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的原名叫普六茹堅,李世民原名叫大野世民,事實真的如此?

史事春秋


有些人把鮮卑,百越,苗人,有意跟漢人區別開來,實際東亞人文化背景,血緣關係都是很近的,包括韓國日本比北方來的遊牧民族在血緣關係文化傳統上都要近的多,鮮卑就是中原人分去去的一旁支,哪怕是越南人與中原人的宗屬關係也要比西亞或西伯利亞地區來的人近的多。

所以不要糾結楊堅用過的鮮卑名字,隋唐都是華夏人的王朝。


逆山野


感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很有意義。

開宗明義:楊堅的原名就叫“普六茹堅”,“楊堅”這個名字是他稱帝后才用的;李世民的原名,也是“大野世民”。

可能有好多人以為我在瞎掰,但根據歷史事實,的確是這樣。不信?且聽我細細道來。

楊堅姓“普六茹”

楊堅是隋朝開國皇帝,他本來是後周大臣,後從孤兒寡母手中奪過權力,一躍成為九五之尊。

那為何楊也姓“普六茹”呢?這與他的身份有關。原來呀,這與楊堅的父親有關。楊堅的父親名叫楊忠,在西魏時期,楊忠得到丞相宇文泰的重用,隨宇文泰南征北戰,勞苦功高,因為這些軍功,他隨後被封為“徵西將軍”、”驃騎大將軍”,又被賜姓普六茹氏

,因此,楊忠又叫“普六茹忠”。

楊堅誕生後,當然也要隨父親的姓,於是便有了“普六茹堅”這樣的名字。

李世民本來姓“大野”

事實上,隋文帝楊堅與唐朝開國皇帝李淵是親戚關係,楊堅是李淵的姨夫。

而要講到李世民的姓氏問題,必須得回到西魏時期,西魏時,有一個人叫李虎,是一位八柱國之一,他也征戰中取得赫赫戰功,皇帝一高興,就給他賜姓“大野”,於是便有了“大野虎”之稱。

李虎是李淵的祖父,而李世民又是李淵的兒子,子承父姓,這沒毛病吧?於是李世民也叫“大野世民”。

寫在最後

李世民也就是唐太宗,他虛心納諫,關心百姓疾苦,在他的治理下,唐朝興旺發達,成為有名的治世,被人譽為“貞觀之治”。

通常我們認為,盛極一時的唐朝是漢族人建立的,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唐朝統治者,他們也有少數民族血統,一定程度上,是鮮卑族的後裔。

唐朝統治者中,有父親死了,兒子娶其母親的習俗,這就是典型的鮮卑族舊俗。如楊貴妃本來是唐玄宗兒子的媳婦,但當父親的唐玄宗卻討來做了妃子。

我的回答完畢,如有不當之處,請幫我指出來,謝謝。


小江侃文史


是真的。

楊堅有名的怕老婆,楊堅的老婆是獨孤伽羅,孤獨伽羅的爹爹是“孤獨信。”

孤獨信——天下最牛岳父:

孤獨信善於騎射,儀容俊美,一開始是“葛榮”的部下,葛榮失敗,投歸“爾朱榮",後曾經跟隨"賀拔度"斬殺了衛可孤,因而名聲鶴起,正式開始崢嶸歲月。

後來在賀拔家跟著"賀拔嶽","賀拔勝"等人認識了"宇文泰",兩個人結成了親密戰友關係。

這個宇文泰就是"宇文覺"的老爹,宇文覺逼迫西魏恭帝“拓跋廓”禪讓後,建立了北周,宇文泰被追尊為北周文王。

宇文家能坐上皇上,孤獨家出力最多。

列一下孤獨信的官職罷了:

在西魏時任都督三荊軍事兼尚書右僕射、東南道行臺、車騎大將軍,河內郡公。相當於如今副總理級別的官。到了北周時期,獨孤信又在北周奠基人宇文泰手下任過太子太保、大司馬、柱國大將軍、衛國公。相當於軍委副主席級別的官。

我們仔細看上面引號中的人名,哪一個像是漢人的名字?

一個也沒有!

上面的人,不是契丹人,就是鮮卑人。

楊堅呢?

楊堅的父親叫做楊忠,

楊忠,鮮卑人,本名叫做普六茹忠,一直就是孤獨信的部下,跟著孤獨信南征北戰,也打下了一片事業。

後來受到宇文泰重用,雖然官也升到了北周十二大將軍之一。

然而,老上級終究是老上級的,老上級孤獨信是北周八柱國之一,雖然後來結成了兒女親家,也該了漢姓,孤獨家的女兒孤獨伽羅還是要壓著普六茹堅一頭的。

眾所周知,楊堅怕老婆。

這也是普六茹堅(楊堅)怕老婆的原因之一。


至於李世民他家,李世民的爹是李淵,娶的宇文泰家的女兒為妻,李淵的老爹是李昞,李昞娶的是孤獨信的女兒,這個李昞為什麼可以娶孤獨信的女兒呢,因為他爹爹是李虎。

李虎:

最初追隨太保賀拔嶽,深受重用,從平元顥之亂,打敗万俟醜奴。賀拔嶽遇害後,打算擁立賀拔勝繼任,追隨宇文泰平定叛亂,並抵抗東魏進攻,成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賜姓大野氏,拜為太尉,封隴西郡公。

即是說。李昞和楊堅是一擔挑,李淵要叫楊堅一聲“姨夫”,大家都是親戚關係。
這不重要。

重要的是李虎工作生活在鮮卑人中間,所以李虎被宇文泰賜姓“大野氏”,李虎的官職不如孤獨信的官職大。

為了親戚和睦。為了便於工作,怎麼也要跟著親戚和上級的風俗生活習慣走吧!

李虎的曾孫子李世民必須也姓“大野”。

再上個圖片作為小貼士,說明李家確實比楊家出身高,也許是李淵不願意服氣楊家做皇帝而造反的原因之一吧!

李淵家是八柱國,楊堅家不是!


葭明通半瓶歷史


事實真的是如此

1、普六茹堅

楊堅叫普六茹堅是因為他的鮮卑姓氏是普六茹,他稱帝后改姓氏為“楊”,才有了楊堅這個名字。

楊堅鮮卑本名為普六茹堅,小名叫做那羅延,在他稱帝前都是以普六茹為自己的姓氏。楊堅出身貴族,其父親是北周的忠臣良將,因戰功赫赫,所以被宇文泰賜姓普六茹,而楊堅也有另一個不為人知的名字叫普六茹堅。

楊堅父親死後,他繼承了隨國公的爵位,官至上柱國和大司空,這都是父輩給他留下基業和名譽。楊堅晉升為丞相後,便開始計劃奪權,581年北周靜帝禪位給楊堅,然後才有了隋朝,稱帝后楊堅將普六茹氏改回原來的楊氏。

2、大野世民

李虎,也就是李世民的曾祖父。因為對北魏建立了赫赫功績而被賜姓大野氏,稱為大野虎。大野虎生下李世民祖父大野昺(李昺),大野昺生下李世民父親大野淵(李淵)。

到了隋文帝時期大野世民才恢復本姓李。




品勢怪獸


沒完完整整讀過這段歷史的朋友,很容易被一些說法帶偏。先說結果:

楊堅原名就叫楊堅,李世民本名就叫李世民;至於普六茹、大野,都是北周開國者宇文泰賜給功臣們的鮮卑姓氏。

要理清楚這個事情的前因後果,我們先聊聊南北朝時期,鮮卑姓氏與漢姓的糾葛。

北魏時期的大規模“鮮卑改漢”行動

自西晉滅亡、東晉偏安江南以來,北方進入了以武力較高下的混亂時代,史稱“五胡亂華”。這期間,匈奴、羯、氐、羌、鮮卑等原本依附於西晉的少數民族,紛紛入主中原建立政權,而笑到最後的是鮮卑拓跋氏。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暫時結束了混戰;而在之前,南邊的劉裕取代司馬氏,建立劉宋。就這樣一南一北兩大政權對峙,史稱南北朝時代。

北魏雖為鮮卑人建立的政權,但歷來重用、依仗漢人;無論早期慕容氏的燕國,還是如今的拓跋魏,其崛起過程都離不開對漢文化的吸取和借鑑。並且其統治者逐漸與漢族通婚,比如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馮氏,就是一位漢人,而她也堪稱對促進中華民族大融合功勞最大的一位女性。

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間,由於他從小受嫡祖母馮氏(如今被稱“文明太后”)影響巨大,北魏在他的主導下,開始了全面漢化改革。這一改革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其中與題目有關的就是“改姓行動”。

公元496年,拓跋宏下詔,命令全體鮮卑人改為漢姓,史書中就幾個大家族舉了例子,如:

拓跋→元,拔拔→長孫,達奚→奚,乙旖→叔孫,丘穆陵→穆,步六孤→陸,賀賴→賀,獨孤→劉,賀樓→樓,勿忸於→於,尉遲→尉等等

至於其他小家族的鮮卑姓,也都一律改為了漢族姓氏。

但是,隨著北魏統治者的逐漸腐化墮落,土地兼併、經濟分化逐漸嚴重,在原本用來防禦柔然族的北方六大軍鎮(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各民族軍民生活狀態日益窘迫,他們於公元523年發動了大規模的起義,其後動亂蔓延到內地,北魏政權走向滅亡。

西魏/北周的實際開國者宇文泰,再度恢復鮮卑姓氏

後來隨著爾朱榮的崛起,各地起義逐漸被平定,但北魏政權也落入了他手中。公元530年,爾朱榮被北魏孝莊帝元子攸所殺,北方再度進入亂局,賀拔嶽擁兵關隴,與高歡一西一東對峙。534年,暗中倒向高歡的侯莫陳悅誘殺了賀拔嶽,而關隴舊部推舉宇文泰接任,雙方繼續針鋒相對。

534年11月,高歡另立元善見稱帝,徙都於鄴;第二年,宇文泰殺害前來投靠自己的北魏孝武帝元修,立元寶炬為帝。從此,北魏分為東魏和西魏,高歡與宇文泰成為實際的統治者。

戲劇的是,兩邊的統治集團民族特性都比較複雜:東邊的高歡是漢人,但由於常年生長在邊鎮,生活習性與傳統鮮卑人並無二致;宇文泰雖是鮮卑人,然而接受了漢文化的教育,並且跟隨他搭建起西魏政權的幾位大員,既有漢人,比如:李弼(後來瓦崗軍頭領李密的曾祖父)、李虎(李淵祖父,李世民曾祖父)、趙貴、於謹等;也有鮮卑等少數民族,如獨孤信、侯莫陳崇。

而原北魏寧遠將軍楊禎的兒子楊忠,先後跟隨爾朱榮、獨孤信征戰,後來得到宇文泰重用,多次參加惡戰,立功無數,封隨國公。他的兒子,就是楊堅。

很負責任地說,楊堅是標準的傳統漢人。但他的妻子是獨孤信的女兒,所以楊廣是有鮮卑血統的。

而李淵的母親是獨孤信的另一個女兒,他的妻子是竇毅之女,所以嚴格來說李建成、李世民有1/4鮮卑血統。

但依據父親血緣、文化教育、思想傳統,再結合長久的漢化政策來看,隋朝、唐朝都是漢人王朝。

公元554年,宇文泰廢掉元寶炬之子元欽,改立元廓,同時推翻北魏時的改漢姓政策,命令元氏改回拓跋氏;同時,其他所有改成漢姓的鮮卑姓氏全部恢復原樣。

但是問題出現了,由於時日已久,當初北魏建國時整合的三十六小國、大姓九十九,幾乎都已經滅絕,宇文泰就把他手下各位將領中功勞大的人封為三十六姓,功勞低一點的封為九十九姓,他們部下的兵卒也改姓了主將的姓。

所以,功勞比較大的楊堅家族就被賜姓普六茹,李淵家族則賜大野。

楊堅掌權,再度迴歸漢姓

公元580年,北周宣帝宇文贇死後,接班的皇帝宇文衍只有八歲,權力落入了宇文贇的老丈人、宇文衍的外公——楊堅手中。楊堅在這一年除了剷除政敵、改革弊政外,還頒佈了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把26年前宇文泰強行加給朝野的鮮卑姓氏去掉,恢復漢姓。也就是說,普六茹堅,終於可以大大方方被稱為楊堅,大野淵也迴歸了李淵。


雖然宇文泰強行使用鮮卑姓氏,但客觀來說,在推進民族融合方面,西魏/北周比東邊的對手高家做得更好,比如其國號,就是源自先秦的周王朝;其官制仍沿用秦漢舊法。但其府兵制則是從鮮卑族的部落時代得到啟發。通過這種託古改制,北周給自己的統治披上一件正統的外衣,取消民族間的心理隔閡。最終,宇文氏從弱勢的一方逐漸崛起,最終滅掉高氏,統一北方。

囉嗦這麼久,就是想避免某些人混淆視聽,別再瞎扯什麼隋唐是胡人政權。古代的各少數民族一心向漢,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如今卻總有人要標新立異、語不驚人死不休,這是病,得治。



正史漫談


楊堅確實叫普六茹堅,但李世民叫大野世民是有歷史原因的,而其本人並沒有使用過大野世民這個名字。李世民的父親李淵叫大野淵這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

李世民叫大野世民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了解一下鮮卑族。

說起鮮卑族,我們都可以聯想到北魏王朝。這是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北魏孝文帝拓跋燾時期,進行的一系列改革,積極學習漢民族文化、制度,從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成了北方與北周對峙的強國。

並且北魏時期的少數民族與漢族通婚也成為了時尚,這其中就有李世民的母親,北周上柱國竇毅與襄陽長公主之女,也就是後來的太穆皇后,她是鮮卑人,這就是為什麼說李世民有胡人的血統,就是因為他的母親是鮮卑人。

根據《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李氏唐朝之氏族,其祖先是趙郡李氏,因佐周室,伐魏有功,賜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時才複本姓。

對於為國家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的漢臣,北魏的統治者採取了賜姓的方式。這就是為什麼楊堅的本名是普六茹堅。普六茹是鮮卑族的姓氏,以鮮卑族姓氏冠名在當時只有立下戰功的人物才能有的待遇, 這就和滿清時期的八旗一樣。

李世民的祖先最出名的將領是李虎,也就是李世民的曾祖父。因為在北魏建立時立下了赫赫功績而被賜姓大野氏,所以李虎也叫大野虎。大野虎生下李世民的祖父大野昺(即李昺),而大野昺生下了李世民的父親大野淵(即李淵)。

隋文帝建立隋朝之後,下令恢復了漢姓,普六茹堅也就成為了楊堅。大野淵也就恢復成為李淵。所以李世民也叫大野世民,實際上這只是一段歷史的發展而已,而李世民從來都沒有使用過大野世民這個名諱。

隋唐兩朝的開國皇帝都和鮮卑族有一定的歷史淵源。其實這只是一段歷史發展罷了,這就是“民族命運共同體”,我們都是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通婚、交流,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李世民的血統並不能影響其成為千古明君,而個人能力與是什麼民族根本沒有關係。


公元前


有人說,楊堅叫普六茹堅,李世民叫大野世民,真的如此嗎?

只能說,對了一半。

大唐開國初年,出現了許多稀奇古怪的姓氏,如獨孤氏,宇文氏,尉遲氏等等,這些名字乍一聽相當拽,感覺像是日本人似的。

其實他們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國人,屬於鮮卑族。


南北朝時期,鮮卑貴族宇文氏控制了北魏政權,進而逼迫北魏皇帝退位,建立了北周。

楊堅的父親楊忠,因擁立宇文泰奪權有功,被授予大司空一職,成為了炙手可熱的權臣,同時,宇文泰賜給楊忠鮮卑姓氏—普六茹姓。

在古代,能被皇帝賜姓是天大的榮幸,是祖墳冒青煙的大好事,所以,楊忠放棄了漢姓,改名為普六茹忠,後來有了兒子,取名為普六茹堅,普六茹堅又生了普六茹廣,即隋煬帝楊廣。

後來,楊堅大權獨攬,成為類似曹操一樣的實權派人物,皇帝成了傀儡,於是,楊堅果斷地拋棄了普六茹姓,迴歸了楊姓。



至於李淵的“大野”姓,與楊堅的“普六茹”姓異曲同工。

李淵的祖父叫李虎,是北魏的八大柱國之一,後來因為戰功,也被宇文泰賜姓大野,從此之後,李虎叫了“大野虎”,孫子李淵叫“大野淵”。

李淵和楊堅是親戚,李淵的母親是楊堅的老婆獨孤伽羅的姐姐,名字叫獨孤曼陀。有人說,李世民之所以如此生猛,是因為身體裡留著鮮卑族的血液,貌似有道理的。

李淵應該管楊堅叫小姨夫,楊廣是李淵的表兄弟,也就是說,李淵搶了表弟的江山。


李淵之前叫過大野淵,楊堅改名的時候,李淵家族也跟著改了過來,那時候李淵年紀還小,還沒結婚生子,更不會有李世民。

所以說,李世民從來沒叫過“大野世民”。


一半秋色


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原名叫“普六茹堅”,這並不是謠傳,而是真的,至於李世民叫“大野世民”卻不準確,但李世民的父親唐高祖李淵曾經使用過“大野淵”這個名字卻是真實的,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來看一下史書中的相關記載:

高祖文皇帝,姓楊氏,諱堅,弘農郡華陰人也......皇考從周太祖起義關西,賜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隋國公......大定元年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賜姓,皆復其舊

上面這一段出自《隋書》,我們再來看一下《舊唐書》裡的記載:

(李淵)皇祖諱虎,後魏左僕射,封隴西郡公,與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以功參佐命,當時稱為"八柱國家",仍賜姓大野氏。周受禪,追封唐國公,諡曰襄。至隋文帝作相,還複本姓

通過上面這兩段正史的記載我們不難發現,在隋朝建立之前,楊堅和李淵的祖上雖然都是漢姓,但他們的父親因位居高位而被當時北周皇室賜以“普六茹”和“大野”姓。所以縱北周一朝,楊堅和李淵都不會使用本來的姓氏,而只會使用“普六茹”和“大野”。及至楊堅稱帝,才下令全國恢復“舊姓”,也就是漢姓,楊堅和李淵這兩個名字才得以被正式使用。至於李世民,因為他是出生在隋朝開皇十七年(公元589年),所以他是沒有機會使用“大野世民”這個名字的,當然了,“大野”這個姓氏聽起來頗具日本風,沒有使用過這個姓氏不算遺憾。

那麼,“普六茹”和“大野”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姓氏呢?當時的北周皇族為何會賜予他們這麼一種看起來如此異類的姓氏呢?關於這個問題就要涉及到當時北周政權的性質了。

北周屬於南北朝後期北方政權,但當時北周並非北方唯一政權,在北周的東面還有一個叫“北齊”的政權,北周和北齊分別是西魏和東魏的延續,而西魏和東魏又是南北朝時期盛極一時的北魏分裂後的產物。

然而北魏所分裂出來的東西魏在當時已經分別被權臣高歡和宇文泰所控制,而且有意思的是,高歡是漢人,但他卻推行鮮卑化,而宇文泰是鮮卑人,但他卻重用漢人和漢文化,所以本質上來講東魏以及後來的北齊是鮮卑化的漢人政權,而西魏和後來的北周是漢化的鮮卑政權。

但是,即便宇文泰重用漢人,推行漢文化,但他的身上流淌著的依舊是鮮卑人的血統,所以他的政策並非一味的去鮮卑化,而且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宇文泰是一個非常聰明的政治家,歷經北魏末年天下大亂的他非常清楚北魏是因何而消亡的,可以說當年孝文帝推行的漢化改革就已經埋下了北魏滅亡的種子,對此他深以為然。

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並沒有錯,漢化是大勢所趨,然而漢化之後,孝文帝及後來的北魏當權者並沒有妥善處理遺留下來的六鎮軍民問題,北方六鎮軍民都是鮮卑人,他們不僅擔負著守衛北方邊疆的重責,更是北魏帝國重要的軍事組成力量,漢化意味著北魏當權者拋棄了六鎮軍民,自然也就失去了六鎮軍民的心,因此北魏必將大亂。

這個道理,宇文泰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他在重用漢人推行漢文化的同時,又必須加強對原六鎮軍民的控制。基於此,他以鮮卑原有的部落組織形式建立了府兵制,府兵制下的軍官一律使用鮮卑姓氏,這樣一來,士兵們便能感受到國家對他們的重視,而軍官與士兵的關係也被拉近了,如此,府兵制下的原六鎮軍民便會對宇文泰更加忠心,而漢人在得到宇文泰的重用後也不會排斥使用鮮卑姓氏。

就這樣宇文泰解決了傳統鮮卑人和漢人豪強之間的矛盾,西魏及後來的北周繼承了宇文泰推行的政策,最終滅北齊一統北方,後來繼承北周的隋朝南下滅陳,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近三百年的大分裂局面,一統天下。


鹹魚閒聊


在我們現代人看來,楊堅還有李世民,他們似乎都是漢人,但是在一千多年前的時候,人們可不會這麼看他們。事實上,無論是楊堅還是李世民,他們兩個人所在的家族,從源頭上講都是鮮卑族的貴族。



話說五胡十六國之後,北方最後由北魏重新統一,北魏就是鮮卑族為主。當時北魏乃至後來的東魏西魏北周北齊等,事實上都是鮮卑族的人傳承下來的。不過因為在北魏的時候,他們就實行了漢化,所以他們都有一個自己的漢化的姓名,像北魏的皇族當時改姓為元,而北魏皇族原來的姓是拓跋。



同樣的楊堅還有李世民,他們也是之前鮮卑族的貴族,也有鮮卑族的姓氏。梁氏家族原來的姓叫普六茹,而李氏家族原來的姓叫大野。不過後來他們兩個家族都給自己找到了漢姓的源頭,楊堅說他們家族傳自於赫赫有名的弘農楊氏,只不過因為軍功最後被鮮卑族的皇帝賜姓為鮮卑族的貴族大姓普六茹而已。



而李世民家族也一樣,他們找到了一個也是相當強大的漢姓,也就是五姓七族之一的隴西李氏。隴西李氏的一個代表人物李陵由於後來投降了匈奴,所以在少數民族中有很多人都自稱是李陵的後代,而李淵李世民他們也自稱是隴西李氏的後代,從而讓自己的姓氏在中原也變得強大起來。不過中原的那些豪門大族,事實上並不大認可他們,以至於唐朝立國了200多年,唐文宗還在哀嘆唐朝的公主不好嫁,而那些豪門大族的女兒別人都搶著要。



我是平安族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楊堅和李世民都是鮮卑族,事實上,很多少數民族在入駐中原稱帝后都擁有了他們的中原名字。一方面方便記憶,另一方面這是前朝皇帝的賜姓沒必要保留。


這就要從楊堅的父親楊忠說起了,楊忠字揜於 ,小字奴奴, 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人 ,東漢太尉楊震的十三世孫,隋文帝楊堅之父,南北朝時期西魏、北周將領,西魏十二府兵大將軍之一。


既然是賜姓,北魏都滅了,楊氏家族自己稱帝還用前朝的賜姓是不是有點不合理。


關於賜姓,咱們來了解下,一般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賜了非皇族的姓氏,這種情況下祭祖了可以以原來的姓氏為主。

  第二種情況,就是被賜給皇族姓氏。這種姓氏,就意味著自己成為了皇家宗室。既然成為宗室,就意味著需要放棄原本的祖先,改而將皇帝的祖先視為自己的祖先。這種情況是改不得的。例如唐朝大將李勣,原名徐世勣,李淵賜姓國姓李,叫李世勣,之後與唐太宗李世民避字“世”,改名為李勣。



歷史上賜姓操作最牛的非劉邦莫屬了,劉邦將一位宗室之女,作為和親公主嫁給冒頓單于,並賜冒頓單于以劉氏為姓。後來也是這支劉姓後人劉豹、劉淵、劉聰滅了西晉,晉代魏,魏篡漢,最終還是落入劉氏子孫手裡,劉邦這波操作是不是很高明?

一般賜姓的作用,我認為是皇帝牽制功臣的一種手段,古來封王者必是宗室人,而擁有自己土地和軍隊的藩王是最有可能造反的人。如果存在異姓王,那麼我想其下場要麼是勝者為王,亦或是敗者就是死路一條。最早見於劉邦如何對待各路異姓王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的土地只能是姓皇帝的姓。


對於李世民原名大野世名,以上同理,改朝換代了,就沒必要保持賜姓了,更何況賜姓的也並不是國姓啊。清代滅亡後,很多皇族愛新覺羅也紛紛改姓了。如圖:


不同的是,有人改姓是因為自己逆襲成君擺脫臣的姓是理所應當,而有的人是因為淪為普通民眾前塵往事不想再提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