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不能光講道理,想讓孩子乖乖聽話,試試“邊門效應”

若是問家長一個問題:“最喜歡使用的教育方式是哪種呢?”相信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回答講道理這個方式吧。在這些家長看來,講道理算是最直接的教育方式了,雖然有時並不能起到好的效果,但也好過什麼也不做。

我有一個朋友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每當他家孩子犯錯了,朋友總喜歡用講道理的方式來教育孩子,而孩子的反應也是可想而知,那無語的模樣就跟大話西遊裡的孫悟空差不多,想反抗也反抗不了,但對媽媽的嘮叨也真是無奈了。


教育孩子不能光講道理,想讓孩子乖乖聽話,試試“邊門效應”


那麼為什麼家長如此苦口婆心,非但起不到教育的效果,相反孩子還不領情呢?

第一、認知有限,聽不懂

著名的教育學家皮亞傑曾經說過:這時的孩子看世界都是從自己出發的。三歲之前的孩子主要被右腦控制,這個階段的孩子會比較感性,只希望讓自己內心的情緒需求得到釋放,卻不會考慮事件背後存在的邏輯關係。就以玩水為例,孩子玩水只是因為覺得冰冰涼涼的水滴到身上會感覺很涼快,因此,也就不能理解為什麼衣服弄溼了自己就有可能感冒的這個可能性。所以說,此時家長如果跟孩子講道理就相當於對牛彈琴,就算糾正再多次,也是沒有效果的。


教育孩子不能光講道理,想讓孩子乖乖聽話,試試“邊門效應”


第二、引發超限效應

超限反應指的是由於刺激頻率過多或者作用時間過長,導致出現不耐煩或者心理逆反的現象。同樣的話說得太多,到最後就不管用了,甚至孩子還有可能會出現應激反應,只要一嘮叨就想要跟爸爸媽媽頂嘴。

第三、反向心理強化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諷刺性反彈,就像禁區總是能夠吸引更多人關注和探索一樣,而父母越是禁止孩子做某一件事,孩子卻更想去嘗試。而父母說教的行為恰恰就是對孩子進行了一種反向心理強化,在給孩子反覆講道理的時候,就已經在不知不覺間將孩子推到那條歪路上去了。


教育孩子不能光講道理,想讓孩子乖乖聽話,試試“邊門效應”


那麼既然直接給孩子講道理不能起到好的效果,今天就要跟大家分享一個概念:邊門效應。

邊門效應簡單一點來說就是以間接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因此,如果能夠巧妙利用“邊門效應”,教育的效果就能被顯著放大。

那麼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利用遊戲力,進行虛擬想象

年齡太小的孩子根本就無法理解爸爸媽媽說的大道理,對於孩子來講,遊戲才是他們認識世界的絕佳方式。以生活中最常見的刷牙為例,許多孩子並不願意刷牙,因為孩子不明白不刷牙這件事情會對自己的生活造成多麼大的影響,就算是家長每天跟孩子說:“不刷牙的話,牙齒就會壞掉。”孩子也無法主動配合爸爸媽媽一起去做刷牙這件事情。因此,可以用小遊戲的方式向孩子展示如果經常不刷牙的後果,或者反其道而行之,用一些紀錄片讓孩子直觀感受到刷牙的美妙之處。

如果家長比較有文藝細胞的話,也可以讓孩子在刷牙之前哼一首自創的刷牙之歌,這裡就給大家舉個例子:牙刷上下刷一刷,左右跑一跑,就像小兔子正在掃房間,掃房間的小兔子勤勞又可愛!那麼孩子也就會刷牙這個過程產生興趣。


教育孩子不能光講道理,想讓孩子乖乖聽話,試試“邊門效應”


第二、語言生動有趣,避免枯燥

大篇大篇的道理孩子聽不懂,不妨可以換成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活潑語言或者行動吧。比如說在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水杯的時候,很多家長在這種時候可能就會責罵孩子:“你怎麼就這麼不小心,又把水杯打碎了!”顯而易見,這樣的訓斥會讓孩子的心情變得非常低落。所以我們不如這樣跟孩子溝通:“寶寶,水杯碎了,你覺得它會不會疼呀?”我們需要學會的就是用這種類似的話來讓孩子認識到真正的錯誤所在,而不是一味地去責備孩子。


教育孩子不能光講道理,想讓孩子乖乖聽話,試試“邊門效應”


第三、自然後果法

自然後果法指的是如果孩子犯錯誤,而因為孩子犯錯誤造成了某些後果。單純的說教並不能讓孩子深切體會到錯誤的嚴重性,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可以讓孩子親身感受這些造成的影響,並自行承擔後果,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俗話說得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比如說很多孩子因為太貪玩故意把鞋襪弄溼,那麼家長就可以讓孩子自己把髒髒的鞋襪去洗掉。暫且不管孩子能不能將鞋襪洗乾淨,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故意把鞋襪弄溼所需要承擔的後果就是自己把襪子洗掉。除非孩子喜歡上了洗襪子的感覺,那麼絕大多數情況下,下一次孩子就不敢再把襪子隨便弄溼了。這裡要注意的是,要先區分孩子做錯事情到底是因為不小心,還是故意為之。如果是故意為之,那麼懲罰的措施就要更加嚴厲一些。如果是不小心的,那麼懲罰的措施可以輕微一些,以口頭的批評為主。


教育孩子不能光講道理,想讓孩子乖乖聽話,試試“邊門效應”


或許有些家長會覺得在某些事情上面,單靠遊戲或者其他方式還是有所限制,仍然要通過講道理這個最古老的方式對孩子進行管教。

但我們同樣需要“正確”地來講道理。

第一、降低音量

曾有研究表明:面對同一個問題時,相對於高聲厲呵,低聲且溫柔的建議更容易讓人接受。如果家長能夠適度降低自己的音量,讓語氣保持平和,孩子就能感受到爸爸媽媽是以一種平等的態度與自己對話,也就更容易使孩子接受建議。

第二、語言儘量簡短

孩子並不能在冗長的道理中準確找到其中的重點,而在多次嘮叨下也很容易出現“左耳進右耳出”的情況,因此,在說道理的時候,家長儘量要用簡短的語言,這樣也利於孩子及時抓住重點。


教育孩子不能光講道理,想讓孩子乖乖聽話,試試“邊門效應”


因此,父母需要懂得的是,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尊重孩子,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才是我們最應該做的,而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我們可以嘗試用“邊門效應”來對這些狀況進行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