,抓鹿兆鵬。在解放前臨時反水,繼而陰死黑娃奪得了縣長的位置。在這裡他的確是一個以自身仕途為重的官僚主義者。就像白嘉軒所說:你不能當官,你當官是害了百姓。然而除此之外,我看到的白孝文更多的是一個寂寞的白孝文。

從小學到的禮儀鄉約在兇狠的刺鞭下灰飛煙滅。這是他第一次的精神變異。目睹了鄉里人一次又一次愚昧而又自私的行為,身為族長的父親卻多加庇護,而自己恪守鄉約兢兢業業卻只能得到責罵。他內心的洪荒猛獸霎那間就釋放出來。還好這個世界還有一片溫暖給他,那就是田小娥,我相信他們是真心的,兩個同樣被拋棄的人,只能緊緊抱住對方來尋求一絲溫暖。然而,小娥死了,連同肚裡的孩子一塊死了。從這個時候去起白孝文就開始無牽無掛,開始他的仕途奮鬥。他想獲得更高的地位與權勢,來向一直看不起他的白嘉軒和白鹿原村民們證明,你們看錯了。只可惜,碰上了白嘉軒這樣硬骨頭的父親,哪怕是當上了皇帝也不能獲得他的看重。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幕,當黑娃帶著新媳婦歸祠堂的時候,白嘉軒用了盛大的儀式來迎接。看著這一畫面,白孝文想到自己費盡心思也難進祠堂,騎著馬在草原上狂奔,倒地而泣。不管是在小說裡還是在電視劇裡,白嘉軒對每個人都比對白孝文更好,白孝文就像是他塑造起來的神,任何過錯都不能犯。這樣的對待,這樣的教育。安能讓一個人有健全的人格與健康的心理?

而細細看白孝文的行為,除了做事有點不擇手段之外,對自己的親人還是很好的。哪怕父親一直看不起他,也仍然畢恭畢敬。在被自己的父親毀了之後也只是絕望地喊著:大,而沒有作出喪心病狂的舉動。在他的內心裡面,還是存在著絲絲親情的。只能說,生之白家,是他最大的不幸。


影視呱啦啦


白孝文一開始的形象是很好的,陳忠實描述孝文和孝武盡是誇讚的語氣:

兩個孩子都是神態端莊,對一切人都彬彬有禮,不苟言笑,絕無放蕩不羈的舉止言語,明顯地有別於一般鄉村青年自由隨便的樣子。

白嘉軒對這個兒子也非常滿意,早早就決定了族長的繼承人:

孝文比孝武更機敏,外表上更持重,處事更顯練達。


但就是這樣一個五好學生,最後卻性格大變,變得富有心計,殘忍毒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一個人的性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但這種改變是自然的,也是正常的,而白孝文的這種改變是非自然的,是受了外在因素干擾的,當然這種因素有很多,今天揀重點的說。

首先我覺得一點就是觀念的崩塌。

人的道德觀念就像壘起來的磚塊,你從小受過的教育,接觸過的人,經歷過的事都會成為這些磚塊的一部分,這些磚塊也會牢牢支撐著一個人,作為他為人處世的準則。

可是一旦這些磚塊坍塌,那將一發不可收拾,你以前所堅守的一切都會一瞬間化為烏有,你會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懼與迷茫。

對白孝文來說,田小娥就是那個推倒磚塊的人。


以前的孝文是遵紀守法的,是嚴於律己的,是非禮勿視的,是恪守鄉約的,而被父親發現自己和田小娥偷情的那一刻起,這些清規戒律都成了鏡花水月。這些多年壘起來的磚塊坍塌的如此之快,令白孝文難以招架。

白孝文的想法十分絕望:

他除了死再無路途可走,已經沒有力量活到天明,甚至連活到再見父親一面的時間也挨不下去。

後來,他被族規嚴厲懲處,又被父親強行分家,斷絕關係。

他已經沒有可以堅守的東西了,但這些還不夠。

接下來的遭遇才足以讓一個人真正改變:

1.死裡逃生

遭遇年饉饑荒的白孝文差點餓死在路邊被狗吃了,書上是這樣子寫的:

孝文從針刺的劇疼裡跳起來,一隻皮毛染著血汙的白狗嗚嗚叫著縱起尾巴跳開了,回過頭對他凝視一陣兒,便失望地叫了兩聲溜走了。


他最後還是活下來了,但是有了這個經歷,一般人也就什麼事情都看開了:世上除了生死就沒有什麼大事了,好人也罷壞人也罷,正直也罷奸惡也罷,能活著才是最好的。

2.情人被殺



當他死裡逃生又站起來的時候,看到了田小娥的死亡。

彼時的田小娥,對於失去了所有的白孝文來說,就是他的一切,然而這最後的一點希望也破滅了。


至愛的死往往讓一個人失去鬥志,萎靡不振,甚至想到自殺。好比郭靖失去了母親,又聽聞黃蓉的死訊,一下子承受不住,鬱鬱寡歡,到處尋找忘掉武功的方法。

白孝文此時的心情也是一樣,除了心頭燃起復仇的念頭之外,恐怕更多的是悲痛欲絕與無力迴天之感。

至此,一個脫胎換骨後嶄新的白孝文誕生。

他不再像以前那樣矜持,也不會堅守,可以在起義時毫不猶豫地倒戈,朝著昔日的上司臉上開一槍,讓所有人驚訝。

也不會對從小一起長大,後來仇深似海又恩怨兩清的黑娃寬容。他在起義之後背後捅刀子幹掉了黑娃。

白孝文的變化是一步步被逼出來的,他不去吃舍飯就會被餓死,不去保安團就沒有出路,但同時他的變化也是自己選擇的。

從他踏進田小娥的窯洞的那一刻就定了。


VCC


白孝文是一個很糾結的人

白孝文是一個聰明能幹的人。白孝文是一個能屈能伸的人。白孝文是一個陰險狡猾的人。白孝文是一個可憐又可悲的人。


白孝文是一個聰明能幹的
人,他從小學習就好,但受父親傳統,壓制式的教育影響。他始終做著一箇中規中矩的人,人生的目標,可能就是像父親一樣做個族長。在人前說話有份量,形象有威嚴。



可是鹿兆鵬的回鄉,黑娃領回了田小娥。直接顛覆了他在他自已心目中的形象。他突然意識到,人才應該這樣活著。因而,在內心深處他開始了掙扎,反叛。後來,和田小娥的事遭父親打臉後。白孝文開始真正的叛逆之路。抽大煙,賣田地,賣房子,討飯。做到了真正的人下人。但相對於以前的中規中矩,他的人格是自由的,輕鬆的,快樂的,無所顧忌的。



水滿則溢月盈則虧。白孝文在貧困潦倒到極致時,後來又因為鹿子林的良心發現,介紹他去了保安大隊。白孝文才算回到了他人生的軌道上。白孝文的思想其實是很超前的,會鑽營,適合走仕途。不久他就作了官,後來又一步一步做到了縣長的位子。但是,他的心裡始終不踏實,面對著黑娃,有兩樁心事未了。一個,是和小娥的舊事,這畢竟是他對不起黑娃。還有在解放縣城的事件上,本應該是黑娃的功勞,他卻暗地裡給自己搶了功。為了做到最後的心安理得,他尋找種種不利於黑娃的事件,最後致他於死地。


白孝文的一生是可悲,可憐的,那是因為他有一個白嘉軒的父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白孝文的人生最後還是毀在父親白嘉軒的手裡。他讓鹿兆鵬把孝文押走了。

白孝文的一生是糾結的,痛苦的,不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