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這些以烈士名字命名的紅色鄉鎮、紅色村莊

紅色鄉鎮

泰州這些以烈士名字命名的紅色鄉鎮、紅色村莊

楊根思

楊根思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戰鬥英雄和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級戰鬥英雄。江蘇省泰興縣(今泰興市)人。1922年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從小失去雙親,10歲當了放牛娃,12歲隨哥哥到上海當童工,終日過著衣不遮體、食不飽腹的生活。1944年2月參加新四軍。1945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楊根思參軍後,歷任班長、排長、連長,作戰勇敢,屢立戰功。1945年在浙西與國民黨頑固派軍隊作戰中奮勇當先,他用兩枚手榴彈炸掉敵人重機槍扼守的哨口,為連隊開闢了進攻道路,被評選為團戰鬥模範。1946年10月,在魯南郭裡集戰鬥中,他冒著國民黨軍嚴密火力封鎖,連續三次運送拉雷,炸燬敵前沿陣地地堡,被譽為“爆破大王”。1947年初,在魯南戰役齊村戰鬥中,他連續爆破國民黨守軍碉堡群,炸燬敵旅部核心工事,保障部隊迅速全殲齊村守敵,立大功一次,被評為“華東一級戰鬥英雄”。1948年底淮海戰役第三階段,他奉命率一個加強排攻擊夏砦國民黨守軍,機智地摧毀一組暗堡群,殲敵一個排,獲“華東三級人民英雄”稱號。1950年9月,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戰鬥英雄代表會議。 1950年10月,楊根思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11月,在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分割圍殲咸鏡南道美軍戰鬥中,時任志願軍某部連長的楊根思,奉命帶1個排扼守下碣隅裡外圍1071高地東南小高嶺,負責切斷美軍南逃退路。29日,號稱“王牌”軍的美軍陸戰第1師 開始向小高嶺進攻,猛烈的炮火將大部工事摧毀,他帶領全排迅速搶修工事,做好戰鬥準備, 待美軍靠近到只有30米時,帶領全排突然射擊,迅猛打退了美軍的第一次進攻。接著,美軍組織2個連的兵力,在8輛坦克的掩護下再次發起進攻,他指揮戰士奮勇衝入敵群,用刺刀、 槍托、鐵鍁展開拼殺。激戰中,又一批美軍湧上山頂,他親率第7班和第9班正面抗擊,指揮 第8班從山腰插向敵後,再次將美軍擊退。美軍遂以空中和地面炮火對小高嶺實施狂轟濫炸, 隨後發起集團衝鋒。他率領全排頑強抗擊,以“人在陣地在”的英雄氣概,接連擊退美軍8次進攻。當陣地上只剩他和兩名傷員時,又有40多名美軍爬近山頂。此時美軍判斷,經過幾番 輪攻,陣地上不可能再有“共軍”。美軍陸戰第1師的一名士兵,得意地拿著一面藍底白字的軍旗,準備插到小高嶺。突然,楊根思從陣地上站立起來,他舉起手槍,擊斃美軍軍官,接著趁美軍亂作一團之際,抱起僅有的一包炸藥,拉燃導火索,踩著美軍陸戰第1師的軍旗,縱身衝向敵群,與爬上陣地的美軍同歸於盡,英勇捐軀。

泰興市根思鄉

泰州這些以烈士名字命名的紅色鄉鎮、紅色村莊

楊根思紀念碑

1955年為紀念國際主義英雄楊根思更名“楊貨郎店”為“根思鄉”,1963年改根思公社,1983年復置根思鄉。1951年由當地政府自發籌資建立“楊根思祠”。1955年10月經省政府批准興建“楊根思烈士祠”。1965年改名為“楊根思烈士紀念館”,張愛萍題寫了館標。1970年改名“楊根思烈士陵園”。

泰州這些以烈士名字命名的紅色鄉鎮、紅色村莊

周奮

周奮 原名周連章,1916年出生,浙江鄞縣瞻岐市人。他五歲時死了父親,到了八九歲時,就為生活所迫,開始學做篾匠活。十五歲時到了上海,在一家服裝店裡學徒。他在艱苦的學徒生活中,一邊做工,一邊勤奮學習,使自己的文化程度從小學上升到大專水平。1938年,他擔任了上海女子中學英文教員。當年,他毅然離開了上海,來到了蘇中三分區如西縣工委參加了革命。1942年,周奮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先後擔任瞭如西工委民運隊長、蘆港區農抗會長、馬塘和蒲西區區長、區委書記等職。1944年8月,調至蘇中黨校參加整風學習,1945年3月任沙溝市副市長,9月為市長。1946年7月,沙溝市改為沙溝縣,周奮任縣長。1947春,調到高郵縣任副縣長。1947年4月22日,周奮率領武工隊與一夥蔣軍遭遇,撤退時不幸在崔垛被捕。敵人把周奮五花大綁,押到沙溝街上。這時,周奮當著廣大群眾的面,邊走邊痛斥國民黨反動派破壞停戰協定、非法進攻解放區、屠殺人民群眾的可恥罪行,表現了共產黨員英勇無畏的氣概。在走向刑場的路上,周奮昂首挺胸,大聲疾呼:“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殘暴的劊子手對周奮連刺十幾刀,周奮倒在血泊之中,為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周奮犧牲時,年僅3l歲。

興化市周奮鄉

泰州這些以烈士名字命名的紅色鄉鎮、紅色村莊

周奮鄉

周奮的英勇革命精神,崇高的革命氣節,深受人民群眾的崇敬。解放後,上級政府將仲寨鄉命名為周奮鄉,以永志烈士英名。周奮鄉,地處興化市西北部,位於高郵、寶應、興化三市縣交界處。境內河湖縱橫,水網密佈,氣候宜人,空氣清新,水土無汙染,自然條件十分優越,水面資源得天獨厚,是全市重要的水產品生產基地,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

泰州這些以烈士名字命名的紅色鄉鎮、紅色村莊

嚴昌榮

嚴昌榮(1913―1943)湖北松滋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軍排長、連長。隨軍參加長征到陝北後,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8年,調新四軍軍部教導總隊任軍事教員。後調皖南任三支隊五團營長。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一師三旅七團團長。率部首戰泰州,殲偽軍1個團。1942年6月,指揮所部於三陽鎮東部伏擊敵人,殲滅日偽軍200餘人,俘敵30餘人,並繳獲大量武器彈藥。1943年9月,率部攻打日軍興化縣唐子鎮據點。為掩護部隊進攻,親自用擲彈筒轟擊敵據點。因擲彈筒意外爆炸,不幸犧牲。時年30歲。同年,興化縣抗日政府將唐子鎮改名昌榮鎮,1944年又在興化合塔圩奚塔莊為其修墓立碑。

興化市昌榮鎮

泰州這些以烈士名字命名的紅色鄉鎮、紅色村莊

昌榮鎮

昌榮鎮原名唐子鎮,始建於唐朝初年,是江蘇省興化十大古鎮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紀念革命烈士嚴昌榮同志,易名為昌榮鎮。鎮內有著名的蒿坡廟、木塔寺和昭陽十二景之一——木塔晴霞。

泰州這些以烈士名字命名的紅色鄉鎮、紅色村莊

沈根餘,洪林鄉人,1918年出生於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1940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過治安主任、民兵隊長、鄉農會長、姜北區農會會長、區委委員等職。1947年農曆臘月二十九日清晨,沈根餘率領幾個小分隊在張尤莊打了個大勝仗,繳獲了大量武器,上午8時左右,撤回高家垛。氣急敗壞的敵人糾集了30多挺機槍,緊緊包圍上來,沈根餘沉著冷靜指揮大家還擊,堅持了10多個小時後,因彈藥不多,決定突圍,但敵人把唯一的通道堵死了,要撤退只有破冰泅水,沈根餘一邊組織大家還擊,一邊組織同志們泅水突圍,在泅水突圍中,沈根餘腹部中彈,壯烈犧牲。

高文生,洪林鄉人,1906年出生於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1943年參加革命,曾任鄉農會會長、區委委員、胡練鄉鄉長等職。參加革命後,他對黨忠誠,工作積極,勇敢鬥爭。沈根餘犧牲後,已突圍的高文生髮現沈根餘不見了,為了救戰友,他又鑽入了敵人的包圍圈,找到了已經犧牲的沈根餘,他揹著沈根餘的屍體遊了好幾條河,才擺脫了敵人的包圍。1948年,高文生調任胡練鄉鄉長(現沈高等村),同年10月的一天,他被叛徒出賣,不幸被捕。但不管敵人封官許願,還是嚴刑拷打,高文生始終沒有示弱、投降,最後,黔驢技窮的敵人用死來威脅他,高文生說:“共產黨人不怕死,怕死不是共產黨。”並高呼毛主席萬歲、共產黨萬歲、打倒國民黨反動派。敵人慌了手腳,連忙用刺刀戳高文生的喉嚨,並對他的頭連開兩槍,滅絕人性的敵人還殘忍地把他的耳朵、臉皮、身上的肉一塊塊割下來,但高文生對黨對革命的信念至死也沒有動搖。

姜堰區沈高鎮

泰州這些以烈士名字命名的紅色鄉鎮、紅色村莊

沈高鎮

為紀念解放戰爭中在此犧牲的沈根餘、高文生兩烈士而命名沈高鎮,並特刻石立碑,以明其旨,紀念碑現座落在沈高鎮敬老院內。沈高鎮位於姜堰區北郊,北與東臺市溱東鎮交界,素有“魚米之鄉”美譽。獲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的“全球生態500佳”殊榮的河橫村就位於沈高鎮境內。

泰州這些以烈士名字命名的紅色鄉鎮、紅色村莊

陳興泰

陳興泰 1924年生於興化戴南裴家莊,於興泰小甸址相連接,幼年給地主放牛。1940年參加新四軍,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班長、排長、武工大隊長,他機智勇敢、英勇善戰,出生入死,屢立戰功,先後身負戰傷二十多處,曾令敵人聞風喪膽。其所率部隊紀律嚴明,戰術過硬,長期堅持敵後作戰,有力地打擊了敵人,由於戰功卓著,被中共溱潼縣委表彰為“神兵大隊長”。1948年2月14日,陳興泰率4個排的兵力,迎頭痛擊敵還鄉團,迫使敵退到三里澤,大築防禦工事。由於敵人兵力勝過我方數倍,工事堅固,火力集中,武工隊衝不上去,又退不下來。千鈞一髮之際,陳興泰當機立斷,自己和警衛員、衛生員、司號手等人組成機槍陣地,吸引和壓制敵人火力。他端起機槍,向敵人猛烈射擊,一連射出一千多發子彈,終於壓住了敵人的火力,保證了武工隊安全突圍,而他自己卻因左胸中了敵人的子彈壯烈犧牲,長眠在這塊熱土上。

姜堰區興泰鎮

泰州這些以烈士名字命名的紅色鄉鎮、紅色村莊

興泰鎮地處姜堰北部,與興化接壤,原來叫沙甸鄉,1955年為紀念在本地犧牲的陳興泰烈士,改名為興泰鄉,興泰之名沿用至今。興泰鎮是一個人文薈萃,人傑地靈的裡下河水鄉,以草聖詩豪高二適先生故里而自豪,同時也是聞名國內外的中華民族風情旅遊項目“溱潼會船節”的發祥地。

紅色鄉村

1

靖江市銘坤村 (史銘坤)

史銘坤,1920年出生在馬橋鎮雙店村,1946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侯河區雙店鄉鄉長。1947年12月,他在開闢邊區鬥爭中不幸被捕。敵人將他押至馬橋據點,用盡酷刑,他寧死不屈,被敵人殺害於白衣堂西首。史銘坤犧牲後,馬橋一帶的人民群眾無不為之悲痛。為了紀念這位英烈,解放後,經靖江縣人民政府批准,他的出生地雙店村改名為銘坤村,即現在的馬橋鎮銘坤村。

2

靖江市克成村 (吳克成)

吳克成,靖江東興鎮人,1924年生。抗日戰爭爆發後,吳克成回到靖江,並在家鄉辦學,經常利用授課之餘,向學生進行抗敵禦侮的教育。1939年,吳克成加入中國共產黨,不斷號召貧苦農民團結起來,與惡霸地主作鬥爭,並從事黨的秘密工作,為收復靖江城作出貢獻。1948年遭國民黨軍隊伏擊,壯烈犧牲。為紀念這位倒在黎明前的英雄,靖江縣委、縣政府將吳克成的出生地豐秋鄉改名為克成鄉,也就是現在東興鎮的克成村。

3

靖江市利珠村 (浦驪珠)

浦驪珠,紅光人,1913年生。小學畢業後去常州學徒,抗日戰爭爆發後回鄉務農並積極參加革命鬥爭。在對敵鬥爭中十分英勇,善於做群眾工作,多次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完成上級任務。1947年被捕。臨刑前,浦驪珠堅強不屈,視死如歸,高唱《國際歌》,英勇就義。為紀念這位英勇的烈士,浦驪珠犧牲後,當時的太和區政府根據群眾要求,將浦驪珠出生的毗盧鄉改名為利(驪)珠鄉,現在生祠鎮有利珠村。

4

泰興市印達村(印達)

印達,1907年生。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上世紀初,印達村叫做芮音圩。印達出生這個村一戶貧困的農民家庭。1947年,在敵我力量懸殊的不利形勢下,印達帶領戰士們憑藉二三十杆步槍和敵人展開游擊戰,連續取得了廟頭莊、廣陵鎮、太平圩等戰鬥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敵人。但在同年九月,印達被敵人包圍,為了掩護戰友撤退,他陷入重圍。“在丁橋村的小學,他被敵人抓住了,敵人將他砍了頭,村民們晚上把他的頭偷了回來,然後縫好,入殮在這裡。”說到這裡,印少波又一次熱淚盈眶。 為了紀念印達烈士的英勇事蹟,村裡人經過商量,一致同意將莊名改為“印達村”。後來,有幾位村民還主動捐出了自家的責任田,建起了一座小型的烈士陵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