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沫不甜,茶湯非茶……濟南人咋這麼叛逆?

泉城濟南是個奇妙的城市,這裡既有養育了秦叔寶、羅士信等豪傑猛將的豪放,又有甘泉遍地、河湖清澈,堪比江南水鄉的溫婉,這般矛盾又和諧的氣質,自然也誕生了不少好吃的,千萬別以為他們天天都吃煎餅卷大蔥。


▐ 甜沫不甜,茶湯非茶

初見甜沫是在酒店的自助早餐,得知名字叫“甜沫”,本想撂下不吃,可服務員一句“這是鹹的”又把我引了回來。甜沫確實是鹹的,而且比起粥來更接近濃湯,各種調料在熱粥和蒸汽的催促下泛出陣陣香辛氣,有點像咖喱卻遠不如咖喱濃烈,總之喝下去覺得挺舒服的。甜沫的做法也很特別,並不是常見的先熗鍋再加水和配料煮,而是完全相反的步驟,要先煮粉條、花生,再加菠菜、豆腐乾,味道調好了再放小米麵,最後才是把蔥姜熗鍋過的油倒進去。

甜沫不甜,茶湯非茶……濟南人咋這麼叛逆?

至於這種鹹粥最早是誰發明的、以及明明不甜為什麼叫甜沫,流傳廣泛的說法就有好幾種。有的說最早是明末清初有田姓老闆給災民舍菜粥,“甜”是“田”之誤;也有的說是明代早期從光祿寺的茶湯流轉演變而來,但明代的“茶湯”意指茶水,並非某種特定的食物;比較可靠的說法我覺得是“甜沫”是“添末兒”的諧音,“末兒”指的是配料,“添末兒”就是添加了配料的粥。

甜沫裡的胡椒也能成為考據它起源的一個旁證。胡椒原產亞洲熱帶,大約在漢魏前後經西域傳入中國,宋元之前一直屬於奢侈品,到了明代才開始隨著海運的發展逐漸普及,再加上華南地區開始本土種植,到了明中晚期已經是尋常百姓家的日常調料了,所以就算是甜沫真的出現於明早期,裡面很可能也沒胡椒

甜沫不甜,茶湯非茶……濟南人咋這麼叛逆?

前面提到了茶湯,就再多說兩句,泉城有二怪,一怪是甜沫不甜,另一怪就是茶湯非茶,濟南的茶湯和北京的茶湯差不多,都是用糧食炒熟磨面再用開水沏,只不過北京用高粱或者糜子,濟南用小米。

甜沫不甜,茶湯非茶……濟南人咋這麼叛逆?

▐ 要大口吃的把子肉

我有一位旅日多年的朋友是個濟南府出身的山東好漢,這些年我不止一次聽他提過濟南的把子肉。把子肉在濟南城裡各處都能吃到,不過店鋪都很小,基本屬於平民食物。把子肉的賣法和吃法都透著豪放二字,玻璃櫥窗內一字排開七八個不鏽鋼大方盆,每個盆裡醬油色的紅湯中分別浸著燉好的五花肉條、瘦肉、丸子、海帶、雞蛋、豆腐皮等等,從分量上看估計燉這些東西的鍋尺寸也小不了。

甜沫不甜,茶湯非茶……濟南人咋這麼叛逆?

入口一嘗,像什麼肥而不膩之類的套話已經變得蒼白無力,雖然看上去顏色深,但實際上並不很鹹,湯汁也不像紅燒肉那樣黏稠,醬香味恰到好處,沒有喧賓奪主,反而襯托出滿口的肉香,巴掌大的一條五花肉瞬間就下了肚。從肉皮的表現和湯汁上面的浮油量來看,這五花肉應該是燉之前過了一次油,把肥肉中的脂肪炸出去了不少。

甜沫不甜,茶湯非茶……濟南人咋這麼叛逆?

跟所有小吃一樣,關於把子肉的來歷也有各種民間傳說,最有戲劇性的說法是劉關張拜把子結義時吃了燉肉,所以叫把子肉,不過結義之說只是於史無據的小說家言,姑妄聽之。也有說把子肉貫徹了孔子這個山東老鄉“割不正不食”的飲食理念,這一點我倒是信,因為這肉確實切得方方正正,每一塊都是一掌長、三指寬、一指厚,肥瘦比例也差不多。把肉夾起來放在米飯上細細端詳,發現上面繫著一條綿線,按這家店裡的說法,過去是用蒲草系肉,叫做“扎把”,所以起名把子肉,蒲草在我國各地指代的植物不同,大多是指香蒲這種水生植物,濟南有大明湖,香蒲估計也不難獲得,這個說法比之前的幾個可就靠譜多了。

甜沫不甜,茶湯非茶……濟南人咋這麼叛逆?

▐ 羊肉和蒜的奇妙搭配

山東自古產羊肉,《齊民要術》的作者賈思勰(xié)是山東人,他在書中就描寫了當時羊肉的多種吃法,直至今天,濟南也有不少好吃的羊肉菜,比如蒜爆羊肉。蒜爆羊肉和蔥爆羊肉的調味完全不同,是一道酸甜口的菜。羊肉用調料和澱粉抓過,軟嫩又沒有羊羶味,輔料基本只有拍成片的大蒜。羊肉和大蒜本來都有一些異味,不少人不愛吃,不過在芡汁的調和下,蒜爆羊肉呈現出來的就只是香味了。

甜沫不甜,茶湯非茶……濟南人咋這麼叛逆?

羊肉除了下鍋,更常見的吃法就是烤,濟南燒烤中除了有純羊肉串,還有一個更受歡迎的是蒜瓣肉,也就是整蒜瓣和羊肉串在一起烤。同樣是羊肉和大蒜的組合,蒜瓣肉和蒜爆羊肉又不一樣,如果說蒜爆羊肉是靠勾芡把羊肉和大蒜的味道調和到一起的話,那麼蒜瓣肉就是利用炭火讓羊肉和大蒜合體了,經過炙烤的大蒜不再那麼辛辣,和發生了美拉德反應的羊肉一起構成了有層次感的濃香。

甜沫不甜,茶湯非茶……濟南人咋這麼叛逆?

蒜瓣羊肉和烤羊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