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不能光讲道理,想让孩子乖乖听话,试试“边门效应”

若是问家长一个问题:“最喜欢使用的教育方式是哪种呢?”相信大部分的家长都会回答讲道理这个方式吧。在这些家长看来,讲道理算是最直接的教育方式了,虽然有时并不能起到好的效果,但也好过什么也不做。

我有一个朋友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每当他家孩子犯错了,朋友总喜欢用讲道理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而孩子的反应也是可想而知,那无语的模样就跟大话西游里的孙悟空差不多,想反抗也反抗不了,但对妈妈的唠叨也真是无奈了。


教育孩子不能光讲道理,想让孩子乖乖听话,试试“边门效应”


那么为什么家长如此苦口婆心,非但起不到教育的效果,相反孩子还不领情呢?

第一、认知有限,听不懂

著名的教育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这时的孩子看世界都是从自己出发的。三岁之前的孩子主要被右脑控制,这个阶段的孩子会比较感性,只希望让自己内心的情绪需求得到释放,却不会考虑事件背后存在的逻辑关系。就以玩水为例,孩子玩水只是因为觉得冰冰凉凉的水滴到身上会感觉很凉快,因此,也就不能理解为什么衣服弄湿了自己就有可能感冒的这个可能性。所以说,此时家长如果跟孩子讲道理就相当于对牛弹琴,就算纠正再多次,也是没有效果的。


教育孩子不能光讲道理,想让孩子乖乖听话,试试“边门效应”


第二、引发超限效应

超限反应指的是由于刺激频率过多或者作用时间过长,导致出现不耐烦或者心理逆反的现象。同样的话说得太多,到最后就不管用了,甚至孩子还有可能会出现应激反应,只要一唠叨就想要跟爸爸妈妈顶嘴。

第三、反向心理强化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讽刺性反弹,就像禁区总是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和探索一样,而父母越是禁止孩子做某一件事,孩子却更想去尝试。而父母说教的行为恰恰就是对孩子进行了一种反向心理强化,在给孩子反复讲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将孩子推到那条歪路上去了。


教育孩子不能光讲道理,想让孩子乖乖听话,试试“边门效应”


那么既然直接给孩子讲道理不能起到好的效果,今天就要跟大家分享一个概念:边门效应。

边门效应简单一点来说就是以间接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因此,如果能够巧妙利用“边门效应”,教育的效果就能被显著放大。

那么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利用游戏力,进行虚拟想象

年龄太小的孩子根本就无法理解爸爸妈妈说的大道理,对于孩子来讲,游戏才是他们认识世界的绝佳方式。以生活中最常见的刷牙为例,许多孩子并不愿意刷牙,因为孩子不明白不刷牙这件事情会对自己的生活造成多么大的影响,就算是家长每天跟孩子说:“不刷牙的话,牙齿就会坏掉。”孩子也无法主动配合爸爸妈妈一起去做刷牙这件事情。因此,可以用小游戏的方式向孩子展示如果经常不刷牙的后果,或者反其道而行之,用一些纪录片让孩子直观感受到刷牙的美妙之处。

如果家长比较有文艺细胞的话,也可以让孩子在刷牙之前哼一首自创的刷牙之歌,这里就给大家举个例子:牙刷上下刷一刷,左右跑一跑,就像小兔子正在扫房间,扫房间的小兔子勤劳又可爱!那么孩子也就会刷牙这个过程产生兴趣。


教育孩子不能光讲道理,想让孩子乖乖听话,试试“边门效应”


第二、语言生动有趣,避免枯燥

大篇大篇的道理孩子听不懂,不妨可以换成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活泼语言或者行动吧。比如说在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水杯的时候,很多家长在这种时候可能就会责骂孩子:“你怎么就这么不小心,又把水杯打碎了!”显而易见,这样的训斥会让孩子的心情变得非常低落。所以我们不如这样跟孩子沟通:“宝宝,水杯碎了,你觉得它会不会疼呀?”我们需要学会的就是用这种类似的话来让孩子认识到真正的错误所在,而不是一味地去责备孩子。


教育孩子不能光讲道理,想让孩子乖乖听话,试试“边门效应”


第三、自然后果法

自然后果法指的是如果孩子犯错误,而因为孩子犯错误造成了某些后果。单纯的说教并不能让孩子深切体会到错误的严重性,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可以让孩子亲身感受这些造成的影响,并自行承担后果,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俗话说得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比如说很多孩子因为太贪玩故意把鞋袜弄湿,那么家长就可以让孩子自己把脏脏的鞋袜去洗掉。暂且不管孩子能不能将鞋袜洗干净,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故意把鞋袜弄湿所需要承担的后果就是自己把袜子洗掉。除非孩子喜欢上了洗袜子的感觉,那么绝大多数情况下,下一次孩子就不敢再把袜子随便弄湿了。这里要注意的是,要先区分孩子做错事情到底是因为不小心,还是故意为之。如果是故意为之,那么惩罚的措施就要更加严厉一些。如果是不小心的,那么惩罚的措施可以轻微一些,以口头的批评为主。


教育孩子不能光讲道理,想让孩子乖乖听话,试试“边门效应”


或许有些家长会觉得在某些事情上面,单靠游戏或者其他方式还是有所限制,仍然要通过讲道理这个最古老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管教。

但我们同样需要“正确”地来讲道理。

第一、降低音量

曾有研究表明:面对同一个问题时,相对于高声厉呵,低声且温柔的建议更容易让人接受。如果家长能够适度降低自己的音量,让语气保持平和,孩子就能感受到爸爸妈妈是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与自己对话,也就更容易使孩子接受建议。

第二、语言尽量简短

孩子并不能在冗长的道理中准确找到其中的重点,而在多次唠叨下也很容易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情况,因此,在说道理的时候,家长尽量要用简短的语言,这样也利于孩子及时抓住重点。


教育孩子不能光讲道理,想让孩子乖乖听话,试试“边门效应”


因此,父母需要懂得的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而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用“边门效应”来对这些状况进行处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