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是誰寫的,他看到了什麼?

《山海經》,一部上古傳世奇書,記載了約四十個方國、五百多座山、三百條水道、一百多人物以及四百多種神怪異獸,

其所構造的包羅萬象、奇詭瑰麗的世界,幾乎是後世絕大部分神話小說的源頭。

《山海經》既神奇又神秘,自古以來就吸引著眾多學者的目光,很多人想要去探究它、剖析它,但迄今為止它仍是一個謎。《山海經》的神秘之處在於它的出身,究竟何人所寫、何時所作、所作為何,這些都不得而知,甚至直到如今人們都無法給這本書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只能將它稱作"奇書"。

《山海經》是誰寫的,他看到了什麼?

一、成書之謎

關於《山海經》的作者、成書年代,至今都還沒有明確的定論,但古往今來的說法卻不少。最早西漢的劉歆在《上表》中說:"《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劉歆認為《山海經》應是大禹治水之時,大禹與伯益等人遍歷山河之後的成果。

清代的畢沅在《山海經新校正序》中稱《山海經》"作於禹益,述於周秦",大禹和伯益最開始是口述,在周秦之時才被後人整理成著作。畢沅同樣認為大禹、伯益首開《山海經》之先河,自西漢至清代,都有學者持這一觀點,可見禹益作《山海經》的說法在古時頗為盛行。

今人蒙文通先生曾對《山海經》的各個篇章作了具體分析,他的觀點比較具有代表性。他認為《大荒經》五篇寫作時間最早,約在西周前期,可能為巴國的作品;《海內經》四篇約在西周中葉,可能是古蜀國的作品;《五藏山經》和《海外經》四篇最遲,寫於春秋戰國之際,可能為楚國的作品。

還有說法認為《山海經》成書於戰國至漢初。雖然對於《山海經》的成書問題還存有很多爭議,但可以確定的是,《山海經》並非成於一人一時。

《山海經》是誰寫的,他看到了什麼?

二、遺失的另一半

我們現在所見的《山海經》僅僅是它作為文字的那一部分,且文字部分也已多有佚失。實際上最早的《山海經》不僅是有圖的,而且是一部先有圖冊,後有文字的著作。

一千五百多年前,晉人陶淵明有"流觀山海圖"的詩句;而郭璞曾作《山海經》圖贊,在注中又有"圖亦作牛形"、"今圖作赤鳥"等語;在唐代,山海經圖被視為"述古之秘畫珍圖",可見那時的《山海經》尚存有圖。

但不知從何時起,《山海經圖冊》就從世上消失了。《山海經》的圖也不只有一個版本,最早的圖冊成於先秦時期,後世因為原圖的遺失,在漢代、南朝、宋代、明清時期又有不少畫家為《山海經》配圖,不過這時的圖則多半來源於畫家的想象。

《山海經》是誰寫的,他看到了什麼?

三、內容之謎

既然《山海經》本是以圖記文,這就涉及到作者最初到底看到了什麼的問題,也就牽扯出後世對《山海經》所述內容真偽的爭論。實際上這個問題是很難說清楚的,因為我們現在所見之《山海經》是經過兩千多年流傳下來的版本,已非原本。

據現今已經證明確實存在的山河地理及異獸的情況來看,作者最初所畫的圖像應是親眼所見,但由於《山海經》並非成於一人之手,故而也不能排除後世摻雜有虛構的成分在其中。相信最初,作者是想將其所見如實記錄下來,可為何我們現在看《山海經》卻是虛實相雜呢?

主要有幾點原因,一是由於圖文並非一人所作,在文字描述的二次創作過程中,筆者難免會出現對圖畫內容的誤解;二是先民語言和思維風格較為古樸,這就造成古今對同一事物的描述會有很大的差異,而我們看《山海經》時,往往是以今人的語言風格和思維習慣去理解的,這便造成了誤解。

三是古今年代相距甚遠,時過境遷,很多曾經在歷史上存在的事物很可能已經消失,不為後人所見;最後,經過後世的代代流傳,版本層出不窮,我們如今所見之《山海經》與其原本已經相去甚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