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魏征,为什么下场那么惨?

国闻杂谈


魏征活着的时候,唐玄宗对魏征非常信任和尊敬,多次给予他丰厚的奖励和高度的赞扬。

其实,魏征活着的时候,照一般的情形来看,李世民对他应该很不好才对。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魏征本来是李建成的首席谋士,曾多次建议李建成打击李世民,可以说是李世民的敌人。二是魏征追随了李世民后,多次直言敢谏,很多次都搞得李世民很没面子。

但是,魏征活着的时候,李世民偏偏从来没有打击过魏征。反而在魏征去世后,李世民对魏征进行了打击。《旧唐书》记载李世民取消了自己女儿与魏征儿子的婚约。《新唐书》记载,李世民不仅取消了女儿与魏征儿子的婚约,还推倒了他为魏征写的墓碑。而魏征的家族,也因为这件事,“其家渐衰矣”。

(魏征剧照)

那么,李世民为何在魏征生前对他那么好,魏征死后,他却又做出如此凉薄的事情来呢?

咱们先来说说,为何魏征活着的时候,李世民会对他那么好。

其一,李世民为了安抚李建成旧臣。

玄武门政变发生后,李建成的那些旧臣们都惴惴不安,唯恐李世民进行清算。李世民从稳定统治的角度出发,当然不愿意把事情扩大化,引起动乱。但是,李世民却不能取得李建成旧臣们的信任。于是,李世民从魏征入手。李建成的旧臣中,魏征无疑是与李建成关系最为亲密的人。如果李世民对魏征都能容忍,其他人就都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出于这个考虑,李世民不但赦免了魏征,还封他为詹事主簿,派他去安抚李建成的旧臣们。这一招果然起到了奇效,李建成的旧臣们很快就心安了。

(长孙皇后剧照)

其二,长孙皇后对魏征的喜爱。

长孙皇后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贤后之一,李世民和她的关系非常好,很听她的话。有一次,李世民想把他与长孙皇后的女儿嫁给长孙无忌的儿子。因为特别钟爱这个女儿,因此想提高出嫁待遇。朝臣们都积极附和李世民,只有魏征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这样做,不合规矩。

李世民还没有表态,但长孙皇后知道后,对魏征大家赞赏,还专门送他礼物,表达对他的敬重之意。

这样一来,魏征就成了长孙皇后庇护的人。李世民深爱长孙皇后,因此也就对魏征非常信任了。

其三,李世民想做一个千古贤君。

李世民之所以要做贤君,一方面,是因为他要急于消除玄武门政变对他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他作为优秀政治家的眼光使然。魏征作为一个直臣,同时又是李建成的旧人,只要善待他,李世民的历史地位也就确立了。所以,无论如何,李世民一定要善待魏征。同时,作为一个头脑清醒的大臣,魏征的存在,确实对李世民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后来,李世民征伐高句丽,对国库的消耗太大,那时候李世民就说,若是魏征还活着,他一定会劝我别干这件事。

(侯君集剧照)

那么,李世民在魏征死后,为什么又要那样凉薄地对待他呢?

直接的原因,是因为侯君集谋反被处死,同时,另一个大臣杜正伦又因事被罢免。而这两个人,都是魏征向唐太宗推荐过的。还有一件事,就是魏征向唐太宗上奏,但是他把自己上奏的内容拿给史官褚遂良看。李世民认为,这是魏征希望自己的事迹能够进入史书的表现。

这三件事,因此改变了李世民对魏征的看法,认为魏征心怀奸诈,并不是一个忠直的人,因此,做了“悔婚”和“仆碑”两件事。

不过,李世民做出的“悔婚”和“仆碑”,其实还有更深层的意思。尤其是魏征在把上奏的内容给褚遂良看的时候,触动了李世民非常敏感的一根神经。因为在李世民和魏征的君臣关系中,虽然一个“敢谏”,一个“纳谏”,看起来相得益彰,实际上李世民始终处在一个不利的位置。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说的都是李世民不对,李世民做了错事,魏征给他纠正过来。这一点,李世民肯定是不爽的。

虽然李世民不爽,但是魏征活着的时候,李世民是不好打击他的。因为一打击他,就会给人一种他在打击报复的嫌疑。那他和魏征的“君臣神话”,也就大打折扣了。而当魏征去世后,这时候打击魏征,一方面魏征不可能争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努力压低魏征的历史地位。压低了魏征的历史地位,李世民的历史地位,也就抬高了。

当然了,李世民也就是打压魏征一下,最终,他又重新把魏征的碑给他树起来。这样做,不是说魏征有多好,而是表明,这是李世民给魏征的恩惠。这样一来,李世民的历史地位,就变得更高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说起魏征,大家肯定都会想到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废;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个“人”,指的就是魏征。魏征生前颇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器重,但在魏征死后,李世民竟派人掘断了魏征的墓碑,让魏征死后都不得安宁,这又是何缘故呢?

早年经历

魏征,原名为“魏徵”,字玄成,早年时期的魏征在李密帐下为官,因其写得一手好奏疏,颇得李密欣赏,认为他文采非凡。魏征曾为李密献上过能够壮大自身的十条计策,但可惜没有被李密采纳。

后来魏征跟随李密投降了李唐,但这也不能阻挡魏征那颗蠢蠢欲动的心。魏征在投降之后又转去了李神通的麾下,不久李神通被窦建德大败,魏征又改投于窦建德麾下,两年之后,窦建德又败于李唐之手。

不得不说,魏征就像古代版“柯南”,,走到哪,哪就兵败。

按照惯例,像魏征这种身份的人早就被处死了,但是这次魏征依然没有被处死,反而受到李唐太子李建成重用。不得不说,魏征眼光独到,看出李世民不甘于屈居人下。他曾经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建议李建成把李世民调走,但还没来得及实施,就爆发了玄武门之变。在玄武门,李建成、李元吉等被诛杀。李世民成了最终的大赢家。那之后,魏征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境遇呢?

效忠李世民

李世民派人将魏征带来,责问他为什么要离间他们兄弟?魏征非常直接回答道:“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李世民见魏征直言相告,认为这个人可用,便赦免了魏征,并让他担任詹事主簿。

唐贞观元年,李世民称帝,魏征的官职也随之水涨船高,官拜尚书左丞。不得不说,尽管魏征曾效忠过李建成,但李世民还是很信任他的,所谓用人不疑,大抵是这个样子的。李世民心怀大志,想要打造一个空前盛世。便重用魏征,还曾多次在床榻上召见魏征,向他询问国家大事的得失。魏征也尽心尽力的回答,直言相告。

据记载,贞观六年,唐太宗李世民最宠爱的女儿长乐公主要嫁给长孙无忌的孙子长孙冲。李世民十分疼爱这个女儿,想让她风光大嫁,便和大臣们商量说,“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嫁,礼数欲有所加。”说白了,就是想给女儿多点嫁妆。这也是人之常情,大臣们都附和,并进言说长乐公主的嫁妆可以双倍于她的姑姑永嘉长公主。但是魏征对此事却表示反对,认为这违反了礼制。李世民不太高兴,回宫之后将这件事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听了之后对魏征赞不绝口,并派人赏赐了他,并传话给魏征,“听说你正直,如今见识到了,希望你保持下去,不要改变。”魏征听闻之后十分感动,而且有了长孙皇后的话,魏征更加敢于进谏。

久而久之,皇帝看见他都十分头疼,害怕魏征说他的错处。但是对魏征的信任,也是与日剧增的,还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魏征以自己患病来推辞,李世民却认为患病的魏征也可以保全太子。可见魏征恩宠之盛。

因病逝世

贞观十七年,魏征因病去世。李世民伤心异常,罢朝五天。这在当时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殊荣。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征,但被魏征的妻子裴氏以魏征生平喜好简朴为由拒绝。灵柩就以一辆小车装载,李世民召集文武百官出城相送,痛哭流涕,并且亲自为魏征刻写碑文。还说下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废;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同年,李世民将魏征的画像置于凌烟阁,在二十四位功臣中,位列第三。可见李世民对魏征真是非常重视了。

但自古伴君如伴虎,谁能想到李世民竟将魏征的墓碑给掘断了。

死后断碑

这主要是因为魏征曾向李世民举荐过两个人,侯君集和杜正伦,说这两个人有做宰相的能力,应该重用他们。结果侯君集竟然造反了,李世民大怒,将其处死,又罢免了杜正伦。

转念一想,这两个人都是魏征推荐的,魏征生前有可能也参与了谋反,李世民越想越生气,就派人推倒了魏征的墓碑。大概是觉得魏征沽名钓誉,不是个好人,怎么能用皇帝亲手刻写的墓碑呢!不仅如此,还取消了衡山公主与魏征长子的婚礼。

但魏征墓碑也没有一直断着,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亲自率兵征讨高句丽,损失惨重,也没能灭了高句丽。这时的李世民又想起了魏征的好处,说如果魏征在,能够劝谏我,我也不会这样了,于是又派人修好了魏征的墓碑,并且按照少牢之礼祭祀他。

自古君心难测,谁能想到李世民那么信任魏征,居然断了魏征的碑。我猜想,可能不仅仅因为侯君集谋反的案子,也有可能是因为魏征提了太多谏言,惹得李世民不高兴了,生前不好意思处罚他,毕竟李世民想要当明君,怎么能随便处罚臣子呢,所以只好在死后找个由头折腾折腾魏征,这也是有可能的。


史论纵横


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著名的谏臣。魏征去世后,李世民慨然叹曰:魏征没了,我也就失去了一面镜子。魏征的一生,始终得到了李世民的器重,在晚年时还被李世民任命为太子李承乾的老师。在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之际,李世民还和太子承乾亲自到魏征府上探望。病危之际的魏征此时还在忧国忧民,感动之余的李世民当即将和长孙皇后所生的幼女衡山公主赐婚给魏征的长子魏叔玉。



魏征死后,李世民罢朝五天,并让九品以上朝廷官员全部参加魏征的葬礼。他还欲为魏征举行豪华的葬礼,只不过由于魏征妻子认为魏征生前力倡俭朴,这样排场的葬礼并不符合魏征的生前遗愿,李世民这才作罢。为了表彰魏征的功绩,李世民将其画像位列凌烟阁,并为其亲书碑文,陪葬昭陵。

魏征死后可以说是倍极哀荣,其下场并不悲惨。但仅仅过了三个月之后,魏征的长子魏叔玉与衡山公主的婚事也黄了,李世民悔婚了。并且更严重的是李世民亲自下令推倒了魏征的墓碑。魏征已逝,到底是何事如此触怒李世民,令其推倒魏征的墓碑以泄心头之恨呢?他是如何得到李世民的器重,又为何招致李世民的忌恨呢?



魏征生于北周末年,成长于隋朝末年,时逢乱世,他的成长轨迹也因此很杂乱。他做过道士,后来又投奔了李密,做了李密的文秘。在李密归顺唐朝时,魏征也随之归唐。

魏征归唐后,又说服徐世勣和元宝藏也归顺了唐朝。但在黎阳时,魏征又被窦建德所俘。窦建德很赏识魏征的才学,任命魏征为其起居舍人。后来李世民击败了窦建德,魏征才又归唐。

魏征归唐后,太子李建成倾慕其学识,招揽魏征成为太子洗马,从此魏征就成了太子建成的心腹人马。

随着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的矛盾不断加深,魏征多次劝说李建成除掉李世民,以免后患。

但在玄武门兵变中,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射杀了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夺取了太子之位。李世民素闻魏征的才干,又将魏征纳入帐中,出任太子詹事府主簿。

李世民称帝后,魏征出任谏议大夫,从此开启了一段魏征敢犯龙颜直谏、李世民从善如流的君臣佳话。

贞观二年,魏征升任秘书监。他又出任此职后不久,就搅黄了李世民的一件好事。原来李世民看上了一位朝廷官员的女儿。当魏征得知此女已订婚别家时,就劝说李世民顾及自己的声誉打消了这个念头。谁知此女的未婚夫家怕因此累及,赶紧撇清和女方并未有婚约,李世民因此又有了想法。魏征洞若观火,上谏说男方是因为祸及自身,因此才谎称未有婚约。李世民这才作罢。

有一次,李世民欲到泰山封禅。魏征认为这样做劳民伤财,有百弊而无一利,从而极力反对。李世民最终还是听取了魏征的建议,取消了这次计划。

魏征多次当众直谏李世民,搞得李世民对他也有些发怵。有一次在玩鹞子,恰巧魏征来汇报工作。李世民怕魏征再斥责一番,就把鹞子藏在怀里,结果闷死了。

李世民对魏征的直谏,虽然有时下不来台,一时心里有些气愤,但他也明白,魏征的直谏是从国家大局出发,是功在国家的。所以李世民对魏征也很器重,贞观七年,魏征升为侍中,进入权力中枢。

贞观十年时,魏征晋光禄大夫、郑国公。直到贞观十六年时,魏征因为身体健康原因,才卸任宰相,出任太子太师。贞观十七年正月,魏征去世。此时李世民对魏征还是给予很高评价的。但在同年四月,侯君集牵涉太子李承乾谋反案,被李世民诛杀。而魏征生前曾向李世民举荐过侯君集。无独有偶,魏征举荐的另一个人杜正伦此时也牵涉此案中。魏征举荐的两个人都与太子案有关,这不禁令李世民心生疑窦。


恰巧此时,又有人反映魏征在进谏时,都要把进谏的内容告知褚遂良。褚遂良时任起居郎,记录李世民的言行。李世民认为魏征这样做,在史书上就抬高了自己。这时,李世民大为光火,认为魏征欺骗了自己。于是就解除了女儿衡山公主和魏叔玉的婚约。并且这还不解恨,李世民又下令推倒了魏征的墓碑。

不过,二年之后,李世民高句丽之战失利。李世民这时幡然醒悟,又念叨起魏征的好。他感叹如果魏征再世,一定会劝阻他这次军事行动。于是他又命人给魏征重新竖立了新碑。


岁月是一条河流


贞观十七年,一代名相魏征不幸病逝。

唐太宗李世民知道魏征的死讯后,放声痛哭,他废朝五日,亲自为魏征刻写碑文,并且还带着文武百官为他护送棺椁到昭陵入葬。

如此恩宠,成就了唐太宗和魏征之间良臣、明君的千古佳话。

《旧唐书·魏徵传》:后数日,太宗夜梦徵若平生,及旦而奏徵薨,时年六十四。太宗亲临恸哭,废朝五日,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曰文贞。给羽葆鼓吹、班剑四十人,赙绢布千段、米粟千石,陪葬昭陵。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时常会怀念起以前和魏征相处时的情景,他在凌烟阁观看魏征的画像时,还曾赋诗一首,以表思念之情。

王者往往会招致小人的嫉恨,如果小人自身又不能靠实力达到王者段位,那么通过“人身攻击”抹黑对方便成了这类人在精神上取胜的唯一手段。

魏征死后发生的一件大事,给了那些嫉恨魏征的大臣们一个机会。

当时,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给唐太宗上了一封奏疏,上面提及请求更换太子:皇太子及诸王。陛下处置。未为得所。太子国之本也。伏愿深思远虑。以安天下之情。

李世民回答他:我识卿意。我儿虽患脚。犹是长嫡。岂可舍嫡立庶乎。

李世民虽然拒绝了李安俨的提议,但这件事却让本就担心被李世民废除的太子李承乾更加惶恐,李承乾决心与其坐视灭亡,不如铤而走险。

太子李承乾了解到侯君集,因为先前私藏高昌国宝物被治罪的事情,内心怀有不满,便和他约定好发动叛乱,依靠武力再上演一出逼君退位的把戏。

《旧唐书·侯君集传》:君集自以有功于西域,而以贪冒被囚,志殊怏怏。

《旧唐书·侯君集传》:时庶人承乾在东宫,恐有废立,又知君集怨望,遂与通谋。

但李承乾和李世民比起来,终究差了不止一个段位,他和侯君集的计划尚未实施,便因为齐王李祐起兵的事情,一起给牵扯出来了。

当时李承乾看到齐王都敢造反,便对着自己的护卫纥干承基说出了一番很大胆的话:“我西畔宫墙,去大内正可二十步来耳,此间大亲近,岂可并齐王乎?”

李承乾没有料到纥干承基并不是一个特别靠谱的人,他牵扯进了齐王造反的事件,被大理寺给缉拿了,为了响应“坦白从宽”的国策,纥干承基很直接就把太子给出卖了:遂告其事。

唐太宗李世民知道这件事后,将与太子有合谋嫌疑的人统统连坐。

魏征是太子李承乾的老师,他又“密荐中书侍郎杜正伦及吏部尚书侯君集有宰相之材”,恰好在李承乾谋反事件中,杜正伦和侯君集都在连坐名单中:正伦以罪黜,君集犯逆伏诛。

在造反这件事上,1+1+1的影响力远远大于三,唐太宗在这时候对于魏征产生了怀疑:怎么造反的人都和你有关,你的嫌疑有点大啊!

于是,李世民推到了魏征的墓碑,取消了给他儿子的赐婚。

李世民忽略了一件事,太子是他的儿子……

后来,李世民征战高丽回来后,他又响起了魏征的好,便又重新立起了墓碑,赏赐了他的妻儿子女。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1】《唐会要卷四》

【2】《新唐书·列传第四·高祖诸子》

【3】《旧唐书·卷七十五·魏征列传》

【4】《旧唐书·侯君集传》


脑洞趣味历史


一代名相魏征,被唐太宗誉为“人镜”,并列铜镜,史镜三大镜子之一。

《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征未在相位的时候,就表现出贤臣之才,为太子李建成洗马的时候,就规劝李建成要想办法包住太子的位置,以防止他人谋取,到后来的“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被杀,李世民上位当了皇帝,这时候唐太宗李世民仍然欣赏魏征的才华,不计前嫌的重用魏征,并且委以重任。


魏征退位之后,都发生了什么?

魏征其实很早就向唐太宗李世民申请退位,奈何李世明不肯批,还派人转告魏征:社稷的安危只寄托在你身上,就算你双目失明,也要把你请在跟前,我们一起商量国事。后来又过了几年,唐太宗经不过魏征的退位申请,在贞观十年六月,让魏征退位,但也不是告老还乡,而是授予一个闲职:二品散官职位。

魏征退位之后,得到一个闲职,但是魏征还是闲不住,在退位之后7年病死,在这期间还是兢兢业业的为国为民,是为: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在遇到唐朝的很多重大问题,依然勇于直谏,这使得唐太宗避免犯的很多错误!

魏征一生为主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不明白题主表示下场惨?唐太宗李世民对于魏征的死是悲痛 ,日后他犯错的时候,多次说道“要是魏征在这里,他就会阻止我犯这样的错误”。


林生观历史


我不太明白所谓魏征的下场惨到底是惨在哪里了?

爵位被剥夺了?

没有呀,魏征的郑国公爵位妥妥的由他的长子魏叔玉继承了,“叔玉袭爵国公”(《旧唐书》魏征传)。

子孙受到打击了?

没有呀,魏征的几个儿子,仕途发展都很不错,“叔玉袭爵国公,官至光禄少卿;叔瑜至潞州刺史,叔璘礼部侍郎”(《旧唐书》魏征传)。

坟墓被李世民挖了?

更没有呀,李世民又不是盗墓贼,不干挖人坟墓的勾当。

那魏征到底惨在哪里呢?

无非是史书记载的两件事:扑碑、悔婚。下面我分别说说:

一、扑碑

这就是被严重讹传为李世民挖了魏征坟墓的扑碑。实际上,魏征碑的碑文是李世民亲自写的,“帝亲制碑文,并为书石”(《旧唐书》魏征传),当时李世民对魏征的评价应该是非常高的。但是,紧接着发生了李承乾谋反事件,牵出了侯君集和杜正伦,而这两人都曾被魏征推荐位宰相人选,于是李世民自然而然的怀疑魏征结党。然后,又有人说魏征有个几十万字的小黑本,专门记录他和李世民吵架的过程,魏征私下把它拿给史官看,“徵又自录前后谏诤言辞往复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这在唐朝叫做“漏泄禁中语”,是一种罪,贬官、流放、甚至杀头都可以。

按说魏征的这些行为,绝对够得上动用唐律处分,至少也得削爵夺官。但是,李世民没有这么做,他只是收回了自己写的碑文,类似于现在的撤销悼词。只不过因为已经刻在石碑上了,所以需要扑碑,也就是把碑推倒。但是请注意,李世民只是在表明自己个人的态度,并未动用皇权。扑碑以后,也并未禁止魏家重新立新碑。

二、悔婚

李世民原本答应把衡山公主嫁给魏征长子魏叔玉,后来因为魏征的行为,李世民反悔了。这也只是李世民个人行为。

除此之外,李世民对魏征再无任何处罚,可以说,结合魏征的所作所为(结党和漏泄禁中语),李世民表现的已经非常克制了。即便是魏征的那个几十万字的小黑本,李世民也并未下令销毁,后晋史官在编写《旧唐书》的时候,仍然能看到,“臣尝阅《魏公故事》,与文皇讨论政术,往复应对,凡数十万言”。

所以说,魏征遇到李世民这个皇帝,自己偷着乐吧,要不是李世民,随便换个皇帝,针对魏征的结党和漏泄禁中语的行为,绝对会把魏家整治个一溜够。


详侃历史


魏征的下场都算惨的话,那长孙无忌、李善长、李斯等算什么?岂不是惨不忍睹了。

魏征的结局已算是人臣中比较好的啦,虽说不上顶尖的,但也算是上等的了。想想看,能在去世的2年后,依然让李世民说出“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这样的话,魏征的结局能差吗?



虽然在魏征死后的那一年,因他举荐的侯君集、杜正伦两人涉嫌谋反,导致李世民对他有所怀疑,怀疑魏征是侯君集一党的,从而取消了衡山公主与魏徵长子魏叔玉的婚约,并推倒了他为魏征所立的纪念碑。

先不说,李世民做的也就仅限于此,对于魏征死后所追赠的司空、相州都督,“文贞”的谥号,及入凌烟阁等这些封赏都没取消。且在第二年,李世民就重新为他立了纪念碑,还让人以少牢之礼祭祀他。



要知道“少牢”可是只有诸侯、卿大夫才能享用的祭祀规格,仅次于帝王用于祭祀社稷的“太牢”,从中可以看出李世民对魏征后来并无记恨之心,而是实实在在的厚待。

所以从种种迹象可以看出,魏征的下场并不惨,相反李世民对他也是厚待的,对他的后世子孙也是不错的,他的儿子魏叔玉后来就坐上了光禄少卿这样的高官。



其实当年李世民之所以会取消婚约,之所以会推倒魏征的墓碑,完全就是一时之气巴了。他不敢相信自己最为信赖的魏征,会与侯君集等人反他,会跟那些乱党是一伙的,所以他很愤怒,也很气恼,于是一起之下就做出了如上所说的那等作为。

而后李世民在证实魏征与此时无关后,不久他就立刻醒悟,为魏征查新立碑,因示恩宠。



如李世民自己所说:“贞观之后,尽心於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就是李世民如此欣赏的魏征,他的结局就注定不会悲惨,而魏征自己的所作所为也注定他将名垂青史。

正如李世民给予魏征的谥号“文贞”,“魏徵以王道佐时近“文”,爱君忘身近“贞”,二者并优,废一莫可,故曰文贞。”,如此忠心的魏征,又拥有如此功劳的魏征,辅佐李世民治理出了“贞观之治”这样的盛世,魏征又岂能得不到好下场呢?



再者李世民可是千古仁君,“善待功臣,虚心纳谏”这是李世民最大的优点,纵观李世民的一生,他从未无理由,或以“莫须有”的理由去杀害跟随自己的功臣,对于那些因直谏从冒犯他的臣子,他也一概不予追究。所以就是这样的李世民,他又怎么不善待那样忠心的魏征呢?


澳古说历史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题主所问的“一代名相魏征,为什么下场那么惨”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周星驰在《唐伯虎点秋香》电影中的台词:

唐伯虎欲进华府,假装卖身葬父,此时来了另一位卖身葬全家的也想进华府,于是两人在华府门口比惨。石榴姐问唐伯虎:“你有什么比他更惨的,快说出来啊?”

唐伯虎说:“我……这……你看我这几天没有剪指甲,里面全是黑泥,难道这还不够惨吗?”

魏征的惨从何来?

魏征在归顺李世民之前都不怎么被重视,瓦岗的李密不采纳他的建议,太子李建成也不听他的劝告,完全是一种怀才不遇的状态。

怀才就像怀孕,时间长了总会被人发现。但要把才华展现出来,就必须要有一个知遇之人,李世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成功后,质问魏征当初为什么要向李建成提出把自己调到外地的建议,魏征还昂首挺胸地说:“太子要听了我的话,今日也不至于如此!”

李世民看魏征可以啊,丝毫没有害怕的意思,而且确实也是一位有能力的人,于是就把给他安排了詹事主簿的工作。

魏征跟了李世民可谓是如鱼得水,他以帝师的身份时刻提醒着李世民,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他所提的建议基本上都被李世民采纳,而且给他的封赏也不少。甚至民间传说,魏征不但被人间的皇帝重用,还被玉皇太帝聘为“监斩官”。(以下为民间故事)


传说贞观年间,长安干旱无雨,龙王变成凡人来到民间视察,在路边遇到一位算命先生,便想戏弄一番。他问算命先生什么时候会下雨?下多少?算命先生都给算出来了,龙王开心了,因为下雨是龙王说了算,于是就要打赌,想砸算命先生的招牌。

戏弄完算命先生后,龙王开心的回家了,他前脚刚踏进龙宫,玉帝的传旨童子就到了,要求龙王降雨,降雨日期和雨量与算命先生说的完全一样!龙王傻了,这下玩大了,为了保住面子,龙王把雨量改了,因此而抗了玉帝的旨意。

玉帝非常生气,决定要把龙王的头砍下来!龙王听到要斩自己的消息非常害怕,他跑到李世民面前喊救命。李世民纳闷了:“玉帝的事我管不了啊?你找我有什么用?”

龙王说:“玉帝安排的监斩官是魏征,只要你在斩我的那个时辰拖住魏征,我就能活命。”

李世民答应了,到了要斩龙王的时候,他就找魏征下棋,这样魏征就脱不了身。谁知魏征趴在棋盘上睡了,在梦中把龙王给斩了!


魏征就是这样一位大臣,深受唐王李世民的重视,而且病死后还追赠其谥号,送葬的时候李世民召来文武百官一起相送,还亲手刻了碑文。魏征的一生真的不惨!

结束语

魏征死后,因为侯君集和杜正伦谋反事件而牵涉到他,李世民下旨砸了魏征的墓碑,还解除了魏征长子魏叔玉与新城公主的婚约。不过事后李世民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有点过激,又重新给魏征立了新的墓碑。

魏征的下场一点都不惨,反而是有个很好的善终。


水煮汗青


魏徵,唐朝时期著名的宰相,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死后入凌烟阁。

魏徵在贞观十七年的时候去世,不能说魏徵的结局很惨,魏徵的结局还是很好的,魏徵死后,当时李世民还准备大葬魏徵的,李世民还为此废朝五天,来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而且李世民还召集百官为魏徵出城相送,魏徵的碑文还是李世民亲自刻书的。这样的死后待遇,在整个历史上也是少见的。所以怎么能说魏徵的下场很惨呢?

要说魏徵的下场很惨,只能说是魏徵死后,李世民后来把魏徵的碑都给砸断了。但是后来李世民又给魏徵修碑了。为什么李世民砸了魏徵的碑又给他修呢?

首先来说李世民要砸魏徵的碑,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侯君集造反,李世民时期侯君集参与到了太子李承乾谋反事件,侯君集一族被处理,还有杜正伦,但是杜正伦只是被流放,不过这两个人都是魏徵推荐给李世民的,而且还说侯君集有宰相之才。侯君集的造反,也让李世民把怒气迁到了魏徵的身上,但是这个时候魏徵已经死了。其次来说就是把李世民的一些史料给史官了,最为关键的就是玄武门之变,魏徵一开始是在李建成的手下的,当时也是多次劝李建成把李世民调离京城,甚至是杀掉李世民。可以看到后世对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多是同情,被迫进行的,这些都是李世民经过处理了史料。但是当时魏徵却把一些劝谏李世民的史料给了史官褚遂良。李世民也是相当的生气。

当然这些其实都是李世民的一时怒气,而且魏徵在世的时候多次直言相劝李世民,给李世民受了很多气,李世民也许只是想发泄一下把魏徵的碑砸了,但是清醒之后的李世民还是对魏徵很好的,但是他毕竟是一国之君,需要一个台阶下,在李世民征高句丽失败之后于是就说如果有魏徵在就不会有这次的失败了,于是下令又修葺了魏徵的碑。不得不承认,李世民作为一国之君,能够有如此的肚量,还是很不容易的。历史上也是很难再找见像李世民这样的君主了。


中国历史研究所


说到魏征,大家都知道他是李世民手下出了名的谏臣,他犯颜直谏得到李世民的赏识,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魏征一生中跳槽六次,换了六个老板,而且死后被抄家。

魏征生于公元580年,祖籍巨鹿郡下(现晋州市),唐朝著名的贤相,魏征辅佐李世民创立“贞观之治”的大业,有“一代名相”的美誉。

魏征的六个老板

魏征祖上是书香门第,因父母早亡,便出家为道士,隋末,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造反,于是把博学多才的魏征请来为自己出谋划策,元宝藏写给李密的信都是魏征写的,元宝藏投降李密后,魏征于是跟了李密,授任为元师府文学参军,李密降唐后,魏征又跟着唐高宗李渊混,不久浚县被夏王窦建德占领了,魏征被俘,于是便跟着窦建德干,窦建德兵败后,再次回到唐朝,成为李建成太子的洗马,玄武门之变后最终跟着自己的最后一个老板李世民混。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听说魏征以前一直劝大哥把他调到别的地方去,李世民就问魏征,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魏征说:如果太子听我的,就不会有如此下场,李世民见魏征说话直爽,赦免了他。

唐太宗对谏臣魏征很宽容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任魏征为尚书左丞,魏征任职期间,前后上谏两百多事,李世民都全部接纳,唐太宗其实很宽容,做了很多让步。

一次唐太宗的老部下濮州刺史庞相寿贪污,庞相寿被免职,于是便托人找唐太宗诉苦,说他跟着太宗南征北战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于是李世民恋旧将庞相寿官复原职,魏征知道了极力反对,说这样怎么去教育别的官吏?结果李世民把下的令又收回来,搞得满朝皆知,都知道是魏征让他改的。

有次唐太宗到洛阳去,住在显仁宫,一看宫里的茶具都是旧的,而且也没有山珍海味,结果把总管给罢官了,魏征说这可不行,奢糜风气可不好,隋炀帝当年劳民伤财的开凿大运河,结果隋朝二世就灭亡了,唐太宗又把总管给叫回来。

还有次高句丽送来两个美女,魏征说不能接受,太宗觉得也对,高句丽送过来两只乌鸦,李世民天天想回去看乌鸦,若是美女,那更不想上朝了,于是唐太宗把美女退给人家。

魏征有次去找唐太宗商量事,唐太宗把玩了一个多小时的鸟放在手里,魏征说不可玩物丧志。结果一次魏征又来找太宗,唐太宗吓得,把小鸟藏到袖子里,结果鸟被捂死了。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皇太子李承乾不学无术,魏王李泰越来越受宠,朝廷内外有些流言蜚语,李世民很烦这些议论,对他们说:当今忠诚正直的大臣,没有人能与魏征比。于是便派魏征去辅佐太子,但魏征以有病为由推辞了,唐太宗却说有病也可以保全太子。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故,李世民非常伤心,为此停止朝会五天。

忠诚为何没有好下场,魏征死后凄惨

唐太宗和魏征相处融洽,太宗为魏征送葬时,在宫廷最高处远远望着魏征离去,内心非常伤感,那么魏征到底做了什么让太宗抄他家呢?

第一、 魏征作为一名贤臣,清廉、勤劳、能干这些都做到了,却没有做到不跟皇帝争后世之名,魏征把自己前后写给太宗的那些谏辞给史官褚遂良,这件事被太宗知道后非常生气,这不是想自己留千古佳话吗?太宗想魏征所有的后世之名都是皇帝我赏赐的,还跟我争千古佳话。

第二、 唐太宗知道魏征非山东武人,也不是山东贵族,所以就派他监视山东贵族和关陇集团,以此来操控诸政治集团,结果魏征越权了,犯了大忌。魏征推荐杜正伦为宰相,而杜正伦出自山东望族,后来魏征还举荐侯君集出任武将,侯君集属于关陇集团。

所以魏征有联合东西文武两大势力的嫌疑,魏征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太宗不能容忍,如果这件事暴露在魏征生前,魏征也没有好下场。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侯君集与杜正伦参与李承乾企图谋反一案,唐太宗非常生气,把侯君集处死,杜正伦流放驩州(今越南)。

魏征曾向李世民推荐这两人,说他们有宰相之才,李世民怀疑魏征和他们是一伙的,本来答应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魏征长子的,后来出尔反尔取消婚约了,人都说君无戏言,想想太宗有多气吧。后来还跑去把魏征的碑给推翻了,太宗想亲扑其碑,让你死不瞑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