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子午谷奇謀成功,蜀國未來會怎麼樣?

tehdbhp


如果子午谷奇謀成功了,蜀國可能要面臨的問題會更加嚴重。

子午谷奇謀的目的是在於克長安,佔潼關,將司、涼二州握在手中,如此一來,關中之地盡在蜀國,如此加上益州,那就成了一個翻版的秦國啊。

可問題是,拿下關中的蜀漢,真有秦孝公之後秦國的實力,或者如當年劉邦出蜀地握有關中與項羽抗衡的實力麼?

答案可能很不美妙。

蜀漢的國力太弱了,他沒有那麼多資源和兵力,卻整合整個關中。且不論關中之名是否歸附這個問題,就說在新克之地,要分多少兵力這就是個大問題。彼時蜀漢總兵力不過10萬之眾,諸葛亮麾下的兵力極限就是7萬的樣子。以7萬守潼關,有點吃力啊。

雖然潼關是關中咽喉,但歷史上又不是沒有被攻克過,關中的戰略意義極大,對於曹魏而言,鐵定會傾國之兵來大反攻,畢竟沒有了關中,在洛陽魏國政權的背後就沒有了緩衝,畢竟潼關距離洛陽只有247公里啊。這意味著,曹魏中央要隨時受到威脅。

如此一來,在蜀國攻克潼關的那一瞬間,曹魏朝廷必定不擇手段興兵而來。就兵力而言,魏國是蜀國的3倍之多,如果孫吳這時候來攪和一下,配合曹魏兵除荊州,沿江而上,漢中也是危險得很,指不定還能幹到成都去。

諸葛亮的北伐軍這時候肯定是在無比的喜悅中無比地憂慮。到底是守潼關,還是撤回去,兩個選項似乎都擁有重重的危機。

就筆者而言,或許這時候最好的方案是,唯有傾盡全力一搏。

首先,政治上,迅速控制涼州、司隸主要地區,畢竟這一地區因為歷史遺留問題,曹魏的統治還不算穩定,只要政策好,也是能夠最大限度地保障該地區的穩定,以諸葛亮的政治才能,想來還是能在短時間做好維穩工作的,至於這一地區的豪強們是否支持蜀漢對抗曹魏,那就需要更厲害的政治策略了,而這一切也取決了諸葛亮集團的政治手段了。

如果能夠勉強整合關中地區的力量,無異於在接下來的與曹魏爭奪戰之中多了一分勝算,但新附之軍,缺乏認識,在統屬和配合上必定會出現問題,這又到了考驗諸葛亮統帥能力的時候了,如何使得新舊之軍之間的配合形成最大的戰力,是給予關中之軍最大的信任,還是分化瓦解,這些問題稍有不慎,就會滿盤皆輸。

而在初步擁有了關中力量後,還需要考慮後方,劉禪獨守大本營,兵力不足,如果孫吳這時候貿然來犯,那就會陷入兩線作戰,被兩個比自己強的國家圍攻的局面,妥善處理東吳的關係,也是十分關鍵的問題。如果東吳能夠出兵江淮,從南邊牽制曹魏,那麼潼關的壓力就會大大降低,而就到了曹魏頭疼的時候,倘若吳蜀聯盟破裂,吳國選擇坐觀成敗,或者聯合曹魏,或獨自進攻蜀國,對於蜀漢而言,這都是最壞的局面。

但是越大的風險,也意味著無限的可能。如果諸葛亮守住了潼關,抵擋住了魏國的瘋狂進攻,同時穩定了關中,使得蜀地、漢中、關中三地連成一片,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猥瑣發育,妥妥的又一個翻版秦國,或者當初劉邦的局面。

但這一切的大前提是,蜀漢能夠在潼關之戰中取得勝利,並且盡最大可能地削弱曹魏的實力,但就以諸葛亮求穩的軍事思想而言,這個戰爭的天平究竟倒向那邊實在不好說,因為潼關的防守戰,極大可能會變成改寫三國格局的戰略大決戰。

贏了,蜀漢就不再龜縮一隅,真正有了定鼎天下的實力,而反觀曹魏可能一蹶不振,極大可能被吳蜀兩面夾擊,畢竟作為南方政權的吳國,急需江淮作為屏障,同時這也是一個痛打落水狗,擴張地盤的大好時機。結局就是曹魏作為三國之中第一個退出歷史舞臺的政權。

輸了,蜀漢萬事皆休,主力根本沒有機會退回漢中就要被全殲於關中,靠蜀地的佈防不到4萬的軍隊,根本抵抗不了曹魏,何況這時候的東吳但凡智商在線,也會從荊州沿江而上分一杯羹,如此,蜀漢的結局就是,劉禪連樂不思蜀的機會估計都不會有了。


江畔初見月


子午谷奇謀是魏延想諸葛亮提出的一個計策,就是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由魏延率領一直人馬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

魏延的這個計策雖然冒險,但可稱為上策。三國時期,蜀國丟失荊襄九郡之後,實力最弱,經受不起長期的戰爭消耗。一個弱國要想戰勝強國是不可能通過正面去突擊的,除非對方國內發生內亂,只有出奇謀才可以以弱勝強。

諸葛亮勞師遠征,司馬懿以逸待勞,更加加劇蜀國的國力消耗。魏延此時提出子午谷奇謀,應該是看到了問題的所在,諸葛亮應該採納。可惜諸葛一生 用兵謹慎,不願意冒險結果錯失了良機。魏延由此對諸葛亮有了看法,造成將相內部不和。

反觀蜀國大將鄧艾冒著全軍覆沒的危險,奇襲劍閣古道,繞道劍閣西走過七百餘里的陰平小路,直達今四川江油,直插蜀漢腹地,一舉兵臨成都。劉禪見大勢已去隨即投降。

如果子午谷計謀魏延成功實施,則司馬懿必須回防,諸葛亮可趁機兵出斜谷,以蜀國國力雖然不能鯨吞魏國的,但是可拿下長安和潼關,勢必會震動中原,導致其內部大亂,屆時再舉傾國之力滅亡魏國。


木頭視點


如果子午谷奇謀成功,蜀國未來會怎麼樣?



這提問的描述中說,子午谷奇謀成功,蜀國大軍佔領長安,能不能守住?云云。從這內容看,說明還沒弄清子午谷奇謀的具體細節,在三國志--魏延傳中,說魏延請求領兵萬人,與諸葛亮異道會於潼關,並不是會於長安,長安距離潼關至少還有一百好幾十公里。按提問所說,如果魏延這一計成功,就應當是既佔據潼關,也攻克長安,因為這兩地在當時缺一不可,少一個就不能稱為成功。



如果蜀軍作到了提問所說,那不得了,估計諸葛亮,魏延,趙雲等會不惜一切,死守潼關,並儘快從後方抽調大軍,和一大批得力幹部,組織武裝工作隊,加速開進關中,迅速改造,建立地方政權,就地徵兵,徵糧,補充兵力,加強守備。但另一方面,這對曹魏構成巨大威脅,曹軍將集中全力,不僅是潼關,凡能通達關中的道口,都將是曹軍攻擊的目標。蜀軍能不能堅守住,穩定下來,才是考驗真正成功與曇花一現的關鍵。



在這個過程中,堅守潼關以及其他關隘,加緊地方政權建設,補充兵員,籌集糧草是同時並行,同樣重要的工作,千頭萬緒,龐雜瑣碎,事先準備是否充分,有關幹部軍事將領是否得力,時機把握是否恰當,都非常重要,一旦錯過或貽誤,將是毀滅性的打擊,蜀國不但無法發展壯大,滅國都是月月年的事情。



不知提問假設的前提,是姜維投誠前,還是姜維投誠後?如果有姜維助力,則非常看好後續發展。(1:35)


流譽後


所謂子午谷奇謀就是在三國時期蜀漢丞相第一次北伐曹魏,由名將魏延提出的戰略計劃,內容是由魏延領精兵五千從子午谷出發日夜兼行,快速進兵到長安,並且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自己率大軍由斜谷出發進兵長安,兩軍在潼關匯合,一舉拿下關中地區。由於諸葛亮一向用兵謹慎,認為此計風險太大,所以棄之不用。

那麼子午谷奇謀可能成功嗎?很多史學家為此也是爭論不休,在諸葛亮第一次進行北伐時候,曹魏方面是沒有準備的,而且曹魏當時的防禦重點還在東吳,我們知道自從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失敗之後,曹魏方面才對蜀漢方面加強防守,比如說第二次諸葛亮北伐出陳倉,郝昭早有布放,所以攻擊了很久都沒有拿下來。而且第一次北伐,曹魏有三個郡都投降了蜀漢,如果不是馬謖失街亭,很可能取得一定的戰果。如果此時魏延率軍偷偷的趕到長安,並且拿下了長安,又有諸葛亮大軍在外的援助,成功率還是很高的。

如果子午谷奇謀成功之後,曹魏方面肯定馬上調兵採取行動,而且此時曹魏還有司馬懿、張郃等名將,兵力也非常充足,就算魏延拿下了長安,也守不住。再加上蜀漢剛拿下的關中地區,人心不穩,並且長安到漢中的道路非常遙遠,補給線過長,長安肯定守不住。諸葛亮的北伐軍可能被全部殲滅,加速蜀漢的滅亡。



柯南AP4869


子午谷奇謀出自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我們在探討一場戰爭的時候,要結合其政治因素、戰略意義、戰爭目的等;其次才是結合地理等因素上兵伐謀。


這個話題,我們可以忽略其政治因素和戰略意義。我們主要看其戰爭目的,諸葛亮北伐的軍事目的就是奪取西涼【益州雖沃野千里,但多為蠻荒之地,憑藉山川險阻易守難攻,但不適合作為主戰場,只適合作為大後方。所以益州必須結合相鄰的州郡才能發揮其最大的作用。比如荊州,但是荊州是三國必爭之地(就是三國間戰略衝突點)當年曹操首先放棄荊州,之後蜀吳之間為荊州自相殘殺,使得本就劣勢的南方更加劣勢。諸葛亮執政後為保證南方政權聯盟也放棄了荊州,把目標轉向了北伐的涼州之地】


我們再看題,看魏延的子午谷之計。

先前說了,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奪取涼州(使涼州益州相連,再待時機伐魏)。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襲是為奪取長安(這與諸葛亮北伐目標完全不符。就好像叫你去超市買瓶醬油,你卻因為藥店更近而跑到藥店去!有用嗎?)

我們再細看一下魏延的子午谷奇襲:

  • 子午道道路難行,補給不易。
  • 偏師孤軍深入更是兵家大忌。
  • 五千人就想攻取長安(長安畢竟是曾經的都城,其意義、城防可想而知)

即使魏延偏師經過艱難險阻穿過子午谷,到了長安甚至攻下長安城,接下來也會面臨魏軍的反撲(極有可能全軍覆沒)


【大家注意:不要以為諸葛亮有10萬大軍,就覺得五千人不算什麼。覺得拿五千人去牽制魏軍主力很划算。千萬不要這樣以為,那可是五千條人命啊(一個統帥是否合格,除了各方面能力以外,還有一點就是對士兵生命的珍惜)再說了,五千人對於一將難求,千軍更難求的蜀國來說是非常珍貴的。這也是諸葛亮步步為營的其中一個原因,因為蜀國實在是耗不起】

總結一下:

一:魏延子午谷奇襲長安,即使成功對諸葛亮北伐都幫助不大【畢竟諸葛亮北伐目的不在於此】

二:魏延子午谷奇襲長安,成功後,就會面臨魏軍的瘋狂反撲,作為偏師孤軍深入,遲早會被全殲。而此時魏延帶去的五千人不僅不會牽制魏軍的前線行動,反而會打亂諸葛亮的全盤計劃【若諸葛亮不管魏延,魏延則全軍覆沒。若管魏延的話,自己之前制定的計劃將全部打亂不說,甚至也會因救魏延而陷入困境,可能會遭的很慘】


左將軍


蜀國之衰落是歷史大勢,什麼招都解救不了。好比抗戰末期,小日本明明已成頹勢,卻花大力氣搞什麼”打通大陸交通線”(一號作戰),固然使我方受損,但日方卻毫元收益。反而拉長了戰線,半年左右被迫縮回。再過年餘,投降了。


王祖蔭1


李自成用了這招,直接顛覆了漢人最後一個王朝。。。大明覆滅清軍入關。


宇智波野原新之柱


魏國內政不自亂,什麼奇謀都沒用。這就是為何隆中對說待天下有變,才使荊州,益州同時出兵的原因。


大了以大以大大


事實上魏國後來走了子午谷,之後大敗...


Tooozin888


不會打廣西呀越南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