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貧叫“因漁致貧”,有一種窮叫“對釣魚不感興趣”


有一種貧叫“因漁致貧”,有一種窮叫“對釣魚不感興趣”

隨著社會的進步,釣魚現在已經成為大家休閒、放鬆、娛樂的一種方式。工作累了,抽空到水邊拋上一杆,換個環境,放空自己的身心,收穫的不僅僅是魚獲,更多的是一種美好的心境。年紀大的可以打發無聊的退休時間,年輕的通過短暫的放鬆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小朋友釣魚更多的是童趣。從剛提動杆的孩童到年已古稀的老人,不管是在河邊還是在漁塘,都能看到大批提杆釣魚的人群,釣魚已經發展為一項戶外運動。本來是這麼好的一個休閒活動,那麼怎麼會有因釣致貧這種說法呢?

有一種貧叫“因漁致貧”,有一種窮叫“對釣魚不感興趣”

有位釣友,本來有自己的事業,因為熱愛釣魚把股份賣掉專心打釣魚比賽,用賠了個精光來形容也未嘗不可;有位釣友,狂熱釣魚,疏於打點生意,債臺高築,甚至面臨牢獄之災;有位釣友,四處拜師,拿坑冠無數,後來卻悄無聲息的在黑坑界消失了;有位釣友,從野釣到黑坑、競技,漸漸感覺入不敷出,最後卻悄悄把心愛的漁具低價賣掉了…。相信大家身邊的這種情況經常碰到,導致這種現象發生的主要原因追根結底是沒錢了。

有句俗語叫“釣魚窮三年,玩鳥毀一生”,正是古代“遊手好閒,玩物喪志”的代名詞。這句話並不是說現在我們利用閒暇的時間出去釣一下魚就窮三年。我出去玩了幾次鳥,我的一生就被毀掉了。這句話主要是指在古代,生產力還比較低下,百姓生產生活基本都依靠個人勞動力為主的條件下,將過多的時間用在休閒上,勢必會影響個人的家庭收入。“釣魚、玩鳥”,主要是指它一旦佔用了你的農耕勞作時間,田地裡的糧食收成就無法保障,全家老的小的吃飯問題就會受到嚴重影響,日子肯定會越過越窮!現在社會雖然進步了,因漁致貧的根本原因卻與這句話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一,沒有擺正釣魚和工作之間的關係。釣魚是為工作服務的,為了更好的去工作我們選擇釣魚放鬆一下,可是有的釣友釣著釣著就本末倒置了。有句話說的好:人比人該死,意指人不要互相攀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看人家打比賽拿釣王心動了,自己也想去打比賽拿釣王。看人家拿著款好杆子心動了,看人家天天泡大炮池你又心動了。釣著釣著就忘了初心,資金越來越捉襟見肘,最後甚至下決心不再釣魚。其實這和釣魚運動沒關係,主要原因在於玩物喪志。

第二,禁不住外在誘惑。好多所謂的直播帶貨的“紅人”,為了吸引眼球,專門找魚資源好的地方去連桿表演,尤其是那種天天玩大炮池的網紅,天天玩高密度大炮池,天天蹲靜海,天天連桿給大家看。今天推薦這種產品,明天那種產品又搞特價了,反正早晚你手裡的漁具得讓你換個遍,把你的錢轉到他們手裡就是終極目的。試問:有幾個老百姓有這個消費能力天天玩上千元一場的大炮池?試問,你換成他們的產品是不是多釣到魚了?許多道理大家都懂,結果還是有人管不住自己的錢包,不怨自己怨誰?

有一種貧叫“因漁致貧”,有一種窮叫“對釣魚不感興趣”

有的人因為生意失敗,心疼花錢不去釣魚的人一樣大有人在。其中有好幾位以前經常釣魚的朋友已經許久不釣黑坑了,甚至野釣的次數也是越來越少。有時候他們會對我說:不知道為何,現在對釣魚不感興趣了呢?我宛然一笑。他們的情況我有所瞭解,前幾年年輕啊,一個人吃飽了不飢困,想幹啥就幹啥的。現在結婚了,上有老下有小的,這錢慢慢就感覺不夠花了,能節約的地方就適當節約了,比如釣魚的費用。他們並不是和他們嘴裡說的那樣,對釣魚不感興趣了,而是手頭上沒錢了,捨不得往釣魚這方面投資了。

有一種貧叫“因漁致貧”,有一種窮叫“對釣魚不感興趣”

我見過天天玩上千元大炮池的釣友,我也見過買一根30元魚杆還嫌貴的釣友;我見過玩夠了大炮池買魚放生的金主,也見過花30元去黑坑還嫌貴的釣友。他們的玩法都在自己的能力承受範圍之內,你玩你的大炮,我玩我的野塘,各找各的樂趣,其樂融融。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適當放鬆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

有一種貧叫“因漁致貧”,有一種窮叫“對釣魚不感興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