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朔州懷仁:石莊紅瓦器 -- 並不遙遠的記憶

並不遙遠的記憶(二)


瓦 盆

朔州懷仁:石莊紅瓦器 -- 並不遙遠的記憶

瓦盆是一種有很古老歷史的器物,我想歷史上所說的莊子鼓盆,秦王擊缶應該就是這種東西。它淡出我們生活的年代也不久。

光緒版《懷仁縣新志》物產一章中提到的紅瓦器也就是這類產品。它盛產於懷仁石莊村。

上世紀五十年代前,我們還普遍使用著瓦盆。石莊的產品要比大同瓦窯村的產品好一些,在山西、內蒙各地很受歡迎。從而使懷仁和瓦盆這兩個詞,猶如中國和陶瓷的關係一樣,鄰近縣分的人暱稱懷仁人為“瓦盆”。

其實當年石莊也只有十幾家手工作坊。他們沒有字號名稱,也無商品標牌。只是村中按照他們的地理位置稱“大南窯”、“二南窯”、“三南窯”等。

石莊生產瓦盆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當地一尺多厚的表層土下面,就是一層厚厚的紅色粘土。細膩無砂,粘度很大。勤勞的石莊人充分利用了大自然所賜,從明代開始就辦起了瓦窯,燒製各種瓦器。

朔州懷仁:石莊紅瓦器 -- 並不遙遠的記憶

瓦盆的種類有多種。“大斗盆”可放一斗糧食。一般紅白喜事用來放米放面,放油糕。普通人家常用的是“五升盆“和“七升盆”。

從前瓦盆的用途很廣。除了日常推碾、做飯、洗衣服、盛放東西用之外,孩子出生接產,老人去世燒紙、晚上小便。從生到死都離不開它。

另外還有瓦罐。最大號的和水桶差不多。瓦窯上常用來擔水,用來擔稀糞時又稱“茅罐“。用來送飯的罐子分“二人罐子”和“一人罐子”。大小分別能放兩個人和一個人的飯。飯罐子和蒸糕盆要用紅豆湯浸,稱“吊盆”。然後弄點麻油在表面反覆擦,使其晶明瓦亮。

這樣的盆女人們很珍惜,有時盆破成兩半個,還要用麻繩拽起來繼續使用。

朔州懷仁:石莊紅瓦器 -- 並不遙遠的記憶

二柱家從他祖爺的父親起,就在村裡建了燒盆的窯。常言道“富做買賣窮做盆”。做盆的從來沒有一個發財的人。他家做了幾輩子盆,始終也只能湊合著過個溫飽日子。

二柱爹有祖傳的手藝。每到冬天他為了省燒炭,全家人都搬到窯上住了。他從記事起就記得每天傍晚他爹用土簸箕車子,往作坊裡推十幾車土,稍大一點,他就幫他著拉小車。

然後把土圍成圈子,用瓦罐去二道河裡擔水飲泥。有一次爹看見擔回的水中有一條小魚。二柱很高興,要撈出來玩。但爹說:“人家孩也是一條命哩,不能作孽。”說罷用牛鼻子鞋盛了小魚,送到了河裡。

他爹老說:“咱們這輩子受苦,都是上輩子作的孽。今生不行,咱們就修個來世吧。”

第二天一早,天不明他爹就起來了。先去烘坯子的地炕上生火,然後就去光著腳踩泥。飲好的泥必須反覆地用腳踩,泥才會發筋。

但踩泥很費力氣。天冷的時候裡邊會有冰茬子。日久天長,爹的腿就落下病了。兩個膝蓋常疼得不能動。

二柱是個心靈的孩子,看見他爹常拖著病腿幹活,心中不忍。有一天他就把外面放牧的牛牽進來一頭,讓牛在泥裡來回走。辦法倒是個好辦法,卻沒防那牛在泥裡屙尿了很多,把泥也弄壞了,讓他爹罵了一頓。

泥踩好後,把它分成泥塊,再反覆來回地搓揉。然後把泥塊放在一個石輪子上。二柱坐在地上用腳踹著石輪子轉,他爹用手去扳弄那泥塊。不一會兒,那泥塊就被弄成了一個泥盆。

然後用一根細鐵絲在下面一割,泥盆就下來了。二柱立即端到地炕上乾燥去了。

按照分工,成型的人是大師傅,搓泥塊、接泥盆是二師傅,蹬石輪一般是學徒的孩子們,也戲稱是“三師傅”。

“三師傅”看上去沒什麼技術,可也得掌握輪子轉得速度。眼看著大師傅手裡的活兒,該快就快,該慢就慢。有一次二柱蹬輪時瞌睡了,不小心把腳塞進了石輪和地坑的縫中,骨頭被擠傷了,讓羊倌伕給看了半天沒弄好,傷好後走路有點拐。

泥坯幹後,要用羊皮蘸上紅土把盆摸光。這個活就由二柱他媽來完成。活雖不重,但手經常泡在水裡,由其是冷天,手上全是血裂子。她只能在刷盆前手上抹點豬油,然後去火上烤一烤來止痛。

瓦盆做好後,數量差不多時就要燒窯。窯就建在工棚裡,是倒焰窯。即火和煙先從地上的孔道進去,再進入朝天的煙囪。

剛點火那天,火和煙直從窯門的縫隙中往外冒,窯棚裡的人常被燻的咳嗽不止。有一次工棚頂也被冒出來的火烤著了。

朔州懷仁:石莊紅瓦器 -- 並不遙遠的記憶

二柱十八九歲就把製作瓦盆的工藝全都掌握了。而且有所提高,如有熟人定做的盆,他在成型半乾時,再用鵝卵石把盆再壓光一次使其更加瓷實。

他還獨出心裁地模仿火爐結構製作了瓦質圓形手爐,上面還刻了些花草圖案。冬天手冷時抱著它取暖。

他還會做瓦雀兒,裡邊倒點水,從尾巴處一吹就會發出鳥叫聲。這些只是他自己做著玩,或送給身邊的人。

後來他在賣瓦盆時和一個寡婦好上了。他給她家做了瓦碗,瓦籠,瓦鍋蓋,還給她的小女兒做了一個瓦鳥籠子。

這個寡婦後來就住在了他家,一直到老。若干年後,當年的事情成了傳說:從前有個賣瓦盆的拐腿老漢,推著小車來城裡賣,幾十里路從來沒翻過車;從前不知從哪裡來了個女人,在瓦窯裡刷盆,直到八十幾臨死前,手上還戴著羊皮手巴掌。這些傳說也漸漸淡出人們的記憶了。如今瓦盆除了老年人下世還用來做喪盆子外,已都退出了我們的生活。

朔州懷仁:石莊紅瓦器 -- 並不遙遠的記憶

來 源:懷仁 安孝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