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在三國之中,有許許多多的謀士,諸葛亮是否真的能排名第一?

Artinna-Lau


我們都知道三國是一個智者雲集的時代,對各路諸侯來說,高明的謀士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提到謀士,大家就會想到諸葛亮,龐統,荀彧,郭嘉,賈詡等等。。。

小編特別喜歡三國,讀了不下於十遍,今天就來給大家簡單盤點一下三國的最強謀士,看看你心中的最強謀士在不在下面,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一起交流!

第三位諸葛亮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是杜甫稱頌諸葛丞相的詩詞,到今天仍然廣為傳頌。古往今來,諸葛亮一直是人們心中的智聖,是男女老幼心中的偶像。他幼年喪父,一直歸隱在臥龍崗,少年讀書時在朋友圈就嶄露頭角,而且都是一群非常有才學的人,他們都認為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隨後劉備三顧茅廬,給了劉備隆中對策,做好了戰略規劃,協助劉備奪取荊益兩州並建立了蜀國。隨後七擒孟獲,安定南中,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數次打敗司馬懿令其聞風喪膽。空城計,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木牛流馬,等等。這一段段佳話在老百姓的茶餘飯後廣為傳頌,可見諸葛亮的智絕。


然而,諸葛亮優點雖然很多,但是也有一些作為謀士不該有的致命缺點。

一、過於謹慎

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說:司馬懿引兵二十萬,出關下寨,請先鋒張郃至帳下說“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形事。若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他非無謀,但怕有失,不肯弄險。”魏延曾就子午谷奇襲多次請示諸葛亮,但都未被採納,可見有多麼謹慎。謹慎在為人處世上多少有些積極意義,但是在行軍打仗上未必管用,過度謹慎只會貽誤戰機。因此準確的來說諸葛亮是一位軍事家還有待商榷。

二、用人不當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馬謖,馬謖是位參謀型的人才,但是實戰還缺乏經驗。然而諸葛亮卻把他放在需要獨當一面的關鍵性場合上和優勢於自己的魏軍作戰。結果可想而知,自己犯了錯還容不下別人,在人才不足的情況下仍然把馬謖斬了。

三、戰略規劃有失誤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主張聯吳抗曹,然而實際操作中卻沒有處理好荊州。主張聯吳,這是當時唯一可取的路線,但是後期荊州問題上卻沒有鞏固好蜀吳的關係。這位千古名相最終沒有使用好荊州這顆棋子,如果處理得當,那麼對蜀國來說未來將是一片光明,滅魏實行漢室復行也許只是時間問題。

因此在三國最強謀士中,諸葛亮雖然全才,但是做為戰場上運籌於帷幄之中的謀士來說只能屈身於第三。

第二位郭嘉



郭嘉被稱為鬼才,曹操稱他“料事如神,算無遺策。平定天下,謀攻為高”。有謠傳“郭嘉不死,諸葛亮不敢出山”。當然這個謠傳並不靠譜,但是也可以看的出來郭嘉在當時的確很有威望。

郭嘉在幫助曹操統一北方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擅長洞悉人的心理,善於攻心。在袁紹咄咄逼人大兵壓境的情況下,郭嘉提出曹公十勝,袁紹十敗的觀點,極大的鼓舞了士氣,最終在官渡大敗袁紹。又制定對付呂布的策略,呂布是三國武藝最高強的武將,也是位非常難解決的釘子,最終在郭嘉的計謀下輕鬆拔掉。後來又擊敗劉備,剿滅袁術。

曹操在徵烏丸的時候下不了決心,害怕劉表和劉備聯合從後方偷襲,還是郭嘉審時度勢給曹操吃了顆定心丸。結果從烏丸勝利班師回許都的時候,劉備和劉表果然一直沒敢輕舉妄動。從很多事件可以看到出來,郭嘉是一位擅長走險棋,英明果斷的人,從這點來看是完勝諸葛亮的。因此從指揮作戰的角度上來說,郭嘉比諸葛亮更像是一名軍事家,而諸葛亮更像是一名後勤部長。




不幸的是,公元207年,在曹操徵烏恆的時候病逝,年僅38歲,否則其戰功以及歷史地位遠不止如此。這也是他沒有諸葛亮有名的原因。

第一位賈詡



在東漢末年,因為一個人的一個建議,改變了整個東漢的歷史。因為有他,這才有了後面的三國。這個人就是賈詡。說起賈詡,很多初讀三國的人對他的印象並不深刻,遠沒有諸葛亮、郭嘉、荀彧、龐統等耳熟能詳。

賈詡剛出道的時候跟隨董卓。董卓是個亂臣賊子,雖然他求賢若渴,但是聰明的賈詡深知跟著他沒什麼好結果,於是韜光養晦,並沒有在他那裡顯示自己的天分,期間沒有獻上一策。董卓死後,手下打算帶著屍體返回西涼,而且在當時董卓的手下勢必會受到獲勝方王允的清算。因此為求自保,建議董卓手下李傕郭汜殺回長安。也許他自己也沒有想到,從此天下大亂,打開了三國天下紛爭的局面。這也證明賈詡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不同凡響。

賈詡第二次出手是幫張繡出謀劃策,這次也是改變了歷史。張繡在已經投降曹操的情況下,由於受不了曹操侮辱,迫不得已反抗,殺了曹操的長子曹昂,大將典韋。大家想一想,假如這兩個人沒有死,會不會影響三國的走向呢?雖然幹了這麼多對不起曹操的事情,但是賈詡能夠看透人心,審時度勢,勸說張繡再次投降了曹操。結果是賈詡成了曹操的謀士,張繡成了曹操麾下一員大將。




賈詡在跟隨曹操之後的四件事中可以看出來謀略確實過人

一、官渡之戰的出謀劃策

在大兵壓境,大家都不看好曹操的時候,賈詡告訴曹操袁紹撐不了多久,只要抓住機會就可以以少勝多,最終果然所料。

二、巧獻離間計

曹操殺了馬超父親,馬超為了報仇投奔了韓遂。賈詡獻策離間韓遂和馬超,戰爭還沒開打就已經產生了內亂。曹超等待時機,關鍵時刻出兵打敗了關中聯軍。可以說賈詡分析的十分到位,洞悉人心,直中要害。

三、幫助曹丕上位

大家都知道,對於世子之爭,曹操一開始是傾向於曹植的,曹植的詩詞歌賦在三國時期是非常有名,而且才智過人。曹丕終能戰勝曹植,反敗為勝,裡面少不了賈詡的幫忙。賈詡雖說沒有直接給曹丕出什麼計策,但是告訴他磨鍊好自己的心性,不違背孝道就行了。於是曹丕聽從了他的建議,恪盡職守,採取不爭是爭的態度最終上位。

四、急流勇退,退隱

賈詡是中途加入曹操的,有張繡事件在前,曹操是不可能對他推心置腹的。賈詡深諳此事,於是後期採取自保策略,閉門自守,從不和別人私自交往,即使後期曹丕時代也是如此。最終賈詡安度晚年,死後賈詡享魏文帝廟,享年77歲。

後人對賈詡的評價中大多寫到:長於智略,精於謀劃,善於處世,為人圓滑變通。在曹操的眾多謀士中是最低調的一個。易中天教授也說過,在三國之中他不是最耀眼的明星,但是他的確是最聰明的一個!他是一個在亂世中謀求生存的謀士,謀的是自己的未來。他的目的是生存,而不是亂世之中發揮自己的才能。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他是眾多謀士中最成功也是最強的一個。


小沈讀歷史


公元280年,西晉大軍攻進東吳都城建康,標誌著中國歷史再一次的從分裂走向統一,而那段混沌茫茫,大浪淘沙的歷史也進入了新的篇章。三國,那是多麼的璀璨絢麗,猛將如繁星,謀士如流雲,天命所歸之人如流水。可就在這燦爛的歷史之中,文無第一就是個笑話,那誰又是謀士第一?是那曲有誤周郎顧的周瑜,還是熬命多年的臥龍,或者是那命如老龜的司馬,亦或者是天妒英才的郭嘉,我想可能是諸葛臥龍吧!

一:火燒博望坡,諸葛出山第一功。

這一年是曹操平定北方後,磨刀霍霍向南方的一年;這一年是孫權破黃祖,驚擾劉表使其託付劉備的一年;這一年荊州風起雲湧,恰好這也是諸葛亮出山的第一年。這一年是公元202年,曹操基本上統一北方,並且為報劉備偷襲許昌之仇,派大將夏侯惇領軍進攻新野,為南下做好基礎。我們要知道夏侯惇所率領的軍隊不只是進攻劉備那麼簡單同時也充當著曹操出軍南方的先遣軍。何為先遣軍?先遣軍便是大軍的橋頭堡,敵人的心中刀。那麼毋庸置疑領軍之人夏侯惇不會像軍中傳言般是一個有勇無謀的匹夫,因此戰勝夏侯惇不是易事更別說其身邊還有李典,于禁這樣的猛將。可對於諸葛而言就是那麼的輕而易舉,因為諸葛巧妙的運用了夏侯輕敵的意識。試想一下劉備再遇見諸葛之前是不是滿大街亂竄,不是投靠呂布就是投靠袁紹,更甚至投靠過曹操,那麼作為曹操大將的夏侯惇能夠從心眼裡瞧得起劉備嗎?答案是否定的。在此基礎上,諸葛讓早年間在北方稍有威名的趙雲詐敗更加使夏侯惇輕敵的意識無限放大,最後不受自己控制,無辜李典的勸解縱刀立馬追擊“潰敗之軍”。最終於博望坡之處,受到山林間火攻侵擾,趙關張三將領軍殺出,夏侯惇對應不及,辛虧李典率領自軍兵馬前往接引,救出夏侯惇,又因劉備兵源稀少,無力追擊。此戰奠定了諸葛在劉備團隊中的地位,向天下亮出了劉備軍團的勇戰之力,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著赤壁之戰。

二:聯孫抗曹操,天下三分定基礎

這一年曹操安撫北方後,起兵南下攻佔荊州六郡,劉備一軍寡不敵眾,倉皇南下。在此諸葛為劉備定下了上中下三策。下策,投降之策;中策,遠離南方屈去交州;上策,聯孫抗曹。可想而知劉備選擇了上策,然而此時孫權部隊態度不太鮮明,投降者多之,宣戰者只有周瑜,魯肅也,而孫權雖然同意迎戰,但仍擔心力量不足。而劉備又不能親身去江東,所以不得不派遣一位大智之人去說服孫權,不用多想此時只有諸葛。諸葛到江東,片日不到惹得東吳眾謀士心生惶惶,於是東吳謀士便聯合起來向諸葛發起挑戰辯論。此次辯論中,東吳人員無一不是淡泊之名,無一不是智慧超群之人,可諸葛還是如此的神態自若,在辯論中以守為攻,每當對方拋出問題後,一一作答便向對方拋出另一個問題,更是語帶雙關,分而突破,完勝辯論為孫劉聯盟打下基礎。例如諸葛假借荊州劉綜投降曹操之名暗中諷刺東吳投降人員;藉著東吳第一謀士張昭詢問的為何劉備得諸葛連輸新野與當陽,奔跑夏口時諸葛暗喻鵬飛萬里譏笑東吳謀士的燕雀之志。除此外諸葛到達東吳後,先聯合統戰派的魯肅從他那裡得知東吳信息,而後傳播謠言說曹操發誓此戰後必得大小喬,從而更加堅信了周瑜孫權的抗曹之心。因此才能在赤壁之戰中,孫劉聯盟火燒赤壁大敗曹操,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並且為劉備借荊州提供了基礎從而諸葛之名也在此時響徹雲霄。

三:火燒葫蘆谷,無力迴天死五丈

諸葛在蜀漢瀕危之年,依然改革內政軍事,重用人才,巧設兵役制,從而為蜀漢北伐獲得了良好的物質支援與兵力支援,這才能夠堅持諸葛的六出祁山。可這一年是諸葛出祁山的最後一年,這一年也是諸葛最病重的一年,同是這一年諸葛差點火燒司馬,完成先皇劉備的復興漢室基業。終於諸葛再一次的踏上北伐,也是最後一次他深知司馬狡詐,在雙方各自陳兵數萬以待兵戈,然而無論諸葛如何使計,司馬都巧奪避戰想這樣一點點的耗光蜀兵的銳氣。然而陳兵的時日越來越成為雙方糧草的負擔,諸葛如此司馬亦如此。因此諸葛就將計就計,派遣高翔等人領軍作戰押送狼草從。而詐敗洩露藏糧地上方谷,又派詳派魏延領軍駐守上方谷引起司馬的注意從而將司馬懿引入谷中,又命馬岱統兵堵住谷口,將魏兵困入其中後釋放火箭燃燒早前存放在谷中的乾草與硫磺瞬間誘發火勢。又因上方谷,谷口形式葫蘆,故而稱之為葫蘆谷,這便是諸葛巧贏司馬的火燒葫蘆谷,然後世界之事就是如此的奇妙,每當你快要勝利時它都會給你當頭棒喝,諸葛也不能除外。正當谷中火勢越來越大之時,天降暴雨,澆滅這場復興之火,也澆滅了諸葛心中的那一點浩然生機。

葫蘆谷之戰後,諸葛心知無力再戰便順勢退兵五丈原,奈何想向天取命釋放孔明燈可無可奈何,最後病死五丈原。病死之後,蜀兵領諸葛亮生前之命秘不發放,等到司馬聽尋諸葛身死的消息,領軍追擊,突然蜀兵後陣變前陣,直向魏軍殺來,司馬嚇了一驚,擔心消息有誤就領軍撤退。從而蜀兵毫無傷亡的離開了五丈原,隨後將諸葛葬於定軍山。司馬與諸葛,司馬是怕了諸葛一輩子啊。


自此諸葛亮傳奇絢爛的一生落下帷幕,雖然諸葛沒有完成先帝劉備之意願,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但是他那驚天奇才和那鞠躬精粹死而後已的精神值得我們中華兒女傳頌學習。或者有人會說諸葛之才內政更勝軍事,謀士第一之名,名不副實,或許郭嘉之才才可當之。可我想說謀士之所以被稱之為謀士,他們不光謀軍機要事,還要謀那天下蒼生,謀改革內政,謀萬世之富,所以我認為縱觀三國曆史真正的謀士無人能夠望其項背。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我是愛歷史的庸庸,喜歡的朋友可點贊評論加關注哦。


愛歷史的庸庸


首先我不輕易說出誰是第一我們可以拿三國的幾個頂級謀士進行對比答案一下就知曉了!

三國可以排上名的謀士我們先列舉一下 郭嘉 周瑜 司馬懿 徐庶 諸葛亮 賈詡 龐統 等

我們先看下大家認為的第一謀士郭嘉 1不事袁紹而投曹操 為曹操陳述“十勝十敗” 最終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紹 2準確預見孫策之死 3獻計曹操偽徵劉表,使袁譚、袁尚發生內訌最終不廢一兵定遼東 4為曹操平定了北方

周瑜在藝術形象上都是被諸葛碾壓雖然是一代奇才但也不能與諸葛相比,最終火燒赤壁之後被諸葛亮氣死說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名言。

徐庶雖然也堪稱一奇才不過剛給劉備獻計大勝後就被曹操抓住母親所要挾,最終身陷曹營不獻一計然後走馬舉薦諸葛亮並且聲稱:“孔明之才勝吾十倍”。因此徐庶也不能爭第一。

賈詡被稱為三國第一毒士主要戰績為,賈詡在董卓死後,獻計於其舊部李傕、郭汜,助其反攻長安。後成為張繡的謀士,張繡曾用他的計策兩次擊敗曹操。 官渡之戰時,賈詡力主與袁紹決戰。曹操與關中聯軍相持渭南時,賈詡獻離間計,瓦解馬超、韓遂,使得曹操一舉平定關中。雖說戰績不錯但也無法與郭嘉相比。

龐統就不必多說了水鏡先生曾言:“臥龍鳳雛得一人即可按天下”如此看來龐統與諸葛齊名但得川蜀犧牲了自已沒有留下更多的戰績就不能與諸葛實際相比了。

司馬懿是唯一歷史上能與諸葛亮抗衡的人 曹氏三代一直都防著他殺了怕諸葛不殺怕奪權最終司馬懿後期將大權全部收入囊中,他與諸葛亮的對戰中雖有收街亭令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但是自身也是多次被諸葛亮算計成功因此可見才謀上還是不如諸葛例如被困上方谷如若當時不下大雨,司馬懿估計也就沒了。

綜上能與諸葛亮爭第一的只有郭嘉那麼我們最後來看下諸葛亮的戰績如何

諸葛亮 隆中對預見天下三分出妙計 三氣周瑜 乘機奪荊州 空城計 草船借箭 六出祁山 等等除此些計謀之外他還是個發明家!!!諸葛連弩 木牛流馬 ! 最終為只有幾千兵的劉備建立了蜀漢鼎立了三國 單憑這一點郭嘉就不如諸葛亮了 要知道曹操可是在北方一直算是強悍的諸侯 因此最終統一北方也屬於正常並不能全歸功於郭嘉,而諸葛則是真的盡心盡力最終三分天下立下大功。

因此我認為三國第一謀士當屬諸葛亮無論是戰績還是奇謀比起郭嘉也是有過之而不及。只是郭嘉英年早逝很多人對其過度吹捧,如若不死三國定會更精彩無比!

以上為純手打因此不易望支持,客觀評價大家覺得三國第一謀士是誰呢。


海風看影視


這個得分演義和三國志。

演義中無需懷疑諸葛亮的排名,畢竟在演義中的諸葛亮是知天文,懂地理,控人心。而且還能通過祈禱獲得天助(求得東風),施妖術(八陣圖),掐指一算就能知道曹操命數未盡,龐統有殺身之禍,完全就是一副半仙的形象。

軍事方面就單單博望坡燒夏侯惇十萬大軍,恐怕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政治方面蜀地的治理實績,讓諸葛亮在政治上獲得的分數也不低。

機智方面,諸葛亮的舌戰群儒,精囊妙計等都是能獲得高分的手段。料事如神方面也在很多地方進行了表現。

所以,就演義而言,諸葛亮可力壓群雄,獲得第一謀臣的名號了。

如果是三國志的話,諸葛亮的第一名號可能就相當危險了。

首先三國志既然是歷史書籍。自然不會把神怪論放進去。借東風和八陣圖方面沒有任何記載。

其次,從三國志可以看出,諸葛亮只有在劉備死後才有機會掌控兵權。劉備死前,諸葛亮的位置一直是內政大臣。而諸葛亮在歷史上留下的唯一的勝仗是討伐南蠻,除此以外所有戰役都是失敗告終。所以,三國志中的諸葛亮軍事方面的分數實在是沒辦法打高。

內政方面倒是被津津樂道,三國志大加讚賞諸葛亮對蜀地的治理能力。這些政績基本都有據可查,所以,諸葛亮的政治分還是能打的很高。

機智方面,並沒有看到太多的諸葛亮預言,作者有描述過郭嘉,荀彧等人對戰役的預言,但是沒諸葛亮什麼事。而且,在三國志中並沒有寫過舌戰群儒的事情,事實上,如果真如演義那般在那邊侮辱東吳群臣,恐怕這個盟是結不成了。因此,機智方面恐怕也難以給高分。

算下來,諸葛亮的總體分恐怕未必有荀彧高吧。


金晶林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正史,諸葛亮都是三國第一人。把諸葛亮與謀士放在一塊相比,是大大的窄化了諸葛亮。

諸葛亮、荀彧、張昭分別是魏、蜀、吳首席謀士,他們的身份卻不僅僅是謀士。

諸葛亮治軍理政,代替劉備發佈行政命令,宰輔蜀漢,其權利遠不是一個謀士能有的。

荀彧代表著親漢的勢力與曹操的聯合,曹操領軍主外,荀彧朝政主內,曹操要稱帝,誓死做漢臣的荀彧就得死。

張昭是吳國豪門氏族的領袖,孫權對他十分忌憚。

這三位才是一個級別的謀士,諸葛亮備受劉備父子的信任,蜀漢執行的也是諸葛亮的政策,這更遠非荀彧、張昭能比的。

諸葛亮的戰略佈局,治理國政,行間料敵,整軍備武,教化國民,遠不是一個謀士能做的。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
陳壽《三國志》

意思是:諸葛亮的才能,擅長治軍,短於奇謀。治理民政的才能遠遠超過他的將才。他的對手,全都是人中豪傑,以劣勢打優勢,因為連年用兵,卻沒取得大的成績。

三國頂級的謀士是什麼樣的存在?

荀攸是曹操的第一謀士,曹操打張繡,荀攸料事如神,曹操不聽,事後向荀攸道歉。

水淹下邳,荀攸的謀略;曹操突襲白馬,斬殺顏良,荀攸的謀略;官渡之戰勸曹操襲擊烏巢;荀攸判斷可以納降張郃,張郃也成了後期曹魏名將。正史上記載,荀攸有十二奇策。

賈詡最有名的計策離間馬超和韓遂。然而賈詡這個人卻沒有什麼立場。

郭嘉一計定中原,那是小說家之言,歷史上的郭嘉,在曹操猶豫不決是能幫他做決定。

在三國,這三位都屬於頂級的謀士,也只是做到借勢而為。

與三國一流的謀士比計謀奇策,短於奇謀的諸葛亮也遠比他們高明。

諸葛亮的最強對手是司馬懿,司馬懿是公認的老奸巨猾,諸葛亮聲東擊西,在眼皮底下收了司馬懿的糧草,貼著諸葛亮進擊被打了個甲首三千,更把司馬懿打成了縮頭烏龜。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退兵,司馬懿硬是不敢追呀,諸葛亮的回馬槍先殺王雙,再殺張郃,殺得司馬懿不敢動。

單論計謀奇策,諸葛亮當之無愧的三國第一。

諸葛亮是有失誤的地方,錯用馬謖導致北伐功虧一簣。那荀攸、賈詡等人就沒犯過錯嗎,太多了,他們錯的都不值得曹操去聽一下。


莫味道


根據羅貫中《三國演義》來說,諸葛亮為三國第一謀士當之無愧,拋開《三國演義》我們從正史上可以分析一下誰的謀略在三國時期最高。

首先,我們好好定義一下“謀士”可以發現,謀,可以在軍事,也可以在政治,也可以在國家治理方面,規劃國家局勢中被定義。

像諸葛亮、荀彧等都很厲害,他們在軍事,民生,國家局勢都有貢獻,但是他們在正史中偏向最大的貢獻其實是治理國家,使民心穩定,軍民一心。他們對後方比如糧草和武器調配,以及規劃國家未來局勢,經濟的調配發展都給主公們縷得一清二楚,使主公們在外不用操心,實為相國之才,他們對“內治”的貢獻其實比“外伐”更多,諸葛亮雖有《出師表》明志,但是對於“外伐”的能力決斷確實不在三國之最。

在此可以列出四個在軍事上更多偏向“外伐”的謀士們,使各自主公們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人才。

曹營

人中鬼才,前後克敵——荀攸,郭嘉

翻開史書我們可以瞭解到曹操前期的作戰,破袁紹,呂布,張繡,文丑,韓猛以及眾人皆知的官渡之戰,荀攸都是軍師在作戰出謀劃策上他算得上是一個人才了。曹操對荀攸的評價:“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徵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

郭嘉也常年伴隨曹操出征,在謀略上曹操時常猶豫不決,而郭嘉就是扮演那個“決斷者”的角色,每次在曹操面臨困難選擇時候幫助曹操一起謀劃,並且分析得頭頭是道,使曹操心安理得,他確實也幫助曹操提升了個人能力,屬於真正的輔佐型人才,所以曹操對他也非常感激佩服,他其實在個人謀劃上的貢獻其實沒有特別大,他主要能力還是“果斷”,總是在軍事出現分歧時做出最好的判斷。


蜀營

經學思謀,奇畫策算——法正,龐統

在蜀營方面,史書上曾這樣說這二位:“龐統雅好人流,經學思謀,於時荊、楚謂之高俊。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法正,龐統更多的偏向“外伐”的謀略,劉備當時以諸葛為內,法正龐統為外可謂是意氣風發,戰時不絲毫畏懼強敵,但是可惜的是法正,龐統都死得比較早,可謂天不助蜀。


吳營

人才輩出,年少有為——周瑜,魯肅

在吳國,江東個個年輕有為的將士們都屬於均衡發展型。前期,孫策,孫堅在戰場上可以說是一個人能統兵打仗自己出謀劃策了。在孫策時期,周瑜由於從小和孫策一起長大兩人有深厚的情誼,孫策在作戰時候特別信賴周瑜,兩個人硬是把江東各個領主征服得體體貼貼。使江東軍民一心。後來孫策早逝,周瑜一個人輔佐孫權,盡心盡力,在政事和軍事上為吳國可以說鞠躬盡瘁,後來也發掘了魯肅引薦給了孫權,分擔了自己的負擔。在兩人共同努力下吳國井井有條。綜合素質來說他們帶兵作戰出謀劃策是第一,但是在謀略單方面且稍微不如前幾位,但是吳國的綜合素質是非常厲害的,比如曹操赤壁來戰周瑜統籌大局,連手下黃蓋也出謀劃策獻計火攻,大敗曹軍。


友善君講歷史


魏蜀吳三國都有智謀超群的名士。曹魏謀士眾多,以郭嘉,賈詡和荀彧荀攸叔侄最為出名。這幾人難分伯仲,但似乎郭嘉的才幹更為史家所青睞一些。雖然郭嘉壯年而逝,但是他在曹操平定北方的關鍵時期出謀最多,功勞卓著,比如說急攻呂布,離間袁氏兄弟,奇襲烏丸等等。每一步,每一招,全在郭嘉的掌控之下,幾乎算無遺策。赤壁兵敗,曹操曾悲嘆要是郭嘉還活著,他不會有這樣的慘敗。這番視其他謀士如無物的話恰好反映出郭嘉第一謀士的地位。蜀漢方面,從三國志的記載來看,法正才是劉備麾下的第一謀士,這在平定蜀地,攻取漢中等一系列戰役中有淋漓體現。劉備對法正言聽計從,而法正則出色地回報了主上的信任,令昔日的落魄皇叔在剋星曹操面前盡佔上風,讓一世梟雄縱然舉大兵前來也不能挽回敗局(龐統早歿,功勞不比法正)。至於孫吳方面,謀士的名頭貢獻相比要小些,倒是周瑜,呂蒙,陸遜這些沙場儒將表現出的謀略才能更突出。雖然硬分第一第二不易,但是 我個人覺得,郭嘉應該是第一謀士。他能在曹操創業初期,實力有限的情況下,憑藉自己的過人才智,幫助曹操在強敵環伺的困難戰略局面下,擊敗呂布,袁術,袁紹,劉備等諸多勁敵,最終平定北方,可謂居功至偉。


老王講事情


這個問題看法不一,應該是十分正常的現象。

結合《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綜合來看,魏、蜀、吳的謀士群星璀璨,在眾多治國理念和具體戰役中,謀士們奇招迭出,險象環生。

謀士陣營最強大的,當數曹魏。

比如荀彧、荀攸、賈詡,稍後的郭嘉,四大謀士的大腦,加上"挾天子令不臣"的"奸雄"曹操的知人善任,終於在"官渡戰役"中戰勝強大的袁紹,統一了北方。充分體現了幾大謀士的大局觀和具體措施的正確。

在迎獻帝到許縣的問題上,荀彧避免了項羽的無情無義一一發配楚懷王到竊鄉僻壤自生自滅,隨後誅殺秦國皇室及文武官員五千人。

荀彧力主迎還獻帝,還都許縣,於是可以"挾天子令不臣",號令天下,師出有名。

這是曹魏謀士荀彧的最大成功。

正是由於曹魏和孫吳的強勢,而蜀漢政權在弱小中三分天下,諸葛亮功不可沒。


當劉備三顧茅廬見到諸葛亮時,天下群雄逐鹿,起兵反對曹操,正如劉備所言:"漢朝江山搖搖欲墜,奸臣竊取了國家政權,皇上蒙塵,流離失所,我不自量力,想在天下伸張正義,然而智謀短少,屢遭挫折,到了如今這個樣子,先生何以教我"?


諸葛亮的獻計如下:

1.曹操有百萬之眾,控制皇帝,號令天下,你弄不過他,避免直接交鋒。

2.孫權控制江東一帶,經營了三代,民心歸附,對他只能結盟互援,不能圖謀奪取。

3.荊州益州地勢險峻,物產豐富,而守將懦弱,將軍可以圖之,憑險據守,西與少數民族議和,南撫夷越各族。如果天下形勢有變,可令一大將兵出荊州,直指宛洛,將軍你則可以率師出師秦川,百姓無不拍巴巴掌歡迎將軍,那麼,統一天下霸業就能成功,皇室可以振興。

這就是諸葛亮的巜隆中對》。

充分體現了諸葛亮對天下形勢的正確評估,並且供獻了與之應對的大政方略。

史書評論: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政權,這是對歷史的貢獻,輔佐後主劉禪"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精神,感天動地。

諸葛亮為三國第一謀士,多數票通過。


良人執戟2



東漢三國時期,諸侯割據層出不窮,謀臣武將數不勝數;要想在眾謀臣中脫穎而出,拔得第一謀士的頭銜,這談何容易!自古有言“文無第一”,謀臣又何嘗不是呢?

實際上,這種問題,我覺得應該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正確答案;三國眾謀士,各具慧眼,各有奇招,不見得誰就強過誰;


比如,在戰略方面,孔明有“三分天下”的大戰略方針,那麼?就能證明孔明強過其他謀士嗎?顯然無法證明;東吳的魯肅,不是也提出過“榻上策”嗎?究其根本,魯肅的榻上策也是東吳的三分天下之計,而且是早於孔明的三分天下之計;甚至在後來,東吳的大戰略家周瑜,還提出過“二分天下之計”,此計雖然未曾付諸實踐,但未發生的事,未必也就不可行;

拋開東吳、蜀漢不說,在曹魏就沒人才了嗎?賈詡是人才嗎?我想是吧!賈詡之才,應該不下於諸葛亮、魯肅吧;曾在曹操收降荊州之後,賈詡一計,差點把魯肅、諸葛亮的三分天下美夢付之一炬;


我們可以來看一下:

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士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

此計一出,什麼“三分天下”,只是痴人說夢罷了,孔明、魯肅的英名,也將毀於一旦;賈詡之計,表面上給以東吳風平浪靜,比較安逸的狀態,實則是一種鑄劍手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劍出鞘之日,則是東吳滅亡之時;賈詡此計,遠勝曹老闆的數十萬大軍;江東方面,在比較安逸的狀態下,不可能割地接納劉備,劉備居無定所,三分天下之計渺渺無期;荊州情勢一旦穩固,劉表的七八萬水軍安撫完畢之後,東吳舉國之力,也不過如此;即便曹操敗上一兩仗,也不會像之前一樣退無所據,一敗即潰;

所以說,你能說賈詡之才,在諸葛亮、魯肅之下嗎?


縱觀三國眾謀臣,數不勝數;

諸葛亮、荀彧、魯肅、賈詡、郭嘉、法正、荀攸、龐統、程昱、蔣濟、戲志才、劉曄、沮授、田豐、陳宮、徐庶、陸遜等等等等

這些人,哪個胸中沒點奇謀妙計;如果要在這些人中排出一個名次,該怎麼排?怎麼排才可以做到完全服眾?我想沒人能做到這一點吧!所以說,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田豐、沮授就沒救國之策嗎?袁紹不聽又有什麼辦法;陳宮就沒救國之才嗎?呂布不聽又有什麼辦法;難道就能說這幾位亡國之臣不如其他人嗎?龐統、法正、郭嘉就沒經天緯地之才嗎?死得太早又有什麼辦法,壽命的長短乃是上天註定,難道能違背天意,逆天而行嗎?

文無第一!!所排名次,僅限於個人喜好;我個人就比較喜歡荀彧,我認為荀彧之才,不輸任何人!


愛尚文史


這裡我首先要更正的一點是,諸葛亮不是謀士,至少不是單純的謀士。諸葛亮以管仲,樂毅自比,管仲,華夏第一相,樂毅,以強勝弱的戰國名將。諸葛亮從未以謀士自居,出將入相才是他的定位和追求,如果僅僅定位成謀士(郭嘉,法正等),格局反而小了。

既然問到諸葛亮能否做到第一,我們就來分析一下,作為軍政一把抓的蜀漢丞相,他的政治和軍事能力,是否都達到了三國第一。


首先是諸葛亮作為政治家的表現

毋庸置疑,諸葛亮做到了三國政治第一人,整個三國也許唯有荀彧可與之比擬。

一名戰爭時期合格的政治家,我認為,需要做好以下四點:

  1. 規劃戰略
  2. 穩定後方
  3. 補給前線
  4. 強國富民
可以這樣說,諸葛亮這四點他都做到了。
  1. 規劃戰略:我認為三國有兩大戰略性決策可稱之為“千古奇策”這兩大奇策出自於三國兩位最厲害的政治家之手。第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出自荀彧(沮授也曾向袁紹進言過,但被拒絕),第二個“隆中對”即出自諸葛亮,前者成就了曹操,後者成就了劉備;

  2. 穩定後方:其實細心的人可以發現,劉備立國前後三次大戰(入川之戰,漢中之戰,夷陵之戰),諸葛亮都沒有參與,那麼諸葛亮在哪兒?答案很簡單,諸葛亮作為劉備的肱股之臣留守後方,一個穩定的後方比什麼都重要,(想想蜀漢三傑為什麼蕭何排第一,為何劉邦屢戰屢敗卻能捲土重來。。。)諸葛亮妥妥地做到了這一點;
  3. 補給前線:其實這一點本可以和第二點放在一起的,但仔細想想還是有區別的,後方穩定就一定能源源不斷地補給前線麼?古兵法雲: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自古補給線即是大軍的生死線。漢中之戰時,正是諸葛亮源源不斷地補給,使曹操深覺“雞肋”而退軍,劉備得以漢中稱王;北伐期間,雖好幾次因為糧草原因退軍,但是想到蜀道之難,運糧之艱,能做到如此,已實屬不易;
  4. 強國富民:諸葛亮在治理蜀中期間,大小事一把抓:
“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獎勵農桑,與民生息”

來看看結果:

“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積蓄饒”

其實僅從諸葛亮以一州之力打得坐擁九州之地的曹魏“畏蜀如虎”就可以看出諸葛亮的治國能力之強。



所以綜上,諸葛亮的政治能力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三國第一。

諸葛亮作為軍事家的表現

我一直這麼認為,曹操和諸葛亮是三國“唯二”的軍事家。


可是偏偏因為陳壽的一句:

治戎為長,奇謀為短

很多人質疑諸葛亮的軍事能力,軍事家分為戰略家和戰術家,戰略上,諸葛亮有隆中對,就不多說,我們來分析一下諸葛亮的戰術能力。

古代戰爭,不是人與人之間的戰爭,也不是軍隊與軍隊之間的戰爭,而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蜀國弱小,諸葛亮不可能冒險,那樣一著不慎,滿盤皆輸。所以他只能選取戰略性打法。先拿下雍涼作為進去關中的跳板(同時也是戰馬的產地)。然後在關外尋找同魏軍主力大決戰的機會,消滅魏軍的有生力量,然後再入關。那些支持魏延“子午谷奇謀”的,且不說能否成功,即使成功了,魏軍主力尚在,你幾千兵力,又能守幾天?

再說,諸葛亮真的奇謀為短?我們來看下六出祁山:

第一次:聲東擊西,讓趙雲用疑軍把曹真堵在箕谷,(和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是一個道理)拿下隴右,無奈失街亭,戰果全無;



第二次:陳倉遇郝召,在撤退中斬了王雙(我認為這是一次圍點打援),接下來二次進攻拿下武都和陰平。

第三次:魏國主動出擊,諸葛亮連番北伐,堂堂大魏臉面何在?於是四路大軍伐蜀,最後諸葛亮大破魏軍,注意陳壽用的是“大破”,魏國不僅沒拿回面子,裡子也丟完了。

第四次:祁山正面剛,看看大牛人司馬仲達跟諸葛亮正面剛的結果:

【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呢,魏軍從此避戰,留下“畏蜀如虎”的美談,直到諸葛亮死後十年才改變,同時這次北伐在撤退途中還在劍閣射殺名將張郃,五子良將的獨苗!



第五次:星落五丈原,司馬懿留下了“孔明真乃當世奇才”的感嘆! 來自對手的稱讚往往才是最有價值的。

兵法裡講究以正合,以奇勝,不管是正面剛,還是陰謀詭計,諸葛亮都做到了,三國裡唯有曹操的軍事能力可以比得上他。

總結

諸葛亮從來都不單單只是一個謀士,他出將入相,縱橫三國。不管從人品,還是政治能力,軍事能力,都是三國一流,值得後世去景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