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五回先借判词和十二支曲对其命运做了概括性的预言,这种预叙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yl大爱牛奶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判词和十二支曲,对其展开故事情节,贯穿艺术结构,概括人物命运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红楼梦》中无论是金陵十二钗判词,还是十二支曲子,是作者继承了传统古典诗歌优秀传统,同时又有着自己新奇的特点。

在诸多特点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雪芹先生采取了”诗谶”式的写作手法,在大量诗词曲赋中,隐伏着有关各类人物命运的”谶语”。

雪芹先生笔下的”诗谶”,既和人物相吻合,又与情节结构相关合,恰似晴雯织补的雀金裘,丝丝入扣,天衣无缝。

同时诵读这些典雅精致的诗文,明知内含谶语而不觉心烦,决不会像看其它,庸俗粗鄙谶书似的枯燥乏味。

两者还有一点不同,历来的谶语都是不能得到事后应验的,因此是模棱两可,以便任意附会。

《红楼梦》里的诗谶是在作者事先安排好的人物结构的前提下,想方设法在诗中点点滴滴,向读者预示其命运的。

如: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这一首说是薛宝钗,林黛玉两个人。停机德:用的是汉代乐羊子妻的典故。

乐羊子妻就成了贤惠妻子的典型。这句用来比喻宝钗。

咏絮才:用的是晋代谢道韫的典故。谢道韫是才女的典型,这句用来比喻黛玉。

那么翻译过来就是,可叹一个有乐羊妻那样品德,可惜一个谢道韫那样美才,玉带只是挂在林中枯树枝上,金钗冷清清地在残雪中掩埋。

这些诗谶终将得到应验,它的各种预示是明确无误的,符合每个人物性格的逻辑发展。

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木魅力,恐怕这就是它的写作好处吧。

我是芬芳,随笔生香。请红学爱好者不吝赐教。





芬芳随笔


这便是曹公独特的写法吧: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对所有人的悲惨将来都伏写在谶语中,在阖家欢乐,歌舞太平的场景下,谶语的出场,对悲剧结局的暗示性更强,两种截然相反的场景对比,更鲜明地加剧了小说的戏剧性。

“草蛇灰线”让小说结构更紧凑。

《红楼梦》是一部巨著,从人物的多样性到故事情节的复杂性来说,如果结构把控不好,就会造成作品松散。李辰冬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读《红楼梦》“……好像跳入大海一般,前后左右,波浪澎湃;而且前起后拥,大浪伏小浪,小浪变大浪……”。

《红楼梦》之所以能形成“波浪式”的结构,与其在情节塑造上使用“草蛇灰线”的技法是分不开的。既有某一反复出现的事物(意象)作为线索,又有前文的事物或情节为后文的情节埋下伏笔,在此种情况下,事件之间的彼此联系更加凸显出来,也使章回小说只以一回或连续的几回就叙述一个完整故事的模式得到了突破。

“草蛇灰线”让佚文探索更便捷。

张爱玲说,人生有三大遗憾:鲥鱼多刺,海棠无香,《红楼》未完!于世人而言,曹雪芹没有写完《红楼梦》便离世也是人生的一大遗憾,于是便有了后来的“红学”。正是由于“草蛇灰线”技法的使用,才巧妙地为后文埋下伏笔,作出照应,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才能通过前文中的蛛丝马迹一窥佚稿中的内容,进而为了解全书主题和作者思想奠定基础。

“草蛇灰线”让人物形象更丰满

影写法”这一“草蛇灰线”技法在人物塑造上的使用在《红楼梦》中广泛存在。比如“袭为钗影、晴为黛影”,这一技法在写人上的运用,恰是在刻画人物上的一种衬托,从而,人物的形象也就更加充实和鲜明起来。


水月岚曦


在回答题前先来解释一下判词与曲。

判词:判断语,结论。

曲:文学体裁,等同元代散曲。

这种预叙的写法好处现作如下陈述。

1.给《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各种命运走向定下备于区分的基调。给写作思路留下一条基本线索,便于故事的发展去刻画各种人物的个性去奠定格局,达到作品所要表现的中心主题。

例如贾元春的判词是:“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而贾元春命运就是按这判词去展现,去描写的。

2.判词与曲的呈现相当于立出提纲,突出重点。因为《红楼梦》里要出台的人物很多,重点人物具有她的特殊性,所以,这判词与曲所指向人要详写,体现详略得当。

例如,林黛玉的曲是“枉凝眉”;秦可卿的曲是“好事终”;薛宝钗的曲是“终身误”,最终薛宝钗捆绑的丈夫贾宝玉因黛玉之死,遁入空门,而薜宝钗终身独守闺房。

3.判词与曲一样,具有总结与提示的作用。金陵十二钗的人生轨迹都在她们所对应判词与曲的范围之中展开,预示和总结了他们各自的命运。

例如,妙玉的判词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回看妙玉的一生,此判词正是她人生轨迹和结局的总结。

妙玉苏州人,出生官宦人家,从小多病,不 得 已 才带发修行,出家后父母双亡。有才华,性高洁,但有洁癖。贾元春省亲需要聘请妮姑,这样妙玉入坐大观园栊翠庵。虽入空门,红尘情未了,常与贾府小姐们一起吟诗作对,饮茶吃斋,宝玉成了她的知己,是在佛门边缘生存的少女,最后被強盗窃持,受辱而死。暂短一生太可怜,正如判词所云。

随题所思

《红楼梦》以风月情浓,色空梦尽着笔,来反映以贾府为主的四大家兴衰覆灭提供重要线索,预示封建社会穷途未日,因而,用金陵十二钗为主要人物来演绎有代表性的故事情节,所以才有十二判词、十二支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