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師大培訓:我們該怎樣聆聽專家們的講座?

在北師大培訓:我們該怎樣聆聽專家們的講座?

從北京師範大學英東教育樓“襄派教育家”高級研修班開班典禮隆重開幕,到今天已經悄然進入第六天了,期間我聆聽了眾多領導,教授,導師,學者,編輯的精彩講座,受益匪淺,感悟良多。

(一)

每堂課上,在這些專家們滔滔不絕地講授著理論,或列舉著案例,或播放著演示文稿的時候,我看到不少教師拿起手機,嚓嚓地拍攝著,或用手中的筆沙沙地地記錄著。甚至抱怨自己摁下快門的速度遲緩,錯過了一些重要的畫面,或者書寫的速度不夠飛快,落下了某些關鍵的詞句。

而在短暫的課間交流,或在食堂就餐,或在校園裡散步閒聊的時候,也會不經意間地聽到一些學員感嘆到:某某專家的講座很接地氣,貼近自己的崗位或課堂;某某專家的講座很高大上,理論水平極強,卻又難以領悟和把握,某某專家的講座與自己的專業存在偏差,似乎無甚關聯,能夠吸收借鑑的東西有限。還有的學員在熱烈地討論或對比著哪些專家的課堂生動活潑,互動性強,情趣盎然,哪些專家的講座又過於嚴肅,深奧艱澀,氣氛凝重。

這種種看法都不無道理,而且我們中間不少都是名校長、名師,大多參與過各種高級別的學習培訓,可謂見多識廣,視野開闊,應該有資格對這些講座做一些比較和甄別。

在北師大培訓:我們該怎樣聆聽專家們的講座?

(二)

然而,儘管我們50名學員都被冠以“襄派教育家培養對象”這樣的稱號,每個人的背景卻千差萬別:有的是襄陽隆中名師,有的是襄陽隆中名校長,還有的是省名師、特級教師;有的來自襄陽市區條件優越的重點學校,有的供職於下面縣市的城鎮學校,還有的紮根條件艱苦,偏遠落後的學校;有年屆五旬,經驗豐厚的資深教師,也有三十出頭,略顯稚嫩的教壇新秀。我們的年齡、身份、專業、區城、閱歷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所以,在來京之前填寫的培訓意向問卷調查時,有著不同的需求和期待,而在評介每一位專家的講座時,也會有著不同的視角和解讀。

同樣,襄陽市教育局繼教中心在統籌策劃課程項目時,北師大校長培訓學院在確立研修計劃方案時,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反覆權衡,眾口難調,無法兼顧的現實。所謂的“精準培訓”,也只是一種趨於理想的境界。

在北師大培訓:我們該怎樣聆聽專家們的講座?

(三)

我們不應當簡單地用孰優孰劣這樣膚淺和庸俗的字眼來定義這些專家們的講座,他們也很難開發出一堂兼容幷蓄,包打天下,投合所有人胃口的講座。無論怎樣地設計,無論如何地呈現,同樣一堂課,不同的聽者會有大相徑庭的評價,也會有絕然不同的感悟。

那我們這些學員,未來的襄陽本土教育家們,應當如何直面和聆聽每一場講座呢?我不禁想到平時的課堂教學,我們無法要求自己的學生將每一節課四十分鐘的內容都全盤接受,悉數消化,哪怕他們一課有一得就值得欣慰了。

我不知道這幾場的講座,其他學員都有哪些收穫和感悟,但對於我來說,確實從每一場講座中都受益匪淺。項賢明博士的《試解錢學森之問》,在中外教育對比之間讓我看到了中國教育讓學生丟失創造力的原因;楚江亭教授的《精製編碼與學生培養》讓我從梁啟超與子女間一封封書信中破解了教育的密碼;原綠色副局長的《做一名稱職的校長》,讓我捕捉到了建設一所新學校的可以習得和複製的方法與途徑;伍新春教授的《談“學”論“教”》無異於一堂別開生面的關於教育的“說文解字”課;汪志廣副校長的《校本研究與管理創新》,則打開了一扇與眾不同懷的實踐與思考的窗口;彭新強教授的《全球化與教育改革》,則讓我以前瞻的視角重新觀照當下的教育並做好應對教育變革的準備;薛海平教授的《問題的選擇與確定》,則以鮮活的案例,讓我掌握了撰寫論文與課題實驗的可供操作的技術;付騫教授的《創客教育的理念與實踐》,似乎並未讓我學到信息技術層面上的手法,卻讓未來享受創新與分享的快樂理念,像一顆種子般地植入了我的心靈;而與《中國教育報》《語言文字報》《中國教師》《語文建設》雜誌主編、責任編輯的見面,使得我們第一次面對面、零距離的坦率對話,瞭解到這些以往遙不可及的國家級報刊雜誌的欄目設置和採編流程。而今天下午朱志勇教授的《如何撰寫開題報告、文獻綜述、文獻資料分析》,更是以他的風格鮮明的課堂形式,獨樹一幟的思維方式,讓我們對課題研究有了顛覆過往的全新認識。他們講的很多內容我都無法記錄還原下來,不少的困惑或質疑也轉瞬即逝,但那些最寶貴的東西卻如粒粒珍珠般地沉澱在了我的頭腦最深處。

在北師大培訓:我們該怎樣聆聽專家們的講座?

(四)

也許,這種高端的名師研修培訓,並不是單純的專業知識講解的課堂,也不是精深先進的技術傳授的現場,更不是學術思想的宣傳推介的陣地,而是通過聆聽專家們新穎的理論,前衛的思想,獨特的觀點,精闢的見解,科學的理念,擷取其中最有價值的成分或元素,來充實和培育我們這些未來鄉土教育家的核心素養。這在每場宏大的講座中,可能只是其中的某一版塊的章節,某一兩個經典的案例,甚至某一項精彩的論斷,某一個關鍵的詞語,它們隱含在每場近三個小時的闡述與聆聽中,等著我們去發現,萃取,提煉,昇華,並內化成為自己的基因和特質,指導著,引領著,助推著我們的專業成長,並最終使我們向著真正的“襄派教育家”一路高歌,一路邁進。

在北師大培訓:我們該怎樣聆聽專家們的講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