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诸葛亮每天食米仍然接近数升,司马懿凭何断定他即将不久人世?

晓史才能明事


首先我们明确一点,这事儿不是罗贯中瞎编的,也不是《三国志》写的,而是在南朝学者

裴松之给正史《三国志》做的注释中提到的:

《魏氏春秋》曰:亮使至,问其寝食及事之繁简,不问戎事。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噉食不至数升。”宣王曰:“亮将死矣”。

这里的《魏氏春秋》,是东晋史学家孙盛所著,裴松之把这段放在了《三国志》涉及诸葛亮和司马懿渭水交兵的那部分里。


《魏氏春秋》的这条记载是否可信呢?不好说,这部书的全本早已散佚,也就是压根找不到了,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都是别人引用它的。但是北宋司马光修撰《资治通鉴》时,也用了这条记载,我们就认为这段对话是真实的吧。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身体状态的确很不好,后来也确实病逝于军中。司马懿审时度势,不与蜀军交战,本意是要拖到蜀军粮尽。因为蜀道难,从成都平原往蜀军所在的关中地区转运粮食,需要穿越秦岭山脉,很费人工,路上消耗的粮食也不少,故而好几次北伐都是因为粮食吃完了而不得不撤退。

因此,司马懿用了龟缩大法,哪怕被送来女人衣服羞辱,也坚守不出。上天眷顾司马氏,这次居然耗死了诸葛亮。

从《魏氏春秋》的原话里我们看出,司马懿之所以推测诸葛亮命不久矣,不仅仅是因为他吃得少,还因为他太认真。“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这条不由得让答主想到了秦始皇的工作劲头。秦始皇作为皇帝,养尊处优,这样消耗身体都受不了,何况诸葛亮一把年纪,还在前线呢?

本身作为统帅,不需要操心这些具体的事务,但是诸葛亮过于认真,需要责打20以上的处罚,他都要亲自审核一下,身体怎么能持久?

再来说说吃饭。原文为“所噉食不至数升”,并未说明是米,总之就是每天吃的食物不过几升。今天的一升为1000毫升,一瓶常规的可乐是500毫升,按照今天的量来看,吃的的确不算少了。

可是汉代的单位跟今天不一样啊。汉代的标准一升为200毫升,只有今天的五分之一。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王莽时期发布的标准量器,铜方斗。其容积为1940毫升,当时1斗=10升,换算下来,一升也就是194毫升,接近200毫升。


所以按照这个来算,诸葛亮哪怕一天吃5升食物,也才相当于今天的1000毫升,何况他未必能够吃5升呢?

综上,诸葛亮在渭水交兵期间,每天的食量确实不大,再加上工作过于劳累,导致身体状况迅速恶化。


考古军中马前卒


首先司马懿是非常懂得兵法的人,知道兵法有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司马懿把诸葛亮研究的比较透彻的一个人!

知道诸葛亮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这个人不放心授权,大小事情亲自处理!太过于聪明,不满意他人的行政绩效,宁可大小业务一手揽下。也不放心交给他人,诸葛亮死后导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当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和魏国大将司马懿相持,司马懿不出战就是不出战,却借诸葛亮派人下战书时,和来者闲话家常,看似聊天,实则探听情报,探听的不是军队调动或军力等军情,而是诸葛亮这名主帅的作息。使者照实回答:“诸葛公夙兴夜寐,打二十板以上的刑罚都要亲自裁定,做得多,吃得少。”使者走后,司马懿便对部将说:“诸葛孔明食少事烦,恐怕撑不了多久。”

  司马懿猜对了。诸葛亮不久便积劳成疾,病逝了。诸葛亮不能放心授权,大小事情亲自处理,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因此,任凭三头六臂,也不能大事小事一把抓,一定要分层负责,各司所职,最高领导人只要掌握重要干部就可以了。 说到经营管理方面,诸葛亮的苦衷虽可理解,却不值得鼓励。诸葛亮事必躬亲的作法,是万万不应该的。作为现代管理者,一定要充分授权,分层负责

 


一语道破天机


诸葛亮每天只能进食大米一斤,司马懿却据此判断他即将不久于人世,这件事情在史料《三国志》中确实有记载:

魏氏春秋曰:亮使至,问其寝食及事之繁简,不问戎事。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宣王曰下:“亮将死矣”。

既然这件事情并非子虚乌有,而是确有其事,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详细地推敲一番为什么司马懿会这样说。



一、司马懿做出判断的依据并非仅仅只是诸葛亮吃的少。

在司马懿做出:“亮将死矣”的重大论断前,除了说诸葛亮吃得少之外,还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这句话就揭示了司马懿说这句话的又一个重大依据:诸葛亮事必躬亲,干的事情也特别多!

当时蜀军的兵力虽然不像演义中说的那样动不动就三四十万,但是好歹数万人肯定是有的,而处罚在二十杖军棍以上的事诸葛亮都要亲自来处理,他每天要处理的军务之多,肩上的担子之重也就可想而知了。

更何况诸葛亮素来倡导依法治国,主张军纪严明(从挥泪斩马谡就可见一斑了),所以他的处罚肯定也会相应地比魏军更重,说不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就能挨个几十军棍,这样一来他要干的事情能不多吗?

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但是诸葛亮却硬要强行苦苦支撑,无限制地透支自己的身体,逆势而为,其结果必然只能是过早地离开人世(就好比是一堆柴火摆在那里,慢慢来加柴不温不火的本来是可以烧到天亮的,结果你硬要一次把柴都加到火上去,柴禾不就一次就烧光了?)



在这里我想最好用来举证的例子莫过于清朝的雍正皇帝了,不管历史对雍正个人性格的评价如何,他在朝廷政务上的勤奋却是毋庸置疑的(他不像康熙乾隆那样木兰秋狝,也没有下过江南,在为十三年一直宅在京城处理政务,甚至连每天的睡眠时间都只有三四个小时),几乎可以说在中国数千年王朝史上的数百明皇帝中都找不出几位来,因此才有了“朝乾夕惕”、“以勤先天下”的中肯评语。

但是也正是因为他太过勤奋,几乎已经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掏空了自己的身体这才导致他仅仅五十多岁就撒手人寰。不然凭他儿子乾隆活了快90岁的优秀长寿基因来看,雍正作为他的父亲活个六七十岁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

二、诸葛亮确实吃的很少。

虽然《三国志》中说诸葛亮在当时仍然可以“食饭数升”(原文是“不至数升”,具体是多少也不清楚,这里就假设他还可以吃进去数升),但是这个数字相较于当时的人来说依然很小(秦汉时期一升大约是180到220毫升,折算下来诸葛亮每天也就能吃个小几两)。

这不仅仅是因为当时生活水平低下,菜里油水少,人们主要只能通过吃饭来补充体力;而且古时候男人要干的力气活很多,消耗的体力也很大,所以吃进去的饭就要更多了(一般来说那时候的成年男性平均下来每天吃个两三斤饭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所以两相对比就可以看出来诸葛亮的食量确实特别的小。



正是因为以上两点的存在,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吃的这么少的时候才有这样一句感慨:“食少事烦,岂能长久?”,其言下之意就是说:“诸葛亮,你吃的比老鼠少,干得比黄牛还多,你还能坚持几天?”

三、食量是古人评价身体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

古人不知道为何会有这样的偏见,认为人吃进去的多身体就一定倍棒(也许这就是“能吃是福”的出处吧)。战国末期的名将廉颇就为了再次出山,就想要在使者面前展示自己宝刀未老,风采依旧,因此故意在他面前表现出自己超乎常人的食量:

廉颇见使者,一饭斗米,肉十斤,被(同“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实别说是千年之前的古人,即便是现在生活在农村的老人,现在他们中的很多都仍然拿食量这个标准来衡量一个人身体的健康程度,所以一般来说他们这些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不吃它个两大碗饭是不会罢休的。

四、司马懿可能在用计,想要以此扰乱蜀军君心。

大家不要忘了,这个时候司马懿和诸葛亮仍然是敌我两方,他们分别代表的是魏国和蜀国这两个利益集团,因此即便这两人私下里真的是英雄相惜,但是在这两军阵前,他们也只能把个人情感暂且抛诸脑后,双方目前仍然是视同水火,有你没我。

此前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就曾经用过反间计让曹睿疑心司马懿,同样司马懿也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回敬了诸葛亮一道反间计,利用苟安摆了诸葛亮一回,而且收效还不错,刘禅在得到诸葛亮怀有异心的情报后立马就急召他回了成都,结果使诸葛亮的北伐大计被迫中断。

我想司马懿现在在军营里说诸葛亮活不久这种话也很有可能是在故技重施,一方面动摇蜀军军心,让他们漏出破绽,另一方面也是在给魏军打气,告诉他们诸葛亮已经是秋后的蚂蚱活不了几天了,胜利已经就快要到来了。



可以说司马懿此举可以收到扰乱蜀军军心和巩固魏军士气这么两个功效,真可以说得上是一石二鸟,司马懿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老练也就由此可以展现的淋漓尽致了。

其实不管司马懿说出这句话的依据是什么亦或是他此举的目的如何,他与诸葛亮对决的结果早已在慢慢历史长河中分明了:司马懿用他的坚韧与等待拖死了诸葛亮的,换来了魏军的胜利。


历史漫谈君


新搜神记,用科学和历史打通神话的任督二脉。

终于发现了诸葛亮吃的少的秘密

大家一直对诸葛亮的饭量争执不休。因为《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一天的饭量有三升,司马懿得到消息后判断其“命不久矣”。可是按照汉制,三升米的重量也有1斤左右,现代一个健康的成年人的饭量也不容易达到1斤。怎么能说诸葛亮吃得少呢?只能说丞相在从事大量高强度的……脑力……劳动?

最近细读汉史,终于解答了这个秘密。因为汉制的三升米不是现在的1斤米。

事实上,汉人主要吃的是粟米,也就是小米。这个很多人都知道。但按当时的计量方式的一升米是原米,也就是不能直接食用的带壳小米。如果不怕不消化的话也可以吃,但要脱壳的话重量就会大减。到底会减多少呢?

《九章算术》有云:十升为斗,十斗为斛,粟米之法:粟率五十,粝米三十,今有粟一斗,欲为粝米,问得几何?

也就是说一斗米进行精加工后,五十份的粟米会变成30份的粝米。损耗率在40%。

睡虎地秦简《仓律》也说:一石六又三分之二斗舂成粝米一石。换算成比值成品率正好也是60%。

而且粝米还是比较粗糙的米,还可以进行两次精加工。最后的成品率约在50%左右。也就是说三升米的真实分量只有现在五两米。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实在是太少了。

以汉代的饮食标准,丁男月食一石二斗,每天也就是四升,但这是普通人的最低饮食标准,也有8两。现代人要减肥吃得也是这么多。

另外,根据宋代沈括的数据也可以计算一下,按他提供的数据,一个正常军人每天吃二升米,但他用的是宋制。宋制为汉制的3.35倍。这可能是因为粮食脱粒技术发展的影响。因为石碾被推广应用正是在汉代开始的。二宋升折合汉升为六又三分是二升,是诸葛亮的一倍以上。

结论已经很明显了,任何人一天只吃五两饭也支撑不了多久的,何况诸葛亮。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5016535243819661"} --}

二十一世纪新搜神记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问题,汉代的度量衡和现在的单位是不一样的。

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

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即24铢为1两,16两为一斤,30斤为1钧,128斤为1石(dan)。黍米的大小不一,如果再用黍米来推测汉代的度量衡肯定是不准确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来准确的测量。目前保存在北京博物馆的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农业管理部门制定的标准衡重器具,实际称重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

容量单位《汉书.律历书》记载,

千二百黍实其龠,合之处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也就是说,1200个黍米的体积是1龠,2龠是1合,10合为1升,10升为1斗10斗为1斛。因为重量和体积都是用黍米作为计算单位,我们换算一下便可以知道1升米大约相当于汉两10两,折合现在约160g左右。

《晋书.帝纪第一》记载:

先是,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亮其能久乎!”竟如其言。

三四升米大约相当于现在1斤米,每天吃1斤米,算得上少吗?500g生大米可以提供约1800大卡热量,500克米饭可以提供约600大卡热量。根据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膳食能量摄入参考量,成年男子轻中体力劳动者每日需要能量为2400一2700大卡。

根据司马懿与使者谈话内容的推断,诸葛亮应该每日食用的是500g米饭,而不是500g生大米但即使是580g生米煮成的米饭,对于诸葛亮的工作量也是偏少的。所以,司马懿得出这个结论应该不是信口开河。

当然有人会说,除了米还有水果,蔬菜和肉类啊,怎么可能吃不饱呢?鉴于当时的生活条件,司马懿的问话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要么是肉类等摄入较少,要么就是虚指,所谓食米代指所有饭量。不管怎么说,司马懿表现的很惊讶,说明诸葛亮吃的确实很少。


最后的守门人


诸葛亮和司马懿在军事上反复较量没有分出高低,最后在上方谷一场大火几乎就要夺去司马懿父子性命时,不期而至的一场大雨浇灭了烈火,司马懿父子得脱,这不能不说是司马懿父子的运气,但是也反映出诸葛亮在谋略上的确高司马懿一筹。

司马懿在接见诸葛亮的使者时,问诸葛亮生活起居,使者说,诸葛丞相夙兴夜寐,罚20以上的都要亲自处置,每天吃的饭不到数升,司马懿随口就说,诸葛亮就要死了。

这是一个久经战阵,精通谋略的大将说的话,这样一个厉害人物是不会随便说话的,肯定是有目的的。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这段对话。

先分析使者的话,夙兴夜寐,那就是说诸葛亮晚睡早起,每天都很操劳,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要晚睡早起的干工作,说明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后面的话进一步验证了这个推断,罚20以上的事情都要亲自处置。诸葛亮统帅的军队常年在10万以上,这样的案件几乎就是汗牛充栋的,这个工作量的巨大可想而知。

《三国演义》里经常把诸葛亮和庞统相提并论,言下之意就是这两个人的才华能力是不相上下的,为了表现庞统的本领和才干,作者描写了一个故事——耒阳县凤雏理事。

庞统被刘备派到耒阳县当了个县令,结果一百多天过去了,庞统除了喝酒啥也不干,县衙的案件堆积了很多。这个事情报到刘备那里,刘备大怒派张飞去巡查,结果庞统扶醉而出,利用半天时间把积累了一百多天的各类案件统统判决完毕,而且无一差错。

诸葛亮和庞统的能力里是很接近的,而且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略胜庞统一筹的。以此推论,诸葛亮每天都是早起晚睡的处理公务,说明公务的数量极其庞大,这造成诸葛亮巨大的工作压力。这也说明诸葛亮在分权制约,分工负责,分工配合方面所做的很不够,导致所有的工作压力都集中到他身上。

这样常年累月的繁重工作极大地损害了诸葛亮的健康,所以导致他精神和体力的严重透支,造成他饭量下降。

秦汉时期的1升只折合现代的180到220毫升,所以说诸葛亮的一天的饭量不至数升,也就是说很少了。就算诸葛亮1天吃10升,才这和现代的1800到2200毫升,这也不多。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诸葛亮的身体处于大量消耗和少量补充的状态,时间一长必然出现消耗过量,补充不足的问题,他的身体自然会一天不如一天。

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司马懿很清楚诸葛亮的生活待遇和医疗保健待遇,那都是很低的,诸葛亮的衣、食、住、行都是在行军打仗中完成的,而且当时他的年龄也已经不小了,又不能得到较好的医疗保健,这对于诸葛亮的健康是十分有害的。

所以司马懿不禁脱口而出诸葛亮就要死了,这句话是说给手下人听的,也是说给诸葛亮听的,司马懿的手下人听到这句话会振奋士气,诸葛亮本人在使者回去后会询问使者司马懿说的话,使者把这句话告诉诸葛亮,等于是把诸葛亮往坟墓里又推了一把。

这虽然是司马懿的一个小伎俩,虽然瞒不过诸葛亮,但是还是会对诸葛亮的健康起到不利作用,这是双方斗智斗勇的一个小插曲。


小小嬴政


司马懿的原话是,日进米不过数升,呕心沥血,寝少事多,命不久矣。

古代的计量单位跟现在肯定不一样,而且司马懿了解诸葛亮比自己都清楚。他应该吃多少饭量,不应该吃多少,什么时候上厕所,都是门清。

所以才会有命不久矣的决断。而诸葛亮听到使臣的回复,也直言司马懿是最了解他的人。

这就是古人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原因。

诸葛亮和司马懿算是棋逢对手,惺惺相惜。

两人在诸葛亮北伐时的你来我往,可谓精彩。

诸葛亮远道而来,再加上运粮通道蜀道难于上青天,所以迫切希望速战速决。

司马懿深谙其道,故而选择坚守不出。

司马懿在曹氏,那就是有用才用,没用就甩的角色。自己数不清几次起起落落。

最后终于在诸葛亮六出祁山时,夺回大权,官拜大都督。

两人中间,死诸葛退活仲达,火烧五丈原,街亭失守,空城计等等精彩对决真是让人大饱眼福。

战场上常有养寇自重的说法,但我觉得司马懿真不是这样,因为这样做对他没好处。

只能两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谁都无法彻底消灭谁。

对手,有时候比朋友更值得怀念。


古今中外多少事


这是一个常识问题,对于一个老人来说饭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健康程度,现代如此,古代更是如此。

战国时期的廉颇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他的军事才能非常厉害,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廉颇上了年纪之后有敌国来犯,于是廉颇主动请缨出战,此时赵王认为廉颇年纪大了,所以不想让廉颇出战。最终廉颇用自己的饭量证明了自己的身体依旧健康如壮年。

所以现在很多人都会说廉颇老矣,尚能战否来赞美廉颇老当益壮为国做贡献,同时也证明了在古代饭量同样以一个人的饭量来判断一个老人的健康程度。

诸葛亮死于五丈原的时候已经五十四岁了,在现在看来五十四岁了是个老当益壮的年纪,只能算个中年吧。但是放在三国时期的话五十四岁了就是一个人正常去世的年纪,此时诸葛亮已经是处于暮年了。

而诸葛亮每顿吃的米不足数升,而普通士兵每顿吃饭应当是两升以上的,诸葛亮并没有患上绝症的情况下食量如此的低,足可以让司马懿判断诸葛亮大限已至。

另外诸葛亮事必躬亲的事情也是众所周知的,一个人吃不了那么多饭自然是干不了那么多活的,若是硬干的话必定会透支生命。同时诸葛亮忙的不分昼夜,睡眠也跟不上,总总迹象来看诸葛亮确实是大限已至。

不过司马懿也是凭经验判断的,之所以司马懿敢大胆的说出来,是因为这样符合自己的战略部署。蜀国一直求战,而司马懿却闭门不出,惹得军队中诸多将领不服,认为司马懿怕了诸葛亮,搞得魏军人心惶惶的。诸葛亮大限已至的消息放出去,则可以安定魏军军心。


所以司马懿这样说一方面是有常识依据,另一方面有着自己的政治目的,不得不说司马懿这个人真的是老谋深算!


唐朝的长老


其实诸葛亮的死因不只是因为他吃的少、并且操劳过度,主要是他早就有顽疾,据现代医学研究与考证,诸葛亮死于骨结核。为什么诸葛亮总是坐在车上,因为他的腿脚不便,别的将帅都骑马,可是他一直坐在车上,证明他这个病早已有之。

如果从王霸之气来说,司马懿绝对要胜过诸葛先生,诸葛亮看似神机妙算,但是他只是战术上的一些小谋略,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手下无可信可用之良将。后来收了一个姜维也只是一个将才,所以司马懿说他"食少事烦,安能久乎"?当他听到此言后说"司马懿知我心也",诸葛亮是明白自己的病情的。

在书中写道、诸葛亮披衣登车,遍巡诸营只觉秋风扑面、彻骨生寒,自此一病不起,星落秋风五丈原。


泰山124453211


“食米数升”,相信绝大多数朋友的第一感觉是觉得诸葛亮每天吃的饭还不少,既然能吃,那么司马懿为何还断定诸葛亮将不久于人世呢?莫非此事是无中生有?其实不然,此事还真不是杜撰,多部史书对于此事都有记载,其中《晋书·宣帝纪》中是这样写的:

“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这里给我们明确了一个数目,其中说到诸葛亮一天吃的米大概是“三四升”。以我们现在对“升”的认识来说,我们知道一升水的重量是一千克,即两斤,而米的密度比水大,那么一升米怎么说也比两斤重,那么日进三四升米,岂不是每天光吃饭都不下七八斤了,这其实真的很能吃了。这样来看,那么司马懿的话有错吗?没错,既然司马懿的话没错,那问题出在哪了呢?其实这问题就出在我们对“升”的理解上,因为三国时期所说的“升”与我们现在的“升”已经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了,那么诸葛亮“日进三四升米”究竟是多少呢?说出来你可能真不敢相信。

三国时期的三四升米,量或不足一斤

三国时期的三四升米究竟有多少?这里我们不妨参考汉代的计量方式来进行估算,据《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史》研究表明,汉代一石米的重量是27斤,一石又为十斗,而一斗为十升,也就是说汉代一斗米的重量仅0.27斤。诸葛亮一天吃三四升米,也就是说当时诸葛亮一天只不过吃了0.81~1.08斤米而已,这么少的分量,相信大家都清楚,这是远远不能满足一个成年男性所需求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司马懿断言诸葛亮将不久于人世一事发生于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期间,此次北伐诸葛亮于公元234年二月起兵,经过一个多月长途跋涉翻越秦岭后与司马懿对峙于斜水,后双方之间展开交锋,从从争夺北原,到强渡斜水,蜀国一直处于一种强有力的攻势状态,而魏国一方尽管兵力、后方支援都要优于蜀国,但却一直陷入消极防守,可见诸葛亮用兵确有过人之处。

后来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于五丈原,由于司马懿一直坚守不战,故诸葛亮遣使前往司马懿军营送司马懿女人衣服试图激怒司马懿与之一战,由此有了后来司马懿与蜀使的谈话。从与蜀使的交谈中,司马懿深知诸葛亮对于军中之事基本都是亲力亲为【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而身处高压之下的诸葛亮又不能给自己很好的补给,故料到诸葛亮将不久人世。

公元234年十月,诸葛亮为“兴复汉室”耗尽了最后一口气,于五丈原病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此结局,实在令人叹惜。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