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無遺策的天才賈詡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世界上哪有百發百中的謀士?

  但三國就是有這麼一位謀士。他計出必成,從不失手。用句古代的話說,叫算無遺策。

  臥龍、鳳雛、冢虎、幼麒,三國的謀士稱號一般較為高雅,而這位謀士稱號為,毒士。

  這位謀士就是賈詡,賈詡(147-223),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賈詡是三國時期的著名謀士,原為李傕手下,為求自保,建議李傕等人襲取長安,造成大亂。在李傕、郭汜二人爭鬥之際,賈詡從中周旋,盡力保全獻帝,因與李傕爭執而逃回家鄉。賈詡後改仕張繡,勸張繡降於曹操,而當張繡起心造反時,又設計協助,成功偷襲了曹軍,此後又多次設計抵擋了曹操的進攻,表現出職業謀士的風範。在官渡之戰前,賈詡再次勸張繡投降於曹操,從此歸附曹操。此後賈詡在平定北方四州、平馬超、滅張魯等戰役中屢有建議,深得曹操信賴,後在魏文帝時期官至大司馬,不久病逝。

現代人對這位老先生的稱號是:老狐狸。京劇《戰宛城》中賈詡足智多謀、絕頂聰明、詭計多端、狡猾無比、老奸巨滑、這些詞角度不同,都適用於賈詡。

  所有詞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在軍事上他神機妙算,用兵如神;二是在生活中他左右逢源,明哲保身。

算無遺策的天才賈詡

  這源於他少年時期的一段經歷。

  賈詡生於甘肅普通人家,這地方並非禮儀之鄉。所以他少時並不出名,只有當時名士閻忠認為他與眾不同,說他有張良、陳平那樣的智慧。賈詡早年時被察孝廉為郎,後因病辭官。返回家鄉路上,他遇到了叛亂的氐人。氐人將他與同行的數十人一起抓住,準備全部坑殺。危難之機,賈詡靈機一動,對這些人說:“我是段公的外孫,你們別傷害我,我家人一定會用重金來贖。”當時太尉段熲為邊疆上將,威震西土。氐人聽說後,不敢再害他,還和他稱兄道弟,請他吃吃喝喝,最後禮送他回家。其餘的人則都遇害了。

  這件事給死裡逃生的賈詡兩個啟示:一、江湖險惡,一定要保全自身為上;二、無論處境何等惡劣,使用計謀都能化險為夷,一個書生用一張嘴就可以戰勝幾十強盜。

  公元195年,董卓舊將郭汜、李漼一方挾持公卿,一方挾持皇帝,上演一場慘烈的肉票爭奪戰,牽連而死的百姓數以萬計。  

 在戰爭之出,李漼由於手中有漢獻帝,一度出於優勢。可是,隨著鎮東將軍張濟從陝西前來參戰,使得傷痕累累的李漼和郭汜不得不暫時停止爭鬥,以免剛剛到來的張濟一口吞掉。張濟當然知道眼前的形勢對自己有利,於是提出,邀請皇帝移駕弘農郡,前往自己的地盤。  

 漢獻帝當然知道張濟有私心,可是在李漼的手中已經受了這麼久的罪,在張濟的手下再慘估計也不過就是餓肚子吧,他們畢竟還要仰仗自己皇帝的旗號,不敢多麼為難自己。於是漢獻帝派出大臣,前往李漼和郭汜營地,積極遊說,希望移駕成功。可是,李漼也好,郭汜也好,當然知道張濟耍的什麼把戲,一旦漢獻帝前往弘農,李漼和郭汜就將淪落為叛賊,天下諸侯必群起攻之。於是兩位恨不得食肉寢皮的仇人,轉眼又攜手,共同對抗張濟了。  

 形勢非常緊張,三方保持著微妙的平衡,誰也不敢搶先下手。

  當時,有一位奇人,手無一兵一卒,只憑借一句話,就改變了當時的局勢。這個人就是賈詡。

漢獻帝早就知道賈詡,更知道賈詡在李漼和郭汜心中的地位,於是漢獻帝派出使者,告訴賈詡:“卿前奉職公忠,故仍升榮寵;今羌胡滿路,宜思方略。”

 漢獻帝的詔書中,對賈詡肯定中有批評。因為賈詡在之前的表現中,還算是公忠體國,能夠為朝廷,為皇帝著想,於是,依然升了賈詡的官。但是“仍升”就意味著本可以不升。漢獻帝在指責,賈詡曾經對朝廷,對漢室犯下了許多罪過,不過考慮到賈詡還算不壞,和李漼郭汜等人不完全相同,尤其是當前羌人胡人亂國的非常時期,就允許賈詡戴罪立功了。

  聰明的賈詡,自然是明白漢獻帝的意思的。

  當年,董卓時候,王允當權,曾經下令絕不赦免董卓手下的那些西涼將領。李漼、郭汜、樊稠等董卓舊將人心惶惶,一心想著放棄軍權,逃回家鄉。本來,如果三人從此逃回去,那麼東漢王朝或許還可以多幾年太平日子。可是此時,賈詡站出來說話了。賈詡的一句話,改變了李漼三人的命運,改變了東漢王朝的命運。

  賈詡說:“諸君若棄軍單行,則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相率而西,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事濟,奉國家以正天下;若其不合,走未後也。”賈詡說得不錯。一旦李漼等人放棄兵權,一個負責治安的小小亭長,就能把幾個人抓了。可是如果率領大軍攻打長安的話,那事情就完全不同了。要知道說起漢末軍隊戰鬥力,步兵丹陽第一,騎兵西涼第一。李漼幾人立刻明白了賈詡的意思,立刻組織起來,並且沿路招降納叛,封官許願,到達長安時,幾千人已經變成了十萬人。   正因為賈詡的建議,李漼和郭汜兵犯長安,比且開始了長達三年的血腥統治。李漼和郭汜在長安,比起董卓的殘暴,有過之無不及。董卓對於公卿大夫還有著基本的敬意,還想著藉助善待一些士大夫,來為自己博取美名。於是,董卓提拔蔡邕,提拔劉虞、袁紹、劉表等等。而李漼和郭汜,卻純粹是個武夫,有董卓的野心,卻沒有董卓的本事,也沒有董卓的手腕,只知道炫耀武力。本來,在董卓遷都時,長安附近還有著幾百萬百姓,可是三年之後,當漢獻帝離開長安之時,由於天災,更由於戰亂,幾乎人都死絕了。

  而這一切要歸咎於賈詡。

  有人為賈詡鳴不平,因為賈詡並沒有希望李漼等人作亂,他的願望是“奉國家以正天下”。可是,李漼等人對於到長安奪權享福就聽進去了,至於什麼“奉國家以正天下”誰也沒有聽進去。賈詡的主張,和幾年之後的曹操主張的“奉天子以令不臣”,驚人想象。可是,作為李漼舊部的賈詡難道會不明白李漼是什麼貨色?李漼的心裡會有什麼國家,什麼社稷呢?於是,賈詡的所謂忠臣,也就很虛偽了。

  賈詡真正的目的還是為了生存,為了自己的生存。一旦李漼等人放棄兵權,作為董卓一部討虜校尉的賈詡,自然也難以獨存。命或許可以保下,但是政治前途就幾近斷絕了。這是賈詡不能接受的。

  於是,為了李漼,更為了自己,賈詡提出了那個禍國殃民的計策。後人多稱賈詡是三國第一毒士,評價還是比較準確的。     

 不過,賈詡在李漼等人奪取大權之後,卻做出了許多對策,來和李漼等人劃清界限。

  李漼等人自己給自己加封之後,也提出封賈詡為侯,又想任命賈詡為尚書僕射,可是都被賈詡拒絕。賈詡多:“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賈詡說了一句心裡話。在當時,如果賈詡和李漼等人坐以待斃,就將面臨朝廷的通緝。可是,賈詡預料到了李漼等人,一旦掌權,必將亂國,於是不想居功,漸漸的從李漼等人的圈子中淡出,希望天下人都漸漸忘記他作為董卓舊部集團重要成員的過去。

  賈詡的方法比較成功。在賈詡擔任尚書其間,選拔了一些比較有清正之名的官員,李漼等人看在當初的救命之恩上,也多少給賈詡一點面子。賈詡後來母親去世,又藉機離開長安,回到家中,一待就是兩三年,避開了李漼郭汜作孽帶來的不良影響。等到雙方爭鬥時,李漼邀請賈詡出山幫助自己。沒想到就在此時,漢獻帝給賈詡下了那道詔書。

  漢獻帝肯定了賈詡在辭官、舉才以及其他一些事情上對朝廷的維護,隱隱然答應不再追究當初勸告李漼殺入京城的罪過,要求賈詡消除李漼羽翼,以讓自己成功離開長安。

  賈詡和李漼曾經是最好的合作伙伴,可是時間一久,賈詡自然明白,李漼等人的暴政,只能加速自己的滅亡,而自己如果繼續追隨下去,也必然與之同亡。於是賈詡果斷的站到了漢獻帝一邊。

  賈詡找到一些羌人、胡人的首領,開了一個宴會,告訴他們,獻帝已經答應給他們封賞,希望他們率兵回到故鄉。羌人、胡人在京城多年,早就渴望回去,只是李漼為了拉住這些首領,始終不給兌現當初的承諾。現在漢獻帝親自答應了,羌人胡人的首領果然就率兵離開了。

  一旦羌人胡人離開,李漼立刻就處於劣勢。

  於是,李漼無奈,只能答應了漢獻帝前往弘農。

  在漢獻帝移駕徒眾,李漼、郭汜、張濟、以及其他各路諸侯再次混戰,從長安一直殺到洛陽。李漼一度抓到了朝廷許多公卿,想全部殺掉,賈詡再次建議“此皆大臣,卿奈何害之。”李漼於是暫時放過公卿。

  不過,這些都是賈詡的小善,根本無法彌補李漼郭汜混戰,數百萬百姓死亡的罪惡。昔日孔子曾經批評幫助季氏的冉有和子路:“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李漼和郭汜正如牢籠中的門戶,本來在籠中待斃,是賈詡提醒了李漼和郭汜,打開了牢籠,使得天下大亂,朝廷百姓毀於兵火。賈詡雖然並未親手執刀殺人,卻難辭其咎!

  戰亂要來,安全第一。賈詡早就想離開虎口,他帶著全家投靠自己的老鄉段煨去了。對於賈詡的到來,段煨是又喜又憂,喜的人來了重量級人才幫助自己,憂的是自己不是重量級人才的對手。所以他表面上對賈詡禮遇甚厚,實際上卻不重用。

  人家對你表面非常客氣,但一有重大事項的時候就避開你,防著你。看來此地也不是棲身之所,賈詡準備到張繡那裡去。

  有人就勸賈詡說:段煨待您還是不錯的,您就留下來吧。賈詡說:段煨對我疑而不用,長期下去肯定會產生矛盾。我走了,對內,他的權力穩固了。對外,我在外面可以援助他。他不但不會留我,還會高興地歡送我。而張繡則不同,他正缺乏謀士,對我一定重用。

  結果張繡率家屬前來隆重迎接賈詡。段煨拍著胸脯,照顧賈先生的家屬。皆大歡喜。

  建安二年(197年),在賈詡的建議下,張繡屯兵宛城,與荊州牧劉表聯合,形成了一方勢力。北有袁紹,東有呂布,南邊又冒出來個張繡,這讓曹操十分惱火。他親自起兵十五萬,征討張繡。

  當年賈詡就曾勸李傕他們投降曹操,他對曹操的實力心知肚明。而劉表,只想坐守自己的地盤過日子。

  與曹操大軍開戰,勝負難料。劉表援軍到位,可以維持一段時日。如果援軍不力,張繡很可能會敗給曹操,失去自己的地盤,成為劉表的附庸。如果投降曹操,則可以避免軍事衝突,化解眼前的困局。張繡軍事實力可以保存,以後還有周旋的餘地。

  綜合考慮,賈詡勸張繡投降曹操。張繡惟賈詡是從,這是他聰明的地方。

  見了前來投降的賈詡,曹操的態度是:

  甚愛之,欲用為謀士。深深地喜愛。

  正如陳宮對於呂布一樣,賈詡對張繡也有很深的感情。想當初,張繡在自己處境為難的時候,帶著一家老小,熱情地接納自己。來宛城後,張繡對於自己可謂言聽計從,所以賈詡委婉地拒絕了曹操的邀請。

  不久,張繡因為曹操霸佔自己嬸嬸之事,和曹操翻臉。他找來賈詡商量對策。張繡是自己的主公,是自己的朋友。賈詡並沒有因為曹操勢力大而勸張繡忍耐。他建議張繡以清理叛軍為由將軍隊靠近曹營,趁夜裡點起大火,偷襲曹操。

  結果:曹操長子、侄子、愛將典韋,包括坐騎大宛馬都死於軍中。曹操命大,只是右臂中箭,否則死於亂軍也是有可能的。

  自出徵出來,這是曹操損失最慘重的一次。在賈詡的策劃下,張繡繼續擴大戰果,連下南陽、江陵數縣,曹洪抵擋不住。曹操只好第二次再攜兵前來征討。

  曹操在城下觀察地勢。但他的一舉一動,都被賈詡觀察得一清二楚。曹操對城東南角比較留意,花的時間最長,賈詡估計他是要從此處攻進。

  於是賈詡讓精壯之兵,飽食輕裝,盡藏於東南房屋內。卻讓百姓假扮軍士,虛守西北。

  晚上,曹操精兵從東南角上爬過壕去,砍開鹿角,進去城中全無動靜。呵呵,果然不出我所料,曹操一聲令下,魏軍一齊擁入。只聽得一聲炮響,城中伏兵四起。曹軍急忙後退時,張繡親率勇壯從背後殺來,兩路夾擊。

  結果曹軍大敗,奔走數十里,折兵五萬餘人,失去輜重無數,呂虔、于禁受傷。

  在大好形勢下,劉表勸說張繡一起追曹兵。賈詡說,不要追,追之必敗。劉表想的是,現在機會難得,不追可惜。在劉表一再勸說下,張繡頭腦發熱了,他第一次沒有聽賈先生的話。追得快,回來得也快,兩人大敗而還。

  張繡後悔了,賈先生,我沒有聽你的話,是我的不對。賈詡說,沒關係,現在可以整兵追趕了。劉表說,賈先生,你不是開玩笑吧。賈詡說,此番追去,必獲大勝。如其不然,請斬吾首。

  自信,自信到極點,但不是自大。

  劉表還是不信,他不去。張繡信了,他追了,曹兵大敗,軍馬輜重連路散棄而走。

  劉表服了,先生,你是神仙吧,賈詡說:曹操深知兵法,他雖敗必有勁將為後殿,以防追兵。我兵雖銳,卻不是曹軍的對手,所以必敗。此次曹操急於退兵,肯定是許都有急事。他破了我們的追軍,但也耽誤了時辰。所以,他們必輕車速回,不再防備。我軍再追過去,他們既想不到也準備不及,故能勝。

  別人都怕你曹操可不怕你。

  兩次交手,兩番大敗,曹操知道了賈詡的厲害。建安四年(199年),曹操不想再打張繡了,他想說服張繡投降。此時,袁紹也派人來和張繡結盟。

  袁紹強大,曹操弱小。袁紹與張繡無仇,曹操和張繡有奪嬸殺子之恨。袁紹遙遠,曹操相鄰。從表面上看,張繡肯定選擇袁紹。和強者南北兩面夾擊,曹操肯定被滅。

  賈詡卻認為投靠曹操有三大好處:

  一、曹公奉天子明詔討伐天下,這和當初自己提出的“奉國家以徵天下”的戰略構想是一致的,曹操有眼光,前途。

  二、袁紹強盛,我們弱小,他有我們沒我們都一樣,因此他們肯定不會重視我們。袁紹此人對自己的兄弟都不厚道,何況我們外人。曹操就不一樣了,他還弱小,還要求生存發展。所以,他一定會需要我們,看重我們。

  三、曹公這個人不簡單,他識大體,顧大局。為了天下,為了名聲,他能夠做出犧牲,能夠先公後私,他會寬待我們。

  殺了別人的兒子,還是長子,然後放下刀槍,走到別人面前,接受別人處理。賈先生,你這個建議太冒險了吧。

  賈詡對張繡說,主公莫憂!你想啊,曹操兒子死了,人死不能復生,損失不可挽回。但曹操可以收穫地盤和兵馬,將軍和謀士,收穫心胸廣闊、誠待人才的名聲。這筆生意,曹操是賺大了。所以啊,你放心地去吧,沒問題,我可以用性命擔保。

  果然,曹操封張繡為揚武將軍,讓兒子曹均娶張繡之女為妻,結成親家。

  對於大功臣賈詡,曹操是感恩戴德。他拉著賈詡的手說:“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於是拜賈詡為執金吾,相當於首都**局長。並封都亭侯,遷冀州牧。

  此時的賈栩,人生已過大半。他過去輔助的主公,都是三流角色,都是過渡人物。這一點他很清楚,但他沒有刻意地規劃自己的人生,只是盡忠職守而已。現在他已經找到了終生的靠山,和更大的舞臺。剛得到張繡,曹操就想趁熱打鐵,勸降劉表。他問計於賈詡。

  賈詡說,劉景升此人好結交社會名流,一般人他看不上。一定要派一文名之士前往說之,方可降耳。

  曹操問荀攸,誰人可去?荀攸推薦了孔融。可見,曹操對賈詡的信任畢竟不如荀攸。

  曹操手下已有五大謀士,荀彧是曹操的大管家,荀攸是曹操的參謀長,郭嘉是曹操的寵臣,程昱是曹操的元老,還有一個非常厲害卻不太受信任的謀士劉曄。賈詡想到的是,自己來得晚,出多少計策是一方面,重要的是與他人和諧相處。在大家都能夠出計策時,讓曹操原來的謀士先說,大家說完自己再說。當大家的意見不一致時,不當面爭執、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見。

  這是賈詡的職場法則。

  司馬昭之有鍾會,猶曹操之有賈詡、郭嘉耳。郭嘉是曹操創業元老,但這裡他把賈詡放在郭嘉之前,足見賈詡的重要性了。臨陣料敵,運籌帷幄,賈詡的才能不讓郭嘉。但由於他自認為不是曹操的嫡系,所以主動獻策居少,很多時候是因問作答。

  我比曹操還大8歲,比郭嘉大23歲,53歲了,還能活幾年,爭什麼?

  無欲則剛。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與袁紹戰於官渡。十月,許攸投奔曹操,獻計偷襲烏巢之計。眾人都懷疑許攸的誠心,只有賈詡與荀攸力勸曹操。曹操於是欣然採納其計,率軍出擊,大敗袁軍。河北平定後,曹操領冀州牧,遷賈詡為太中大夫。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出征荊州。劉表病死,劉琮投降,戰爭順利得超乎想象。得到荊州降兵八九萬,順江東下,攻取東吳,似乎指日可待。

  有人反覆問我,長江那麼長,曹操完全可以多線過江,襲擊孫劉後路嘛,何必都擠在赤壁前線呢。

  我想說的是,一個成年人想打一個5歲小孩,他還用偷偷跑到小孩身後嗎?當時的曹操,包括所有謀士在內,對於大破東吳有著必勝的信心。今吾有百萬雄師,更賴諸公用命,何患不成功耶!收服江南之後,天下無事,與諸公共享富貴,以樂太平。

  在曹操得意時,只有賈詡站出來說,給曹操潑了一盆冷水。

  他說,現在我軍已經疲憊,荊州人心未穩,打仗的條件沒有完全具備。而東吳在生死存亡的關頭,一定會聚集力量,背水一戰。敵我對比,我軍並沒有必勝的條件。相反,如果我們大力發展荊州經濟,封賞官員,撫安百姓。幾年之後,不用征討,江東就會拜服。微小的理智的聲音很快就被期望勝利的巨大喜悅、盲目自信淹沒了。

  結果赤壁之戰中,曹操大敗而歸。這還不算。曹操辛辛苦苦得來的荊州,也被孫權和劉備瓜分待盡。以此造成了天下三分的局面,很長時間沒有扭轉。

  如果曹操能夠整治荊州,加強統治。再破壞孫劉聯盟,蠶食東吳轄地。相信用幾年的時間,曹操完全可以打敗孫劉,一統天下。在我強大於敵人數倍的情況下,竟然放棄進攻,不打赤壁之戰,這絕非一般人的眼光所及。赤壁之戰後,在曹操的有生之年,曹軍在南方一直沒有作為了。

  曹操的其他謀士大都來源於袁紹,他們協助曹操平定了北方。西方,還是曹操的處女地,但這裡是賈詡的地盤。他幫助曹操平定了馬超、佔領了漢中。

  建安十六年(211),以驍將馬超、韓遂為首的十部聯軍,聚集10餘萬人馬,據守潼關抗曹。在戰場上,馬超打得曹操割須棄袍,堅守不出,無計可施。

  賈詡建議,兵不厭詐,可用反間計,令韓、馬相疑,則一鼓可破。曹操撫掌大喜,就是高興地拍巴掌。他說,天下高見,多有相合。文和之謀,正吾心中之事也。

  曹操是不是已經有這種想法並不重要,領導怎麼說就要怎麼聽。

  第二天,曹操在陣前與韓遂單獨對話。他回來後得意洋洋地對賈詡說,你知道我陣前對語的用意嗎?賈詡當然知道,他還知道領導在得意的徵詢自己的意見,所以一定要拍馬屁。賈詡說,此意很妙。但是,效果有限。我有一策,讓韓、馬自相仇殺。曹操這時候不說天下高見,多有相合的話了,連忙問計。賈詡說,馬超有勇無謀,不識機密。丞相您可以親筆作一書,寫與韓遂,字跡要寫得模糊一些,特別是要害處,自行塗抹修改,然後封送給韓遂。而且,這件事還要讓馬超知道。

  我相信馬超一定會來看這封書信。他看見上面要緊去處,都是圖抹的痕跡,肯定會懷疑是韓遂乾的,而且這封信和您今天單騎會語有關。這樣,馬超、韓遂的矛盾會加大。同時,我們暗結韓遂部下諸將,使互相離間,馬超可圖。

  賈詡這一毒計,讓勇猛異常、率十萬大軍的馬超被打得只剩下三十個騎兵,無家可歸。

  建安二十年(215),曹操率軍十萬征討張魯,被大將龐德拒在關外。愛惜龐德武藝超人,曹操想收為已有。賈詡說,我知道張魯手下有一謀士,叫楊松。這人最大的愛好就是收受賄賂。我們可以以重金買通此人,讓他在張魯面前誣陷龐德。這樣,我們就有機會收降龐德了。

  曹操說,此計聽起來不錯,可是南鄭大門禁閉,如何進城?賈詡說,明日陣前交鋒的時候,我們詐敗佯輸,棄寨而走,使龐德佔據我寨。晚上,我們再來劫寨,龐德必退入城。我們選好一能言善辯之士,讓他扮作龐德士兵,雜在陣中,就可以入城了。

  結果不出所料。曹操順利得到龐德,又招降張魯,佔據東川,離統一天下又進了一大步。

  此時,劉曄、司馬懿都勸曹操繼續南下,進攻益州。可能是因為當初赤壁的教訓,曹操此次沒有采納這一建議。

  西部剛剛平定,南部關羽領軍又來犯境。

  曹操手下大將龐德請戰,率領七軍去抗關羽。為了顯示決心,龐德備了一口棺材,要與關羽一決生死。

  曹操聽後,十分欣喜,“龐德忠勇如此,孤何憂焉!但賈詡卻看出其中的問題,他告訴曹操,戰爭需要平和的心態,不需要激動的情緒。有了情緒,就容易被對手利用。龐德不顧一切地與關某決死,這是一個把非常危險的預兆。

  曹操聽後,急令人傳旨戒龐德曰:”關某智勇雙全,切不可輕敵。可取則取,不可取則宜謹守。“龐德不聽,果然被關羽刀斬。

  好不容易外部太平了,內部的爭鬥開始了。曹操幾個兒子紛紛培養自己的勢力,朝中大臣不可避免地捲入其中。

  不選擇,就沒有機會。選擇了,就會得到曹操的懷疑。選擇錯誤,比不選更麻煩。

  賈栩早已看透這一點,憑他的眼光,早已判斷這個人選是曹丕。

  我要幫助曹丕,但表面上一定要和他保持不遠不近的距離。

  因此,當曹丕主動問計於自己時,賈詡就說,希望將軍修養品德,勤於學習,日夜孜孜不倦,不違背作兒子的道義,這就夠了。這些話聽起來樸素簡單,而且勸人為善。外人聽了,只能說賈詡說得不錯,但心裡想,這不是廢話嗎,還用你賈詡說?但是這裡面的話,曹丕明白了。才能是次要的,品德是主要的。讓曹操感受到父子親情、真情,感受到曹丕的孝心、關心。這是一種看似普通,卻最有效果的手段。

  以後,凡是曹操出征的時候,曹植就發揮所長,歌功頌德,發言成章,讓曹操十分高興。而曹丕則相反,他邊哭邊說,父親,你建多大的功業,取得多大的勝利都不重要,希望您保護身體,平安回來。

  兩人相差如此之大,不由得讓曹操陷入深思:植兒說得好聽,他是不是在演戲?丕兒真心對我,重視父子親情,讓我感動。

  關於立誰為世子的問題,以曹操面前,賈詡絕對是想隱藏自己的態度。但還是躲不過。

  這天,曹操找來賈詡,當面問個究竟。

  賈詡飛快地想著應對之策,原則是:

  1、 目的是勸立曹丕。

  2、 一定要順著曹操的心意,不能有大的偏差,讓曹操不滿。

  3、 直接說出來,肯定會引進曹操部分兒子們的不滿,以及一些大臣的反對。所以要注意方式。

  於是,賈詡擺出一幅思考的樣子。

  曹操就問他,你只要給我名字就行,還考慮什麼。賈詡回答說,我正在考慮袁紹父子、劉表父子的一些事情。

  曹操知道了賈詡的答案,又為他的狡猾逗笑了。於是立長子曹丕為王世子。

  220年,曹丕順利登基,封賈詡為太尉。

  223年,曹丕想起兵出征,他問賈詡:“朕欲一統天下,先取蜀乎?先取吳乎?”

  賈詡回答:蜀主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能治國。東吳孫權識虛實,陸遜屯兵於險要。現朝中諸將,都不是孫權、劉備的對手。即使是陛下您親自出徵,也不一定能夠獲勝。

  我們只可持守,以待二國之變。

  曹丕不聽,三路大軍都大敗回來,於是喟然嘆曰:“朕不聽賈詡、劉曄之言,果有此敗。

  後來聽說劉備死去,曹丕心想,賈先生不是說以待兩國之變嗎?現在機會來了,於是準備起兵討伐。賈詡勸阻說,劉備雖亡,必託孤於諸葛亮。亮感劉備知遇之恩,必傾心竭力,扶持嗣主。陛下不可倉卒伐之。

  曹丕不聽,又無功而返。

  這一年,賈詡也去世了,終年七十七歲。在那個人均壽命都不長的時代,魏室的許多老臣都故去了,包括荀氏叔侄,郭嘉、楊修、程昱、還有會保養的董昭。

  四十五歲起步,五十二歲歸順曹操,之後又為曹操工作了二十一年。

  同志們,健康是本,長壽是福啊。

  賈詡知道,自己沒有隨曹操起家,歸順之前還讓曹操屢屢受挫,加上自己策謀深長,種種因素都會引起曹操猜嫌。於是他採取自保策略,閉門自守,不與別人私下交往,不與高官結親。

  這就是他的生存之道。

  易中天說他是三國演義裡最聰明的人。李傕聽賈詡兩次,成功;不聽兩次,失敗;張繡聽賈詡四次,成功;不聽一次,失敗;

  曹操聽賈詡兩次,成功;不聽一次,失敗;

  曹丕聽賈詡一次,成功;不聽兩次,失敗;

  成功率,百分之百。

賈詡精通兵法,著有《鈔孫子兵法》一卷,併為《吳起兵法》校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