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維新運動:一條日本下層武士的逆襲之路

歷史背景

  • 1862年,日本長州蕃的下級武士高杉晉作代表江戶幕府前往中國上海參與市場調查,其實就是去搜集英國在清帝國活動的情報。當時的清帝國與英國和法國之間已經結束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遠在日本列島的江戶幕府為了瞭解具體戰爭的情況,派出了一批情報人員去清帝國。
  • 但是傳回日本的消息卻令江戶幕府大為吃驚。曾經在東亞地區處於霸主地位的清帝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打的毫無還手之力,並且與英法兩國簽訂了《北京條約》將香港的九龍地區割讓給英國。
日本明治維新運動:一條日本下層武士的逆襲之路

清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戰敗,簽訂了《北京條約》割讓如今香港九龍地區給英國

  • 高杉晉作目睹了清政府在英法等帝國主義列強面前卑躬屈膝的態度後,對日本的未來升起了深深的憂慮,因為他知道日本也無法迴避歐洲列強的殖民侵略。時任日本天皇——孝明天皇向日本地方的各個蕃(蕃是日本地方諸侯領地的稱呼)發出呼籲,為了避日本淪落為像印度和中國一樣的處境,日本一定要進行改革並增強日本的國力,從而抗衡西方列強的侵略勢力。

“公武合體”派和“尊王攘夷”派的激烈衝突

  • 1853年,美國海軍將領佩裡率領美國艦隊來到日本江戶附近的港口,要求當時統治日本的江戶幕府開國,並於1854年與日本簽訂了《日美和親條約》又稱《神奈川條約》,史稱“黑船事件”。
  • 歐洲列強的到來並迫使日本開國,使日本陷入了深深的危機之中。當時的日本政府已經瞭解到中國已經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敗於英國人之手。
    許多日本有識之士認為接下來列強將會把下一個目標鎖定到日本,以當時日本的國力根本無法與西方列強進行抗衡。
日本明治維新運動:一條日本下層武士的逆襲之路

佩裡率領的四艘“黑色”軍艦之一——薩斯喀那號巡洋艦

  • 日本當時的改革派大思想家吉田松陰看到歐美各國的強大實力,認為日本要趕上歐洲列強的發展步伐,必須要使日本團結一致。提出了“天下乃天朝之天下,即天下之天下,而非幕府私有”,明確提出了尊王排幕的思想,是日後“尊王攘夷”思想的奠基人。
  • 隨著列強入侵日本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日本國內出現了兩個對立的政治派別,即“公武合體”派和“尊王攘夷”派的對立。所謂公武合體就是指天皇家與幕府將軍家共同執掌國家政權,使人們能夠同心協力的來充實軍備,對抗西方列強的入侵。而所謂尊王攘夷就是指推翻幕府的統治,將所有國家權力統歸於天皇,以天皇為國家的代表和列強進行交涉。
  • 支持公武合體論的,主要是公家(所謂“公家”是指天皇的近臣)和上層武士。而支持尊王攘夷論的主要是薩摩蕃和長州蕃的下級武士。當時的薩摩藩和長州藩是日本西南地區的兩個強藩。這兩個蕃因為長期和西方列強進行貿易,對西方列強的實力非常的瞭解,為了挽救日本於危難,他們強烈要求推翻幕府體制,革新政治,建立近代的民族國家。
    兩派的對立也可以理解為日本的保守派與改革派之間的較量。
日本明治維新運動:一條日本下層武士的逆襲之路

“公武合體論”的支持者——幕府大老井伊直弼

  • 1859年,當時掌握日本朝政的大老(大老是幕府的最高官職,輔佐幕府將軍)井伊直弼決定對尊王攘夷派進行打擊。發動了日本近代被稱之為“安政大獄”的行動,逮捕並處死了一批支持尊王攘夷的武士,其中包括了改革派的思想家吉田松陰。
    而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主要領導人大多都出自吉田松陰門下,包括木戶孝允、高杉晉作、伊藤博文、山縣有朋、久坂玄瑞。
日本明治維新運動:一條日本下層武士的逆襲之路

“尊王攘夷”派思想家——吉田松陰

  • 井伊直弼的行為激起了尊王攘夷派的極大憤慨。一些激進的下層武士發動了對井伊直弼的刺殺行動,並於1860年3月3日將井伊直弼刺殺,刺殺事件被稱之為“櫻田門之變”。
    隨著井伊直弼被刺殺,尊王攘夷派的聲勢開始上升,並最終引發了倒幕運動。
  • 1868年1月27日——1月30日,倒幕大軍在鳥羽伏見之戰中擊敗了幕府的軍隊。德川幕府的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最終選擇將朝政大權歸還於天皇。而倒幕派的主要領導人都成為了新成立的明治政府中的主要領導。這場近代日本國內公武合體派和尊王攘夷派的鬥爭,最終以尊王攘夷派的成功而告終。
日本明治維新運動:一條日本下層武士的逆襲之路

倒幕軍與幕府軍的鳥羽伏見之戰

下級武士迫切需要推翻現有等級制度改善經濟條件

  • 其實所謂的公武合體論和尊王攘夷論的衝突,從本質上來看就是當時日本下層武士與上層武士公卿的衝突。古代日本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天皇、公卿、將軍、大名(地方諸侯)、武士每個層級都有自己的社會地位,不能夠隨意的僭越。將軍和大名都有自己的封地,而武士則沒有自己的封地,需要從自己效忠的大名或者將軍那裡領取祿米。
  • 隨著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開始入侵日本並強迫日本開國,許多日本的港口開闢為與西方進行貿易的自由港。原本的日本社會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農社會,但是隨著日本被迫開國,日本國內的大量農產品包括生絲、茶葉、油等日用品被大量的採購,輸出國外進行貿易,國內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這直接導致了物價的飛漲,通貨膨脹非常嚴重。
  • 而且當時日本的金銀的比價是1:5,而歐洲的金銀比價是1:15,於是歐洲的商人利用日本和歐洲金銀比價的不同,用大量的白銀換取了日本的黃金,
    使得日本黃金大量的外流。而幕府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繼續惡化,於是發行了減少含金量的金幣,這促進了貨幣的貶值和物價的上漲。
日本明治維新運動:一條日本下層武士的逆襲之路

日本的武士階層

  • 而當時日本的武士階層並不從事生產,他們主要的職責就是負責打仗。上級武士和大名可以從自己的封地中獲得收入,而下級的武士則只能從自己效忠的諸侯那裡獲得俸祿,
    而這些俸祿的金額長期以來都是不變的。甚至有些時候下級武士還會被自己的老闆剋扣俸祿,因為幕府要償還對列強的賠款,很多上級武士的生活也變得不太好過了。
  • 物價的暴漲導致領取固定俸祿的下級武士生活非常的困苦,而這些下級武士又不願意放下面子去從事勞動生產活動。而嚴格的等級體制使得他們沒有更好的上升渠道,也就無法獲得更多的收入。下級武士們認為這是由於外國的入侵和幕府的無能造成的,所以他們迫切得要求推翻幕府建立新政府。

“廢藩置縣”政策順利推行

  • 1867年明治天皇繼位,倒幕派推翻了幕府建立了新政府,在新政府的各部門組成人員大多都是各蕃的下級武士。這些下級武士一下子翻身農奴把歌唱,當了國家的主人了。他們痛感國家當時存在的封建等級體制和封建制度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需要徹底的廢除日本長期以來實行的分封制和等級制度,建立現代的中央集權郡縣制國家,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歐洲列強的挑戰。
  • 領導新政府的木戶孝允與大久保利通決定先從最早進行倒幕運動的西南四蕃開始推行廢藩置縣的政策。1871年,即日本明治4年,新政府正式推行廢藩置縣的政策,各地諸侯紛紛響應“奉還版籍”,將土地和人民重新歸還給天皇。改革進行的十分順利,中途沒有激起太多的反抗。
  • 當時日本各地都流行富國強兵的的風潮,各地大名(諸侯)也都比較開明,這不得不說是日本的幸運。採取廢藩置縣的政策之後,明治政府就能夠更好地將政令通達全國,建立一個統一的日本國家。
日本明治維新運動:一條日本下層武士的逆襲之路

日本明治維新採取的“廢藩置縣”政策,統一了國家

國際環境有利於日本改革

  • 當時日本改革所處的國際環境也非常有利。法國在與德國的普法戰爭中遭到了失敗,此時無暇顧及東方的日本。美國則因為國內的南北戰爭剛剛結束不久,需要修復戰爭的創傷,也無暇顧及日本。英國則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清帝國,對日本的興趣還不大,而且為了牽制俄國的勢力,英國也有意扶持日本。
  • 而俄國雖然在克里米亞戰爭中遭到了失敗,但隨著法國勢力在奧斯曼帝國的衰退,俄國企圖在奧斯曼帝國重新獲得影響力,注意力在西亞,對日本也無暇顧及。
  • 因此日本的運氣非常好,明治維新運動可以說有非常有利的國際環境。列強基本都沒有干涉日本的內部鬥爭,使得日本能夠建立一個相對獨立統一的政府而沒有陷入到如清帝國那樣內亂不止的局面。
日本明治維新運動:一條日本下層武士的逆襲之路

美國人華爾率領洋槍隊協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

  • 當時但凡西方有一個列強涉入日本的內部鬥爭,日本的明治維新改革也不會如此的順利。如清朝因為太平天國運動讓列強勢力有了干涉中國內政的機會,列強專門組織了洋槍隊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而這個情況則是當時日本政府極力避免的。
  • 經過明治維新改革的日本日趨強大,在1895年的甲午戰爭中(日本稱為日清戰爭)戰勝了中國。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中戰勝了沙皇俄國。從此日本躋身於世界列強之列,角色一轉變日本也開始了對他國的侵略,如日本於1910年吞併了朝鮮。
日本明治維新運動:一條日本下層武士的逆襲之路

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的新聞

歷史簡評:

  • 應該說日本明治維新能夠改革成功,和日本下層武士階級的努力密不可分。而日本當時出現的一大批思想家,對推動日本的改革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像日本尊王攘夷時期的思想家吉田松陰最早提出了推翻幕府,建立現代國家的思想,還有後來提出“脫亞入歐論”的福澤諭吉。這些思想家為日本的改革指明瞭道路。下級武士階層就是在這些思想家的指引下,實現了國家的改革和富強。
  • 同時日本上層武士階級的開明思想也對日本的改革提供了幫助。在涉及廢藩置縣,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這些涉及上層武士階級利益的政策中,這些上層武士階級也順從了改革的趨勢,主動將自己的土地上交新政府,放棄了自己一直以來的既得利益,希望能通過建立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使得日本擺脫被西方列強奴役的命運。
  • 在當時整個世界都處在西方列強殖民入侵的時期,日本是唯一一個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並最終獲得成功,實現富國強兵的國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改革的經驗教訓,對我們也有很好的借鑑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