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一線普通工作者講述防疫戰疫故事

3月5日15時,陝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線工作者見面會,特別請六位一線的普通工作者,請他們走上省級權威信息發佈平臺,和大家分享他們的防疫戰疫故事。

六位一線普通工作者講述防疫戰疫故事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線工作者見面會現場。

守護好我們所在的這片土地

我叫陳颯,陝西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的一名工作人員,負責急性傳染病防控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工作。

自去年12月網絡出現“武漢不明原因肺炎”信息,就和同事們開始密切關注武漢疫情每一個細節變化。陝西省的首例確診病例,就是我和同事們通過反覆調查、多次採樣,對細節多次印證最終確認的,及時拉響了陝西省疫情防控的警報。

在疫情防控初期,我的手機每天會接到數百個來電,接電話時總保持擴音狀態,留出雙手在電腦面前工作,每天晚上是最忙碌的時候,我們一起整理分析最新的疫情信息,討論現在的疫情狀況,每天都是凌晨3、4點,把這些信息以報表報告給省衛健委,同時也要把這些信息及時反饋給各地防控機構。到現在,我和我的同事們一起抗戰了46天,雖然大家都非常累,但是守土有責,每一個參與抗疫的疾控人都在竭盡全力,守護好我們所在的這片土地。

疫情期間,我們辦公室裡有一塊很大的白板,上面總是寫滿著人名、日期,畫滿著線條,記錄著一例例病人的傳播鏈,我們每天就在那裡分析每個病例的感染來源。很多輕症病例由於症狀不明顯,他們在就醫前往往生活軌跡零亂多變,社會交集紛繁複雜,我們通過梳理病例的生活片段,根據“蛛絲馬跡”精準查找傳染的源頭和關聯,採取抽絲剝繭式的調查方式,將一個個看似毫不相關的片段,串成一條條緊密相連的鏈條,然後迅速將其斬斷。

現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帶著孩子回到外公身邊。

我是90後肖佳蔚,陝西省傳染病院西安市第八醫院一區護士。

第八醫院是陝西省市兩級新冠肺炎患者定點收治醫院,我和家人都在西安市第八醫院上班。全院320名醫務人員分為2批,輪流進入隔離病區。為了確保醫務人員的安全,以14天為週期,進行輪崗上班和隔離修養。

父親是醫院檢驗科的一名副主任檢驗師,母親是醫院供應室的一名主管護理師,老公是醫院信息科的一名技術人員。在這次疫情防控中,兩代一家四口人中,父親是家中最早進入抗疫一線的。大年初一,我被編入了隔離一區第二梯隊。因為防控的需要,老公主動申請加入醫院消毒隊,負責大環境和病區消毒和救護車消毒工作,母親一直在醫院供應室工作。

同一個醫院上班,同在醫院安排的生活區卻從未見過面。從大年初一到今天為止,和老公就見了一面。2月14日下夜班,我的老公剛好去消毒,我們在過道里偶遇到了,匆匆見了一面,分開的時候他對我說了一句特別暖心的話:“保護好自己,我們一起出去。”雖然話語很簡短,但我感覺很幸福。

我們醫務人員是離病毒最近的人,在病房裡來回穿梭,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為患者送藥、打針,為患者送水、端飯,稍微一動就全身是汗,就連護目鏡裡都是汗水,脫下防護服,身上的衣服就像“從水裡剛撈出來”,輕輕一擰就能擰出水來。被汗水泡久了,身上、手上那又紅又癢的溼疹長得密密麻麻,雖然抹上了藥膏,可第二天穿上隔離衣、再戴上3層手套,汗水還是蟄的生疼。

目前,我的父親已經結束了第一輪隔離期,再次進入到抗疫一線。我的母親仍然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我的老公仍然處於隔離休養中。我剛剛結束了14天的隔離休養,即將再次進入一線工作。

疫情結束後,最想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跟家人、跟老公一起吃個飯,真的是太久沒見了,彌補一下遲到了這麼久的團圓飯。

守護的是這個城市的平安幸福

我是馬志福,西安市公安局經開分局環食藥偵查大隊副大隊長。

疫情期間,我們公安機關主要負責全市道路、“一場五站”的疫情查控、社區入戶排查、疫情指令核查等工作。在高鐵西安北站疫情防控工作中,要接觸南來北往的各地旅客,疫情工作任務非常重,強度大,風險高,但是他們的民警、輔警沒有一個退縮的,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守護的,是全市人民的生命健康,守護的是這個城市的平安幸福。

我是一個糖尿病患者,疫情防控期間,十幾天沒能回家,藥不夠了得回家取藥,一直在一線的我怕自己身上有病毒,叫愛人把藥送到小區門口,愛人送藥的時候還帶了一碗土豆燒牛肉,她知道我愛吃土豆,讓我感到非常溫暖……當時,我趴在車的前引擎蓋上吃完了土豆燒牛肉,隨即又返回崗位。

有一天晚上,我們正在檢查點工作,上級領導前來檢查慰問,我們登記的人員站著工作,他就問你們為什麼有凳子不坐?我說天氣比較冷,凳子上面結冰了。領導走過來用手在凳子上面摸了摸,當時眼睛就溼潤了。當晚就解決了帳篷、棉衣、電油汀等保暖設施。

我是陽光救援隊的一名志願者,當陽光救援隊的隊友得知我在一線工作,他們就第一時間主動、自發趕來做志願者,和交警、消殺人員、管委會以及民警共同戰鬥在一線。

疫情過後,要好好的活著,力所能及的幹好警察這個本職工作,全力以赴守護好大家的平安。

1200多名“鹹東小哥”齊上陣

我是李婷,西安市新城區韓森寨街道華清學府城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李婷,也是新城區“鹹東小哥”的一名成員。

“鹹東小哥”是西安市新城區的一個志願服務團隊。

社區是疫情防控的第一線,從前期的入戶敲門行動開始,1200多名“鹹東小哥”齊上陣,先進行網格化劃分,就以我們社區為例,有28棟高層,7500多戶,20000多人,在很短的時間內摸排完這麼多人,如果不進行網格化劃分就會很亂,因此我們將它劃成了14個小網格,每一個小網格里會有一名社區工作人員,一名物業工作人員還有一名黨員,這是基礎網格員。

接下來,其他志願者會隨機分配到網格中進行摸排。韓森寨街道轄區4.4萬戶12萬餘人,短短的3天半時間,挨家挨戶進行摸排,詳細信息記錄下來,這第一手資料為我們精準化防控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剛剛打完入戶仗,門禁管理就開始了,小區管理最嚴格的幾天都是憑出入證出入,每戶兩天出去一人。有物業的由“鹹東小哥”協助物業進行門禁管理,關閉小區的其他出口。轄區9個無有效管理的小區,由“鹹東小哥”全面接管入戶、門禁管理、消殺、後期居家隔離人員服務等任務。

在門禁管理形成常態化之後,又轉入一場五站返陝人員接返,這些人員回來的時間點不定,“鹹東小哥”就把守在每一個院落門口進行二核,發放居家隔離告知書及服務卡等,我們社區最多的一天回來了60多人。緊接著就是居家隔離人員生活,“鹹東小哥”在網格里對接居家隔離人員的需求,隔離人員每天會在微信裡發需要的用品, “鹹東小哥”每天負責採買配送到家門口,並對體溫進行監測掌握,順便把垃圾帶下樓扔到隔離人員專用垃圾箱。

專業“鹹東小哥”隊伍“飯大爺”老年助餐點,為轄區困難群眾包括一線工作人員,平均一天送出上千個饅頭、花捲。很多人居家隔離之後,可能會產生心理恐慌也會有焦躁的情緒,對此我們建立了一支21人的“鹹東小哥”心理疏導專業志願服務隊。

疫情結束之後,想做的第一件事是和“鹹東小哥”小夥伴們好好慶祝一下,慶祝我們打贏了一場漂亮的戰役。下來是帶著孩子去到戍守邊疆的老公身邊團圓。

寒冬裡溫暖著我們這座城

我是王志忠,西安出租車“愛心車廂”志願團第一分隊的一名志願者,在出租行業幹了將近30年。

疫情發生以後,西安市網約車和大部分公交車被要求暫停營運,看到奮戰在一線的白衣天使們出行遇到了困難,我們就組建了這支特殊的“抗擊疫情志願團”。

1月29日徵集令下發以後,短短3個小時,就拉起了500餘輛車特殊志願團。志願團分為9個隊,主要是為交大一附院、二附院、唐都醫院、西安第八醫院等9家防疫任務較重的醫護人員提供免費的上下班通勤和公務用車保障。每個醫院都有一名專業的負責人,每天收集醫護人員的出行信息。分隊有一名負責人收集派單,發送到各個群,大家根據自己的情況搶單,每次派單幾秒之內就被搶完了。

一個多月來,志願者在9所醫院門前,幾乎全天都有志願者守候。截至目前,團隊已經出動車次在15000多輛,接送醫護人員將近20000人次。

在志願服務一個多月的時間裡,七分隊的蘇軍選、楊國平、李蘇敏、張甲四位志願者24小時堅守在醫院。一分隊的姐李永蘭,幾乎每天堅守到凌晨兩三點,由於她在這次疫情當中的優異表現,被組織特批加入中國共產黨,就在她守候的醫院門口,醫生護士見證了她入黨宣誓的全過程。

編外志願者張海,曾經在沒有搶到志願者名額的時候,自己開著車,在幾個醫院周邊守候,為醫護人員服務。張海租住的城中村出入不方便,為更好的為醫護人員服務,在車上住了一個多月。第九分隊除了為醫護人員服務以外,還要承擔起為防疫人員專職服務的工作,特別成立了由20人重新組成的小分隊,拉載著防疫人員到隔離點,每天往返多次。四分隊的7名志願者,為防疫人員當起了專職司機,為接送疑似病例的救護車引路開道,每天從西安火車站和北客站,接返陝人員到隔離站。

疫情期間,社會上還有很多求助的。

讓我們的西安再火起來,重新投入到正常工作當中,為中外賓客提供更好的服務。


詮釋守望相助的人間大愛

我是蔣敏,今年22歲,的是銅川市耀州區小丘鎮原黨村人,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大四的學生。

寒假回家後,本想和父母歡歡喜喜過個年,但是新冠肺炎的疫情襲來。

原黨村有1000人,但村幹部只有10多名,看著他們又是忙著排查返鄉人員,又是忙著宣傳防疫知識,忙得團團轉。就跑到村上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告訴孫叔叔我想當志願者,幫村上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得到同意後,就把村上寒假回家的學生們組建了一個微信群,號召大家一起當志願者,守護村民生命健康。經過村幹部的簡單培訓後,志願者們來到村口的疫情防控監測站,給過往的行人測量體溫,車輛和行人消毒,普及防疫知識。

寒冬臘月,原黨村又在高原上,下過幾場雪後,幾個小夥伴就撐不住了,跑過來跟我說,在這兒執勤又冷又餓,還這麼危險,我想回家。我對他們說,我們是年輕人,是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志願者,越是艱險越要衝上去。在我的耐心勸導下,同學們漸漸打消了回家的念頭,學生志願隊23人在村口監測站堅守了一個多月。在學生志願隊的帶動下,村裡的更多人參加了志願服務工作。

鄰居丁阿姨是開飯館的,做飯非常拿手,她看見村幹部們和學生志願者們每天風餐路宿,就做了最拿手的刀剺面,熱乎乎的給我們送來。殘疾老黨員張爺爺拄著柺杖,用顫抖的手把省吃儉用的200元遞給我們,看著他的身影,同學們都流下了淚水。這樣感人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大家你一百我一百,你送刀剺面,我送愛心餃子,村裡收到愛心捐款捐物7萬餘元。

通過這一個多月參加志願活動,懂得了什麼是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體會到了志願服務的高尚和無私,也切身體會到了文明的力量,也深刻的理解了奉獻這兩個字的含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