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霍梅尼推翻的巴列維王朝皇室去哪了,還有望翻盤重建伊朗嗎?

衢州土郎中


永遠不可能了,江山易主失去就失去了。就算現有伊朗伊斯蘭政權倒臺也輪不到巴列維王朝重新上臺,巴列維王朝現在在伊朗已經沒有任何印記,再就是巴列維王朝的嫡系子嗣已經不是平民了,不具備任何政治影響力。就算巴列維王朝復位,又何人繼位?



實際上,巴列維王朝也不過是二世王朝,巴列維是巴列維王朝二世也是末世君主,其父是禮薩汗(1925年-1941年在位)和巴列維(1941年-1979年在位)的執政年代,他們父子在位時候,伊朗的國號為伊朗帝國。


22歲的巴列維在1941年登基,由於當時是二戰,伊朗為了自保,讓英國,蘇聯和美軍國都入駐伊朗。避免了被德國的入侵。二戰時期著名的德黑蘭會議就是在伊朗舉行的。二戰結束以後。巴列維推行親美政策,在穆斯林實力的情況下,推行世俗化。雖然伊朗依靠石油經濟極度發達,但貧富差距巨大。在1979年,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發動伊斯蘭革命成功,自視甚高,而且覺得有美國支持巴列維沒有想到被推翻的一天。巴列維只有被迫流亡,統治伊朗53年之久的巴列維王朝就此覆亡。


而逃亡海外的巴列維首先就被美國拋棄,拒絕巴列維在美國政治避難。飽受癌症折磨的巴列維奔奔波於多國,尋求政治避難,1980年7月27日在埃及開羅病逝。時年不過六十一歲。巴列維與王后法拉赫娃王后一共有四個孩子,但四個子女現在都很普通。

在2001年,巴列維她的小女兒萊拉·巴列維公主因失眠症,在英國倫敦服安眠藥自殺,在2011年次子阿里·禮薩·巴列維又開槍自殺。巴列維長子禮薩·巴列維,生於1960年,在伊朗伊斯蘭革命以後,巴列維與法拉赫的長子。1978年曾赴美國接受教育,獲得南加州大學政治學學位。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定居美國。次女法拉納茲·巴列維,生於1963,現在美國定居。



時至今日,巴列維王朝的末代王室成員仍然健在,在國外過著流亡生活,但昔日繁華早已煙消雲散,這個朝代的功過只能留給後世去評價。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個人認為不太可能。1979年巴列維王朝被推翻後,國王率領他的妻子和4個孩子,開始了艱難的流亡生活。他們先後到過埃及、摩洛哥、巴哈馬、墨西哥,最後才在美國定居下來。巴列維國王就是因病,於1980年死在埃及的,最後也葬在那裡。

他的4個孩子中,其中幼子幼女已先後於2001年、2011年自殺身亡,只剩下1960年出生的長子雷扎·巴列維,和1963年出生的長女法拉赫娜茲依然在世。法拉赫娜茲不喜歡拋頭露面,過著遠離政治的生活。

長子雷扎,很早就被父親送到歐洲、後來轉到美國留學。1980年父親死亡後,他曾自我加冕為“巴列維二世國王”,但無論是國際社會,還是伊朗國內,都未承認他的國王頭銜。雷扎畢業於美國南加州大學政治學系,並擔任一些研究機構的伊朗問題顧問。

雷扎有3個女兒,但除了他本人,他的家人在美國的曝光度都不高。如今,雷扎和妻子定居華盛頓。他多年來從事的研究,是非暴力抵抗運動,偶像是馬丁·路德·金和甘地。他稱自己是自由主義者和人權主義者,但不是一個政治家。

巴列維家族的鉅額財富,使其成員不用工作,也可以過著豪華奢侈的生活。所以雷扎除了接受採訪、發表演講、撰寫評論文章,全都是關於伊朗話題的。當然,幾乎每一位美國新總統上任,都會與他見面,並讓人和他保持一定程度的接觸,只有奧巴馬除外。

新世紀以來,由於伊朗國內形勢的持續動盪,國際社會對伊朗的一次又一次制裁,一些人開始懷念巴列維王朝,稱那是伊朗“榮耀與自由的時代”,社會少有地開明並煥發生機的時代。持保皇態度的人們,寄望於恢復君主立憲制,解決伊朗尖銳的社會對立。

因為兩代巴列維國王,的確進行了許多改革,包括改革司法體系、發展工業、全民教育、基礎建設、跨國鐵路系統、醫療保健、土地改革、婦女投票權、消除文盲等等。1930年代初和二戰以後,伊朗的確出現過不錯的發展勢頭,中產階層迅速崛起。

老國王甚至主張實行宗教寬容政策,因此要將“波斯”改為“伊朗”。他強調,“波斯”最多隻能代表某些主要的種族和宗教群體,而“伊朗”,才能充分團結、融合數千年來所有居住在這一地區的人民及他們的文化。

也正是因為這些改革,導致了王室與伊朗老派的政治家和宗教領袖之間,尖銳的對立。兩任國王強烈親西方的態度,更為勢力強大的宗教團體不容,所以才有巴列維王朝最終被推翻的命運。如今,雖然幾十年過去了,但伊朗國內的政治生態,並沒有多少改變。

雷扎不止一次公開表示,他早已準備好回到祖國,為祖國服務。但是,至於什麼時候回去,能不能回去,他說,決定權在伊朗人民手中。他一再強調,自己是一名人權主義者,而不是一位政治家,這個意思已經很明顯了。何況去國數十年,巴列維冢族在伊朗已經沒了根基。


世界真的很大


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末代皇帝,流亡到埃及,病逝。


禮薩·巴列維,末代皇太子,長子,先後流亡於摩洛哥和埃及,1984年定居於美國。1986年結婚,生了三個女兒,目前在美國馬里蘭州波托馬克。


沙赫娜茲·巴列維,末代公主,定居於瑞士


萊伊拉·巴列維,末代公主,定居美國,1992年畢業於布朗大學,未婚,當過華倫天奴的模特,死於藥物過量


阿里巴列維,第二順位繼承人,普林斯頓大學本科畢業,哥倫比亞碩士畢業,哈佛大學博士生,死於自殺。


目前巴列維王室有一個網站

用英文和博思文寫著:國家理想,國家意志,國家利益。


巴列維王朝不可能復興。


巴列維王朝作為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王朝,頗有點大清的作風,伊朗伊斯蘭革命時期,霍梅尼不過是一個教士,要錢沒錢,要槍沒槍,怎麼掀的起來所謂的革命?


禮薩汗比較喜歡土耳其開國元首凱末爾,想在伊朗也掀起如同凱末爾一樣的革命,一邊要求伊朗能夠現代化,一邊保持君主政治,而現代化和君主政治顯然格格不入,現代化每進一步,君主制就要退一步。


戰後,巴列維國王依靠美國的支持力量繼續統治國家,自持地位牢固,違憲干涉首相,全面軍管,外加上貪汙腐敗,皇室醜聞不斷,導致巴列維漸漸失去了伊朗什葉派教士以及底層人民的支持。


50年代,摩薩臺博士開始搞石油國有化運動,當時的伊朗石油其實就是被英國人把控,並且試圖推翻巴列維,巴列維出走,由於觸犯到英國人的利益,在軍情六處的要求下,CIA策動政變,推翻摩薩臺,摩薩臺被軟禁了三年,最後去世,巴列維回國,此時回國的巴列維已經人心喪盡。


在給予美國大量的石油以及政治利益後,美國向巴列維王朝提供了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和6.81億的經濟援助,到1960年,由於經濟危機,被迫向IMF求助,求助IMF的結果是經濟更加蕭條,罷工示威不斷。

1963年,巴列維親自發動了白色革命,開始了土地改革,國有化,工人分紅,婦女享有選舉權,以及掃盲。


到1973年,巴列維王朝已經到達鼎盛時期,而就是這個時期埋下了隱患。

實際上巴列維王朝的基礎是非常薄弱的,對外依靠的就是石油,由於第四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對於西方進行石油禁運,導致石油價格漲翻了天,巴列維王朝獲得了鉅額財富,但是就是這種財富埋葬了巴列維。


到1975年,西方經濟危機,石油需求大幅度下降,巴列維王朝財政赤字一下破錶,通貨膨脹以及失業問題大增,整個國家開始動盪,最終大幅度的遊行示威斷送了巴列維王朝。


巴列維王朝一方面民主無力,搞君主立憲制搞到一半又不甘心,三番四次的干涉國家運行,軍隊,薩瓦克(秘密警察),官僚機構和復興黨是他統治伊朗的工具,另外一方面,獨裁無謀,實際上巴列維的根基是很淺薄的,巴列維的世俗化限於富裕階層,力量僅限於德黑蘭,整個伊朗的宗教氣氛依然很濃厚。


巴列維畢竟本質上就是哥薩克推出來的軍閥,在伊朗根基很淺。巴列維當年所謂的改革,只是非常淺層次,非常表面化的運動,而巴列維王室的窮奢極欲是誰都比不了的,一個波斯帝國2500年週年慶,請了法國100多個廚師,開了幾萬瓶酒,花了3億美元,這可是1971年的3億美元,而當時的伊朗人平均壽命僅為50歲,八分之一嬰兒夭折,三分之二人口文盲。


土地改革以後,農村一塌糊塗,失地農民不計其數,湧入城市當工人,而一旦經濟下滑,工人失業,巴列維這種既沒有根基,奢侈無度,又依附於西方的執政者被推翻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李建秋的世界


巴列維王朝是伊朗禮薩汗和他兒子建立的一個持續了50多年的王朝。1925年的時候,禮薩汗在英國的支持下,通過政變登上王朝。然而在1979的時候,霍梅尼發動伊斯蘭革命,把他的兒子趕下了寶座,可謂是始於政變結束於政變。



王朝滅亡之後,皇室後人都去了哪裡?

巴列維王朝被推翻後,末代君王穆罕默德·禮薩被迫帶領妻兒出逃,在埃及、約旦、美國、巴拿馬等地他都暫住過一段時間。

漂泊的生活以及內心的抑鬱和悔恨,導致體內癌細胞擴散加快。在政權被推翻的第二年,因癌症去世。

穆罕默德·禮薩有過三次婚姻,生有三女兩男。大女兒沙赫納茲是其首任妻子所生,一直遠離政治和媒體。

曾因不滿意穆罕默德·禮薩臨終前的財產分配,向法院提出訴訟。在取得豐厚的遺產後,她就徹底淡出公眾和媒體的視野,低調地定居於瑞士。

除了長女沙赫納茲,其餘的孩子均為他和第三任妻子法赫拉所生。其中長子禮薩·巴列維二世現定居於美國,在父親去世後,在政壇上一直很活躍,現為伊朗反對派主要領導人之一。

並且創建了一個巴列維王室官方網站,通過這個網站向普通群眾表達他對國內各種事情的看法,以及他的思想。

次女法拉納茲·巴列維至今未婚,憑藉父親的遺產成為美國多家上市公司股東,但也一直未涉足過政壇。


不過穆罕默德·禮薩的次子阿里·禮薩·巴列維和幼女萊伊拉·巴列維兩人都因無法承受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心理壓力很大,患有嚴重抑鬱症,先後選擇自殺。

第三任王后法赫拉則不得不依靠變賣首飾拮据度日,最後甚至到了依靠傳記作品《永恆的愛:我和巴列維的歲月》獲得的稿費來勉強解決經濟上的窘境。

她自己也直言希望能將親人的骨灰安葬在伊朗,希望自己葉落歸根。

那麼他們還有望翻盤重建伊朗嗎?

霍梅尼在推翻巴列維王朝皇室後,以鐵腕手段實行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極權統治。教士的權利幾乎沒有限制,而霍梅尼本人則可以隨意任免國家總統。

國家政策的執行,也由他完全的決定。不僅如此,他還頒發了多項對人性、國家經濟、教育等多方面限制的政令。甚至建立了與我國明朝東廠性質相似的機構。

他的所作所為使得伊朗國內反對情緒迅速擴大,再加上禮薩·巴列維二世政壇上的活躍,使得很多普通民眾開始懷念巴列維王朝統治時期。



他們認為雖然當時國王的政策過於激進,並沒讓民眾獲益多少,但比現在的伊朗好了很多。這也是禮薩·巴列維二世堅持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而且,伊朗和美國關係十分緊張,美國對伊朗的制裁越來越嚴厲。而特朗普本人又常常不按常理出牌,這進一步加深了伊朗國內時局的動盪和民眾的恐慌。

但也有很多人對巴列維王朝的復辟並不看好。首先這個王朝在40年前就已經成為歷史了。

40年的時間,足夠讓對這個王朝有記憶的人衰老、死亡(伊朗人均壽命不到70歲),而接觸過新思想的新一代很難對巴列維王朝復辟產生極大的興趣。

其次,禮薩·巴列維二世影響力並不足夠大。到目前為止,他還無法通過具體的行動來實踐他的思想。流於書面的文字,很難讓群眾完全信服。

當今時代已經和當年大有不同,建立君主立憲制國家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而且現如今伊朗國內人民普遍的訴求是生產生活的世俗化、現代化,政治民主化。
不過,復辟成功的案例也有,而且當今伊朗局勢依然不明顯,因此筆者也不能給出定論。


史之策


我是淺談,我來回答!

巴列維王朝指的是伊朗父子君王禮薩汗和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的執政時期,其統治伊朗期間使用的國號為伊朗帝國。

巴列維家族的禮薩汗原本是卡扎爾王朝一位官員,禮薩汗通過哥薩克旅對他的支持發動了政變奪取了伊朗的政權,併成為當時伊朗最具有權利的人物。

禮薩汗是一位極具野心的統治者,他最大的夢想就是重塑波斯帝國昔日的榮光,使伊朗成為一個工業強國。

在禮薩汗掌控伊朗的大權之後,他著手開始大規模的發展現代化工業,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伊朗的工業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一時期伊朗的整個社會結構包括鐵路系統、公立學校、司法機構和醫療衛生領域等等都得到了之質的飛躍。

不僅如此禮薩汗還派出了規模龐大的知識份子到歐洲留學,其中他的兒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也在其中。

禮薩汗一直都堅信只有擁有豐富知識儲備的領導層才能最終實現伊朗的工業現代化。

與此同時這一時期伊朗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都市化開始蓬勃的在國內發展起來,並且城市中出現了專業的產業工人,

可以說禮薩汗的改革為伊朗奠定了工業基礎,即便現在依然讓伊朗受益匪淺。

禮薩汗之所以堅持工業化道路就是因為看到了土耳其的成功,他認為只有像土耳其那樣走世俗化的道路才能拯救伊朗。

但是“世俗化”對於任何一個伊斯蘭國家來說都是一種危險的嘗試,巴列維最終的結果也證明了這個道理。

當禮薩汗父子在國內實施世俗化的同時,不可避免的觸動了一群人的利益,那就是伊朗的“教士”階層。

教士階層在伊朗擁有者超高的地位,特別是在伊朗的農村地區,教士的威信要比政府更為強大。

在伊朗廣大的農村地區教士階層才是真正的掌權者,因為巴列維王朝的政策往往都在城市中實施,

但是在伊朗廣大的農村地區巴列維政府的改革成果並沒有讓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階層得到實惠。

在伊朗農村地區無論是人民的收入還是受教育程度都遠遠低於城市,特別是廣大農村女性的權利並沒有得到任何的改善,

因此巴列維王朝在農村地區並沒有任何根基和追隨者,而這也是巴列維政權走向覆滅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1979年,伊朗的宗教領袖霍梅尼發動了震驚世界的“伊斯蘭革命”,禮薩汗的兒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被迫流亡,巴列維王朝覆亡。


現在的伊朗雖然暗流湧動,但是總體來說政權的根基相對比較穩定,哈梅內伊依然是大權在握。

反觀巴列維王朝的遺孤早已沒有了復國之願,而且現在的伊朗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都得到了質的提升。

即便是美國在面對伊朗的時候也要小心翼翼,國內的反對派對哈梅內伊又完全沒有威脅,伊朗政權仍然是固若金湯。


世界淺談


伊朗這些年,很不好過,內憂外患,搖搖欲墜。2017年底,民眾抗議。2018年中,特朗普對伊朗石油禁運。2019年初,美國對伊朗石油完全禁運,並且對鋼鐵礦業也禁運。當前,美國在阿曼灣部署林肯航母戰鬥群,在伊朗周邊部署B-52轟戰機以及多架隱形戰鬥機。儘管特朗普在對伊朗動武上,百般受挫,但伊朗並沒有解除威脅。如果特朗普一意孤行,伊朗還真的扛不住。

那麼,未來巴列維王朝皇室還有復辟的可能性嗎?福垊認為,巴列維王朝皇室復辟的可能性大概有三成。

  • 第一、巴列維王朝王族在美國——復辟有帶頭人。

巴列維王朝國王默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因為西化(世俗化)改革,而國破家亡,到處流浪。其實巴列維國王很想做明治,就學習日本的明治維新。希望通過白色革命,打擊教權、強化集權、跟世界接軌。成為世界第九富國,前八依次是美國、蘇聯、西德、日本、法國、澳大利亞、沙特阿拉伯和英國,國王大刀闊斧準備向民富國強的世界第五邁進。在一個根深蒂固的教權國,宗教被邊緣化後,不甘心失敗的霍梅尼立即反撲——反資反封,取得了民眾的支持。白色改革把國王搞的國破家亡,流亡他鄉——美國。在美國他也不得志,不得不寄人籬下,跑摩納哥,出埃及。最終,在鬱悶中去世。

默罕默德.禮薩.巴列維有三位后妃。首任(1939年-1945年,離婚)王后是埃及公主菲絲亞(1921年-2013年7月2日),育有一女,沙赫娜茲公主。

二任王后(1951年3月14日-1958年,離婚)是伊朗駐德大使的千金索拉雅(1932年-2001年),無子女。

三任(1959年10月21日結婚)王后法蠟育有兩男兩女。他們是王太子禮薩、法拉納茲公主、阿里王子、萊拉公主。其中阿里王子、萊拉公主在美國抑鬱自殺。能不抑鬱嗎?從前高高在上,現在漂泊他鄉。

王太子禮薩(1960年10月31日——)及其家族和支持者一直在為復辟奔波發聲。他們尊稱他為禮薩二世沙阿,沙阿就是國王(皇帝)之意。雖然是勢單力孤,一旦伊朗有重大變局,收拾殘局的必然是王太子。

  • 第二、政教合一的倒退與反抗——復辟有民意基礎。

2018年01月03日 21:23 環球人物雜誌 從2017年12月28日開始……短短几天內,遊行示威蔓延到包括首都德黑蘭在內的20多個城市。數百人被捕,超過20人死亡。最初抗議物價過高,變成呼籲“魯哈尼下臺”、“處死獨夫”、“無恥哈梅內伊滾出伊朗”。

霍梅尼上臺後,廢除了國王的一切改革,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讓伊朗一下子回到中世紀。民眾在巴列維王朝的自由,被通通取消,女性自由著裝變成了黑袍頭巾。伊朗的民眾,不少還是非常向往巴列維國王的時代。雖然他們認為國王改革太激進太粗暴,而且自己受益較少,但比現在連說話的權利都沒有好太多了。對政教合一不滿的民眾,時不時的抗議,他們甚至渴望王太子復辟巴列維王朝。

  • 第三、伊朗今天的困局及風險——復辟有突破。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特朗普(2019年5月)19日在推特上嚴厲警告伊朗:“如果伊朗想要攻擊美國,這將意味著伊朗的正式終結。(它將)永遠不會再威脅美國了!”

特朗普針對伊朗向世界發出的“禁油令”、“禁鐵令”,儘管伊朗搞摩特出口原油,但仍不能阻止物價上漲。當伊朗經濟危機,物質匱乏時,星星點點的反對派就會壯大。更何況美國,已經完成了對伊朗的圍堵,特朗普這個大嘴巴萬一不按常理出牌來個大動作。那伊朗就要動盪了,特朗普再推出王太子,那伊朗的局勢就未可知也了。

福垊還想說的是哈梅內伊,曾遭遇過兩次行刺。第一次是在1981年,他的右臂被炸傷。第二次,是在2011年11月12日,革命衛隊發動政變支持總統內賈德。

阿拉伯衛星電視臺13日的報道稱,……11月12日哈梅內伊參觀……德黑蘭……軍火庫……發生了爆炸……17人死亡。哈梅內伊次子穆傑塔巴也被逮捕。穆傑塔巴是伊朗總統內賈德的堅定支持者,他曾被傳實際上控制了伊朗革命衛隊,被很多人認為是哈梅內伊的接班人。
  • 第四、伊朗周邊的態度——復辟有朋友。
一旦美國推出王太子回國,王太子也必然跟周邊親美的國家聯合起來。利用美國的支持,和伊朗國內民眾的不滿,裡應外合,謀求復辟。復辟成功有先例,比如西班牙、柬埔寨。

福垊


最近美國與伊朗關係緊張也帶火了與伊朗相關的話題:什麼巴列維王朝、伊朗伊斯蘭革命、霍梅尼是誰、哈梅內伊是哪位、神權共和國又是怎麼回事這些都成了大熱點。那麼這個巴列維王朝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巴列維王朝又稱伊朗帝國。巴列維王朝的建立是因為愷加王朝的覆滅,愷加王朝的覆滅是因為歐洲列強的入侵瓜分了愷加王朝的領土,愷加王朝最終成為英國和俄國的爭奪的勢力範圍。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愷加王朝經濟蕭條,封建統治者專橫、殘暴,一時間舉國上下民不聊生、怨聲載道!1921年愷加王朝波斯哥薩克旅軍官禮薩·汗在英國的支持下發動政變,成為實際執掌伊朗軍政大權的首相兼國防大臣。1925年12月禮薩·汗推翻愷加王朝,正式建立巴列維王朝,成為巴列維王朝的開國之君。1941年9月16日禮薩·汗之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繼承父王之位,成為巴列維王朝的第二代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執政的大部分時間正趕上以美、蘇兩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和東方社會主義陣營冷戰對峙的世界格局,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在外交政策上執行親美的路線方針。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利用石油收入和美國的援助推行以土改為核心的“白色革命”及社會經濟發展計劃,試圖按西方模式建立全新的伊朗國家。在這一過程中西方的生活模式和價值體系被引入伊朗,與此同時西方的生活模式和價值體系同伊朗傳統的伊斯蘭教義發生了摩擦。由於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激進的土改措施使大量農民湧入城市求生,然而伊朗的工業和城市發展建設卻不足以滿足大量湧入城市的農民們的生活需要,一時間伊朗失業人口激增。伊朗底層人民對生活現狀的不滿和宗教人士對西方模式的質疑日漸合流形成強大的主張恢復伊斯蘭傳統的民意基礎。1979年對巴列維王朝極端不滿的伊朗民眾發動了伊斯蘭革命運動,推翻了統治伊朗54年的巴列維王朝,建立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被伊斯蘭革命推翻的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先後流亡埃及、墨西哥、美國及巴拿馬等國,最後以埃及總統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客人的身份與家人定居埃及,1980年7月27日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病逝於埃及的開羅。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曾先後迎娶三個妻子:第一任妻子是曾留學瑞士的埃及公主茀絲亞,第二任妻子是伊朗南部部落的望族之女索拉婭·巴列維,第三任妻子是來自德黑蘭貴族家庭的法拉赫·巴列維,他和第二任妻子的故事曾被拍攝成成電影《蘇瑞亞:悲傷的公主》。

沙赫娜茲·巴列維是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和第一任妻子茀絲亞所生育的長女,1940年出生,曾有過兩段婚姻,育有兩女一子。青年時代的沙赫娜茲·巴列維和母親茀絲亞一樣遠赴瑞士求學,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推翻巴列維王朝後她一直定居瑞士。

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和第二任妻子索拉婭·巴列維未能生育孩子,除長女沙赫娜茲·巴列維之外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的其他孩子均為第三任妻子法拉赫·巴列維生育——他們分別是長子禮薩·巴列維二世、次女法拉納茲·巴列維、次子阿里·禮薩·巴列維、幼女萊伊拉·巴列維。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推翻巴列維王朝後法拉赫·巴列維帶著孩子們跟隨丈夫先後流亡埃及、摩洛哥、巴哈馬群島、巴拿馬和墨西哥等國。1980年巴列維去世後法拉赫帶著5個子女移民美國,定居在馬里蘭州的波托馬克市。巴列維家族並未聲明放棄王位,所以在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逝世後長子禮薩·巴列維二世加冕稱王,然而這時的王太后法拉赫必須靠變賣首飾和借錢維持一家人的生活開支。

1985年法拉赫的幾個孩子均長大成人並學有所成,這時的法拉赫選擇移居巴黎,但她每年都要去美國看望自己的子女。長子禮薩·巴列維二世早在1978年就赴美留學並獲得南加州大學政治學學位。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他曾流亡摩洛哥和埃及,1984年起定居美國,他和妻子生育有三個女兒,他們一家定居於美國馬里蘭州的波托馬克。次女法拉納茲·巴列維在1986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的學位,目前定居美國。幼女萊伊拉·巴列維因患沮喪症和失眠症於2001年6月10日在倫敦的林恩納德旅館服用過量安眠藥自殺。次子阿里·禮薩·巴列維隨母定居美國,曾獲普林斯頓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學位,2011年1月4日時年44歲的阿里·禮薩·巴列維因長期患有抑鬱症而開槍自殺。遭受晚年喪女之痛的法拉赫為了緩解手頭拮据的窘況而撰寫傳記作品《永恆的愛:我和巴列維的歲月》,此書於2003年出版。 這本書在美國和法國出版,為她帶來了15萬美元以上的稿酬。拿到支票後法拉赫表示這是她一生中第一次親手掙錢並特意拍照留念。2011年1月4日次子阿里·禮薩·巴列維自殺後她表示:希望有朝一日能帶著親人的骨灰回伊朗安葬,而她自己也希望能葉落歸根。

巴列維王朝的覆滅和人類歷史上其他任何一個王朝的覆滅一樣都是其政治經濟機制中存在的固有矛盾的發展的必然結果:也許巴列維改革的本意的確是想促進伊朗的經濟發展,然而卻沒能使經濟發展的成果廣泛惠及全民,最終巴列維王朝沒能逃脫被民意吞沒的命運。可以說巴列維王朝的滅亡是伊朗人民的選擇,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如今的伊朗人是否懷念巴列維王朝呢?無可否認巴列維王朝時期取得了一系列現代化成就,相比之下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的伊朗在發展經濟方面和巴列維王朝是有差距。這種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有美國製裁的因素,但無論如何伊朗經濟的下滑卻是客觀現實。伊朗人民冒著生命危險推翻巴列維王朝究竟為什麼?不就為了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嗎?然而伊斯蘭革命後的伊朗儘管削弱了伊朗國內的貧富差距,然而在提升人民的整體生活水平方面卻一直進展遲緩,於是人民群眾對改善生活的希望與國家經濟發展緩慢的客觀現實之間就構成了矛盾。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這樣的矛盾再正常不過,然而這能證明伊朗人民懷念巴列維王朝嗎?與其說他們懷念巴列維王朝不如說他們渴望更好的生活。他們曾滿懷期望選擇了霍梅尼,然而現實證明推翻一箇舊王朝容易,然而要真正完成國家轉型並不容易。在伊朗負重前行的過程中仍存在很多問題有待解決,但人們所向往追求的是幸福美好的明天,沒人願意重新回到舊時代。巴列維王朝在伊朗國內沒任何基礎,而現存的巴列維王室成員們主觀上普遍也不再關心政治。事實上伊朗末代王后法拉赫·巴列維唯一的念頭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帶著親人的骨灰回伊朗安葬,而她自己也希望能葉落歸根。不過就目前的局勢而言:她這個願望實現的可能性似乎不大。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說起伊朗,我想大家一定對近期的美伊衝突非常瞭解。從1979年伊朗伊斯蘭宗教領袖霍梅尼上臺以來,就一直處於美國的制裁陰影之下。搞得伊朗國內,民不聊生,危機四伏。

其實,之前的美伊關係並不是這樣。被霍梅尼推翻前的巴列維王朝時代,美伊關係如同一對戀人般親密。伊朗國內,也有過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國家經濟繁榮,社會開放平等。

(霍梅尼舊照)

那麼,放著這種好日子不過,伊朗人民是如何被霍梅尼這位大神帶領,推翻巴列維王朝,建立政教合一政權的呢?被迫下臺的巴列維,最終結局如何呢?

自1941年繼承王位後,禮薩·巴列維國王就開始探索伊朗改革之路。從1963年開始,巴列維王朝開展了名為“白色革命”的社會變革運動。這次運動,使伊朗的整體面貌得以明顯的改觀,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

1963~1976年,伊朗GDP年均增速在10%以上,工農業水平發展迅猛。伊朗的人均產值,從1962年的200美元,到1976年時,已經達到2000美元。擁有大量財富之後,伊朗開始大量購買武器,建立了海灣地區最強大的軍隊。那時候的伊朗,在國王巴列維眼裡,是僅次於美蘇德日的世界第五大國。

小有成就之後,掌握全國大多數財富的巴列維王室,開始大手大腳花錢享受。用黃金修浴室,用寶石鑲馬車,耗資10億美元修建陵墓,王室成員身穿最華麗的服飾,出行必坐世界頂級的轎車,奢侈享受達到了極致。

受王室奢華之風的影響,伊朗富人們爭相攀比效仿。整個伊朗上層社會,洋溢在奢華富足的歌舞昇平之中。

但是,在表面的繁榮之下,底層的伊朗民眾,卻依然生活在貧困之中,這讓底層伊朗民眾非常不滿。

(禮薩·巴列維國王)

同時,被巴列維王朝引以為傲的土地改革,因為把大土地所有者和清真寺超過限量的土地收回,再重新分配。這一改革觸動了教士階層的傳統利益,招致以霍梅尼為首的宗教人士強烈抵制。

在分配過程中,真正無地的農民階層,又不在分配之列。這樣一來,土地仍然被地主和富農佔有。

在城市中,巴列維王朝大力推崇資本家的集約化經營,對作為小商小販及小型加工作坊的市民經濟進行打壓,將他們視為落後生產力的代表。

這時的伊朗,普通社會階層詬病於王室的奢侈享樂,貧困工農痛恨於資產階級的壓迫,安享富貴的巴列維王朝,其實早已暗流湧動。

面對來自教士、城市小商業主、破產農民等階層的反對聲音,巴列維王朝並沒有出面化解矛盾,而是利用“軍、警、憲、特”相結合的獨裁統治,施以政治迫害。一直鼓動教眾推翻巴列維政權的霍梅尼被迫流亡法國。

1978年1月9日,在什葉派聖城庫姆的教眾抗議活動中,巴列維警察部隊製造了70人死亡、400多人受傷的“庫姆慘案”。抗議活動的始作俑者霍梅尼,一邊對外聲稱“我對政治權力沒有興趣”,一邊繼續通過傳單和口號煽動教徒製造大規模騷亂。

“庫姆慘案”發生40天后,伊朗12個城市爆發了反對巴列維國王的示威。再隔40天后,又有大批城市爆發騷亂。這種每隔40天的悼念示威活動,讓參與者越來越多,宗教情緒越來越強烈,最終爆發了伊斯蘭革命。

(伊斯蘭革命)

面對皇宮外山呼海嘯要求國王下臺的呼聲,美國大使沙利文建議巴列維離開伊朗。巴列維心有不甘地問:“我能去哪兒呢?”沙利文告訴他,卡特總統允許他前往美國暫住。

在即將啟程美國之際,埃及總統薩達特邀請巴列維夫婦,在去美國的途中順道到埃及阿斯旺。1979年1月16日,巴列維國王夫婦登上連廁所都用黃金鑲嵌的專機,在德黑蘭上空盤旋了數圈,飛往埃及。失去美國支持的巴列維國王開始了他流亡生活。

2月1日,在數百萬教眾簇擁下,霍梅尼回到德黑蘭,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

巴列維一行在埃及住了5天后,摩洛哥國王哈桑二世表達了對他的邀請,於是巴列維又轉程去了摩洛哥,直到67天后,他才決定前往美國。

可是,此時的美國,為了保持與霍梅尼新政權的關係,撤銷了對巴列維的邀請。這下巴列維國王的去向,真成問題了,竟然找不到一個願意接納他的國家。憤怒的巴列維,絕望地說道:“我被美國當成一隻死耗子踢來踢去!”

1979年6月10日,巴列維進入墨西哥暫住。由於癌症病情惡化,美國政府被迫允許他前往美國醫治,巴列維進入美國紐約醫院。

伊朗對美國接受巴列維的行為十分憤怒,德黑蘭民眾衝進駐伊美國大使館,將52名美國人扣押,要求美國交出巴列維。無奈之下,巴列維只能去了唯一願意收留他的埃及。

在埃及,巴列維感受到了久違的溫暖,埃及總統薩達特指定埃及最著名醫療小組為巴列維治療。但是,身患癌症的巴列維已病入膏肓。

1980年7月28日,巴列維在開羅病逝。曾經無限輝煌榮耀的伊朗末代國王,最終無限悲涼客死他鄉。

(參考史料:《巴列維》《伊斯蘭革命30年》)


張生全精彩歷史


當然是逃亡國外了。

在巴列維王朝時期,伊朗整個社會環境還是比較開放的,不像今天人們必須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義來生活,比如女性必須要穿籠罩全身的黑袍,男女不能自由見面玩耍哪怕是在電視臺相個親,男方嘉賓和女方嘉賓都不在同一個攝影棚,所以看起來伊朗在世俗方面沒什麼進步,在某種程度上說反而是一種退步,所以有的人對巴列維王朝還是有一些懷念的。

巴列維王朝被推翻,就是以霍梅尼為首的宗教人士對巴列維全面倒向西方不滿,其實巴列維王朝本身也想效仿日本的明治維新,建立一個君主立憲的國家,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宗教人士發動了反對巴列維的運動,很快保衛王室的保安隊對被游擊隊以及反對派打敗,當時全國各地都在反對巴列維王朝,這讓權力高度集中的王室措手不及,他們無法應對轟轟烈烈的反封建運動,這種情況之下只能倉皇出逃,由於和美國關係不錯,所以巴列維王室的人員都逃到了美國。



伊朗的宗教人士在革命成功以後開始全盤否認西方文化,所有有關西方國家的東西,特別是美國的東西很快在伊朗完全消失,以前還可以看到穿著短裙的女孩兒在伊朗街頭玩耍,但政教合一的伊朗是不允許有這種情況出現的,而且伊朗這個政教合一的政權並沒有給伊朗帶來太多的利益,國民生產水平還不及巴列維王朝時期。

根據資料來看,在伊斯蘭革命成功前十年伊朗年,也就是1968至1978年的10年裡,伊朗經濟年增長率是16% - 17%,這種增長速度哪怕是在現代很多國家都做不到,當時的伊朗非常富裕,1978年伊朗的人均收入在2250美元,這完全是發達國家的水平,但在推翻他時,這些都完全不被提及,取而代之的是貪汙,腐敗,君權集中等。

▲巴列維王后,伊朗玫瑰法拉赫

其實巴列維國王還非常有雄心壯志,在面對伊朗經濟增長神速的情況下,他定下了經濟增長為25%的目標,同時還立志在20年內成為世界第五大工業國,而且還重新分配土地,讓更多的農民得到實惠,但是這樣雄心勃勃的改革卻遭到了一些保守人士的反對,在鎮壓反對的過程中發生了衝突,霍梅尼開始利用這個大做文章,表示巴列維王朝在鎮壓反對人權時進行了大屠殺,結果導致了更大規模的反彈。

巴列維王朝覆滅之後,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被迫流亡,先後到埃及,墨西哥,美國等國家治療身體,後來定居埃及,後來國王因癌症去世,他的兒子禮薩巴列維和家人在美國定居。



其實他們一直想要回到伊朗重新掌控國家,但是伊朗政府卻時刻關注著這個曾經統治伊朗的皇室家族。巴列維的第三任王后法拉赫在安頓好子女之後,就回到了曾經和巴列維國王相遇的地方巴黎,但是她每年仍然會去美國看望孩子,由於經濟拮据,不得不開始變賣珠寶,或者向朋友借錢度日,後來她開始撰寫和巴列維的愛情故事,並獲得了一筆報酬,但法拉赫的子女卻相繼身亡。

巴列維第一任埃及妻子給他生的女兒在瑞士定居,第二任妻子沒有生育能力被迫離婚,第三任妻子法拉赫給他生了,長子和次女在美國定居,次子和幼女自殺。2001年,年僅31歲的萊拉公主服用過量鎮靜劑自殺身亡,這是巴列維的小女兒。2011年,萊拉公主的哥哥阿里由於常年流亡天涯,在失去妹妹和父親後,患了嚴重的抑鬱症,1月4日,在美國飲彈身亡,享年44歲。

巴列維的王室成員大多已經適應了西方國家的生活,而且又沒有勢力支持,最重要的是伊朗國內的民眾對伊朗政府相對比較滿意,雖然整體富裕程度比不上巴列維王朝時期,但是伊朗這個政教合一的政權並非一無是處,伊朗現在有60%以上的女性都接受了教育,貧富差距也沒有巴列維王朝時那麼嚴重,雖然那時候伊朗有錢,但是絕大部分財富掌握在上流人士手中,在伊朗首都德黑蘭有50%的人住在貧民區,所以現在許多伊朗人對現在的伊朗政府還是比較支持的,也就是說把巴列維王朝在伊朗是沒有什麼基礎的,加上伊朗政府的關注,想要重回伊朗是不可能的。


風雲一點通


大家對於伊朗的印象,大多停留在伊朗政府和美國對著幹的印象上,其實在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前,伊朗和美國的關係非常好,當時伊朗還是禮薩汗建立的巴列維王朝時期。

禮薩汗是通過軍事政變上臺的。也有一番雄心壯志,希望把伊朗變成一個強大的工業化國家,由於西方國家的工業基礎比較強,所以禮薩汗和他們關係很好,他還派出許多留學生到西方國家學習工業知識,非常重視教育,很快伊朗就出現了一批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成為伊朗發展工業的基礎。因為伊朗生產石油,伊朗還需要依賴外國的技術開採石油,但因為蘇聯和英國控制著部分伊朗油田,所以他不喜歡和這兩個國家合作,反而更喜歡意大利德國。

巴列維繼承國王之位後,仍然繼承他父親禮薩汗的治國方針,繼續在國內進行改革,改革的力度更大,領域比他的父親更加廣闊。

在巴列維的治理之下,伊朗成為一個給他非常世俗化的國家受,受宗教的影響不大,人們生活方式比較西化,到處可以見到穿著連衣裙的婦女,還有一些人會穿著比基尼曬日光浴,這在現在的伊朗看來是非常罕見的,西方的許多東西在伊朗都很常見。

但這些經濟改革觸動了伊朗很多保守派的神經,他們聯合起來宣揚各種宗教教義,批評王室奢侈,被西方腐蝕等等,煽動民眾推翻巴列維王室。

王室成員在倉皇之下只能逃往國外。先後在埃及,墨西哥,美國等多個國家,最後以埃及總統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客人的名義定居在埃及,不過巴列維去世之後,巴列維的妻子法拉赫帶著五個孩子移民美國,過著平淡的生活,但是沒有經濟來源,主要依靠變賣結婚時的嫁妝和借錢度日,她的兒子禮薩在不在場的情況下被加冕為王。

雖說日子平淡,但實際上他們這一家人的日子也並不平靜。巴列維的小女兒萊拉.巴列維公主在九歲的時候就隨著家族一起流亡多年以來飲食失調,患上了沮喪症和失眠症,沒有固定職業也沒有談戀愛。

長期在美國居住,後來到歐洲遊歷,雖然在接受採訪時他表示並不嚮往王室生活,但卻流露出了很多的思鄉之情,最終在英國倫敦服用安眠藥自殺,年僅31歲。

十年之後,她的二哥阿里.裡薩.巴列維開槍自殺,原因也是因為抑鬱症,因為被迫流亡海外,其父親和妹妹的死亡讓他精神遭受重創,死時年僅41歲,一生未婚。

雖然巴列維的長子禮薩.巴列維經常發表復辟言論,寫一些關於伊朗的書,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呼籲伊朗實現民主和公平團結。

但就目前伊朗的形勢來看,他不太可能會有能力推翻伊朗現有的政府,確實有一些支持者支持王室復辟,但目前伊朗政府連美國都不敢動,更沒有其他勢力可以幫助他重回伊朗做皇帝,除非美國敢出兵伊朗並打敗伊朗,否則是不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