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科學家郭守敬與托克托 ​

元代科學家郭守敬與托克托 ​

楊利民

一九八九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一枚“郭守敬”精製銀幣,該銀幣為中國傑出歷史人物金銀紀念幣之一。

元代科學家郭守敬與托克托 ​

郭守敬是元代最了不起的科學家,是十三世紀末、十四世紀初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我們現在地理學上“海拔”概念的創始人。


元代科學家郭守敬與托克托 ​


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郭守敬升任都水少監後,在黃河的上游到中游間興修了許多重大的水利項目。這些水利項目是送給當時內蒙古托克托地面上老百姓的最大的福利,進而也奠定了托克托河口在黃河水運中的樞紐地位。


大約在公元1262年,元朝中統三年,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了中國北部黃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後建立了王朝,當時屢受戰爭破壞的社會經濟正待恢復和發展。忽必烈為了鞏固新王朝的統治,也正在注意採取恢復生產的措施。這時郭守敬的老師張文謙就向忽必烈推薦了郭守敬,說他“習知水利,巧思絕人”。於是忽必烈就在元上都(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附近)召見郭守敬。郭守敬當時向忽必烈提出了修復水利的六點建議,忽必烈聽了非常高興,也很賞識他的才幹,馬上派他去幫助治理各地的河道工程,這時候,郭守敬才32歲,第二年,忽必烈提拔他當了“河渠副使”的官。


元代科學家郭守敬與托克托 ​


當了“河渠副使”後,於至元元年(1264年)跟隨老師張文謙來到西夏故地。當時,張文謙以中書左丞行省西夏故地(今寧夏、甘肅和內蒙古的部分地區),整頓吏治,興學重教。張文謙支持郭守敬對數十條渠道進行疏浚修復,使西夏故地再現“塞北江南”的景象。


第二年,即至元二年(1265年),郭守敬自中興(今寧夏銀川)返回中都(今河北省張北縣饅頭營鄉)的途中,特地命舟船順流而下,經四天四夜到達東勝州(今內蒙古托克托),郭守敬以自己親身試航成功證明此段黃河可以漕運。 同時,他還考察了查泊,兀郎海(今內蒙古烏梁素海)一帶。郭守敬認為:這一帶古渠頗多,重新修復後可以利用。(《郭守敬傳》:“舟自中興沿河四晝夜至東勝,可通漕運,及見查泊、兀郎海古渠甚多,宜加修理。”)


根據郭守敬的科學論證,忽必烈於至元四年(1267年)七月,降旨自中興路(今寧夏銀川)至東勝州(今內蒙古托克托),設立了十處水上驛站。此段漕運的開闢和水上驛站的設立,便利了西夏故地糧食外運。尤其是設在東勝州的(內蒙古托克托)三個水上驛站極大地改善了西夏故地與元上都、元大都的交通狀況,加強了西夏故地與元朝中央的聯繫。正如《綏遠通志稿.水路》所載:“而自西徂東,以達於各地者,蓋以東勝(內蒙古托克托)為集散轉運之地。今之託河即古之東勝(內蒙古托克托)也。”


由此可見,今天的內蒙古托克托河口是元代黃河水運北國水驛第一站。東勝州作為北國水驛的起點及首創,在史冊上再一次引人注目。


元代科學家郭守敬與托克托 ​


當年,郭守敬的老師、元大都(今北京))的總設計師劉秉忠來到了北國第一水驛,寫下了下面的詩句:

《東勝道中》

天荒地老物消磨,贏得詩人感慨多。

兩鬢黃塵秋色裡,又投東勝過黃河。

這首詩裡的一個“又”字說明:劉秉忠不止一次到過當今的內蒙古托克托,這個事件有待進一步考證。


今天這篇文章的主人公郭守敬老人家活了87歲(虛歲)。目前,在北京市西城區德勝門西大街甲60號有他的紀念館,位於什剎海西海北岸的匯通祠內。紀念館內有四個展廳,介紹郭守敬的生平及其成就,大家有時間可以參觀一下。

元代科學家郭守敬與托克托 ​

寧夏建有郭守敬祠堂,以紀念他在西夏故地治水的功績。

我們內蒙古托克托是不是也應建一座呢?

2019年2月13日於呼和浩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