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的精髓到底是什麼?

金餘家


《白鹿原》是陳忠實歷時六年,嘔心瀝血,廢寢忘食所寫的枕棺之作。講述了關中平原,白鹿兩家3代人之間的恩怨紛爭,表現了從清朝末年的長辮子到二十世紀剪短頭髮,長達百年的歷史變化。



《白鹿原》是現實主義力作,為了寫好這部鉅著,作者陳忠實親自去農村體驗,和農民同吃同住,查閱了大量歷史資料,才有了這些活生生的人物。既有對封建思想的批判,又有對新生活的嚮往。



比如,白嘉軒一生娶了7個老婆,前面6個都離奇死亡,是白嘉軒命硬還是住宅風水出了問題;田小娥死後,鹿三的坐臥不安,白鹿原上的飛娥和瘟疫,是不是對鹿三的因果報應,都帶有濃厚的封建主義色彩。

《白鹿原》的精髓是白鹿兩家鬥了幾輩子,榮華富貴,功名利祿,兒女情長,恩恩怨怨,最終都成為過往雲煙,只有活在當下,積極往前看,不要以時代為敵才是正確的選擇。

族長白嘉軒代表的舊的宗族封建制度死去了,田福賢代表的地方自治也失敗了,鹿兆海代表的國民革命也半路難產,白靈代表的新婦女形象,為了爭取女權解放的吶喊也偃旗息鼓了……只有背信棄義,懂得變通的白孝文反而笑到了最後,成為滋水縣的新任縣長。




所有舊的制度和封建主義殘留,都被歷史的滾滾車輪壓碎,與時俱進才是趨勢。作者對封建主義思想無情的批判,和對新社會,新生活的渴望才是引起大家思考的東西。



的確,鹿三,鹿子霖,白嘉軒,白靈,黑娃……這些曾經喧囂在白鹿原上的人們,終會像白鹿原上的黃土一樣塵埃落定!不管是忌恨,同情,或者是無奈都會煙消雲散。歷史是向前跑的,,好的東西會被傳承,壞的東西會被淹沒!


水到渠成183


《白鹿原》是近幾年來非常有代表意義的一部年代大戲,以陝西關中平原上有“仁義村”之稱的白鹿村為背景,講述了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之間恩怨紛爭的故事。劇中最重要的兩個人物是白嘉軒和鹿子霖,也分別是白氏一族和鹿氏一族的靈魂人物。兩個人性格截然不同,白嘉軒忠義正直,鹿子霖卻圓滑世故。這樣兩個看起來不能和諧相處的人物卻共同演繹了白鹿原的精彩故事。

劇中有這麼一句話,貫穿了全劇,“白不離鹿,鹿不離白”,白鹿原白鹿原,有了“白”和“鹿”才是白鹿原。這也是白嘉軒的父親臨終前對他最後的囑託,“要容得下鹿家”。所以,白嘉軒和鹿子霖雖然彼此看不上,各懷怨恨,但關鍵時刻,白嘉軒從來沒有拋棄過鹿子霖。哪怕鹿子霖再如何犯渾,白嘉軒敲打他、提點他,讓他吃苦、長記性,卻從來不肯真的放棄他。

《白鹿原》最後,鹿子霖被捕入獄三年,鹿妻為了救他,變賣家產,甚至不惜賣掉鹿家世世代代居住的老屋。為營救鹿子霖,鹿妻寧願失去棲身之所也在所不惜,而買下鹿家大院的恰是一心報復的白嘉軒長子白孝文,白嘉軒得知此事後二話不說,立刻選擇將房子還給鹿家,並親自接了鹿子霖回家。鹿家感恩戴德,至此,白鹿兩家的關係也就達到了頂峰。

其實,利益之爭都是浮雲,面對共同的外敵,團結對外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直以來的優良傳統。哪怕性格不同、立場不同,哪怕出現了紛爭,但正是本著“白不離鹿,鹿不離白”的原則,白鹿原才得以生生不息。


三聯中讀


白鹿原是我看到的當代最震撼的小說,每隔幾年都會再看上一次,之前還專門寫過讀後感。這裡我就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

白鹿原是陳忠實壓箱底的一部著作,自從寫了這本書之後,他就此生無憾了。所以寫之前他做了很多準備,看了不少縣誌古書這方面的記載,而且做了很多實地考察。

書的第一頁,引用了巴爾扎克的名言: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 這是關西原上農村:白鹿原的百年變遷史。從清朝末年,一直寫到新中國成立後,甚至文化大革命的時候的事情,都描述了一部分。

寫白鹿原上幾十號經典人物,在劇烈的社會變遷之下,每個人的命運走向。一生耿直善良的族長白嘉軒,嫉妒心極強、總是不安分的鄉約鹿子霖,忠心到迂腐的長工鹿三,睿智近乎神明的傳統文化化身的朱先生。

每個人物形象都個性鮮明,特別經典,讀完書之後,我都覺得這些人物就在身邊。那些人物的性格特徵,處事方式,你都可以感覺得到,歷史從未走遠,而是一直就在你身邊。


這就是這本書的精髓:刻畫人性入木三分。讀這本書就是一種心靈的洗禮的感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會進行更刻的反思。

陳忠實,賈平凹,路遙,陝西作家的三駕馬車。當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一出來,拿給陳忠實看了之後,陳半個月茶飯不思,一句話不說,他被深深的打擊了。看著當初和自己一起搞創作的同學兄弟,天天混一起的老鄉,接二連三地創作出高水平的力作,而自己還是在寫那些不痛不癢的短篇小說,半紅不紫,高不成低不就的,不知道心裡有多憋屈。 他很多年沒有再寫文章了,一直在思考,憋大招,他發誓要創作一部壓箱底、墊棺材頭的絕世作品,超越自己,超越所有的同行!

就這樣,《白鹿原》橫空出世,孤篇橫絕!

關注我,探索理想生活的道路上攜手同行!


楊文華61


《白鹿原》:華夏民族的“招魂”之作,給現代國人灌注陽剛“血性”!可比肩《紅樓夢》!

精髓是:從文化轉型上,克服“歐化”殖民文化木馬病毒,招回“民族靈魂”,重鑄民族精神血性!

接受史:

我1995年在教院中文班進修,適逢當時文學“陝軍東征”的高潮,之前已聽人講過《廢都》,大體讀了《熱愛命運》《最後一個匈奴》還有一部《八里情仇》,都泛泛而讀,沒多大印象。而《白鹿原》是在宿舍輪到手之後讀的,關注的是“口味重”的部分,所以幾乎沒有過腦,談不出文學意義與價值。所以是在03年15年秋假又讀了兩遍,才可以說讀進去了。(可惜書是盜版)

1.作者做到了自詡的解密、袒露民族秘史的目的

白鹿兩家好似影射華夏民族,又類似儒道(道家包含法家)兩大家在歷史上的地位,而朱先生明顯代表了中華文明主流文化儒家精神,甚至宋明理學,是一部劃時代的“文化寓言”,在近現代的命運“流變史”,在這個立意上,我甚至認為這是比肩《紅樓夢》的偉大經典!別人沒有此種文化自覺,甚至一種得天時地利的“幸運”,作者陳忠實是幸運的,雖然他創作也很辛苦。

這種對華夏民族的解密影射,不僅在於族長白嘉軒史詩般的“亞當夏娃”式的造人,先知一般“建立秩序”,興起“禮樂詩教”,其最為“震撼”“顛覆”的是,我們華夏民族歷經“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近代嬗變,作為一部文學著作的大膽預見和重新解讀,即便思想歷史類作品還未有敢言者。思想性很超前,比如對儒教理學、五四運動等,可以說刷新“三觀”!令當時許多人包括文學教授瞠目結舌,即便現在其理念仍是最新的,各人去領悟最妙!

2.在文學上的“里程碑”意義是克服“歐化”影響,迴歸華夏文脈道統,承接明清小說而不僅是新時期誕生的新文化。這與《廢都》對傳統文化的迴歸有相同的功用價值。其他的如《平凡的世界》受俄羅斯文學烙印太深,文化意義上還是不如《白鹿原》厚重。新生代作家都“很酷”很“潮”,甚至“玩”文學,更欣賞西方現代派。

我們新時期的文學為什麼難出經典?80年代為什麼出現“尋根熱”?而《白鹿原》就是從質量、實績上彰顯了“尋根”文學成就,在學習西方小說手法的同時,克服過度“西化”語言表達、語法結構,帶有關中方言的“鄉土味”,這深深規約著整部小說的脈絡,平實厚重。

3.在文化意識形態上的“大膽超前”!

《白鹿原》的大膽革命性,不是其對“人性”的開掘,接地氣的“性”描寫,而是對當下和未來的預見和“暗示”。

比如田小娥與黑娃的故事,如果是沈從文可能就寫成是一個傷感的鄉間愛情悲劇,不乏田園牧歌風。左聯作家柔石寫就是“革命加戀愛”,窮人翻身得解放,反封建禮教的大戲。作者的處理恰恰與之形成“反差”甚至“反諷”解構,這足以“顛覆”既定的“價值觀”。類似的還有很多,自己找去。

作者是要寫一部“能給自己當枕頭的書”,就是“上不愧天,下不愧地,對得起良知”的文學大書。這注定了作者的氣度,審視百代,立足千年。能給子孫後代有個交代的書,他做到了而且都說是超常發揮,如果對當下歷史和未來想有個把握,就重讀此書,你一定能有新發現和啟示!因為歷史是死的,而文學是“活的”,可以自動生成的“歷史”!


樂活一家之言!分享心得!共勉!






樂活族長神洲大地


《白鹿原》的精髓是人性。

自古以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勤勞的中國人一代代耕作勞動在這塊古老大地上。他們的生存繁衍,歷經無數朝代更迭,受盡權貴欺凌,過著痛苦且自得其樂的生活。而在他們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不屈的性格在生長,在挺立,在支撐中華民族的發展。中國最底層人民的性格到底是什麼樣的?《白鹿原》告訴你。並向你展開一張宏偉的歷史畫卷。

歷朝歷代人不同,年年歲歲花相似。雖然你是王五,我是趙六,但是,我們也是活在《白鹿原》劇中的人物,不信,你去找找,肯定會有你的影子。這就是陳忠實對人物的刻畫,把人性描畫的淋漓盡致。雖然這部小說,講得是清末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的故事,但是,它並不拘泥於那個時代。看看現代的農村,農民的性格,哪些又在其中找不到原型呢?

這就是人性,時間會流逝,人會生老病死,一代又一代地更迭,但是,不論你是哪一輩,你的生活就在這塊土地上,你的性格承繼了上輩人,相同的場景和劇目,一直在上演著。不過,現實中的黑娃可能叫白娃,現實中的白孝文,可能叫黑孝文,現實中的鹿子霖,可能叫某主任,現實中的白嘉軒,可能是某董事長之類的,但仍然活在當下的農村。這就是這部小說的現實意義。

陳忠實用小說記錄了一個時代,記錄了農民在土地上生活的幾百年的歷史。這就是其魅力所在。因為有土地,就有爭奪;因為有家族,就有生存;因為有農民,就有壓抑和痛苦。雖然時代變了,社會制度也變了,科技也發展了,但是人性並沒有變。這正是核心所在。

當然那個什麼小娥,像白骨精一樣,也具有了若干變化,隨心所欲地變幻著形象,頑強地生存的社會當中。小說之所以不朽,就是因為它的刻畫入木三分,力透紙背,讓每個人在閱讀時,都像在照鏡子,感受到人生的痛苦,並能自覺對號入座。

以上純屬主觀臆想,切勿對號入座。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其實書前備註這句話更好。


跟我學公文


謝邀!用我看電視劇《白鹿原》的觀後感回答此問一一

劇版《白鹿原》播出後,評分高卻收視低,觀眾點贊吐槽兩極分化,此劇拍得好或不好?我想答案還是應在原著中去找,忠實先生鴻篇鉅製的"綱"(主題)就是對社會發展中"傳統"的"繼承與變革"的思考,所有人物、事件均圍繞此矛盾展開,編劇、演員若能夠詮釋和演繹出各色人物在舊勢力和新思潮激盪中的那種困惑、守成、圖變、撕裂甚或迴歸的多樣化性格衝突,就算成功。從這點上看,豆瓣的9分實至名歸。至於演技,目前來看,何冰的鹿子霖更出彩。

回到問題本身,我認為《白鹿原》的精髓就在於對歷史大變革時期守成和發展的矛盾衝突的表現和思考,從時間縱向拉伸,從事件橫向延展,把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中人在特定歷史時期的迷惘、困惑、圖變、掙扎、堅守、撕裂、迴歸表現的淋漓盡致,給了歷史一個忠實的交待。所以陳老先生在書的扉頁題寫了巴爾扎克的名言“小說從來都被視為一個民族的秘史”,這句話是他有感而發,應該代表了他寫這本書的一個最重要的指導思想。


河東人在長安


可能是農村人的緣故,對農村題材的書籍都情有獨鍾!小說《白鹿原》是在高中時代就通讀過的,但是在看了《白鹿原》的電視劇後,禁不住又翻閱起來!每一次接觸他,心靈的震撼又增加一層!也許與自己的閱歷增加也有關係,《白鹿原》中白嘉軒、鹿子霖白孝文、鹿兆鵬······這些人物活生生的就是自己的鄉鄰啊!

《白鹿原》作者陳忠實親自住農村體驗,查閱諸多歷史資料,歷時六年,講述了關東塬上白鹿兩家族三代人的恩怨紛爭,表現了從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長達百年的歷史變化。

《白鹿原》一部現實主義力作,但裡面帶有一定的魔幻色彩。比如小說主人公白嘉軒一生娶了七個老婆,前六個都離奇死亡。是主人公命硬還是家居陰陽宅風水出了問題?再比如,田小娥死後,鹿三的一系列反常舉動,和白鹿原上的飛蛾和瘟疫,都帶有一定的封建主義色彩,但這是這樣一種手法,才把農村哪一種神秘色彩反映了出來。

原著的精髓是以一種冷眼旁觀的手法,將榮華富貴、功名利祿、兒女情長、最終都成為了過眼煙雲。主角們的追求都化為了泡影。所有的抗爭都是零和遊戲!

小說中,白嘉軒代表的傳統宗法制度死去了,田福賢代表的地方自治失敗了,嶽維山、鹿兆海代表的國民革命走向了悲劇!白靈、黑娃代表的造反奪權的革命者也死了!鹿兆鵬不知去向!只有背信棄義的白孝文,反而成為了人生大贏家,成為了滋水縣的新任縣長!

小說以中立者的身份冷眼旁觀,照實敘述,引發讀者朋友長長的思索!

能引發讀者共鳴和思考的東西,這才是真正的精髓!

您說呢?敬請在評論處留言交流!


村姑說村事


小說根源是生活,但境界高於生活;這為一點。二,大道、真理簡潔、明瞭。三,打蛇七寸、看人矁眼!若把這三點歸於一處,用生命力的張力來囊括的話;原上的塵埃、草木、動物、人物都有其獨特的張力,但是生命力卻各不相同!那,誰的生命力終極的強呢?可以說是"族長″,那白嘉軒是終極式標準!舉幾個例子,具革命且創新性的:一,子承父業接替族長且終於他,讓人"獨愴然而泣下″!二,舉妻七人,均是原配。三,育三子,長子游走於家、天堂、地獄間而終於迴歸;次子繼承其農民本色;三女是堅定革命人,用死赴命;為此父,教父級足矣!四,看似不可逾越的競爭對手,止息於面前!五,在族人前,唯我獨尊且一視同仁並舉。六,為了族人活,向土匪借糧。等等。無疑不顯示向舊勢力誓死宣戰的決心與行動力。這是平常的創造力。升級版的革命性創造力:無論族人、官家、國民黨人、共產黨人,在其面前都略遜一些。當革命性與創新性匹配時,白鹿原(含)上一切的生命張力都受其影射,如仙草、朱先生、鹿子霖、田小蛾、兆鵬、等等。至此可見,白嘉軒生命影射革命且創新,其存在即力即為生命力,而衍生出張力;這個張力表現在"活人″上,無活人皆歸於滅,無也!無,華夏之根。順而導出:白,代表人性活力;鹿表物性活力;原承載人、物張力的一切;旨在根!


連化草


反思才是《白鹿原》最主要的精髓吧



《白鹿原》滿眼都是反思,這裡有人類在歷史長河中對於自身成長的反思,有對人性血淋林的剖析,有對文化和民族的反思,有對人在社會變遷中生存狀態的提煉和展示。



①從《白鹿原》中,我們看到了先輩們是如何一步步從荒蠻和固有的思想枷鎖中成長和發展到今天的,人類的成長史,就像一個人的成長史,總是帶著蛻變和陣痛,一步步從稚嫩走向成熟。



②故事從白家和鹿家的爺爺輩開始,到白嘉軒和鹿子霖,又到白孝文和鹿兆鵬,以及他們的下一代,他們每個人身上帶著時代和文化的烙印。



③這裡有堅守的一輩,有傳承的一輩,有破局的一輩,有繼往開來的一輩,彙總起來卻是不折不扣的、對於人類成長的反思。



④文化的反思表現在白嘉軒身上,就是對儒家文化的傳承,有積極的部分,也有消極的部分。



⑤白嘉軒一生都在固守著白鹿原這片土地,一部《鄉約》是他制理白鹿原和維護宗法制的準繩。但隨著社會的變遷,他所固定的《鄉約》不但不能解決白鹿原的問題,反而成為一種束縛。




⑥人在各個歷史階段的生存狀態,在白鹿原中得到了漓淋盡致的展現,留辮子、剪辮子,衝出白鹿原、回到白鹿原,交農起事,當土匪,鬧革命,歷史在反覆中前進著。



⑦人性的反思,也是《白鹿原》的一個核心吧。田小娥在被田福賢當眾吊起來的時候,白鹿原上的人人皆是看客,冷漠的看客。



總的來說,《白鹿原》的精髓所在,或許是基於苦難之上,對於文化,對於成長,對於黃土地上人的反思吧。

影視成長筆記小刨手


白鹿原講的白家也好,鹿家也好,地主階級,無產階級,資產階級,以及封建主義,軍閥理論,都不是作者真正關心的,其實作者真正在講的是孔孟理學,講的是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辛而免,白嘉軒在白鹿原活的坦然,鹿子霖之後的遭遇都說明,人活著要正直、擔當、奉獻,那麼就可以坦然、平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